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张良的一个智慧让家族辉煌了2000多年?

夏目历史君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他的智慧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的历史美名,那么张良到底有多么聪明?不妨一起看看张良其人。

护主之功

张良在项羽处死韩王后,毅然决然的前往巴蜀与刘邦回合,开始辅佐刘邦,其实刘邦能逃亡巴蜀得益于张良的运筹,一是鸿门宴危机。此时的张良还不是刘邦的下属,在范增与项庄意图借酒宴除掉刘邦,虽然项伯中间插了一杠子,没有让项庄刺死刘邦,而项羽也放任这样的闹剧上演,最后不仅没有除掉刘邦,还告诉刘邦,我不想杀你,是你的手下曹无伤告密的,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最后刘邦得以脱身,多得益于张良的运筹。二是用计让刘邦脱身。在与陈平一唱一和下,让项羽将分封诸侯各自回封地,唯独要留下刘邦,张良再次相求与项羽的叔叔项伯,不仅能安然脱身,还把封地扩大了许多。

太子人选

在刘邦带下汉室天下后,刘邦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大汉的江山要交给谁,是一个不得不要面对的问题,虽然立了嫡长子刘盈魏太子,但是架不住戚姬的枕边风,于是打算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该选谁?这不仅是刘邦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臣子们犯嘀咕的头疼事,按说立嫡长子刘盈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刘盈性格过于温和,而刘如意除了是戚姬的爱子之外,还没有看出什么,毕竟他还小,但是吕雉还是担忧,于是有人点醒了吕雉,说不是有张良吗?于是吕雉就派其兄弟吕泽前往张良处,张良是怎么说的呢?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就有了商山四皓出面劝刘邦不要改立太子的戏码,张良表面上是选择了刘盈,其实是选择了吕雉的阵营,吕雉称制后,对张良也是比较尊敬的。

功成身退

有功而不自傲,张良在刘邦的天下既定后,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strong>主动舍弃荣华富贵,要舍弃世间事求神问道,一是不在乎荣华富贵。他的祖父与父亲前后均为韩国宰相,要不是秦始皇灭了韩国,以张良的才能大概率有继任为宰相的可能,即使没有成为宰相,也是韩国贵族,对他而言荣华富贵不是什么稀罕物。二是要知进退。汉初三杰中,萧何自污清白名誉,得以保全其性命;韩信,从齐王,魏王到淮阴侯,再到被处死于钟室,与其自身恃才傲物的性格有关,但是也不排除功高震主,因为韩信的军事才能摆在那,就是潜在的威胁,像应该,或许等猜测型的词汇,吕雉夫妇显然是不允许出现的,而张良主动舍弃荣华富贵,已经在在告诉刘邦,你做你的大汉天子,我修我的道。


农夫说历史


张良到底有多聪明?

关于张良,他的计谋史书上都有记载。不像诸葛亮那么虚的,找不到史实。

张良妙计太多,在这里只说两个代表性的。第一,在刘邦彭城之战失败之后,曾立誓,他要把函谷关以东所以土地捐出去,灭了项羽,问张良,怎么分封,封给谁。这两个问题张良一一解答,说的十分到位,这一大计划实施起来,从此天下军心向刘不向项。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拼死为刘邦卖命。



第二个妙计,有一次,刘邦和张良站在城楼上散步,刘邦突然往下一望,很多功臣一团围成一团坐着,嘀嘀咕咕,不知道在说什么。刘邦便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张良说,他们在谋划怎样造反。刘邦大怒,问为何。张良说,圣上你只封自己看的顺眼的人为诸侯,那些立过实际战功的人你从不过问,等土地快被你封完了,他们可能也就封不到了,所以他们觉得你不厚道,想反了你。刘邦想想也有道理,问有什么办法,张良说立刻封你最讨厌但立过很多战功的雍齿为侯,刘邦答应,从此功臣们更加心服刘邦。

为什么他的智慧让他的家族辉煌了这么多年?因为张良知进退,张良也被封了一万户,且汉朝世世代代为人尊敬,后世遗留子孙自然会多。


如史如画


秦末汉初的张良可以称之为智多星,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张良,9个字: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作为帝王之师,张良对天下棋局了然于胸,运筹帷幄,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旷世奇功。

张良有三大特点:

一是出生好。张良是典型的“官二代”,他们家五代相韩,家门显赫。然而,到张良这一辈,家里的形势却变了,韩被秦所灭,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发誓要恢复韩之旧境。

