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有着一方人的性格特征,文化传承。在鲁南这个地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厚、文艺盛行。

特殊的地理方位,沾染着“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灵气,以及儒学的底蕴丰厚,从古至今,一支支艺术奇葩在这里诞生,并得以传承。仅地方戏就有“枣庄梆子、莱芜梆子、四平调、柳琴戏”等十几种,其中,枊琴戏因所用的伴奏乐器形式柳叶,故名枊琴戏。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枊琴戏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流传了几百年,在山东的临沂、滕州和江苏的徐州一带又被称为“周鼓子”。据《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记述:柳琴戏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今在鲁南一带还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由此可见,枊琴戏是地地道道的鲁南地方戏。

如果你看过老电影《铁道游击队》,并注意到了小坡弹的那个“土琵琶”,那就回想一下那个“土琵琶”的样子,你就会心一笑。对,那“土琵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柳琴。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那么枊琴戏又是怎么被叫做“拉魂腔”呢?

书面上的说法当然是腔调优美、动听,能把人的魂给勾走,很受当地人的喜爱。但是既然是地方戏,应该还是地方上的说法比较有意思。

当然这地方上的说法,绝不是道听途说或者凭空杜撰,是我亲自走访当地群众和枊琴戏的传人而得。

当我走进山东省邹城市的郭里镇,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枊琴戏,看到几个头发花白的老者,弹拨着那被岁月盘出包浆的乐器,陶醉地唱出抑扬顿挫的旋律时,我内心的震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待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之际,我怀着无比敬重的心情,走向那些老者,听他们聊,这戏为什么叫拉魂腔。

老者说:拉魂腔最初在邹城郭里的传播,是缘于五厘村一个通晓音律、酷爱文艺的张秀才。早期张秀才家里很穷,靠和父亲唱门乞讨为生,这唱门的小曲或许就是拉魂腔的最初萌芽。后来,他根据画上的琵琶仿造出柳叶琴(俗称土琵琶)作伴奏,借鉴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等民间小调,又吸收了运河号子和其他地方剧种的营养,演变形成了早期的柳琴调。

再后来,随着腔调的不断丰富、创新,既有南音的柔美婉转,又有北音的粗犷豪放,以其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而拉魂动魄,有了自己的特色。

往往是枊琴一响,再加上戏曲的锣鼓点子、唱腔表演,令听者流连痴迷,就像把魂给勾走了一样,当时还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这些民谣,如今郭里镇里上点年岁的人依然传唱,至于当初为什么给它取名拉魂腔,在郭里镇还流传一段精彩有趣的故事。

据五厘村的孙普平、孙普荣等几位70多岁的拉魂腔老艺人讲,拉魂腔剧目非常丰富,有传统剧目221个,其中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柳琴戏的早期剧目基本上是反映民间生活的两小戏、三小戏,代表性剧目有《七装》、《小书馆》等;小戏有《陈士铎喝面叶》、《双拐》、《单拐》、《打干棒》、《小姑贤》等;大戏有《四告》、《点兵》、《吕蒙正赶斋》等;连台本戏有《回龙传》、《白玉楼》、《三反》、《五反》、《孟丽君》等。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可以说当时在民间受欢迎程度超过现在CCTV的星光大道,曾经有“不听拉魂腔,酒肉都不香”的说法。他们从20来岁就唱拉魂腔,师承微山那边的张师父,一直唱到现在,在解放前他们村有个拉魂腔戏班子,直到现在箱装和锣鼓家什等都还在,只是那辈人死的死、病的病,已组不成戏班子了。

当年最鼎盛的时候曾在大队里包场四县合唱。那时候他们还能唱小旦等多种角色,现在年纪一大,小旦的嗓音也出不来了,遗憾的是这小旦的腔调怕是要失传了。

现在的小年轻们,什么微信微博的天天低着头忙活,谁还喜欢听拉魂腔啊?他们之所以喜欢唱,也缘于当时听的人多,唱戏的都是人来疯,一看下面坐满了观众,那就越唱越带劲儿,越唱越动情。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直唱得邻村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五厘村跑。那么,这个故事呢,就是由小媳妇痴迷着听这拉魂腔引起的。

话说这天临村的一个小大嫂因丈夫出门做小卖买,天黑了还未归,她看着人家都老早的吃完了饭往五厘村的戏场子里赶,她手头的活却还没忙活完,这会儿刚哄睡了孩子,还没顾上吃饭。一听见五厘村头那枊琴和梆子声一响,她心里急得火烧火燎,饭也不吃了,走到床边抱起熟睡的孩子,抄起小板凳就急慌忙往戏场里赶。

听到精彩处,忽听有孩子哭闹声,她急忙掏出奶头要堵孩子的嘴,这才发现她怀里抱的是个大长西瓜,根本不是小孩儿。她心下一惊,心想准是刚才抄近路趟西瓜地时被瓜秧绊倒,她抱错了,这会儿还不知孩子得在西瓜地里哭成了啥样呢!这戏可再不能听下去了,她起身就往西瓜地里跑。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急慌慌来到绊倒她的那颗西瓜秧前,就着月光仔细找,那有什么小孩子,只见她家的枕头静静地躺在那儿。她急忙丢下西瓜,抱起枕头疯也似的往家跑,开门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香。人们知道小媳妇为了去看戏闹了这么个插曲,就笑说这拉魂腔能绊倒小大嫂。

讲完这个故事,老艺人们弹响枊琴、敲起梆子,半眯着眼睛很是陶醉地唱了段《俞宽贩马》和《小隔帘》。那苍老遒劲的嗓音,刹那间穿透岁月的尘埃,给人一种洗礼。唱腔里透出的那种人生悲欣、那种生活的酸甜,还有那种无法言传的历史况味……让人百般感慨涌上心头。

在鲁南有种地方戏,叫“拉魂腔”,能把人的魂给拉走,得有多好听

这在鲁南数代人血脉里传承浸润着的文化遗存无可替代,也让人心生担忧,当地这妩媚多情的“拉魂腔”,继孙普平他们之后还有没有传承?

当地的文化站长说,拉魂腔已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将在当地的独山小学开设音乐课堂,根据地方特色、开发编撰课程,专教拉魂腔。如此说来,在不久的将来,“拉魂腔”依旧会响彻在孟子故里的村村巷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