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I will be back!。”

1984年,拍攝第一部電影《終結者》的卡梅隆導演或許連自己都沒想到,能把這個經典傳奇延續至今。

正如整個系列電影當中不斷重複的經典臺詞一樣,《終結者6:黑暗命運》回來了,這次,72歲的阿諾·施瓦辛格和這個迎來謝幕的故事一樣,給自己的演繹人生,來一個終結。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不管是出於哪種心情,我都必須要去一睹他在熒屏上的音容笑貌,致敬我最喜愛的傳奇演員之一。

從影片劇情來講沒有太多好深究的地方,延續“機器殺手”、“保護者”、“穿梭時空”、“槍戰”等元素,甚至全片的節奏都復刻了第一部當中的緊張感和絕望感。唯二的新穎之處就是——控制整個地球主導權的人工智能系統從“天網”,轉變為“軍團”;保護救世主的戰士,既不是純粹的人類,也不是機器,而是經過機械改造過的戰士。但萬變不離其宗,主旨沒變,人類最終還是逃不過因科技作繭自縛的結局。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終6》劇照

這也難怪,有人覺得幾部電影連起來,就是在不斷循環往復,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感覺。所以,如果您是對電影劇情非常苛刻的人,那我建議您可以不用去看了,吃魚不能怪有刺兒,這是一部不需要燒腦,燃就完事了的片子。我感觸的,是它帶給我視聽盛宴的享受,是它有始有終的情懷,還有它整個故事架構當中,經典的部分。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終6》劇照

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卡梅隆如同一個先知,那種開闢了新思維的、影片所表述的內涵思想,是當時不曾有,或者說即便有,也不如它這樣深刻且真實——人工智能科技,或者說整體科技,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會給人類自己,帶來哪些的傷害和毀滅的可能

這麼看來,影片也並非“無腦”。假設真的有時光機,我們回到1984,在美國大街上隨便拉個看過第一部《終結者》電影的人,盯著ta的雙眼,認真地問:“您覺得,這事兒,靠譜嗎?”他大概率會:偶買噶,so crazy,卡梅隆的腦洞太大啦~這當然是impossible會發生的事情啦...相似的答案芸芸,不一一列舉,總之大體上代表了當時普通民眾的態度:大兄弟,看個科幻片而已,別較真。

不行,咱今天吃飽了撐得慌,必須較這個真!用當前的科學進程為依據,來論述一番,《終結者》系列當中,那些實實在在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人工智能下的時代,即使“天網”被毀滅,人類自身被“智能系統”反主導的幾率也在74%以上?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終6》劇照

為了不和前幾部的劇情邏輯衝突,《終結者:黑暗命運》中安排了另一個產生自我意識並最終叛變的“人工智能”系統——“軍團”(天網之前已經被扼殺)。施瓦辛格飾演的T-800通過他自身的智能運算系統,推算出了人類被“超級系統”反噬這種可能性在“74%”以上。雖然劇情安排簡單到爛俗,卻也直白地表達出了作者的觀點。“人工智能”早晚會玩出火這種思想,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普通人的觀念,也成為了人工智能科技發展道路上的阻力。那現實是否如此?

人類天性便有自我毀滅傾向。

這句臺詞,我深表認同,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訓練”電腦,使其能夠像人腦一樣思考。這種挑戰考驗著科學的極限。2011年,IBM公司的研究人員曾公開表示,在將電腦與人腦結合在一起的研究道路上,他們取得了一項重大進展。這家美國科技公司研製出兩個芯片原型,與此前的PC和超級計算機採用的芯片相比,這些芯片處理數據的方式與人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更為接近,也就是“人腦芯片”概念的提出。

兩個芯片原型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證明“平行處理”日益提高的重要性。平行處理具體是指電腦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多任務處理對渲染圖片和處理大量數據非常重要。迄今為止,這兩個芯片僅用於處理一些非常簡單的任務,例如操控一輛仿真車穿過迷宮或者玩《Pong》。它們最終走出實驗室並應用於實際產品可能需要10年或者更長時間。

別急著細思極恐:這不就是完全按當年《終結者》的劇本來的嘛?!這才2011年,您先在小板凳上坐好,咱接著看。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終6》劇照

下一個標題更為驚悚,叫做“瑞士研發‘神經形態芯片’可與真實大腦相媲美”

