03.05 《宰相刘罗锅》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真的吗?

看鉴地理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前几年的热播让刘墉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流行媒体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不然的话刘墉不知道还要在故纸堆里躺多少年。



刘墉有没有当过宰相或者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这得从古代朝廷政治中枢构成说起,宰相是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的最高长官是丞相。民间口口相传,没分得那么认真,两者混为一谈也是正常默认的事。明朝朱元璋时在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从此取消了丞相这一职务,自己当劳动模范,包揽一切掌管六部。

他的子孙没他那样的干劲,处理政务需要帮手,就慢慢形成了内阁制,明代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在內阁中权力较大的首辅人们习惯称之为宰相。



到了清代,继承了一部分明代的制度,清朝任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內阁大学士,但清朝皇帝为了防止本朝的内阁像明代的那样权力过大,采取了一些措施实际上架空了内阁。

譬如康熙喜欢和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书房办公,雍正皇帝更是设立了军机处,成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到后来发展成国家一切军政要务的决策机构,尽管论权力比不上明代的首辅和以前的宰相。

所以清朝官场中人认为,当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只能称作“中堂”,并不能称宰相,一定要入职军机处,才可能被称作宰相,而军机处领班大臣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刘墉的履历表上有哪些任职经历呢,他担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职务蛮多,名气也不小,可是他从未进入过军机处,也就是讲刘墉从来没有接触过帝国的政治决策中枢。他入过內阁,当过体仁阁大学士,叫“刘中堂”是最恰当的。



还有他被称作“罗锅”的事,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说一个个都要求潇洒俊男,但基本体形必须具备的,刘墉是乾隆15年进士,如果真的驼背,恐怕连科考的机会都不会有的。

给刘墉加上“罗锅”帽子的不是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而是他儿子嘉庆皇帝,嘉庆当皇子的时候,刘做过他的老师,二人关系也比较好。嘉庆当皇帝时,刘已经是80多岁的人,背有些驼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戏称他“刘驼子”,皇帝金口玉言,这一称呼就流传开来,本来好好的不驼背的刘墉被传成了天生一驼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其实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大臣刘墉,此人是我的山东老乡,今潍坊诸城人。刘墉祖上几代都是高官,其父刘统勋更是乾隆朝的大学士,官居一品,用今天的话说,刘墉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

刘墉画像

虽然出身官宦豪门之家,刘墉却是个高材生,他是科举出身,乾隆十六年进士,进过翰林院,做过地方官,也在朝里当过京官,履历齐全,领导经验丰富。乾隆皇帝去世后,其子嘉庆帝即位,第二年就提拔刘墉当了体仁阁大学士。

清代不设宰相,以大学士为内阁首领,俗称拜相。雍正朝以后,朝廷设立军机处分内阁之权,大学士成为虚衔,但仍然是资深大臣的荣誉性职务。大学士以紫禁城三殿三阁命名,三殿是保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三阁是文渊阁、体仁阁和东阁,乾隆以前以保和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后世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刘墉当过体仁阁大学士,在清代这是货真价实的当朝宰相。

至于刘墉的罗锅腰,则是民间野史传说了。据说刘墉身材甚高,常年伏案读书、写作,有些驼背,后来被演绎成罗锅腰了。另据清宫档案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呼刘墉为“刘驼子”,这似乎成为刘墉是罗锅的有力证据。其实嘉庆帝即位时,刘墉就已接近80岁,试想,一个八旬老翁驼背还不正常?


民国年间那些事


这里面就是两个问题了,第一,刘墉是不是宰相?第二,刘墉是不是罗锅?我们分别来说。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制,但是国家政务都得由皇帝自己来,那实在太累了,朱元璋就请了一些人来帮助自己,而到了朱棣的时候,就创建了内阁,由内阁成员直接管理政务。

而越往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排名第一的大学士,叫内阁首辅,就与之前丞相相差无二了,只是丞相的权力相对集中一些,而大学士的权力相对来说会分散一些,所这个时候内阁大学士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了。

到了清朝雍正的时候,又设立了军机处,代替了内阁的作用,而内阁就变成了摆设,不过一些三殿三阁大学士,有一些会入军机处,军机处第一位的叫做领班军机大臣,而和珅就做过这样的职务。

可以这样说,军机处大臣是实际的宰相,而三殿三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一般叫其中堂,比如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可以叫刘中堂,但他不是军机大臣。所以刘墉只是名义上的宰相,而不是事实上的宰相,电视剧称之为宰相,也没有什么问题。

