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导读:提到历史上多才多艺却又没能好好当皇帝的人,你会想到谁?

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这两位艺术家皇帝,相信是许多人榜单上的头名。

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位“皇帝”,跟以上这两位相比,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也是不遑多让。他的头衔有:书画家、藏书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医学家、阴阳学家等等一大堆,而他最响当当的名号,却是其儿子耶律阮所封的“让国皇帝”,庙号辽义宗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辽代疆域

作为契丹人的他,有一个十分显赫的出身: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

但流淌着契丹血液的他,后来却投奔了辽国的死敌后唐,还改了一个汉人名字——李赞华,而他的原名是耶律倍。

耶律倍为何会被称为“让国皇帝”,又为何改为汉人姓氏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故事。


一、辽国第一画家

南唐后主李煜以诗词见长,而宋徽宗赵佶以字画为妙,那么,耶律倍的绘画水平跟赵佶相比又如何呢?

笔者无法从专业的美术角度给出答案,但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宋徽宗赵佶是耶律倍的粉丝,而且还是不惜重金求购其作品的铁杆粉丝。

在北宋人刘道醇所著的《五代名画补遗》中,有这样一小段关于耶律倍画作的记载:

“丹王赞华(耶律倍),契丹大姓,乃耶律德光之外戚,善画马之权奇者。梁唐及晋初,凡北边防戍及榷易商人尝得赞华之画,工艺精致,致京师,人多以金帛质之。”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耶律倍

这段话说明,耶律倍的画在五代时期就已经享誉中原和塞外了,而且价值不菲,需要以金帛交换。

北宋时期,耶律倍的画更加名贵,宋徽宗的皇家画院曾经专门重金购得他的15幅画作,收入到由赵佶亲自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之中,分别为

“双骑图一、猎骑图一、雪骑图一、番骑图六、人骑图二、千角鹿图一、吉首并驱骑图一、射骑图一、女真猎骑图一。”

从这些画作的名称可见,与善于工笔花鸟的宋徽宗相比,耶律倍的画风无疑更加粗犷,展现了其草原民族的狂野天性。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射骑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东丹王出行图》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上面这幅《东丹王出行图》,里面画了六人乘马出行的场景,其中一个身穿团花黄袍、戴头冠的人物,他面容消瘦、络腮胡须,高鼻深目,一副典型的契丹人长相。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耶律倍

虽然他外表高贵,但神色忧伤,与其他几人骑马出游的兴高采烈格格不入。而在卷末的题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世传东丹王是也。”几个字。因此后人得知,这幅画是耶律倍的自画像。为何耶律倍会把自己画得如此憔悴呢?


二、辽国第一位太子

1、文武全才

辽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皇后述律平一共有三子一女,其中长子便是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次耶律李胡。

耶律倍虽然是契丹人,但从小仰慕汉文化,酷爱藏书读书。当时辽国刚刚草创,连年征战,还来不及搞文化建设。于是,耶律倍就派人到中原采购书籍。他一生收藏了万卷图书,因此也成为辽国私人藏书第一人。

因为读书多,耶律倍也成为契丹人中少有的全才,《辽史·义宗传》记载,他“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爇之术,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这也是为什么他被称冠以“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医学家、阴阳学家”等名号的原因了。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契丹人

耶律倍不仅能文,而且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公元926年,耶律倍跟随耶律阿保机征讨渤海国,攻陷扶余城后,耶律阿保机准备就此修整,清点户口。而耶律倍却劝谏说:

“若乘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辽史》)

耶律阿保机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耶律倍和其弟耶律德光为先锋,直取忽汗城,果然一举拿下,渤海国灭亡。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辽灭渤海国

从综合能力上讲,能文能武的耶律倍能甩李煜和赵佶好几条街,谁说一身艺术细胞的人,就一定是个文弱之人呢?

