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 文物實拍·稽古賞珍

吐蕃政權控制青海地區時,青唐城內塔寺眾多,以致“城中之屋,佛舍居半”。蒙元崛起後,藏傳佛教很快在蒙古族民眾中流傳。

明代對藏傳佛教採取寬容和扶持態度,使藏傳佛教在青海地區有了較大發展。著名的瞿曇寺、塔爾寺都是這一時期修建的。

清代,青海地區“無日不修寺廟,漸至數千餘所。西海境諸民,衣盡赭衣,鮮事生產者幾萬戶”。到雍正初年,“查西寧各廟喇嘛,多者二、三千,少者五至六百”。

青海的藏傳佛教藝術,不斷吸收外來藝術營養,同時融合藏民族本土藝術,表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如唐卡與壁畫,背景圖案構圖飽滿,繁縟複雜卻不凌亂,色彩豔麗卻不媚俗。

塔爾寺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城魯沙爾鎮。該寺創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於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成,得名於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兗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塔爾寺全圖·四庫全叔翻拍

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甘丹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色拉寺、拉卜楞寺)之一。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樑”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併為大金瓦寺賜“梵教法幢”匾額。

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另外寺內還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曆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

瞿曇寺

瞿曇寺尾羽海東市樂都區的瞿曇鎮,是青海幾座大寺中唯一一座由皇帝敕建的佛院,也是明朝同青海藏區進行聯繫,推行“撫邊”政策的樞紐。

明朝初年,人稱“三羅喇嘛”的西藏高僧,從西藏來青海弘揚佛法。後朱元璋為表其忠順,於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請他到南京,尊為上師,並由朝廷撥款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開始建寺,三羅喇嘛被封為西寧僧綱司都綱,是西寧衛的宗教領袖。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特賜寺額曰“瞿曇”,瞿曇即“喬達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稱,從此該寺就稱為瞿曇寺。

瞿曇寺歷時36年修建完成,是明代青海東部最大的佛寺。明王朝還多次派官員到瞿曇寺視察,甚至調撥52員旗軍護寺。清初,當地有“七份佛差,三份縣差”之說,即農民納差十分,先給寺院七分,後給縣府三分。

瞿曇寺的建築群是很典型的官式宮殿,從山門起的中軸線上,有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建築,左右兩邊陪襯以碑亭、壁畫廊、大小鐘鼓樓等小建築。風格不同的殿堂,石綠色的旋子花紋裝飾彩畫,古樸的斗拱,構成了明代建築特色,被譽為“樂都小故宮”。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瞿曇寺寺主阿旺宗澤參與了青海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發動的叛亂,寺主封號被革去,領地也大大削減,瞿曇寺從此江河日下,隨即被格魯派寺院塔爾寺取代了昔日的榮光。

度母,梵名Tara,全稱聖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度母有許多不同的化現,包括有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皆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而綠度母為所有度母之主尊。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彩繪綠度母唐卡·四庫全叔拍攝

綠度母總攝其餘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她能救八種苦難,如獅難、象難、蛇難、水難、牢獄難、賊難、非人難,又稱為“救八難度母”。綠度母還能把稱為五毒的人類行為貪、嗔、痴、慢、疑中的“疑”轉成究竟圓滿的智慧,有護持婦女幼兒的功德。因此,在藏傳佛教中廣受信徒崇敬。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彩繪綠度母唐卡·四庫全叔拍攝

這是青海省博物館收藏的衣服清代彩繪綠度母大唐卡,設色雅正,法相莊嚴。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彩繪綠度母唐卡·四庫全叔拍攝

明代彩繪金唐白度母。白度母身色潔白,穿麗質天衣,袒胸露腹,頸掛珠寶瓔珞,頭戴花蔓冠,烏髮挽髻,面目端莊慈和,右手結施願印,左手當胸以三寶印捻烏巴拉花,花莖曲蔓至耳際。身著五色天衣綢裙,耳璫、手釧、指環、臂圈、腳鐲俱全,全身花鬘莊嚴,雙足金剛跏趺坐安住於蓮花月輪上。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彩繪金唐白度·四庫全叔拍

由於採用分色勾線和分色描金,色線加強了上色暈染後的形體輪廓,金唐則光彩奪目,整幅畫面富麗堂皇,裝飾性非常強。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彩繪金唐白度·四庫全叔拍

佛傳故事是藏傳佛教唐卡和壁畫中經常表現的題材之一。這組佛傳故事唐卡共六幅,分別以繪畫的形式表現了釋迦牟尼一生重要的故事。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彩繪唐卡釋迦牟尼天降圖·四庫全叔拍