清代进士对于外貌是有要求的,而像电视剧刘墉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录取的,所以刘墉不可能是个罗锅,相反刘墉是山东人,个子很高,有一米九。不过,也因为刘墉个子比较高,而长期又要写作,久而久之,背自然就有点驼。

另外,在嘉庆朝的时候,刘墉也已经八十几岁了,他个又高,背自然也就驼了,所以嘉庆皇帝称他为刘坨子,这个也在正常不过,但是这个事情传到了民间,就变成了刘墉是刘罗锅,然后各种民间故事就产生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刘墉的曾祖是顺治朝的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他的祖父是康熙朝的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的父亲叫刘统勋,是雍正朝进士,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刘墉家世代是进士。


历史简单说


刘墉现在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完全归功于“宰相刘罗锅”的一炮走红。其实,历史上的刘墉没那么牛,电视剧里的刘墉有其历史上的影子,但大多是艺术再创作。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乾隆16年中进士,其前半生多在地方为官,做过知府、学政、巡抚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着实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被百姓誉为宋代包公。

乾隆47年,奉调入京,任右都御史,行走上书房。开始与当时红得发紫的和珅共事,这时的刘墉绝不像电视剧所演那样,与和珅斗智斗勇。而是委屈求全,甚至阿谀奉承。借用“清史稿”的话就是:委蛇期间,惟以滑稽阅容期间”。木秀于林风必折之,刘墉久在官场,深谙其道。他如此逢迎和珅,不过是明哲保身罢了。

乾隆48年后,刘墉官运亨通,先后出任直隶总督、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但在此期间,刘墉错误不断,官声渐不如从前,多次被皇帝责备:不肯真心做事,干活懒散。所谓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就是难得糊涂,这就是刘墉的圆滑之处。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嘉庆4年,刘墉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查明和珅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白银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将和珅处死。

嘉庆9年,刘墉逝世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享年85岁。

刘墉最高职位是体仁阁大学士。在明朝与清初,大学士是个实权派,地位相当于宰相。不过,随着雍正在朝廷设立军机处后,大学士不在参与机要事物,从那时起,大学士成了有名无实虚衔,与宰相的权力差之千里。

刘墉是个大个子,由于长期读书的缘故,背有些驼,被嘉庆戏称刘驼子。

由此可知,刘墉既非宰相,又非罗锅。所以,刘墉墓发现的秘密不是什么秘密。刘墉所谓的宰相与罗锅不过是民间一种误传罢了。


洛水清风


说刘墉不是宰相,是因为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明朝与沿袭明朝制度的清朝都不设宰相,但是在实际的政务运作中,皇帝还是需要让渡部分相权给政治上的助手,因此由数个大学士组成内阁,大学士就是实质上的宰相,虽然权柄和职能与原先拥有相权的宰相有一定的区别,事实上,索额图、明珠乃至和珅都被人称为某相,虽然如果在皇帝面前这样称呼多少是犯忌讳的。

和珅曾经称王杰为状元宰相,刘墉也被当时人称为浓墨宰相,所以电视剧这么称呼也谈不上错,当然如果更严格一点,索额图、明珠时代没有军机处,和珅、王杰等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不兼军机大臣的大学士如刘墉按照苛刻一些的定义不能算是宰相,这个说法同样没有错。

罗锅就是驼背,刘墉不是残疾意义上的驼背,但是可能会有驼背的习惯,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刘墉的身高达到190厘米,由于身高太高往往需要俯就与自己对话的人特别是皇帝,因此可能有驼背的习惯,其次有一个说法是嘉庆帝称呼他为驼子,当时刘墉已老,因为年老导致的骨质疏松等疾患也会使得人驼背——然而这样的驼背主要是生理意义上的,而不是病理意义上的。

《宰相刘罗锅》作为一部影视文艺作品,演义一些不算什么,窃以为不必上纲上线到5个字中错了4个字。


谈古论金


按照清朝“拜相”的标准,刘墉能和“宰相”沾边;而“罗锅”这一词,跟刘墉长相一点也不沾边,应该只是嘉庆皇帝对他的戏称。

宰相和丞相概念相同,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秦朝时期,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候会分设左右两位丞相,以左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元朝时期,“宰相”有十余人之多: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员都是宰相。

明朝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以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从此以后,没有了丞相,朱元璋直接管理六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没有劳模朱元璋的劲头,于是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此时,内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时期,雍正设立军机处,类似于明朝内阁。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所以,军机大臣都可以称为“宰相”。而且,清朝时期,习惯上称授大学士为拜相,虽然没有宰相的名份,但是大学士也算是“相”。

