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何不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云中龙


【禹分九州、周天子封诸侯、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本质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两个字——集权。】



《汉书·地理志》:协和万国…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即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史记·周本纪》: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三个不同阶段的制度,代表了三个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秩序。显示了从分散到统一每个历史时期君王对于追求自身权利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个目的从简单再到复杂,越到后来就会越加的精细严密。权力的集中才能体现出君主们至高无上的不容侵犯性。

秦始皇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听取李斯的建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以史为鉴(周灭亡的原因正是由于君主权力受到了侵犯,权力下移到了诸侯再到士大夫)不再分封诸侯。分封诸侯的结果便是原来强大的周王朝从统一的周礼制度裂变为百家争鸣;从统一的“政令由天子出”裂变为春秋与战国的无可挽回的局面,这是秦始皇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他不会选择分封制度。

那么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选择郡县制是有历史渊源的,而且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个渊源给历代秦国君主们所带来的巨大好处,那就是秦孝公时期实行的商鞅变法,而郡县制的施行正是商鞅变法宗旨的一种延续,目的依然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利的凝而不散

1.商鞅变法不仅使得秦国变得富裕和强大,而且也使得君王权利得到了加强。商鞅提出的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通过军功获取奖励和削弱贵族势力的政策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达到以上目的。

2.可以说昔日秦国的那些王公贵族有可能就是以后统一天下时的各方诸侯,那么商鞅削弱秦国贵族或者说是宗室的权利就已经是在为郡县制的设立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础。当然商鞅也是这么做的,当时干扰秦国内政最大的原因就是阶级矛盾(商鞅认识到贵族宗主制是制约国家发展的最大阻力,六国最后的落败就是很好的例子)是上层与下层的矛盾,那些势力强大的贵族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他们养尊处优而老百姓却还是食不果腹,所以井田制的废除从根本上解决了上下间的矛盾,也给了秦国百姓最大的实惠,百姓有地种有粮吃国家自然而然便会走向强大,这便是商鞅消除贵族领主政治影响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提出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由此看来权力已不再是属于那些贵族领主们所独有。

3.商鞅变法让秦国从领主制变为了地主制,领主代表贵族,地主代表农民。贵族与农民一视同仁,商鞅规定:无军功的宗室(贵族领主)一概废除他们的名位,按照军功从新规定尊卑爵位等级,所以许多无军功的贵族因此失去了特权变为了农户中的富户,有军功的宗室最高也不过是封侯而已,而侯爵只是收取租税不再管理民事。这就有效抑制了地主阶级们无休止的渴望得到奖励后产生的各种欲望。商鞅推出环环相扣、层层关联的政策就是保证了变法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鉴于有以上这么多的好处,秦始皇当然不会拒绝李斯的提议反而再实行分封制。吕思勉先生说过:阻碍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国(列国的前身不就是周朝的贵族宗主们吗)的纷争,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分封,而是“父兄有天下,子弟为匹夫”。

再一个原因:有了原秦国变法的实例为先,由点到面,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郡守、尉、监的初心也不正是要分化和消除原六国的贵族残余势力吗!由此上也可以向全国推行商鞅的重农政策(吕氏春秋的最后四篇《上农》、《任地》《辩土》、《审时》中可以看出秦朝对待农业的重视程度),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农业大国(睡虎地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政府在粮食储备、出舱入库、养护农田等方面有着相当严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实行奖励耕战法,开疆拓土(北抗匈奴,南攻百越)来加强他前无古人式的帝王形象。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如果商鞅生活在秦始皇时期,那商鞅的很多治国理念必是秦始皇所认同的,因为这些理念从一定程度上完全符合了秦始皇建功欲望的心理需求。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秦始皇在群臣上书分封制与群县制的争论中,他已经给出了答案,也就是不以数人之尊而让天下纷争不断,让百姓疲于战事。分封制的实质就是社会生产力低下,中央集权管理无法实现,故而裂土分疆,各管一片区域。秦朝时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推行郡县制具备技术上的手段,只不过人们的思想还无法接受。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乱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乱不休,是因为诸侯割据,诸侯都在求存图强,故相互之间有战争。秦灭六国,天下归一,再复立诸侯国,则天下一分为N,国家多了自然会相互兼并,想天下和平,无异于缘木求鱼!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斯认为周天子分封的同姓诸侯众多,但是他们后来相互攻伐如仇人,周天子根本无法阻止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反而自己受制于诸侯国。现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皇族功臣用国家税赋供养足以,再分疆裂土给他们,则天下会陷入战乱不休的境况。再分封诸侯确立不妥。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大秦丞相王绾等人认为,最好是实现郡国并行制度,也就是秦、三晋归中央直接管理,燕、齐、楚三国离秦国远,可以分封皇室子弟为诸侯王自行管理。大秦丞相王绾的建议秦始皇没有采用,刘邦采用了。刘邦分封了刘姓诸侯为王,结果就是七国叛乱。

