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他們是"文帝",但他們的"武功"也很厲害,不比"武帝"差

話說皇帝死後,人們都要根據其一生的所作所為或風格特徵,給他弄了一個諡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武帝"和"文帝"了。"武帝"多是威猛雄壯、軍事顯赫的;"文帝"則相反,才華橫溢的、仁慈愛民的、德行優秀的,都可以稱"文帝"。不過,歷史上有好多"武帝"和"文帝"都是文武雙全,比如"武帝"裡最著名的漢武帝劉徹和魏武帝曹操(生前沒稱帝,死後追諡)可都是文采風流,尤其是曹操,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文帝"呢,也類似,好多"文帝"打仗也是相當厲害的,其威猛程度與赫赫戰功不亞於"武帝"們。今天咱就說說歷史上那些建立了輝煌軍事業績的"文帝"們。

歷史上最早的兩位"文帝"是漢文帝劉恆(前202—前157)和魏文帝曹丕(187—226),前者休養生息,愛民如子,和兒子漢景帝劉啟一起開創了名垂青史的"文景之治",後者篡漢建魏,制定了延續四百年的九品中正制,且個人也是大文學家,對繁榮燦爛的建安文學貢獻極大。這二位"文帝"風格迥異,但都有個共同點——他們的老爸名氣更大:劉邦和曹操。

別看他們是

這魏文帝曹丕打死也不會想到,他終結漢朝的四十年後,他的寶貝孫子、魏帝曹髦就被另一個"文帝"給弄死了,這個"文帝"在軍事上比曹丕厲害,人家直接把三國變兩國,剩下的兩國中還有一個被他弄得名存實亡。他就是"野心路人皆知"的司馬昭(211—265)。此君乃司馬懿的二兒子,和他爹一樣智商極高、手腕極強,但野心比他爹明顯多了。司馬懿死後,司馬昭和他大哥司馬師開始專權,把曹魏小皇帝當玩具,司馬師死後,升級為大將軍和大都督的他又獨掌軍政大權。小皇帝曹髦忍無可忍,親自拔劍要和他拼了,結果被他手下一戈刺死。司馬昭又立了個傀儡小皇帝曹奐(曹操的孫子),從此成為魏國實際上的統治者,稱晉王。司馬昭最大的軍事業績就是以鄧艾和鍾會兩位名將統兵滅掉了蜀漢,收降了後主劉阿斗。他死後不久,其子司馬炎就廢了曹奐,建立晉朝,追諡老爸為"文皇帝"。

別看他們是

南北朝有個被追諡的"文帝"和司馬昭一樣,自己不稱帝,把皇帝當傀儡擺弄,篡位的活兒留給後輩。他就是北周的開創者、鮮卑族梟雄宇文泰(507—556)。不過相比於晉文帝司馬昭,這周文帝宇文泰打的仗要多多了。宇文泰原是北魏武將,狡詐善變,擅長用兵,橫掃秦隴,不過他可不是為了北魏皇帝,一切全為自己,他打造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直接操縱了北朝和後來隋唐的政治。不甘心被大丞相高歡當猴耍的北魏孝武帝元修想讓宇文泰幫自己,沒想到宇文泰熱烈迎接了孝武帝沒幾天就把這個倒黴皇帝毒死了,宇文泰另立了個傀儡——文帝元寶炬(這是個悲劇"文帝"),高歡也立了個傀儡——孝靜帝元善見,他們把北魏分裂成為西魏和東魏,從此天天互毆。東西魏大戰中,宇文泰盡顯軍事才華,尤其是沙苑之戰以不足數萬的人馬大破高歡二十萬大軍,堪稱經典戰例。但宇文泰的西魏綜合實力不如高歡的東魏,所以宇文泰一輩子也沒能滅了高歡。宇文泰死後,他侄子宇文護擁立他兒子宇文覺建立了北周,追諡他為"文皇帝"。二十多年後,宇文泰的四兒子周武帝宇文邕終於滅掉了高歡開創的北齊。宇文泰集團對歷史影響超大,其手下好幾個武將都是本身厲害後代更厲害——楊忠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弼是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的曾祖父、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后。而且宇文泰開創的"府兵制"也直接影響了隋唐的軍事制度。

別看他們是

既然提到隋文帝楊堅(541—604),那就說說這位文帝的"武功"。和周文帝宇文泰把西魏皇帝當傀儡玩一樣,楊堅也是把北周皇帝當傀儡玩——這北周皇帝還是宇文泰的後代呢,這也夠諷刺的。和宇文泰不同的是,楊堅直接篡位了,屠殺北周王室,建立了大隋,成了貨真價實的皇帝。楊堅的軍事業績很輝煌,雖然他自己不親自上戰場,但很有戰略眼光,他出兵滅掉了南陳,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多年的亂世,又掃平江南分裂勢力,還把北方草原上的突厥汗國給打衰了,為後來唐朝徹底滅掉突厥打下了基礎。楊素、高熲、韓擒虎、賀若弼、史萬歲,這些能征善戰的大隋名將,都是楊堅手下傑出的軍事人才。當然,楊堅的文治也很是了得,他締造的"開皇之治"名垂青史,僅開科舉這一壯舉就影響中國歷史一千多年。楊堅的兒子就是名氣更大的隋煬帝楊廣,他把大隋的輝煌推向了鼎盛,但也親手毀了大隋。若非成王敗寇,這楊廣也應該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帝"或"武帝"。