我们在看刘墉的官职: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是大学士,已经拜相,所以,可以被称为“宰相”。而且,刘墉因为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因此,他还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刘统勋历任官职中有: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所以,刘统勋有宰相之名,也有宰相之实。

清朝选官,很注意形象的,用四个字要求官员:“身、言、书、判”。“身”指的就是相貌端正、体格健壮;“言”指的是要能言善辩,口齿清楚;“书”指的是要写得一手好字;“判”指的是要思维敏捷。刘墉要真是个罗锅,肯定不会被选出来做官,更不会被重用。

民间关于刘墉“罗锅”的由来,有两个故事。

一是,刘墉个子高,常年躬背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所以,被称为“罗锅”。

二是,嘉庆戏称刘墉为“刘驼子”。封建社会,大臣见了皇帝都要卑躬屈膝。刘墉因为个子高,再加上已经七八十岁的人了,驼背很正常。刘墉在嘉庆皇帝面前弯腰的时候,好像“驼子”。因此,嘉庆就戏称刘墉为“刘驼子”。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宰相刘罗锅》中只有“刘”是真的,宰相和罗锅都是假的,刘墉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



首先说说不是罗锅

首先清朝选拔官吏是有严格的长相要求的;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进行了限制“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将脸型、身材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为同、田字形,同,就是同字脸,方而长;田,乃田字脸,方而短;

中等为贯、日字形,贯,即头大而身体长而直;日,即肥瘦长短均适中,并较为挺直。

符合以上四字标准的都可以中选。



下等为身、甲字形; 身,就是身体斜而不正;甲,是指头大身体小;

还有气、由字形;气,是两肩不平,一肩高耸;由,即头小身体大。凡有以上长相的,则皆不入选

如此看来,刘“罗锅”连[气由]两个字都谈不上,根本就不可能入朝为官。

实际上在1958年,刘墉墓打开的时候就证实了刘墉并不是罗锅,而是一个身高挺拔,接近1米9的人。被称为罗锅的原因也是因为乾隆嘉庆身高只有1米7左右。刘墉也不得不稍稍弯腰以示恭敬。而到了嘉庆时期,刘墉已经年迈,嘉庆看到后随口说了一句“刘坨子”。这样就流传开来了。



再来说说也不是宰相

明朝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宰相一职。转而将权力分散,设置了内阁制度。而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制度,所以也没有设置宰相一职。到了嘉庆二年,刘墉被授体仁阁大学士一职。于是后来为了突出刘墉的形象,便加上了宰相的称呼。



正所谓宰相非刘墉,刘墉亦非罗锅。宰相和罗锅并不是后人的对刘墉的嘲讽,相反对于刘墉的钦佩之情更多。


我是越关


这两个细节牵扯到清朝的官制和八股取士的细则。

一是,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由此,宰相说法是不成立的。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在清代未进过军机处,不可能官至宰相。

二是,“罗锅”之说也不成立。清八股取士讲究“身言书判”,身形与相貌非常重要。如果罗锅是不可能考中进士的。有史料称,他晚年做嘉庆帝老师,略微驼背,皇帝戏称的,但君无戏言,也就叫下来了。而据考古挖掘,刘墉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呢。


老照片


因为《宰相刘罗锅》电视剧的走红,一提起刘墉,人们就会首先想到他是一个驼背的“罗锅”。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刘墉根本不可能是“罗锅”,相反,还应该是相貌堂堂的帅哥。

有证据么?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有间接的。

刘墉:典型的官二代,他爸曾得到国家最高的待遇

我们先从刘墉的家世讲起。

话说刘墉这个人,家境比较好。而且,从他祖上开始,就都是做官的人。刘墉的曾祖叫刘必显,是顺治年间,1652年的进士。后来,在广西担任户部员外郎。刘墉的祖父叫刘棨,曾经担任过四川布政使,主观当地的户口、钱粮和税收。

当然,刘家最厉害的人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天下粮仓》,就是讲刘统勋的。刘统勋作为一名汉人,在雍正和乾隆年间,当的官可是空前绝后,大有后来和珅的势头。当然,刘统勋不是贪官。

《天下粮仓》中的刘统勋

刘统勋曾经当过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这些可全部都是中央级别的官员,相当于现在建设部的部长,公检法机构的部长等等。刘统勋为官清廉,爱民心切,在乾隆时期,还肃清吏治,治理黄河等等。1773年12月,刘统勋去世,乾隆伤心欲绝,给他的谥号叫“文正”。这可是清朝时期,对文官最高的评价。有清一代,也只有8个人叫文正。