即使亲如父子,友如兄弟,一旦给皇子与功臣分封了诸侯国,那么快则当代,晚则两代、三代,必然分出现诸侯国相互兼并,诸侯国跟中央争权夺利的事。姬姓诸侯国相互攻灭的事例不绝于史,姜太公的后代甚至被周天子烹了,种种情况说明,分封制不适合于封建社会,只适合于奴隶社会。


大秦铁鹰剑士


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探索了郡县制;战国初期,贵族作乱,秦国深受分封制的危害;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实施郡县制;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国的郡县行政体制已经非常成熟了,没有再去开历史倒车的理由。

01:秦国的郡县行政体制已经非常成熟

秦国自春秋时期,已经开始设置郡县,有着几百年的郡县管理经验。

秦武公10年(公元前688年),秦国攻下了邽、翼两地的戎族,开始在这里设县,这是秦国最早的县,之后这一制度被历代国君采用。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更是开创性的设置了“郡”一级行政单位,之后也被历代国君采用。需要说明的是,开始时,县大于郡,后来郡大于县。

秦献公时期,有感于世袭贵族权力过大,已经开始不再对有功大臣进行土地分封了;秦孝公继位,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土地性质,将全国土地划分为41个县,原来的封主只享有税收权,不再对封地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国全面施行郡县制已经100多年了,可以说秦国对这套治理体系已经非常熟悉,这套制度也越来越成熟,相对于东方六国,秦国的郡县体制更高效、更能体现国君的个人意志。

02:分封制弊端过多,不利于国家统治

分封制好处不少,弊端也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经过若干年、若干代繁衍后,诸侯尾大不掉,对国君的权力会形成挑战,严重的话,整个国家会陷入动乱、分裂之中。

周朝的先例就是教训。西周时期,已经有不少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话了;春秋时期,郑庄公更是霸气冲天,一箭射伤了周天子,周天子的颜面掉了一地,之后的齐桓公更是能左右太子人选;进入战国后,更是没有哪个国君把周天子当盘菜。秦朝离周朝最近,秦始皇不能不吸取周朝的教训。

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验证了分封制弊端甚多,基本上是开国分封,之后国君不断削藩。刘邦分封天下后,很快就觉得不妥,开始削藩,之后折腾了上百年;西晋建国后,大肆分封司马家子弟,短短二三十年,这些司马家王爷就开始了互相攻打,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五胡趁虚而入,华夏大地生灵涂炭;明朝朱元璋把诸子分封到边陲,理想中的结局连两代都没有维持住。

分封制容易制造动乱,不利于国君统治,所以秦始皇没有采取。

03:郡县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反过来说,郡县制的好处就很多了。

首先,郡县长官是国君直接任命的,听命于国君调遣。为了便于统治,通常情况下,郡县长官的任期都不会太长,会定期调换,防止他们坐大。

其次,国君对国家的掌控更深入。实行郡县后,各地要定期统计人口、土地,汇报给国君,国君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税收调控、兵员征发;周朝的分封制,周天子只能管辖到封国,对具体情况一般是没权干涉的。

再次,开国功臣的待遇有保障。朝廷官职就那么多,倘若都给了王族子弟,那些立功建业的将军怎么办?势必待遇会降低很多,不利于统治。

最后,郡县制下的百姓权力得到了提高。郡县制的百姓,享受国民待遇,一般不会过分虐待;分封制下的国就不一样了,百姓只是封主的私人财产,封主可随意处置,只是低贱的奴隶。

综上所述,分封制弊端太多,郡县制优势明显,最终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


小杨品史


时代在进步,效仿周天子无疑是思想和制度上地退步!周天子之所以被取而代之,影响力微弱,就是他们的分封制造成的。具体怎么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分封制

历史上大多熟知春秋战国而不知道东周,或者对东周比较陌生,那就是因为东周下面的各诸侯国太强大了,让人忽略掉了周天子的王室,东周时期的周天子只是国家名义上的元首,并无真正的实权,他的势力范围都没有当时的诸侯国大,可以说名存实亡。东周前期有名的春秋五霸,后期有名的战国七雄,替代了整个东周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道家、儒家、法家、等为代表的思想大繁荣,史称百家争鸣。但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周王室的中央对全民思想控制的失败。以分封制为代表的国家基本制度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它有以下下几个缺点开始显露,1,地方财政比中央财政有钱。2,中央无权统领地方兵权。3,失去了前面两项,进而就会失去对国民思想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周天子你没人家有钱,没人家人多,你就更控制不住人家的想法。那么你这么弱谁屌你?好了我们说完分封制再来看看秦始皇。


