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國畫大師張大千不僅山水畫筆酣墨暢、恣肆淋漓,花鳥畫鮮活靈動、形神畢肖,仕女畫也細緻之極。著名畫家於非闇曾說:“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為畫道人讚賞,謂能大膽別創新意。”原因是“他對於女性觀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穫。”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題畫詩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三美圖 1930年

腕底偏多美婦人。一個重要原因是張大千認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畫”。在他看來,這世上夠得上“奇”的男人實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之句。他善於繪畫美人,也懂得欣賞美人,在他的筆下既有優雅的少婦,風華絕代的仙女,也有受了驚嚇的貴妃,各種類型、各種情緒美人的風情都被他刻畫得細緻入微。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弄玉吹簫圖 1934年

有別於傅抱石所繪仕女的瀟灑入神,風格高古;齊白石仕女的神態生動;林風眠仕女的色彩濃麗,張大千的仕女可謂清麗秀雅、別有風姿。因為他眼中的美人標準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僅要長得美,而且氣質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蕩,便為下乘”。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調鸚圖 1934年

張大千筆下的美女端莊健康,充滿青春活力,不乏當代女性的氣息與風采。無論是觀音、山鬼、明妃、仕女這樣的古代傳統女性,還是新時代的摩登女郎,所有女性的臉部結構,特別是眼睛和嘴唇的構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是那種張大千所欣賞的理想美類型。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天女散花 1935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仕女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散花女 1938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撲蝶圖 30年代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38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仿錢選仕女圖 1939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紈扇仕女 1939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仕女 1940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柳蔭仕女 1941年

1941年5月,張大千攜三夫人楊宛君(後二夫人黃凝素加入)、兒子張心智、侄兒張彼得、學生肖建初和劉力上及幾個裱工,後又聘請藏畫家索南丹巴的四個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畫,面壁兩年七個月,臨摹了自十六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達276幅,敦煌石窟藝術從此走向世界,也為其以後的繪畫創作,尤其是人物畫創作奠定了基礎。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莫高窟唐人菩薩像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初唐觀音圖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南無觀世音菩薩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佛像圖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仙女散花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43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龍女禮佛圖 1941年

張大千在1951年時得意地對人講:“別的我不敢講,但是我在敦煌臨了那麼多壁畫,我對佛和菩薩的手相,不論它是北魏、隋唐,還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宋代、西夏,我是一見便識,而且可以立刻示範,你叫我畫一雙盛唐的手,我決不會拿北魏或宋初的手相來充數,兩年多的功夫沒有白費喲!”葉淺予則認為,張大千的唐裝仕女,造型上已滲有敦煌供養人的儀容,用筆則仿吳道子的飛動飄逸,總之超越了明人情調,向唐人追蹤而去。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仕女 四屏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唐妝仕女圖 1944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雙美圖 1944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芭蕉仕女 1945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紈扇仕女 1945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蕉蔭仕女 1945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仕女 1945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蕃女掣龐圖 1946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鳳冠執扇仕女圖 1947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供養天女 1948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49年以後,張大千開始雲遊世界,先後移居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晚年定居臺灣營建“摩耶精舍”。由此繪畫視野大開,並注意研究日本浮士繪及西方立體派藝術的技法,所繪仕女筆法生動,極具時代感,給觀者似有息息相通、脈脈傳情的感覺,創作風格也逐漸從古典向現實轉變。期間,由於旅居海外特別是1957年突患眼疾,仕女畫作品數量明顯減少,但一生求變求新的張大千,卻再度變法獨創併成就了潑墨潑彩山水畫,開一代中國畫新風。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臨印度畫仕女 1950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印度仕女 1950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修竹美人 1951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拈花仕女圖 1954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白描荷花仕女圖 1956年

張大千筆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張大千 仕女圖 197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