這幅明代彩繪唐卡釋迦牟尼天降圖,描繪的是釋迦牟尼天降的情節,繪畫藝人在構圖上採用靈活的手法,穿越了程式化的儀軌,在一個平面,把發生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故事情節加以串連,表現出繪畫者的豐富想象力。畫中漢式重簷歇山式建築與藏式寶頂有機結合,反映出漢藏文化的相互交流。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彩繪唐卡釋迦牟尼天降圖·四庫全叔拍

明代樂都西來寺水陸畫水陸緣起圖。此圖是24幅西來寺水陸畫的第1圖。全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繪“梁武帝問志公和尚”圖。圖中志公和尚披袈裟端坐於靠背椅上,右下立一弟子,雙手合十,左上立一弟子,雙手合十,作揖狀,兩弟子皆披紅袈裟。志公和尚前前坐一身著帝王裝著,帝王穿黃袍,胸、腹部束玉帶,足履笏頭鞋,頭戴幞頭。帝王身後,一身著武將裝著,四身著文臣裝者。武將身著鎧甲、戰裙、頭戴盔纓,雙手合十。四文臣皆頭戴展角幞頭,兩文臣身著藍袍,一文臣身著綠袍,一文臣身著紅袍,皆雙手合十,立於梁武帝身後,面向志公和尚。人物後繪《天雲圖》:“日懸藍天,白雲繚繞”。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樂都西來寺水陸畫水陸緣起圖·四庫全叔拍攝

下部為《水陸緣起》一文,文內記載史傳梁武帝夢中得到神僧啟示,醒後接受寶誌禪師指教,始創“水陸儀軌”的經過緣起。文末尾題“傅臨濟正宗曹溪正脈第三十六世海洪天地,皇清康熙三十九歲次庚辰孟夏量沐手虔造”,為清代康熙三十九(公元1700年)重新裝裱的題記。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樂都西來寺水陸畫水陸緣起圖·四庫全叔拍攝

明代宣德款銅鈸為法事活動所用樂器,鑄造工藝精湛,音響效果極佳。穹頂寬沿,兩隻鈸頂面線刻雙龍戲珠圖案,龍鬚前飄,張口奮爪,騰躍前行,神態憨厚,矯健靈動。鈸頂線刻“大明宣德五年內加金銀造”十一字楷書銘文。該銅鈸是明廷饋贈給瞿曇寺的樂器。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宣德款銅鈸·四庫全叔拍

明代鏨花銀燈,銀質,燈身呈杯狀,撇口,喇叭狀圈足,滿工滿紋。燈身鏨珍珠地八寶圖案,座為圓形雙覆蓮形,座基部鏨有珍珠地纏枝蓮花紋。此燈造型美觀大方,鑄造和鏨刻工藝俱佳,為同類文物中的典型代表作品。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鏨花銀燈·四庫全叔攝影

清代銅佛塔,銅質,鈴式塔身,腰部有兩圈凸起弦紋,座底部飾連珠紋。塔頂十三天相輪,上置火焰寶珠。此塔通體打磨光亮,器形美觀大方,鑄造工藝精良,為藏傳佛教同類文物中的精品。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銅佛塔·四庫全叔攝影

清代銅鎏金淨水壺,用於盛放淨水,滌除身心汙垢,生出清涼智慧。該淨水壺用銀和銅製成,高足四周鏨刻蓮花紋,壺蓋四周鏨刻連珠紋和藏式八寶圖案,壺嘴根部鏨刻龍頭紋,紋飾精美,做工精細。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銅鎏金淨水壺·四庫全叔 拍攝

清代銅包銀龍首形法號,銅質,器身包有三段蓮花紋銀飾片,喇叭形口部包銀,刻鑄成龍首形,龍鱗、龍牙、龍鬚俱全,形象生動,工藝精湛。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銅包銀龍首形法·四庫全叔 拍攝

清代白銅八寶曼扎,為藏密的供器之一,是“壇城”的意思。曼扎盤將各種供品形象化,鑄成器物,置於盤上,即以世間一切珍寶,包括日月四大洲,結成壇城,用以供養諸佛。此件展品為銀質,正面鏨刻精美花紋,中間為壇城,四周環繞藏八寶,邊緣為海水和山巒紋樣,工藝精湛。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白銅八寶曼扎·四庫全叔 拍

