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如果細心一點你就會發現,在清朝歷史劇中,清朝人的頭頂一般都會有一頂"圓圓"的帽子。這種帽子,我們一般稱之為"瓜皮帽"。老少皆宜的瓜皮帽,可以稱得上是清朝的"國民之帽"。

但許多不明所以的觀眾就認為,瓜皮帽是滿清"發明"的,長得太難看了。原本只是一頂簡單的帽子,在此時卻被打上了"民族"的標籤。但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瓜皮帽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中“倖存”下來,明朝遺老的“曲線救國”和瓜皮帽本身特殊的含義都功不可沒。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晚晴照片中的瓜皮帽

瓜皮帽實際上起源於明朝,正式的名字叫"六合一統帽"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恢復中華衣冠制度,重新設計並制定了一系列華夏衣冠的樣式。

其中有一種帽子,叫做"六合一統帽"。這種帽子在明朝也一度非常流行,因為它沒有等級劃分,不論是士大夫,還是平民老百姓,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戴。

我們從許多明代的繪畫中,仍然可以見到當時人們頭戴六合一統帽的盛況: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明代繪畫中的“六合一統帽”

那這種帽子為什麼叫"六合一統帽"呢?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古代流傳下來的畫作就會發現:這種長長、尖尖的帽子的頂端,實際上是幾塊布拼接而成的。

比如從下面這幅輪廓更加清晰的畫中,我們看得似乎更加仔細一點: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六合一統帽由六塊黑段子組成

因為這種用來拼接帽子的布料,正好有六塊,底邊鑲一條一寸多寬的小簷,所以這種帽子被稱為"六合一統帽"。當然,從名字裡面我們還能得到一條信息:

這種帽子是帶有美好寓意的,它代表著國家統一。

在明朝初年,這種企盼國家一同、長治久安的願望特別強烈,所以,朱元璋推崇這種帽子的行為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種帽子不僅男性喜歡戴,許多女性也戴這種帽子。我們現在從一些明代士大夫的畫像中,也可以看到戴這種帽子的女性存在。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明代繪畫中的六合一統帽

從這裡我們能看出:不僅是男性,繪畫中右側的女性,頭上也戴了六合一統帽。

六合一統帽在明朝之流行,在這裡可見一斑。

明朝滅亡後,瓜皮帽成為"中華衣冠"中的唯一倖存者,並風靡全國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明朝的六合一統帽,似乎有點長,有點尖,這和清朝的瓜皮帽好像有點區別。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明朝人實際上是要束髮的,也就是說,明朝人頭頂頂著一個高高的髮髻,所以帽子肯定都比較高。比如這座明代陶俑裡面所出現的六合一統帽,簡直是比主人公的臉還長: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明代陶俑

但是,沒辦法,因為髮髻的存在,明朝人的任何一頂帽子都必須比較高,否則就無法戴。

所以,古人為什麼那麼喜歡戴幞頭?因為適合他們的髮型。尤其是明朝,越往明朝後期,人們的帽子戴得越高。為什麼呢?因為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明朝的文人對中華衣冠的偏執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士大夫和文人都推崇"高冠博帶"。

什麼叫"高冠博帶"?意思是,戴高高的帽子,穿寬大的衣服,系寬闊的衣帶。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包括晚明官員的帽子和官服,也都是高冠博帶,這和明初是有很大區別的

但隨著滿清入關以及"剃髮令"的頒佈,中華衣冠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尤其剃髮,使得漢人原本的束髮史也終結了。因此,後來的我們所能見到的瓜皮帽,雖然在樣式上還保持著明朝"六塊布料合而為一"的特色,但是因為不再束髮,原本的"高冠"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我們在後來能看到的瓜皮帽,幾乎都是這種低矮型的: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影視劇中的瓜皮帽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晚清照片 瓜皮帽

為什麼瓜皮帽會倖存?不僅因為實用,而且因為它包含特殊的政治意味

從樣式上我們就能很輕易地發現,清朝的瓜皮帽和明朝的六合一統帽是非常相似、淵源頗深的。

但是,剛才我們也說了,在清朝政府的嚴令下,原本漢人自以為豪的衣冠都被禁止穿戴了,那為什麼瓜皮帽會倖存呢?

這是因為滿清入關之前,因為"髮型"的緣故,就已經非常喜歡在頭頂戴上一頂圓圓的小帽子。但這種帽子並非由六塊黑段子縫製而成,而是由一塊整部縫製的。這種帽子大體上是這樣的: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這種小圓帽,至今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備受歡迎。但它和瓜皮帽還是有所區別的

這種帽子現在在俄羅斯、中亞以及中國新疆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喜歡戴。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帽子非常實用,戴起來方便,所以冬天氣候比較寒冷的地方,很容易得到人們的青睞。

但漢人見到這種帽子和六合一統帽非常相似,就走上了曲線救國的道路——你不是不讓我穿戴中華衣冠嗎?那我就搞點旁門左道。

於是,漢人就用六塊黑段子縫製這種"小圓帽"。因此,當時這種帽子,最主要的是受到明朝遺民的喜愛,相比於六合一統帽,它要稍微矮一些。

滿清統治者當然不高興了,但又聽漢人說這種帽子叫"六合一統帽",寓意國家統一,所以就不再製止戴這種帽子了。

到這兒,我們最為熟悉的瓜皮帽才算真正走上歷史舞臺。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民國時期,瓜皮帽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帽子雖小,但其背後的歷史卻值得我們深究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在明清易代中,瓜皮帽幾乎是唯一倖存下來的"中華衣冠"。而它之所以能倖存,既有文人義士的努力,它本身所包含的"政治正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回顧歷史,比較可惜的是,現在的許多人都誤以為瓜皮帽乃是滿清首創,所以對這種帽子嗤之以鼻。這其實也是錯誤的態度。

我的觀點是:我們對歷史要多一點了解,多一些理解,同時多一些包容。現在戴瓜皮帽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在歷史上,它確實數十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它的前塵往事、它的前世今生,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懷念。

明朝發明的瓜皮帽,為何被清統治者推崇,連清朝遺民也喜愛有加?

辜鴻銘在清朝滅亡之後依然堅持留辮子,戴瓜皮帽

清朝滅亡之後,瓜皮帽搖身一變,又成為清朝遺老們的象徵品和吉祥物。此時在遺老們的眼中,瓜皮帽顯然成為了大清文化的象徵。

這也讓我們有點感慨。正應了那句老話——歷史輪迴,恩怨相報何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