隋之後就是巍巍大唐,我若說唐文帝很厲害,估計很多朋友不太熟悉吧?但我若說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呢?沒錯,李世民既是唐文帝也是唐太宗,因為唐朝開始,皇帝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就更習慣於稱呼皇帝的廟號(如"太祖"、"太宗")而不是諡號(如"武帝"、"文帝")了。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算是其"文"的代表作,而其"武"則不亞於"文"。和楊堅不同的是(順便說一下,李世民的奶奶即李淵的母親和楊堅的獨孤皇后是親姐妹),李世民可是一位親自馳騁沙場且自身武藝也非常厲害的軍人。當秦王時,他掃蕩隋末群雄:平隴西薛仁果、敗河東劉武周和宋金剛、俘河北竇建德、降東都王世充,特封為最高軍職——"天策上將"。打下大唐江山,李世民出力最多,他鍛造的由精騎悍將組成的"玄甲軍"堪稱中國古代最強軍團之一,大名鼎鼎的英雄猛將秦瓊、尉遲恭、程咬金便是這"玄甲軍"的統領。玄武門奪權後,身為皇帝的李世民不再親征,而是以麾下名將李靖、李勣、侯君集等出擊——滅掉東突厥、吐谷渾、高昌等不服大唐的諸國,他也被各族首領尊為"天可汗"。雖然晚年的李世民執意三次親征高句麗都沒能得勝,但這並不影響他大軍事家的地位(曹操一生還有好多挫敗呢),而且也確實為此後唐高宗李治徹底滅掉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別看他們是

相比於大唐文皇帝李世民親征的受挫,大明的文皇帝幾次親征倒是成果顯著。他就是威名赫赫的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1360—1424)。和李世民類似,這位智勇兼備的軍事統帥在奪權前就建立了炫目戰功——當燕王鎮守北平(今北京)負責邊防時,他多次率軍出征故元殘餘力量,大破強敵,使蒙古貴族始終不敢南侵。在和侄子朱允炆(朱元璋之孫)的奪權大戰即"靖難之役"中,朱棣依舊親自指揮,大戰八次,過黃河、渡長江,直搗京城(當時明朝首都在南京,後被朱棣遷都北京),悲催的建文帝朱允炆被迫自焚。登基後,朱棣的"文"開創了璀璨的"永樂盛世",《永樂大典》無比輝煌,鄭和下西洋千古流芳!對北方已分裂的蒙古各部族,為鞏固國防的他親率步騎五次出擊,除了最後一次嚇跑敵人、自己也病逝回軍途中之外,其餘幾次都大獲全勝:徹底擊潰韃靼(蒙古高原東部)首領本雅失裡,數次打敗韃靼太師阿魯臺,還降伏了瓦剌(蒙古高原西部)首領馬哈木和支持阿魯臺的蒙古兀良哈部。要麼說《明史》認為朱棣的雄武才略和他爹明太祖朱元璋一樣呢。

別看他們是

歷史上最後一位"文帝"也是個打仗狠辣的軍事高手,他就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正式以"大清"為國號的就是這位。皇太極他爸努爾哈赤四處征戰時,弓馬嫻熟的他就屢立軍功。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皇太極統領正白旗。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被擁立為後金大汗,沒多久他就親率精兵突破長城防線,殺到北京城下,雖受挫,但成功施行了反間計——這成為明崇禎皇帝處死名將袁崇煥的因素之一(皇太極"反間計"和袁崇煥之死的關係到底大不大,尚有爭議)。皇太極深知滅明不易,便開始以其"文"的一面假意和明朝友好,大力發展經濟,增強自身實力,還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同時又以"武"征服朝鮮逼其與明朝斷絕關係,還兩次征討蒙古最強部落察哈爾逼死其林丹汗,統一了黑龍江流域。當覺得時機已到,他便正式對明下手,松錦大戰俘虜了明軍主帥洪承疇。明朝雖遭重創,但皇太極還沒來得及滅明就突然死了,清軍入主中原的活,由他弟多爾袞主導。

別看他們是

縱觀這些"文帝",他們的赫赫武功不亞於那些"武帝"吧?其實,甭管是文帝是武帝,若想真正平天下、得民心、開盛世,那必須得做到"文武雙全"才行。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唐文帝(太宗)李世民、明文帝(成祖)朱棣,他們,真的都做到了!

注:唐之前的"文帝",諡號全稱基本都是三個字——"文皇帝",而唐之後的"文帝"("武帝"亦然),諡號第一個字是"文",或"皇帝"二字之前是"文",但全部諡號還有好多字,如李世民一開始的諡號也是"文皇帝",可後來隔段時間就給多加幾個字,到唐明皇時,李世民的諡號就徹底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朱棣和皇太極也是。朱棣的諡號全稱是"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皇太極的諡號全稱是"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以上為李萌獨家撰寫,喜歡的,記得順手關注我。

很多人問,你們寫歷史的怎麼什麼都知道,中國的外國的,沒有不知道的,因為多看書就能什麼都知道了。所以,這些天,我經常會給大家推薦一些歷史類的書籍。

比如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為什麼推薦這套書呢?那是因為毛主席都要放在床邊案頭的書,你真的不打算看看嗎?

這部書是集《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於一身的典籍,從秦漢說到民國(還加入了《慈禧太后演義》),總共一千多回,六百萬字,是1935年會文堂鉛印本的無刪減版。當年,毛主席專門讓人買了給倆兒子,自己帶著一套從延安背到北京。可見這些故事有多麼的有意思啊。先前已經賣斷貨,這次是預售期,大家趕緊不要猶豫了,下單入手,給孩子看,自己看,一人一本,增加對歷史的認識。購買請點下面橫幅,記得領五元無門檻券後再買。沒有比這兒更低的價格了,查查你就知道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