张良想出了刺杀秦始皇的最直接办法,于是他花重雇佣了一个大力士,并且选择了一个绝好的伏击地点——博浪沙。结果在这里果然等来了喜欢出巡的秦始皇,但袭击的结果是,阴差阳错地的只击中了秦始皇车队的副车。逃过一劫的秦始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张良成了全国缉赏犯。无奈之下,张良只好选择了远走它乡——逃匿于下邳。

二是师承好。

就在下邳,张良却遭遇了人生的奇遇,一次在桥边遇到一个童颜鹤发的老人。这个老人故意将自己的臭鞋丢到桥下,然后让张良去捡。张良看他年纪大,于是捡了。谁知道刚把鞋捡上来,那老人又把另一只鞋丢下去了,还让张良去捡。

张良忍了,又把鞋捡回来。老头笑眯眯地对他说了4个字:孺子可教。然后叫他两天后在这里等他。

结果,张良两次都因为来晚了,而遭到这老人的臭骂。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起来守在桥头,终于比老人先到。这老人于是交给张良一本书,张良一看就惊呆了,原来这本书是失传很久的《太公兵法》。

自从得到这本天下神书后,张良开始认真研读,数年后,修炼成了深通兵法韬略、奇门遁甲的神人。

据悉,送张良书的人就是传说中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

三是谋略好。

公元前208年,农民起义第一人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死后,红极一时的“张楚政权”走下神坛。为了打破群龙无首的僵局,项羽集团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年底,熊心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承诺:谁先进咸阳,谁便可自立为王。

次年,张良随军刘邦,两人相见恨晚。有了张良的良计,刘邦一路开挂,最终先于项羽到达关中。刘邦入主咸阳后,张良劝他以示节俭,安抚百姓;项羽称王封地后,张良劝刘邦“明烧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宝地……

总之,刘邦能打下江山,张良居功至伟,而关于他的智谋,最直接体现在这三件事情:一是在鸿门宴上与范增的明争暗斗,用计让刘邦顺利逃脱;二是当韩信派人找刘邦索要假齐王时,阻止了刘邦的怒火。三是定下“下邑奇谋”。当时,在彭城之战后,刘邦被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以至于各路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为了能够逃命,直接丢下老父亲、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逃得性命。

就在刘邦万念俱灰时,张良果断给刘邦做出新的战略规划,他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让刘邦全力支持他们三人去开辟第二战场。而事实也证明,张良的的这条战略规划非常正确。

因为,很快韩信就在第二战场上势如破竹,先后平定魏、代、赵、燕等地;而英布也在刘邦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在淮南搅得天翻地覆;彭越则在项羽的后方夺得二十多个城邑,并缴获谷物十多万斛,让项羽的后勤频繁出现状况。

三年后,刘邦带着韩信、彭越和英布,以十面埋伏包围项羽,最终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四是淡名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张良被评为汉初三杰,功劳居百官之首,同时,刘邦还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引用刘邦原和衣而卧评价张良就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发自肺腑的佩服之言!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张良却拒绝了,并且选择了退隐江湖。在归隐以后,张良在乡间建造了一座房子,这个房子非常平凡,跟老百姓家的房子没什么区别。他甘守清贫,也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他这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刘邦看看,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异心。

事实证明,这是张良的聪明和明智之举。后来,刘邦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开始对功臣下黑手,燕王臧荼、卢绾、赵王张耳、彭越、韩信等人无一幸免。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功高盖主的开国元老,能有善终的没几个。张良,却是个例外。不但张良没有被连累,他的家人也幸免于难。

张良归隐后只做一件事,那就是2个字:修仙。他因为得黄石公“天书”精髓,在政治上有深远影响。同时受“天书”的影响,他也清心寡欲,退隐江湖,一心追求黄老之术,欲求得正果,得道成仙。

据说张良死后,还带着一块黄石一起下葬。而张良在世之时,其家族坚持研究道家思想的人虽少,但到了其第八世子孙张道陵之时,悟出张良的用心良苦,开宗立派,创立了正一道,成为一代宗师。其后代张鲁继而开创五斗米教,在汉中传教安民,威震一方。

道教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张家子孙后代也就一直沾祖上的光,家族辉煌。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功臣。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但是不仅仅是他,他的子孙后辈也都是个顶个的人才。毫不夸张的讲,他缔造了一个辉煌了千年的家族。

