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花园乡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柳琴戏之乡”。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是鲁南苏北一带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地方性剧种,语言生动幽默,格调自然清新,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魅力。1953年,华东六省一市举办地方戏汇演,该戏曲因其主要的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柳琴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柳琴戏起源于清朝,流传于鲁南苏北一带,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花园乡因作为柳琴戏的重要发源地,而获得“柳琴戏之乡”的美誉。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临沂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张铁民先生所著《柳琴戏》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50年代临沂柳琴戏木刻戏报


新中国成立前,花园大地上活跃着一大批以柳琴戏为主的庄户剧团,以三捷庄张仲怀为首的“张家班”和张哨村“李家班”等剧团最富盛名。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用独轮车推着简陋的道具、服装、乐器及生活用品等巡回演出;有的艺人以唱柳琴戏沿街乞讨过日子,谓之“跑坡”。后来脱颖而出诸如张金兰、邵瑞武、李春生、尹桂霞等一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梨园奇葩。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国家非遗柳琴戏传承人张金兰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张金兰早期演出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柳琴戏在张金兰、李春生等人的精心演练下发扬光大,有了生、旦、净、丑等角色划分,曲调成熟,逐渐系统化,影响随之扩大,观众越来越多。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邵瑞武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尹桂霞


1952年1月1日,临沂组建柳琴剧团,张金兰、邵瑞武、李春生、尹桂霞走出花园,一度成为临沂市柳琴剧团的台柱,他们独特的唱腔唱词和真挚感人的表演艺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和喜爱。李春生被誉为会“飞”的柳琴戏艺术家;尹桂霞称为能编会唱的“戏篓子”;当年“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的民间佳话至今仍在沂蒙大地广为流传。

临沂市柳琴剧团成立后,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临沂市柳琴剧团演职人员已近百人,在李春生、张金兰等名角带领下,曾创作过许多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剧目,其中排演的《姊妹易嫁》、《卧龙求凤》、《彩石峪》、《沂蒙霜叶红》等优秀剧目,轰动省内外。

七十年代,临沂地区成立艺术学校并开设了柳琴戏专业,为临沂柳琴剧团培养人才。

1985年,为满足群众的需求,郯城县京剧团改为柳琴剧团,张金兰、邵瑞武老师亲自来家乡指导剧团建设,带出了张于兰、李侠、杨侠和张林等一大批青年演员。剧场演出、送戏下乡,成为当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生力军。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柳琴戏是郯城县文化下乡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柳琴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出生于花园三捷庄的张金兰被确立为国家级非遗柳琴戏传承人。

2011年10月11日,按“五个一批”原则柳琴剧团与文化馆合并,剧团人员、资产整体并入县文化馆,成立郯城县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柳琴戏经典剧目《喝面叶》


柳琴戏的经典剧目有:《喝面叶》、《梁祝》、《四告》、《泪洒相思地》、《灵堂花烛》、《张郎与丁香》、《屠夫状元》、《打干棒》、《杨三姐告状》、《大花园》、《打金枝》、《樊梨花点兵》、《观灯》、《牧羊圈》、《王德宝借当》、《小姑贤》、《机房教子》、《二堂放子》、《铡美案》、《杨八郎》、《姊妹易嫁》……最近,宣传移风易俗的新节目有《彩礼》、《天价彩礼》、《生日》、《花开四季》等;表现好人好事“四德榜”的《孝老爱亲的刘大姐》、《见义勇为李孝方》等曲目。另外,柳琴戏与小品结合创作了戏剧小品《三代人》、《还奶水》等,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深受观众喜爱。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花园乡柳琴戏暑期传承培训


作为柳琴戏的重要发源地,花园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柳琴戏艺术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柳琴戏传承保护协会,负责柳琴戏艺术的挖掘、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等工作。组建柳琴戏剧团大小13支,每年在全县送戏下乡活动中,巡回演出在60场以上。同时开展柳琴戏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开设柳琴戏兴趣班,为柳琴戏的继承和发展培养大量年轻人才。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郯城县柳琴戏陈列馆落成典礼


为充分展示柳琴戏的艺术特色,乡党委政府投资600多万元,在驻地白马河湿地公园西邻,新建柳琴戏陈列馆、柳琴戏广场和金兰剧场等文化设施。其中柳琴戏陈列馆投资260万元,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建有序厅和三个主题展厅。通过一系列文字介绍、图片和实物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展现了柳琴戏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壮大过程,全面介绍了以李春生、张金兰为代表的柳琴戏表演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等。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柳琴戏陈列馆成为人们了解、交流柳琴戏艺术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当地社区居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柳琴戏陈列馆也成为花园乡对外展示的一张新名片,为郯城县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景点,让游客走进花园,了解柳琴戏,热爱柳琴戏,传承和弘扬柳琴戏。参观陈列馆,如同穿越历史,走过一个时代,让观众品味柳琴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国家非遗郯城县柳琴戏(“拉魂腔”)的前世今生

培养柳琴戏接班人


如今在花园乡广袤的土地上,群众自发组织的柳琴戏庄户剧团正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柳琴戏独特的艺术唱腔和拉魂魅力,又在花园大地重新焕发生机,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和精神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