所以,刘墉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肯定生活优渥,锦衣玉食,不至于落下罗锅这个毛病。

清朝官员选拔制度不允许身体残疾的人参加考试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清朝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就不允许让身体有残疾的人当官。在清朝,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要遵循一个标准,那就是“身、言、书、判”。

身就是身体相貌必须好,仪表堂堂。为什么?你天天陪着乾隆皇帝,乾隆看你丑,会影响心情。可能有人说,这不是以貌取人么?对,就是以貌取人。这堂堂大清王朝,4亿多人口,找几个又有才,又长得帅的人太容易了。

第二个就是言,就是口齿清楚,表达能力强的人。“书”是说他鞋子必须好看,字迹端正。“判”是说这个人思维必须敏捷。因为很多人都是外放做地方父母官的,你要不会断案怎么行?


刘墉画像

刘墉这个人,参加过科举考试,而且是在1751年的时候中了进士。所以,刘墉不可能长得太丑。

“刘罗锅”称谓的始作俑者:嘉庆皇帝

那为什么后来民间会说刘墉是“刘罗锅”呢。现在,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是这样的。话说有一天,乾隆拿刘墉开涮,题了一首诗: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观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廓,笼屉之内即长眠!


乾隆皇帝

刘墉当即回了一首: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材者,岂是贤德人。

这两首诗很简单,我也不解释了。不过,这只是民间传说。没有办法确认。现在比较公认的理由是这样:

话说刘墉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乾隆已经去世。嘉庆帝即位,刘墉还是体仁阁大学士。人老了,自然容易驼背。嘉庆帝就喊刘墉是“坨子”。就这样,刘罗锅的说法就出现了。

当然,人老了,再加上清代三跪九叩,见了皇上必须低头弯腰的礼节,人想不驼背都难。只不过,刘墉驼背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先天残疾。


兮兮说事儿


《宰相刘罗锅》电视剧曾热播很长一段时间,众所周知,描述的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朝中官员刘墉的历史轶事,并将其以足智多谋、刚正清廉、幽默诙谐、心怀百姓、惩治贪污、罗锅宰相的形象呈现给观众。



但实际上,《宰相刘罗锅》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不容改变的历史事实。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

一、“宰相”只是“尊称”。

据说,人们叫刘墉宰相,是因为百姓知道他为官清廉,官又很大,但是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又弄不清楚,但是在当时老百姓心中,认为宰相这一官职是最大的,所以就叫他宰相了。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这个官位大约始于东周,但是,早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君权,就已废除了宰相制度。


清朝仍沿用明朝的制度,由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的权力,所以清时期,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已无正式宰相名份了。雍正朝时,又设了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内阁大学士从此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真正的摆设。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作性质上类似宰相,到了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置,成为军机大臣。

既然连宰相都没有,那刘墉是宰相之说当然是子虚乌有了。只是当时人们对刘墉的“尊称”而已。


二、“罗锅”仅是“爱称”。

关于此称呼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民间传说,因为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

一次,刘墉在参加殿试时,乾隆皇帝还曾因此戏弄过他,让他用“罗锅”写一首诗。没想到刘墉毫不犹豫,张口就做了一首诗: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乾隆皇帝听后是又惊又叹,当即点为状元。

第二种说法。刘墉辅佐过乾隆和嘉庆两任皇帝,这两位皇帝的身高也就在1米7左右,如果刘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会比皇帝高出一节。所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有礼貌,刘墉就只能在皇帝面前弯腰俯首,看上去就和罗锅一样。

为此,嘉庆皇帝还曾经戏称他为刘坨子,刘罗锅这个外号也就这么传开了。

所以,“罗锅”只是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对刘墉的“爱称”。后来就成为清朝君臣与百姓对刘墉的“爱称”了。


据说,曾在1958年,刘墉和刘统勋在逄戈庄的墓地被挖开,专家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竟然有75厘米,这也就是说,刘墉的真实身高其实有1米9左右,并且从骨骼来看刘墉生前完全没有驼背的迹象。

据此,说明刘墉是“宰相罗锅”并不属实,这个称呼仅仅说明当时皇帝与臣民对他的喜爱和尊重。

不过,能够成为帝王与百姓心中最敬仰的人物,拥有这样的“尊称”和“爱称”,应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最佳褒奖,也无可厚非。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