到了今天,张良的家族已经传了六十四代。他的第八代世孙创建了天师教,两千年鼎盛不衰,也就是那个十分有名的张天师。


张良的后人中还有著名的医圣,张仲景。他的能力自然也是不同小可。《伤寒杂病论》这一部历史著作,救助过多少的患者。他为中医做的贡献也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除此之外,文人墨客,各朝官员,可以说更是不缺。

张良的家族确实厉害,两千年以来出了多少人才。“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的评价或许真的可以很好的解读张良。现在看来,何止于千里之外,还有千年之外。



有一句话在坊间传的十分热烈,“富不过三代”张良家族都传了六十多代了,为何还能这么鼎盛呢?


其实和他对后代的告诫不无关系。在刘邦大业已成的时候,张良就选择了明哲保身,激流勇退。这也是他得以善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其实也是给他后代的一个很好的教育。黄老之道,这是张良家族鑫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在张良之后,他的家族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也就是他的下一代的时候,那个时候确实是张良家族的低谷。后来到了张天师的时候,他终于理解了张良的思想。最后跳出轮回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张良家族就开始越发的壮大起来。



后来,张良家族一直都在发展,也越发的壮大,成为了继孔子家族之后的第二大家族。


众森淼


张良的聪明,在于他对人性的洞察,这一点,从他儿子身上就可以看出端倪。


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的亲儿子,也是大汉的第二任皇帝。他没有刘邦的无赖,也没有吕后的狠毒,对人非常仁慈。他老妈疯狂地报复刘邦留下的女人们,还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刘盈在观看了他老妈推荐的人彘表演后,惊惧不已的同时,也为有这样的老妈而伤心,结果23岁就病死了!

在刘盈的葬礼上,吕后嘴上嚎叫的哭天抢地,却没掉一滴眼泪,根本不像死了儿子的亲妈。张良的儿子、年仅15岁的张辟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对左右丞相王陵和陈平说:太后唯一的儿子如今驾崩了,太后干嚎却没流泪,你们觉得是为什么?王陵和陈平心里也正纳闷呢,却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张辟疆分析道:惠帝的儿子年纪小,你们这些功勋贵戚又都手握重权,太后这是担心以后被你们欺负啊!太后是什么人你们都清楚,等她掌权了你们都没好结果!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太后的娘家人入宫掌握南北军的兵权,这样太后就安心了!

王陵陈平恍然大悟,连忙按着张辟疆的办法禀告吕后。

吕后心里高兴,放下了心头大石,才情真意切地开始放声大哭,这回是真哭,声泪俱下。

这就是张良的儿子,小小年纪就家学渊源。而我们观察张良的一生,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洞悉人心洞察人性。

张良是春秋战国时的韩国贵族后裔,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亡命江湖,遇到圮上老人黄石公传授兵书。

张良原本是想单干的,也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后来还是发现自己势单力孤,准备投奔一个能够依靠是势力。而他的选择原来也不是刘邦,只是在投奔别人的路上遇到了刘邦而已。

张良和刘邦之间交流了很久,双方都十分满意。刘邦欣赏张良的智慧,而张良也了解了刘邦:这个人虽然流氓,但格局很大而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乱世之中的流氓,有了格局和胸怀就是枭雄,刘邦就是这样的枭雄。张良了解了刘邦的性格和人心,也就掌握了如何辅佐刘邦。

这一点我们从韩信自封为齐王后,张良的劝谏方式和刘邦的反应就能略窥一二。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后把整个齐地都打了下来,自信心膨胀,派人去禀告刘邦:现在齐地虽然平定了,但还是有很多危险因素,我先在齐地当个假齐王,安抚人心民意。

刘邦这时候正被项羽攻击的手忙脚乱,韩信这个举动让他勃然大怒,你不来救援我反而要自立为王,这不是造反吗?当时拍着桌子就要发飙。

我们注意这时候张良的举动。他不是马上站起来阻止刘邦,而是在桌子底下踩了刘邦一下。刘邦马上明白了张良的意思,情绪没变内容却变了:大丈夫要当就当真齐王。随后封韩信为王,缓解了内部的危机。

刘邦平定天下后,让张良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食邑,而张良说:我和您是在沛县相遇的,从此我得到了明主,这事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请允许我选择沛县作为食邑。

这个选择,既在情感上打动了刘邦,又在现实中保全了自己。沛县是刘邦的大本营,张良如果在封地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刘邦的耳目。张良的选择是明确地在告诉刘邦:我自愿接受你的监督,因为我对你毫无保留。

张良明白帝王的心思,知道他们对功臣的疑虑,所以才有了这个选择。最后张良被封为“留候”,就是留下来的候,意味深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张良的成功,就在于他对人性有清晰的了解!