2、大辽皇储

17岁时,耶律倍被立为了太子。有一次,耶律阿保机问身边人:“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辽史·义宗传》)

这时,身边的人纷纷说要先祭祀佛。契丹人早期信奉萨满教,自从佛教传入契丹后,他们开始崇信佛教,而且一代更胜一代。但辽太祖的答案却是:“佛非中国教。”

耶律倍深谙汉文化,他知道在中原,儒家思想与封建王朝才是绝配。因此他建议,要想巩固统治,儒教才是更好的选择:“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义宗传》)

这句话正中耶律阿保机的下怀,于是辽国才建了孔庙,由耶律倍前往祭祀。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耶律阿保机

而耶律阿保机不仅仅是建孔庙那么简单。在此以前,他打破了契丹部族的传统,采取了中原政权的皇位登基仪式,不称可汗,而改用帝号,甚至身穿中原帝王服饰。

为了打破契丹人传统的首领选举制,他还宣布耶律倍为大辽国第一位皇太子,建立储君制度。他将辽国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家族手中,打破了其他契丹贵族觊觎皇位的幻想。

而此番,耶律阿保机公开采纳耶律倍的意见,既是在表明自己加快施行汉化的决心,也是帮助太子在朝中立威,为日后其顺利接班打下坚实基础。

而在攻灭渤海国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太子的实力,耶律阿保机又在此地建立了东丹王国,立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给他皇帝冠冕,以统治此国。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还分别称“天皇帝”和“地皇后”,一家三口整出了一个“天地人”的组合。这当然不是耶律阿保机在搞文字游戏,他用这种方式树立了耶律倍辽国第三号人物的地位。临走时,耶律阿保机抚着儿子的背说:“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辽史·义宗传》)。


三、辽国唯一的“让国皇帝”

耶律阿保机与耶律倍在渤海国作别,但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耶律阿保机在回军途中染病而死,因为事发突然,他没有明确到底谁是辽帝国的皇储。

尽管按照常理,皇太子耶律倍理应继承大统,但因为耶律阿保机没有像中原王朝的皇帝那样,留下一份遗诏作为法律文书,这就给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而这个人恰恰是他的生身母亲述律平。

1、强悍皇后

作为辽国的开国皇后,述律平也绝不简单,《辽史·后妃传》说她是“简重果断,有雄略”,而《新五代史》则说她是为“人多智而忍”,是一个标准的女强人。

同样在《新五代史》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阿保机死,(述律平)悉召从行大将等妻,谓曰:‘我今为寡妇矣,汝等岂宜有夫?’乃杀其大将百余人。”

述律平对大将们的妻子说:“我现在是寡妇了,你们怎么能有丈夫?”于是杀掉大将百余人。”

想想看,这都是哪门子的道理啊?自己老公死了,还不允许别人有老公了?

其实,述律平并非是疯了,她此举是另有深意。这些大将,本来就对皇位虎视眈眈,述律平只不过借这个略显荒唐的理由,将他们除掉而已。

剪除了朝中的异己,强悍的述律皇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拥立皇帝了。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契丹人

2、亲妈不爱

虽然耶律倍和耶律德光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但述律平却显然更加钟爱自己的二儿子耶律德光。

与多才多艺的耶律倍相比,当时辽国的大元帅耶律德光以军事见长,他多年随父亲出征,军功甚多,在军中更有威望。甚至有人在耶律倍统治的东丹王国叛乱,也是耶律德光出面剿灭。(《辽史》:“未几,(东丹王国)诸部多叛,大元帅(耶律德光)讨平之。”

但耶律德光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也并非述律平更加青睐他的唯一原因。除了这个条件,还有两项更加重要的因素:

一是述律平与耶律倍的政见不同。

刚才说到,耶律倍一直主张契丹民族加速汉化。在这一点上,他与其父耶律阿保机保持一致。

然而述律平却不愿意看到契丹民族因为汉化而逐渐迷失自我,她主张“契丹为尊,汉仪为用”。而在这一点上,她的二儿子耶律德光又与她很有默契。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耶律德光