郡县制

其实秦始皇用来横踏六国的制度创新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经过商鞅变法后,在秦国发扬光大并继承下去,方有今日中国之一统。郡县制与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方权利大过中央权利的制度。郡县的行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而且不得世袭。每年都要对你进行考核,这做官完全就成了职业性质了,也就是职业官僚的体系形成了。秦国之所以能从西北边陲踏遍中原,就得益于特别听话又会做事的郡县制官僚体系的高效率。秦始皇尝到君主至高无上权利的甜头了,你让他再去效仿周天子,让下面的人拿枪指着他的脑袋,你说秦始皇会干吗?别说秦始皇了换谁都不会这么做。所以郡县制对中央权利的加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利于国家统一。


总结

郡县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之前的贵族政治过渡到了官僚政治,也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甚至今天我国的省市治理模式仍然没有逃出其范围!可以说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制度表现。

这就是我认为秦始皇采用郡县制而放弃分封制的原因。


A三杯茶


秦统一六国之初,始皇帝曾与大臣们讨论过以什么制度治理国家的问题。

当时丞相王绾就提出了分封制,他对秦始皇说:“虽然国家统一了,但是燕国、齐国、楚国这些地方偏远,不好管理。应该在众皇子中选择人才分封到那里做诸侯王。”王绾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



但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很多同姓子弟,但是怎么样呢?他们的后代越来越疏远,后来相互攻击,变成了仇敌。更别说那些诸侯王了,经常互相诛灭,周天子也制止不了。现在天下赖您的神威获得统一,采用郡县制,皇子和功臣,可以用国库的赋税去赏赐他们。这样他们也能满足,国家也能控制他们。天下就没有了那么多有异心的人,国家也就太平了。这是分封制所没有的好处。”

秦始皇赞同了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前天下争战不休,都是因为这些诸侯王。如今仰仗祖先的功绩,平定了天下。还设立诸侯国的话,不是又要发生战争了吗?再想天下安定就难了。廷尉说的很对。”

几年后,博士淳于越又请求始皇实行分封制,李斯驳斥说:“古代五帝的制度就不一样,夏、商、周的制度也是有区别的。各自实行各自的制度,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时代变了,制度也要随着变化。”随后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事件。

周王朝采取分封制的原因



李斯说的没错,秦统一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情况与周朝建国之时有了很大的区别。周王朝建国之时,华夏民族实际能控制的地方很小,人口也不多。其中土地最肥沃,人口最多的就是关中平原和河洛地区。这些好地方自然归了周王所有。

别看战国时期秦、燕、齐等国称雄,实际在周朝建国之初,他们的封地都是偏远、狭小、人口稀少、危机重重的地方。

例如分封秦国之初,秦只是一个蛮荒小邑,人口稀少,环境恶劣,还年年要面对西戎的攻击。一个弄不好就得灭国。燕、齐也好不到哪去。要说好地方,当时这些国家的位置是远远比不上宋、卫这些小国的。他们后来之所以强大,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结果。



周王朝之所以采用分封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这些诸侯国去抵御蛮夷,保卫中央。如果这些事由中央出钱,出人来做,周王朝没有这个能力。

到了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了

周王朝存续800年,但是他能制约诸侯,完全行使中央权力的时间只有三百年。春秋时期大约二百多年,这时期周王朝就衰落了,这几百年间是诸侯国互相兼并,重新整合的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这二百来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势力整合,战国七雄脱颖而出。此时的周王朝仅仅只是个牌位了,七雄连敷衍一下王室的兴趣都没有了。

原因很简单,几百年的发展,七国都积蓄了雄厚的实力。人口成倍的增长,昔日的小邑变成了大国,荒原变成了良田。



新的形势下,秦国采用分封制是行不通的。

经过周王朝八百多年的发展,华夏民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大民族。中央政权完全有能力供养军队拱卫边防,没有了分封诸侯王去自力更生的需要。

何况诸侯国制度各自为政,是一个低效率的时代,根本难以适应此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更重要的就是如李斯和始皇帝所说,强大的地方势力势必成为中央政权的威胁。


老曹读书


引语: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历史在发展,制度在完善,人们也在不断总结。分封制发展到秦始皇时期,已经成为了过时的政治制度,为了更好的中央集权,以有效地管理天下,郡县制应运而生。

  • 什么是分封制?

