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五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安庆丢了省会地位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并称为长江五虎。在当时是中国长江流域中城市经济的领头羊,具有一定的历史时代意义和影响力

重庆,简称巴、渝,别称巴渝、山城、渝都、桥都,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国务院定位的四大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政治、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的大型水、陆、空交通枢纽。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域内各式桥梁层出不穷,素有“桥都”美誉。

长江五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安庆丢了省会地位

重庆

重庆是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涉及地区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正式批准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对45个国家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市,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中国华中地区区域中心城市。辛亥革命中首义武昌起义便发生在这里。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城市常住人口、GDP总量、建成区面积等指标,武汉均为中部第一、全国前十的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跨江鼎立的格局。武汉也是世界各大城市中人均拥有水量最多的城市。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长江五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安庆丢了省会地位

武汉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等院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2014年仲量联行发布的全球城市活力榜,全球前十名城市中,上海和武汉分列第四和第五位。在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包括港澳台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武汉排名全国十三,中部第一,排在成都之前,2013年被评为中国新一线城市。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东),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家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长江五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安庆丢了省会地位

南京南京历史悠久,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港口、通讯枢纽,亦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中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南京是国家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城市,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所在地。

长江五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安庆丢了省会地位

上海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共同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上海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2010年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上海正致力于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安庆,曾经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

长江五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安庆丢了省会地位

安庆振风塔

最早对安庆的省会地位构成威胁的,是同处于长江岸边的芜湖

契机源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温州等4个地方被迫成为通商口岸。

回望晚清历史,那些发展得好的城市,无一不是由通商口岸起家。芜湖也不例外。

长江五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安庆丢了省会地位

第二年,芜湖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埠。这是近代安徽唯一的通商口岸,大江南北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会聚于此,很快就在全省的经济格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当时大清帝国的红人李鸿章,也相中了芜湖。他奏请清政府,将原来设在镇江的米市移到芜湖。一般的说法是李鸿章家族在芜湖有商业利益,所以他会为芜湖站台。

总之,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治强人的加持。这一点在安徽各市的轮番崛起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如张廷玉、曾国藩捧红了安庆,李鸿章则为芜湖加油助威,而且正如我们下面将看到的,他也为自己的家乡合肥锦上添花。

传统社会里,粮食是整个国家最大宗的交易。芜湖米市开张后,很快就跻身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一度还高居榜首。

开埠+米市的双重利好,一下子把芜湖的地位拉到了历史的最高点。清末民初,芜湖已经取代安庆,成为安徽的金融中心,并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

安徽经济首埠

即便在全国,芜湖也排得上号。一份全国城市国内贸易总额排行榜显示,1934年,芜湖排第13位,在长沙之后,厦门之前。

位于皖北淮河中游的蚌埠。它的三板斧就是:火车,火车,火车。

对中国来说,这么长的历史,城市发展的风口其实就是两个:以清末民国为界,之前的风口是水运(包括漕运、海运等),背靠大江大河大海的地方,都发展得不赖;之后的风口是铁路,成为铁路枢纽的地方,大多飞黄腾达了。

一个地方若兼有水运之利与铁路之利,处在近现代社会经济的转型风口,猪都能上天。

我们之前讲过,郑州取代开封成为河南省会(戳我),全在于卢汉线(现京广线)铁路的一次偶然性选址。蚌埠的崛起,几乎是郑州的翻版。

清末,一条连通南北大动脉的铁路线正在修筑中,等到全线修通,大清已经亡了。这就是1912年通车的

津浦线(现京沪线)铁路。

津浦铁路自北向南,斜穿半个安徽。安徽近代交通有个最大的问题——省内长江、淮河、新安江等水系都是东西向,导致南北向的交通十分困难——从皖南到皖中,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更不要说皖北了。津浦铁路的建成,一下子弥补了这个交通缺陷,对安徽的影响,堪称有再造之功。

这一铁路与淮河形成一个斜的十字交叉,交会处是此前数百年默默无闻的淮河渡口小镇蚌埠。


以此为历史分界点,蚌埠从以前仅有百余人口,被称为“七户半”的小地方,一跃而成为皖北第一重镇,仅用20年时间就发展为安徽省内人口逾十万的三个城市之一。

地处铁路重要站点的蚌埠,经济发展模式被概括为八个字:以商立市,盐粮起家。淮盐和粮食转运,是蚌埠发展的两大宗。

而蚌埠达到政治地位的顶峰,则不得不提军阀倪嗣冲

1913年,袁世凯派倪嗣冲督皖,倪嗣冲慧眼独到,一下子就盯上当时刚刚起飞的蚌埠。

结果,他没把安徽督军公署设在省会安庆,也没设在自己的老家阜阳,而是设在了蚌埠。

军阀混战时代,控制交通枢纽,就能呼风唤雨。倪嗣冲据守蚌埠,跟张勋长期占据徐州,眼光可谓同样老到。

你也很难说是蚌埠成就了倪嗣冲,还是倪嗣冲成就了蚌埠。总之倪嗣冲督皖的7年里,口碑极差,但他就是屹立不倒。而蚌埠也在倪嗣冲进驻之后,一夜成为重镇,对省会安庆的地位构成极大威胁。

最疯狂的时候,倪嗣冲将安徽省政府的全部机关都迁至蚌埠,导致安徽省会出现一个奇葩的现象:安庆有名无实,蚌埠有实无名。

虽然后来迫于压力,倪嗣冲将省署回迁安庆,但随后的继任者都深得其“以军领政”的真传,一直捧着蚌埠。即便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前期两任安徽省主席方振武、石友三,也都长驻蚌埠,导致人们习惯称蚌埠为

“临时省会”

直到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国民政府的统治趋于稳定,安庆的省会地位才逐渐稳定下来。但安庆的心,一直悬着。

1930年代,安徽又建了两条铁路,分别是淮南铁路江南铁路,前者带旺了合肥,后者给芜湖锦上添花。

至此,安徽省内的“新贵”一个个沿着铁路线排开:芜湖是安徽经济首埠,蚌埠是皖北首埠,合肥是安徽的中坚力量。

这让安庆更显边缘和失落。在铁路成为省会之争重要砝码的时代,安庆一直没有一条铁路建设成功,这让它怎能坐得稳一哥之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安徽省会便由立煌(今金寨)直接迁到了合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