清代法螺,口部包裹銅皮,上嵌有各種不同顏色的寶石,下墜長穗。自然生長的螺紋主要是自左向右旋轉,而右旋海螺做成的法螺則極為罕見。海螺原為召集眾人時發信號或號令之器具,亦為樂器。據說它還是菩薩的化身,渡江海者將其供於船頭,可使江海風平浪靜。因此,右旋螺又被視為“福吉祥瑞”的定風神物。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法螺·四庫全叔 拍

清代銅金剛橛,又名四方橛,其形狀如獨股杵。原是兵器,後被密宗吸收為法器。由銅、銀、木、象牙等各種材料製成。此件頂端鑄有馬頭,其下鑄四面菩薩頭像,面像張目怒齒,威武森嚴,中部為五股金剛杵,下端自上而下鑄有三層龍首,刃部為三稜形,槽內有蛇紋。器形規整,製作工藝精湛。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銅金剛橛·四庫全叔 攝影

明代版畫般若佛母像,此為樂都瞿曇寺經櫃門版畫。佛母膚色金黃,頭戴五葉寶冠,頸掛寶珠瓔珞,兩主臂結說法印。耳後上揚的飄帶,猶如“吳帶當風”。整幅繪畫表現出高度的程式化,嚴格遵循《造像度量經》的儀軌。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版畫般若佛母像·四庫全叔 攝影

明代版畫佛菩薩弟子像,此為樂都瞿曇寺大鐘樓一層佛堂內隔板畫。明代宣德時期的繪畫作品。主尊為蹄形頭光,兩側佛、菩薩形象疊壓,以七分面朝向主尊,兩側的弟子以坐姿的形式出現,上方排列著十佛。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版畫佛菩薩弟子像·四 庫 全 叔 拍 攝

這種構圖原型在11世紀藏傳佛教繪畫唐卡中已有發現,即豎立條狀山石圖案間安排有動物和佛像圖案,明代時將這種圖案簡約化,從版畫中可見早期繪畫構圖的風格及古代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明代版畫佛菩薩弟子像·四 庫 全 叔 拍 攝

清代木雕彩繪“七政八寶”供器象寶,象寶為白色六牙象,稱“萬象之王”,宛若一座大山,巋然不動,乘之可週遊四海,意為“佛法遠揚”。桃葉形背光,上為淺浮雕如意雲紋,高浮雕彩繪象寶。象踏蓮花,背馱寶珠,下為蓮花形高臺座。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木雕彩繪“七政八寶”供器象寶·四 庫 全 叔 拍 攝

清代木雕彩繪“七政八寶”供器馬寶,馬寶為紺青色駿馬,能飛行。桃葉形背光,上雕如意雲紋,高浮雕彩繪馬寶,馬踏蓮花,身帶鞍韁,下為覆蓮形高臺座,在佛教中表示吉祥消災,一帆風順。證件器物皆採用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雕刻技法熟練,層次豐富,線條活潑流暢。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木雕彩繪“七政八寶”供器馬寶·四 庫 全 叔 拍

清代木雕彩繪“七政八寶”供器將軍寶,將軍寶指智謀雄猛、英略獨決的掌兵大將。桃葉形背光,淺浮雕如意雲紋,高浮雕彩繪將軍寶,身披古代勇士的鎧甲,頭戴頭盔,下為蓮花形高臺座,表示護持佛法。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木雕彩繪“七政八寶”供器將軍寶·四 庫 全 叔 拍

清代《甘珠爾》北京版硃砂印,藏文典籍流傳至今收錄內容最多的就是藏文大藏經,內容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兩大部分。甘珠爾又名佛部,也稱正藏,分經、律和密咒三個部分,收集了釋迦牟尼親自口授的經典,主要講解佛教教義和戒律。丹珠爾又名祖部,也稱續部,收入讚頌、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甘珠爾》北京版硃砂印·四 庫 全 叔 攝 影

清代《青史》刻印本,此書為管·宣奴貝著,成書於明成化十二至十四年(公元1476年—公元1478年)。全書分15品,記述佛教傳播的歷史,對公元978年以後佛教在藏族地區的復興、眾多支派的出現、各派的傳承情況及名僧事蹟,記載詳贍,篇帙宏富,對歷史人物的生卒年、出生地及有關寺院等均有明確記錄,援據古籍也予以標明。

明清兩代罕見的青海藏傳佛教文物精品大賞

清代《青史》刻印本·四 庫 全 叔 攝 影


注:

  1. 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2. 文字參考展覽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