由于西周以前的资料丢失,记载不完善,为避免争论,我们以西周分封制作为样板来解说此问题。周武王灭商,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为有效管理国家,巩固政权,周天子把所占领的土地和区域内的人民分成若干小块疆域,在派人去实行管理,被派去的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姬姓王室成员,如晋、鲁、燕等;有功之臣,如姜姓齐国;前朝遗贵,如子姓宋国。这些人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绝对的统治权,和周天子一样,爵位由嫡长子继承,是世袭制,我们称之为诸侯,诸侯再次分封为卿大夫,士。

封地内的人民向诸侯王缴纳税收,而不向周天子缴税,周天子也有自己的自留封地,其性质就是最大的分封诸侯;但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调遣,按期缴纳贡税。

  • 什么是郡县制?

郡县制是在全国实行郡县两级管理,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地方官员由中央指派,任期到后,其去留由中央决定,这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经过后世不断完善,数千年沿用至今。

  • 时代背景

平王东迁,西周落幕,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名存实亡,对各诸侯国的影响力大不如前,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葵丘会盟之后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标志着分封制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三家分晋,战国开始,周天子的威望进一步直线下降,实际上成为了最小的诸侯,没有那个诸侯国还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所谓“礼坏乐崩”在此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 始皇帝一扫六合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综合实力大大提升,到秦始皇方才一统天下,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作为雄才伟略的千古一帝,在乱世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目光非凡人可比,他敏锐的觉察到分封制的弊端:那就是靠血缘维系的政治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靠。对于控制欲极其强烈的始皇帝来说,为了维护赢姓家族利益,加强中央集权,首要的任务就是加速消耗六国贵族在故地的影响力,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郡县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全国划分为多个郡,郡下设县,郡县两级官员均由中央任命,规定任期,监察政绩,可以有效避免六国故地之人对一家一姓的效忠,政出中央,从而体现皇家之威严。

若不是胡亥无能,赵高乱政,秦也不至于二世而亡,作为不成熟的政治家项羽看不透这一点,开历史倒车,重新实行分封制,终究显得目光短浅了,所有项羽也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反倒成就了刘邦。

结语: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历史潮流,各种制度也会应时而生,不然就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而过,分封制过时了,郡县制取而代之,不管谁当皇帝,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稍加改动。

我是历史何必认真,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望不吝赐教


历史何必认真


首先,什么是分封制,就是“那块地方你说了算,你是我的臣民,但是你的臣民不是我的臣民”。

这么说不知你理解吗,天子只能从理论上管分封王,而不能管理分封王的领地,这就造成,天子只能管理他自己的封地,他也不过是个分封王而已,只是多一个“天下共主”的名誉头衔而已。

所以,作为辛辛苦苦打下了全版图的秦始皇,怎么可能允许把领地割让出去。

其次,如果分封,分给谁?蒙恬那帮人?要知道,六国港灭,六国地下势力还是很强的,必须有一个强势的秦国镇压,(事实上,秦国的迅速灭亡说明哪怕是强势的秦国也没镇压住),刚建国就把把自己的力量分封出去,这是找虐的节奏啊,他敢把哪块地分封出去,那块地的原六国贵族就敢把分封王干掉自己复国。

最后,周天子就是被他们这批分封王干掉的,他再来一次分封,给自己找不自在么……


破晓修罗


因为世界已经变化了。

周天子的分封制,到了战国末年早就因为各种原因遗失或者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了。

第一,没条件,先秦时,书籍非常珍贵,文化的传递主要依靠世官世家的大贵族,即父子相传,但这个基础在春秋就已经受到挑战,战国完全破坏了。影响主要是周人的做法在孔子时已经很模糊了。儒家学者为复兴周礼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他们整理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周礼吗?难说,光是限制不同等级人员的土地数量就不可能。

第二,不可能。周礼对秦始皇已经是八百年前的制度了。就像现在要执行元朝的制度一样,根本不现实。不说八百年前的元朝了。就是七十年前行之有效的计划经济,也不适合这个时代。不是说计划经济是假的或者它不好,而是世界已经变了。

生硬的复兴周礼有一个人,就是王莽,他的下场所有人都知道。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始皇帝雄才大略,看透了周天子时代的诸侯争霸带来百姓们几百年的痛苦,国家分崩离析,天子成了摆设。始皇帝本身就是完成秦国几代君王的愿景~统一全国。所以,统一之后就有了前无古人的几项重大改革: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政治方面加强了中央直接细化到郡县制,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愛橙山莊脐橙哥


这是秦始皇最大的一项功绩。他用郡县制取代了以前的分封制,从而使中国几千年后成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