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深處」化石級造紙術瀕臨失傳,曾經的200家作坊僅剩3家


2013年6月,陝西省佳縣峪口鎮,造紙手藝人魏愛孝在自家的窯洞造紙作坊內,用傳統工藝造紙。當地這種傳統方式造紙,已經有數百年曆史,生產出來的紙主要用於祭祀或糊窗戶。以前峪口鎮造紙小作坊有200多家,如今萎縮成只有2-3家還在堅持。可以預想,這種“化石級”傳統造紙術將會後繼無人。

造紙手藝人魏愛孝在攪拌紙漿,他所在的這個專為造紙作坊設計建造的窯洞,是祖輩留下來的,至少有100多年曆史。佳縣峪口鎮造紙的鼎盛時期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峪口造紙工人以精良的技術、高質量的產品,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和軍民生產過識字課本、票證和制幣用紙。

攪拌紙漿是耗費體力和時間的活,這種活其實可以用簡單的機械就能替代。2013年我在當地看到的幾家造紙作坊,裡面唯一的電器設備就是電燈。出於各種原因,他們依然保持最傳統的手藝。

將造紙的原材料投入池中,需要在池中浸泡一夜,再經過各種複雜的工序,最終才能成為製作紙的紙漿。

造紙手藝人高兵兵在攪拌紙漿。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相傳整套技術的形成,是在大約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如今陝西佳縣峪口鎮的這套造紙技術流程,據說和2000年前沒有多大改變。

魏愛孝站在“汗”的內側,把簾子直插入“汗”中,在紙漿水中將簾子端平再端出水面,這樣便可讓紙漿均勻地分佈在簾子上,此時把簾子放在走水棍上,便可瀝乾水分。小心翼翼如此再循環一次,每次一分鐘,抄出的紙要小心地擺放在此前抄出的紙上,層層堆疊起來,最後經過擠壓、晾曬,一張張手工製造的紙才能完成。


造紙藝人專門的計數方式,每抄出一張紙胚就撥動一下,反正外人是看不懂的。

抄出來的紙胚整齊碼放在一起後,要用槓桿加壓,使裡面的水分儘量排出來。

造紙藝人高兵兵將剛擠壓完水分的紙,刷帖在自家的牆上。後面的窯洞是高兵兵的家,當地造紙藝人,作坊和住家雖然都是窯洞,但卻是分開的。

造紙藝人,高兵兵將還在半溼的紙刷貼在牆上,等完全乾了後再揭下來,才算完成傳統造紙的整個過程。

高兵兵家儲存著不少紙的成品。由於銷量不好,幾年前做的紙現在都還沒有賣完。

陝西省佳縣峪口鎮,造紙手藝人魏愛孝在自家的窯洞造紙作坊內。這種窯洞據說有100多年曆史了,一口就是一家造紙小作坊,峪口鎮以前做多時有200多家這樣的窯洞造紙作坊,而到了2013年,還在開工的就只有2-3家了,又過了這麼多年,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啊?

造紙藝人高兵兵在家吃午餐。高兵兵十八歲時父親去世,家中長子的他就開始乾造紙,掙錢來支撐這個家。來收紙的客商越來越少,過去每年作出的紙春節前都能買完,但現在家裡還存著三年前做的紙。因為毛紙用的少了、不好賣了,做紙的人自然也就少了,昔日村裡熱鬧的造紙場面也見不到了。


2013年6月,造紙藝人魏愛孝以前是木匠,轉行造紙時間不久,看來這一行又要黃了。不是老魏不努力啊,實在是形勢不由人。

2013年6月陝西省佳縣峪口鎮,昔日聞名當地造紙手藝村,如今凋零了基本算是10室8空了。 感謝您耐心閱讀原創欄目【硬盤深處】,本期作者郭鐵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