二是培养壮大自己的家族势力。

耶律德光的妻子靖安皇后萧氏,是述律平亲弟弟的女儿,也就是她的亲侄女。史书中对于耶律倍的妻子,却没有详细记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耶律倍的妻族地位并不显赫。

就像后来慈禧太后一定要光绪立她的侄女隆裕为后一样,述律平出于自己家族势力做大做强的考虑,一定要扶持耶律德光为帝,这才对她自己有利。

而耶律德光后来也果然让述律平的侄女当上了皇后,其家族也在辽朝开始呼风唤雨。耶律德光曾经感慨说:“太后族大,如古柏根,不可移也”(《契丹国志》)。

而这也说明,述律平扶持本不该即位的耶律德光,其背后就是一场家族利益的交易。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耶律德光与耶律倍、石敬瑭

3、让国皇帝

在辽国的这场皇位之争中,耶律德光因为有了述律平和外戚家族的支持,再加上其本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空有“人皇王”、“皇太子”等虚衔的耶律倍,根本无力与其抗衡。

耶律阿保机当年或许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留下一个东丹王国让耶律倍发展势力,可惜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于是,辽国历史上非常可笑的一幕发生了,在胜负已经分晓的情况下,述律平导演了一出“让国”闹剧。

《资治通鉴》中记载,述律平让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各骑在一匹马上,她当着所有契丹酋长的面说:“二子吾皆爱之,莫知所立,汝曹择可立者执其辔。”在场的人都不是傻的,早就看出来述律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争执德光辔讙跃曰:‘愿事元帅太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耶律倍这边空空如也,十分尴尬。

述律平接着说:“众之所欲,吾安敢违。”于是,耶律德光成为了辽国第二任皇帝。就这样,耶律倍就将皇位“让”给了耶律德光。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契丹人


四、通敌叛国的“让国皇帝”

耶律德光继位后,仍然视哥哥为最大威胁。公元928年,他一道诏书,就把耶律倍“请”到了京城,幽禁起来,并将东丹国划归中央管辖。

受到严密监控的耶律倍,每日以读书作画消磨时光,以表明自己无意皇位之争。

此时,远在中原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得知了耶律倍的状况。为分化瓦解契丹人,李嗣源两次派遣使者,秘密致书耶律倍,邀请其前往后唐。

而耶律倍因害怕遭到弟弟暗算,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投奔李嗣源。

临走时,他留下了一首《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里的“小山”指的当然就是耶律德光,而“大山”无疑是被弟弟欺压的耶律倍。

耶律倍:辽国第一位太子,逃到中原改汉姓,被封为“让国皇帝”

辽国、后唐

耶律倍来到后唐以后,便被李嗣源赐姓为李,名赞华。原来的耶律倍,此时摇身一变,成为了李赞华。

但是,因为李嗣源邀请耶律倍来到中原,本就是把他当做一种筹码。耶律倍在后唐无所事事,又无法排解失掉皇位的挫败感,于是脾气愈加暴躁,变得残忍好杀,其妻子夏氏甚至主动要求出家为尼,再也不敢跟他生活在一起。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死,后唐陷入内乱之中。耶律德光应石敬瑭之邀,大举攻打后唐。

李嗣源养子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拉着耶律倍共赴火海。耶律倍不从,被李从珂部下所杀,时年38岁。

辽国第一位太子、人皇王惨死异国他乡。

公元947年,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夺回了皇位,追谥其父为“让国皇帝”。


结语:在《辽史·义宗倍传》,这样高度赞扬耶律倍“让国”的高尚爱国情操,“自古新造之国,一传而太子让,岂易得哉?辽之义宗,可谓盛矣!

然而,我们知道了他“让国”的真实过程原来是这样一副模样,还真是要感叹,修编《辽史》的元朝人,还真是学到了中原文化的某些精髓所在。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五代名画补遗》、《辽史》、《契丹国志》、《新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