李飞叨


说张良是中国明哲保身第一人,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关于他的故事,大家多多少少肯定都听说过一些。当然关于他的事情,大家最熟知的是,他帮助刘邦打下了一片大好河山。到了刘邦称帝后,轮到他们这一帮功臣,坐享其成,封官加爵的时候,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正是因为张良在人生的最顶峰的时期,他宣布退隐朝野,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所以他才没有遭到刘邦的报复。

张良为何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退隐山林呢?难道他真的不想当官吗?

事实上肯定不是这样的,张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不就是想封侯拜相,指点江山嘛。

最后他之所以选择不问政事,是因为他在跟随刘邦打江山的时候,已经把刘邦这个人给看透了,刘邦绝对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人。

那么张良是通过刘邦做得哪些事情,来看透刘邦发呢?

我们说几个人,大家应该就知道了。

萧何和张良一样,都是刘邦最为倚重的人。刘邦和项羽在争天下的时候,让萧何给他管理大后方,虽然萧何做的很好,刘邦缺人,他就给刘邦补充人员,刘邦缺粮,他就给刘邦筹集粮饷,可以说萧何兢兢业业,从来没有耽误过刘邦的事,还把刘邦的大后方给治理的有井有条,要说这样的萧何,刘邦应该奖赏人家才对,毕竟人家是有功之臣。

可是,刘邦不这样想,他猜疑萧何,觉得萧何这个人有异心,对他不忠。

因为萧何在关中的名声太好了,关中的人对他很尊重。刘邦担心萧何在背后摆自己一刀,然后自己称王称霸了。那他刘邦岂不是成了冤大头。

想到这里,刘邦就隔三差五地派人去问萧何最近怎么样了?

萧何刚开始以为刘邦关系自己很高兴,可是,时日已久,他觉得不对了。

萧何在想若是问候的话,也该是萧何问候刘邦呀,毕竟刘邦在前线打仗,那里才是最为危险的地方。

也就是在这时候,萧何的门客告诉他,你就要大难临头了。

萧何知道刘邦这么频繁地问自己没有按好心,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门客就告诉萧何,刘邦在前线打仗,是怕你在后院发展自己的势力,毕竟你这么多年,治理的关中非常的富庶,百姓对你都是赞赏有嘉。刘邦是怕你撇开他自立门户。所以,他对你不放心。

萧何问这个门客,那我该怎么办呢?

门客告诉他,只要你把你的后代,儿子,侄子全部都给送到前线,帮助刘邦打仗。他就不会怀疑你了。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见了萧何的亲人来战场。他很高兴,从此,再也不问萧何怎么样了。毕竟萧何把最亲近的人,都送来当人质了,他刘邦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要知道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张良眼皮底下的事情,刘邦连萧何这个老乡都不相信,他会完全相信张良吗?

所以说刘邦这个人,多少有点不地道。当你对他有用的时候,他都敢怀疑你。若是他真的当了皇帝,对你岂不是想杀就杀了。

所以,单从这件事上来看,就可以看出,刘邦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人。

我们在看张良做的另一件事,刘邦称帝之后,要分张良食邑三万户,而且这三万户,可以让张良自己选,还是让他选当时最为富庶的齐国的土地。

张良拒绝了刘邦,他觉得要这么大块地方,刘邦怎么可能对他放心。若是他真的选三万户齐地的食邑,刘邦肯定会找他麻烦的。在张良看来,这么多食邑只能给他带来祸害,所以,他拒绝了刘邦。

最后张良在贫穷的留县,选了一万户做自己的食邑,刘邦对张良的做法感到很满意。

张良在被封为留侯之后,就退隐山林不问政事了。所以,汉初三杰中,只他一人度过了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

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和韩信就没有这么幸运,韩信最后被杀吕后了,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岁,这个大家都清楚。

