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樣的中醫診所更容易勝出?

為什麼這樣的中醫診所更容易勝出?

1

專業的力量很可怕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研究蔣介石,研究了10 年,窮困潦倒。後來美國方面召開了一箇中國現代史人物研討會,他在報告上講了自己的研究經過,結果下面一個老教授熱淚盈眶。下來後一問,這個老教授也在美國研究了30 年蔣介石,孤苦伶仃,就是找不到接班人,沒想到中國有個“傻瓜”也在研究蔣介石。於是5萬美元獎學金一年,讓我同學跟著他在美國讀博士生。讀完以後老頭退休了,他就成為了那個學校的教授。我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在紐約長島買了套小房子,買了輛車,娶了個老婆,養了條狗。當時他跟我說,你看,這一切都是蔣介石“給”我的。

以上告訴我們,研究什麼不重要,專業才是最重要的。在這個人人都想贏的時代,最後勝出的一定是專業。

中醫同樣如此。雖然許多人不看好中醫,可自古至今,仍有許多大醫,任何人也無法抹殺他們的功績。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除了仁心仁德,他們最閃光的就是對中醫的專注,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因為專業所以才能治癒更多的疾病,讓更多患者信服。廣而告之下,便成了英雄主義式的人物。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一個傑出人物的出現,都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那麼中醫能行走至今,並且產生那麼多蒼生大醫,也實屬證明時代需要他們。

而對於中醫診所來說,更是毋庸置疑,作為中醫施展才華的戰場,應該更好助推中醫文化的傳播發揚,注重提升中醫人的醫療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從而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

中醫診所要想保持健康發展,離不開專業團隊的力量和真誠的品質,他們是煉造患者好口碑的基石。

因為專業,所以差異化,因為差異化,所以患者更容易發現你的與眾不同。


為什麼這樣的中醫診所更容易勝出?

2

持續性的可靠服務

質量技術和服務才是一切的根本。除了專業的技術,還應把服務做好,兩者同樣重要。

不過,可能不是所有醫療機構,都把兩者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麼技術取勝,要麼服務取勝。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用溫馨服務感動患者,用高超技術拯救患者”已越加成為醫療機構大一統的共識,除非你不想好好發展。

不同的醫療機構都貫徹著不同理念,但根本上離不開“技術與服務”這兩點。

比如有的機構就貫徹“寧願自己麻煩千遍 ,不讓患者一事為難”的服務理念。為滿足患者需求,規定:

(1)要做到窗口服務向前移。

變等待服務患者為主動服務患者,老人憑有效證件可優先診療等。

(2)要做到基礎服務向前移。在候診區設立課堂,將健康宣教與相關諮詢工作結合起來,既能緩解焦灼等待,又能恰好答疑。

(3)要做到管理服務向前移。將“現場管理”與“走動式管理”相結合。相關人士表示,如果管理者能將60%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走動式管理上,用40%的時間和精力思考現狀,分析問題和研究對策,那麼將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4)要做到相關服務自動化、便捷化、特色化。比如引進“自助掛號”系統、診所智能經營系統;開通多種預約掛號途徑;分類目標患者,個性化服務等。

(5)要完善必要服務設施和增值服務設施。如調整診室佈局、調整診室人員、優化服務環境、改善候診條件等。

總之,一切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只有先服務好患者,患者才能給予回報,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上的。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白劍峰曾表示,醫療的本質是信任,而品牌則是信譽的保證。“沒有信任就沒有醫療,我們如果不信任醫院和醫生,怎麼敢找到一個陌生的人,就給我們開胸開顱呢”。

在互聯網時代要想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就需要醫生在完善技術的同時,把服務做好,互聯網也會為優質優價的服務提供可能性。


為什麼這樣的中醫診所更容易勝出?


3

注重患者內心交流

一位診所經營者表示,即使在國內最高檔的診所享受了一流的醫療服務水平,不進行有效的溝通,就診者仍不會從內心認可這個診療機構。

她的診所,頭兩三年是靠醫生嚴謹的態度和精湛的醫術打動患者,再口口相傳介紹新的病人來維持運行的。但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伴隨的結果必定是治療需求的提高。

他們期望與醫生充分交流,既能瞭解自己的病情,緩解負面情緒,也能增加治病的信心。可是工作壓力同樣上升的醫生工作者,卻無暇顧及,從而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但診所畢竟是為患者服務的,該經營者決定徹底扭轉局面,她非常重視和同事們交流心理輔助治療方面的重要性,

提醒醫生到底應該僅僅重視疾病本身,還是關注患病的人?怎麼選一目瞭然。

10年的時間積累,她的診所形成了一個“家庭樹現象”:因為患者們的非常認可,不僅橫向為診所傳播,還縱向為診所增加客源,診所經營愈加穩固。

與患者的心靈溝通,比治療本身更重要。一個好的醫師,向來懂得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商人,不是營業員,而是治病救人的醫生。他更擅長如何使自己的診療過程更舒適、輕鬆、方便。

縱使這位醫生的技術水平還達不到患者的需求,但患者還是會追隨這樣的醫生,也願意給他們時間去成長。

這也是業內口中所說的,這些人用“服務價值”彌補了“知識價值”和“技術價值”的不足,能讓患者獲得超越專業知識和技術之外的價值感。

而有了這樣的好醫師,又積極向上,診所不愁經營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