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山影小达人讯: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登登等登,凳登等灯”,前阵子,一则出自《西游记》片头曲的魔性音乐考题攻陷微信朋友圈,答对的人少之又少。但见到“当哩个当”这几个字出现,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是要打板儿说山东快书的节奏,但你知道山东快书其实是“非遗”吗?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这曲艺瑰宝——山东快书。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地方传统曲艺形式,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全国。表演者手拿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因此又名竹板快书。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山东快书早在2006年5月20日,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V—39)。高元钧、杨立德、刘司昌等一众名家推动了山东快书艺术的发展。下面好客君从山东快书的历史起源、艺术特色、代表流派、传统书目和代表人物方面向大家介绍这一颇具齐风鲁韵的曲艺瑰宝。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山东快书之历史起源

前面提到,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的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历史已上百年。说到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这就是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说。相传刘茂基是明万历年间人,祖籍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但他有绝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刘茂基擅长的《武松传》成为了山东快书的基本剧目。

赵大桅说。相传赵大桅是清咸丰年间人,祖籍济宁是山东快书的另一发祥地。他是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卖艺为生。他会编词,起初把武松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吸取山东大鼓的“窜铜腔”,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做为伴奏乐器,后来演变成为山东快书的鸳鸯板。

傅汉章说。清道光六年,一众没考上进士的举人在回乡途中遇到大雨而落脚临清,为发泄胸中气愤,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其作者之一李长清将书传给表侄傅汉章,其潜心研究,在道光十九年演出时,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傅汉章是最早演出山东快书的艺人。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山东快书之艺术特色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一般都是站唱形式。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山东快书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它不受场地限制,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山东快书之代表流派

山东快书艺术流派最初有高元钧、杨立德两大流派;后来崛起的刘司昌也自成一派。

高派。高元钧派山东快书,流传广、影响大、门生多、成就高。其表现特色为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

杨派。杨立德的快书艺术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长的气派,俏皮和细腻。他注意吐词的功力,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动作,自成一家,称为“杨派”。

刘派。以刘司昌为代表刘派。刘派博彩众长,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将歌曲、口技、电影、话剧、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使之面貌一新。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山东快书之传统书目

经过历代艺人百余年传唱,山东快书艺术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书目。传统书目中,有关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东岳庙》、《景阳岗》、《景阳岗》、《闹当铺》等,是传统山东快书的基本书目。另外还有不少单段和小段,同样属于山东快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流传地域、师承关系和艺人表演风格的不同,所以在书目的内容、结构、词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山东快书之代表人物

赵震(约1825-1900),早期山东快书艺人,其徒弟吴洪钧、王玉玲、徐五子及徒孙马玉恒均有较大影响。

戚永立(1886-1944),绰号“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一生授徒极多,其中高元钧最为突出,后来发展成为山东快书艺术的一代宗师。

刘同武(1899-1961)擅唱中长篇书,久在鲁西北一带演唱,生前对《武松传》的整理、改编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高元钧(1916-1993)高派代表人物。著有《高元钧山东快书选》、《山东快书漫谈》。培养并扶持了一大批人数可观的山东快书创作与表演人才,对山东快书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立德(1923-1994),杨派代表人物。生于快书世家。父亲杨逢山、叔父杨逢歧皆是山东快书艺人。

刘司昌(1928-1994),刘派代表人物。一生创作、表演了山东快书一百多段,主要有《红大院》、《捞铜牛》等。


齐风鲁韵曲艺瑰宝|山东快书不能被遗忘的“非遗”


传统文化在如今看来是一个不入时,甚至只拿来做研究的字眼,中国的传统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转化为一种精神凝聚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偶尔会被人拿出来歌颂一番的文化。好客君认为,历经千年沧桑被保留下来的文化沉淀不应该只被歌颂,更应该被传承和发扬,否则总有一天它会淡出我们的视线,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