萧何虽然最后也善终了,但是,他的命运也很坎坷。

刘邦临死前把他给抓进了监狱,想要处死他。最后要不是萧何自毁名节,又有高人来为他说情,说不定他真的就死在了刘邦的前面。

所以,相对比来说,还是张良的做法最聪明。

张良退隐山林之后,专心修道,死后还羽化成仙,到了太上老君的身边。当然这是传说了。但是,张良的后代都开始修道,这是真实的。

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学道有方,成了开宗立派之人,中国大名鼎鼎的正一道就是他开创的。张良的后代,之所以有作为,经久不衰。就是遵循了他的教导,一代又一代的把道给传承了下来。张家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一样,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史学达人


说起张良的聪明,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应该就是他的这两件事情:一是在鸿门宴上与范增的明争暗斗,用计让刘邦顺利逃脱;二是当韩信派人找刘邦索要假齐王时,阻止了刘邦的怒火。

从这两点来看,张良确实聪明,但也仅仅只是小聪明,张良真正的智慧,或者说他对刘邦带来的真正价值,显然不仅于此。

事实上,张良之所以能够在刘邦集团中获得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地位,是因为他给刘邦规划了这样一件事情,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刘邦才得以能够快速获取最后的胜利,这也才有了后来大汉四百年的天下。

张良所做的这件事情,就是帮助刘邦拟定出打败项羽的战略规划。当时,在彭城之战后,刘邦被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以至于各路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为了能够逃命,直接丢下老父亲、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出逃,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几乎是万念俱灰,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打败项羽这样的神级对手。这时候,张良果断给刘邦做出新的战略规划,总而言之,既然现在咱们根本无力和项羽争夺六国之地,那还不如让其他的人来和项羽争夺,如果他们能够崛起于六国故地,项羽的地盘,自然会被压缩,到时候大家再一起群殴项羽,他自然是必败无疑。

于是,张良便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让刘邦全力支持他们三人去开辟第二战场。而事实也证明,张良的的这条战略规划非常正确。

因为,很快韩信就在第二战场上势如破竹,先后平定魏、代、赵、燕等地;而英布也在刘邦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在淮南搅得天翻地覆;彭越则在项羽的后方夺得二十多个城邑,并缴获谷物十多万斛,让项羽的后勤频繁出现状况。

当然,也正因为韩信、彭越、英布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尤其是韩信崛起的速度,实在快到惊人,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几乎就成为仅次于项羽和刘邦的军事集团。如果再这样下去,韩信随时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本就是自己拉起的队伍,一旦有机会,他们也可能失控。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对张良的战略规划,开始产生怀疑。因为按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虽然最后能够把项羽这只猛虎打败,但带来的结果却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群豺狼崛起,最后他们搞不好会成为第二个项羽,甚至是比项羽更可怕的对手。

这时候,郦食其就建议刘邦改变战略。总而言之,与其培养英布、彭越、韩信这种如狼似虎、野心勃勃的人物,那还不如把六国故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人,让他们占据六国故地,这样他们崛起后,同样可以压缩项羽的地盘,最后大家也可以一起群殴项羽。

并且,因为六国后人,大都是一些平庸无能之辈,没有过硬的本事和足够的威望,他们想发展起来,只能完全依靠刘邦的扶持,所以他们自然缺乏与刘邦相抗衡的资本。这样等到击败项羽后,刘邦再来收拾他们,显然要容易太多。

郦食其的这条建议,正好解决了刘邦心中一直以来的担忧,所以他自然觉得郦食其的战略规划要更胜张良一筹,所以刘邦决定采纳郦食其的建议。而当这个消息传到张良耳朵里后,张良马上就飞奔过来面见刘邦,要求刘邦马上中止实施郦食其的计策,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亡国之计。



张良当时向刘邦陈述了七条理由,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虽然说,如果扶持韩信、彭越、英布发展壮大,等他们崛起后,必然会对刘邦造成很大的威胁。但问题是,如果不是韩信、彭越、英布这种如狼似虎,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又有谁敢和项羽这种大佬正面对抗呢?

当时的天下,并不是谁都有胆子敢去和项羽争夺地盘,如果随便拉出个六国后人,就敢和项羽叫嚣,敢去抢夺项羽的地盘,那赵王歇、陈余、魏王豹等人,好歹也算是一时豪杰,他们完全可以把项羽打得在关东无立足之地,又何必劳烦彭越、韩信和英布呢?

事实上,如果刘邦真把六国故地分封给那些能力资质平庸的六国后人,他们中真有人敢去和项羽口中虎口夺食吗?恐怕最后的结果是,面对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他们转头就集体投靠项羽,到时刘邦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要命的是,如果说凭韩信为刘邦所立下的这份天大功劳,最后所获得的权力和地位,还不如那些什么事也没干的六国后人,那以后谁还敢替刘邦卖命。

因为,韩信这么大功劳,彭越、英布也都是战功赫赫,最后却什么都没捞到,那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岂不是连汤都没得喝?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会怎么想、会怎么做?还会有积极性吗?

刘邦听完张良的分析后,立马明白这其中的核心关键。虽然说,张良所拟定的战略规里划存在很大的缺陷,但至少可以补救。但郦食基的战略规划,会直接将刘邦带向灭亡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果断再次选择按照张良的战略规划来执行,而一年后,刘邦带着韩信、彭越和英布,以十面埋伏包围项羽,最终逼得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在登基后,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确实乃发自肺腑的佩服之言!


我是赵帅锅



他,在全副武装的秦军面前,行刺秦王,然全身而退;他,在兔死狗烹的乱世,功高盖主,却独善其身。刘邦说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诸葛亮也评价他为“帝王之师”……


他,就是张良。


国仇家恨,刺杀始皇


张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3朝宰相,父亲张平继任两朝宰相,相国世家,正儿八经的“红+富3代”。但还没等到子承父业的那一天,韩国灭亡。


(张良像)


为了复仇,张良花了所有的积蓄,找到了一位满意的大力士杀手,并为他打造了一支重达120斤的大铁锤。杀手和武器都准备就绪,就等鱼儿上钩了。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32岁的张良终于等来了他复仇的时机,只是那时他还不知道,这将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大力士埋伏刺秦)


既然是一国之君,按规矩,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马车由六匹马拉)。目标很明确,等6匹马车路过的时候,张良一声令下,铁锤飞至,车毁人亡。成功?是不可能的。


相较于天子尊贵的身份,显然秦始皇的求生欲更强。因为树敌太多,秦始皇的遇刺经验相当丰富,所以,为了保命,他经常更换座驾,管它几匹马,别让敌人找准就行。


(秦始皇发怒,但最终也没抓到张良)


秦始皇躲过了,张良自然就难过了。接下来的日子,作为全国头号通缉犯,张良不得不辗转各地。也正是在这时,张良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偶遇黄石公,得其真传


相传在张良“潜逃”期间,一日在桥上遇到一老头儿。老头儿把鞋扔进河,让张良去捡鞋。张良忍着怒火捡回来后,老头儿又让张良给他穿上。或许是玩心大起,想要看这老头儿还能作到哪一步,张良便照做了。


(张良给黄石公穿鞋)


故事还没结束,老头儿要张良5天后来此地相见,有大礼相送。闲着也是闲着,5天后,张良如约而至。但老头儿又开始作妖,责问他迟到,并让他5天后再来。又过了5天,张良天亮到了桥上,还是慢了老头儿一步……


从小养尊处优的张良,哪里受过这等委屈,不过,老头儿的种种行为,成功激起了他的胜负欲。第3次,张良半夜就出发,黑灯瞎火地来到桥头,这次终于比老头儿早。


(秦末隐士,黄石公)


老头儿很满意,送了一本叫《太公兵法》的书给他,原来,这老头儿就是传说中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


辅佐刘邦,成帝王之师


此后数年,张良潜心专研兵书。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张良属于后者。


(张良研习兵书画)


公元前208年,农民起义第一人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死后,红极一时的“张楚政权”走下神坛。为了打破群龙无首的僵局,项羽集团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年底,熊心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承诺:谁先进咸阳,谁便可自立为王。


次年,张良随军刘邦,两人相见恨晚。有了张良的良计,刘邦一路开挂。


(楚汉争霸)


刘邦入主咸阳后,张良劝他以示节俭,安抚百姓;鸿门宴上,张良随机应变,护得刘邦周全;项羽称王封地后,张良劝刘邦“明烧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宝地;又以“下邑奇谋”,以弱制强,成功扭转楚汉局势……


作为帝王之师,张良对天下棋局了然于胸,运筹帷幄。可以说,刘邦的大汉公司能顺利开张,张良就是其中的贵人之一。而这些,还不是张良最聪明的地方。


(鸿门宴)


进退自如,明哲保身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特别是功高盖主的开国元老,能有善终的没几个。张良,是一个。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张良居百官之首。为表达心意,刘邦让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但张良推辞了封赏,只要了留地(今江苏沛县)。要知道战国时齐国凭借鱼盐之利富甲一方,而张良却毫不犹疑地拒绝这一诱惑。


(张良生平关系图谱)


张良是佛系青年吗?不是,早年项羽集团立楚王时,张良也凭借他的智慧,让韩国复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要封地呢?其实,这恰恰是张良最聪明的地方。


虽说刘邦这个皇帝得来不易,若不是各路豪杰的鼎力相助,一个泗水亭亭长能有多大的火花。但称帝后,该来的还是要来,排除异己便是第一步。


(刘邦及汉初三杰)


加封功臣时,秉着“非我刘姓不得封王”这一原则,所封最高爵位是侯爵,重赏的也是早期跟随他的老将。昔日在项羽手下干过事的都逐渐被他诛杀,手握兵权的也慢慢被架空,比如韩信。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定魏国,背水一战,垓下灭项。但项羽刚死,刘邦就收回了韩信手中的兵权。


张良目睹了这一切,试问一个如此懂得洞察人心的顶级谋士,怎会不知帝王心思呢?刘邦给他三万户,看似最高封赏,实则是不信任他的表现。天下已经姓刘,如果要了这地,张良无疑是自掘坟墓。


(张良祠)


而留地,不仅是张良与刘邦初遇之地,又一语双关,留,留下。既让刘邦安了心,也让自己得了安稳。


毕竟是谋略家,和搞政治的不同,和平年间,告别政治舞台,逍遥快活才是最明智之举。纵观张良的一生,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活到极致,才是最好的人生。


关注“全历史”

在这里

文明脉络随心玩转,关系图谱任你来盘

世有万象,史有千面

换个角度看世界!!!


全历史


诸葛亮曾经这样评价张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意思是张良长相不威猛,但是却能为帝王谋划,平定天下。史载:张良状如妇人好女,放到现在就是小鲜肉的长相,但是人不可貌相,张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简直比大将还威猛。那么张良有多聪明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张良有一个好的出身,他们家五代相韩,是典型的官宦之家。到张良这一辈,韩被秦所灭,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发誓要恢复韩之旧境。那么张良的聪明才智是如何学来的呢?

张良花钱雇佣了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偷袭秦始皇,结果击中了秦始皇车队的副车,秦始皇大怒,于是全国缉赏张良。张良逃匿于下邳,而下邳和沛县离得很近。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游荡,在桥边遇到一个老人。这个老人故意将自己的臭鞋丢到桥下,招呼张良去捡。张良本来想揍他,但看他年纪大,于是忍了。谁知道刚把鞋捡上来,那老头又故意把鞋丢下去,还让张良捡。

张良忍了,又把鞋捡回来。老头笑眯眯的对他说:孺子可教,过两天你还来这里,我有东西交给你。后来,张良两次来晚,被这个老头一顿臭骂。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起来,终于赶在了这老头的前面到达。这老头给张良一本书,张良一看就震惊了,原来这本书是失传很久的《太公兵法》,张良从此以后认真研读这本兵书,再出门时,已经不是那个普通的张良了,而送张良书的人是半人半仙的黄石公。后来黄石公还收了一个徒弟,他的名字叫诸葛亮。

张良对刘邦有多重要呢?非常重要,张良帮过刘邦,帮过吕雉,更帮过刘邦之子汉惠帝刘盈,可以说,张良在刘邦称帝前后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张良善阳谋,陈平善阴谋,两人一阴一阳,项羽就是再厉害,也抵挡不住。那么张良这么厉害,当初是怎么看上刘邦的呢?

张良曾经多次向别人兜售《太公兵法》的精髓,只有刘邦听了之后能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且随之实施,于是张良感叹:这就是天意呀,从此以后,我就辅佐你了。

张良体弱多病,因此不能够领兵打仗。那么他是如何帮助刘邦的呢?靠计谋。具体来说就是举荐人才,增强刘邦的势力。那么张良都举荐过哪些人才呢?

当时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后,率军六十万直扑彭城,一举攻克了彭城。结果被项羽率领三万骑兵所击溃,差点被俘。刘邦想捐出关东之地用来招揽人才共击项羽,于是向张良献计,张良给刘邦举荐了三个人。

一个是英布,英布在刘邦攻击彭城后,并没有响应项羽的号召前来助战,这说明英布对项羽并不完全忠心。于是张良建议刘邦策反英布。

一个是彭越,彭越在灭秦后没有被项羽封侯,心生怨恨,于是投靠了齐国田横。在田横的帮助下,率军在项羽身后不断袭击项羽的运粮队伍,惹得项羽心烦不已。

一个是韩信,张良建议韩信袭取魏国,然后东进取代、赵等国,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力。最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随何策反英布,又派人联络彭越,封韩信为左丞相,曹参和灌婴为将,北上开辟第二战场。

最后,正如张良预料的那样,在北方韩信相继攻破了魏、代、赵、齐四国,彭越攻取了梁地,偷袭了项羽后方,而英布则在南方夺回了九江等地,在战局上彻底包围了项羽,项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撤退。

因此,论破项羽之功,张良功居第一。后来刘邦让张良在齐国任选两万户作为封地,张良拒绝了,张良说:我和您相遇在留县,就把我封在留县吧。于是张良被封为留候,一个封地最小,却官位甚大的职位。那么张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张良看出刘邦为人好猜忌,怕招惹麻烦,因此以退为进,在功成时就选择隐退,正好自己身体不好,于是就告假刘邦,不参与政事。但是有时不是他想躲避就能躲避的,后来,吕雉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又去请教张良。那么张良如何应对呢?

刘邦喜欢貌美如花的戚夫人,爱屋及乌的也偏爱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刘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雉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有人给她出主意,让她去请教张良。

张良一开始一口决绝,不打算帮忙。后来吕雉派吕泽在半路截住张良,强行问计,吕泽告诉张良:换了太子,先生能高枕无忧吗?张良无奈,给吕泽出了一计,说普天之下刘邦不能征召来的人才只有四个人,你把这四个人找来辅佐太子,则太子之位无忧。

后来,吕雉派人去请这四人,他们是著名的商山四皓,分别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刘邦后来病重,又想废太子。张良亲自去求情都不管用,最后商山四皓共同出面跟随太子去服侍刘邦,刘邦问太子身后这四人是谁,在得知是商山四皓后大惊,于是喃喃的说道:太子羽翼已丰,大势已定。随之,再也没有废立太子的打算了。

因此,张良既有辅佐刘邦成立帝业之功,又有安定社稷,稳固太子地位之功。人聪明到这种程度,简直无人可及。刘邦死后,张良请退,跟随赤松子云游,日习辟谷之术,修仙练道去了。而张良学道这一举动,惠及了他的子孙。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良的第八世孙张道陵也学习道教,并且开宗立派,创立了正一道,成为一代宗师。其后代张鲁继而开创五斗米教,在汉中传教安民,威震一方。可以说,张良的思想,通过他的子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流芳至今。试问,从古到今,能做到这种境界的能有几人呢?


每日趣评


说到汉初三杰名声不是一般的大,分别是韩信,萧何和张良。


今天要说的智慧谋士张良。诸葛亮曾评价张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呢?

首先,张良家庭出身非常好,祖辈都是丞相,是一个宦官之家。所以他深懂帝王之术,看人极准。


在楚汉争霸时,正是因为张良给刘邦的深入分析,谋划,争取到了韩信,彭越和英布的帮助,一步一步地成就了刘邦的帝王霸业。

其次,张良的智慧就在于懂得如何保全自身。张良对刘邦这个人是非常了解的,知道刘邦这个人可以共同患难不可一起享福。


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就假装生病,开始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主动选择了退隐江湖,然后不问政事,不张扬,最后才可以安享晚年。

最后,张良悟到了老师黄石公的生存之道,于是开始一心向道,开始追求黄老之学。张良的后代也因为张良的这个决定大受启发。


后来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在七岁的时候就可以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后来更是创立了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自封为张天师,在当时那个年代深受皇帝器重。


张道陵为天师派第一代张天师,其后子子孙孙世代接任天师之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万古长青,永不褪色。到了今天,天师世家已经传到了64代,辉煌了2000余年。


目前人们熟悉的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一系,就是张良的后代。可张家子孙世世代代都为张天师,一直延续至今,张家也因张良的明智之举辉煌至今,成为中华三大姓之一。


从这里也可看出张良的聪明之处,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后人也尊称其为“谋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