2013年,由瑞士、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奇的微芯片,能夠實時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這項新成果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製造出能同周圍環境實時交互的認知系統,為神經網絡計算機和高智能機器人的研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前的類似研究都侷限於在傳統計算機上研製神經網絡模型或在超級計算機上模擬複雜的神經網絡,而新研究的思路是:研發在大小、處理速度和能耗方面都可與真實大腦相媲美的電路。研究小組成員基爾克莫·因迪韋裡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直接在微芯片上模擬生物神經元和突觸的屬性。”

做到這一點面臨的主要挑戰,是配置由人造神經元組成的網絡,讓其能執行特定的任務。研究小組現在已經成功地攻克了這一“碉堡”,他們研發出一種被稱為“神經形態芯片”(neuromorphic chips)的裝置,能夠實時執行復雜的感覺運動任務,並藉助這一裝置,演示了一個需要短期記憶力和依賴語境的決策能力的任務,這是認知測試所必需的典型特徵。

研究小組把神經形態神經元與利用神經處理模塊——相當於所謂“有限自動機”的網絡相結合。有限自動機是一個用來描述邏輯過程和計算機程序的數學概念。行為可以表示為有限自動機,由此以自動化的方式轉給神經形態硬件。因迪韋裡說:“網絡連接模式非常類似於在大腦中發現的結構。”

由於神經形態芯片可以實時處理輸入的信息並作出回應,有關專家認為這項技術將有望走向實用化,從而允許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在不受人類遠程遙控的情況下實現自動作業。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這項技術的採用還將有望在未來讓計算機能夠在有部件損壞的情況下繼續運作,就像人類的大腦那樣,每天損失數以百萬計的腦細胞,但是其整體的思維能力卻仍然繼續正常運轉。

歐盟、美國和瑞士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模擬大腦處理信息的神經網絡計算機,希望通過模擬生物神經元複製人工智能系統。這種新型計算機的“大腦芯片”迥異於傳統計算機的“大腦芯片”。它能運用類似人腦的神經計算法,低能耗和容錯性強是其最大優點,較之傳統數字計算機,它的智能性會更強,在認知學習、自動組織、對模糊信息的綜合處理等方面也將前進一大步。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雖然我國在傳統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技術能力相對於世界先進水平尚有差距,但是在新興的類腦芯片的研究領域,我國清華大學的技術團隊已經完成了對世界領先水平的趕超。2019年研究出了第三代“天機芯”,“天機芯”是一款新型人工智能芯片,把人工通用智能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即基於計算機科學和基於神經科學這兩種方法,集成到一個平臺,可以同時支持機器學習算法和現有類腦計算算法。

該芯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世界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片,實現了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自然》論文零的突破。

其實在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忍不住為終結者的編劇鼓掌,相當超前的預判。一個接一個的科研成就,都為電影鋪設的科技理論基礎。“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在不受人類遠程遙控的情況下實現自動作業”,這放在電影裡,就完美為“終結者可以自行判斷當下形式,最終完成刺殺任務”做了一個印證。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對於類似擔憂言論,也有科學家提出相關措辭:“Oh,dear,你在害怕什麼呢?目前機器人的智商相當於4歲兒童的智商,而機器人的“常識”比起正常成年人就差得更遠了。”

1946年第一臺重達30噸的計算機誕生,有人相信它會徹底顛覆人類的科技歷史嗎?(它最初被研製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繪製出"射擊圖表",為了讓炮彈打得更準。)史蒂芬遜1781年發明火車的時候,頂著各種“跑得比馬還慢”的諷刺和抨擊,有想過這玩意兒將來的時速可以突破600km嗎?“弱人工智能階段”下的居安思危,真的沒有必要嗎?

人類是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生物,問題的根源也不是出在技術無法突破到哪一步,而是當我們邁出了這一步,就無法阻止它緊接著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奔跑起來,只能用更好的方法去引導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我們目前處於剛剛將弱人工智能完善的階段。弱人工智能是擅長於單個方面的人工智能。比如阿爾法狗,能夠在圍棋方面戰勝人類,但你要問一個稍微主觀性的問題,比如,我和彭于晏誰帥?它就無法回答了。弱人工智能依賴於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和重複性的邏輯,看似聰明,其實只能做一些精密的體力活。

強人工智能更好理解,像人類一樣的人工智能,目前科技正處於探索階段,剛剛說的那些“神經形態芯片”,包括大數據信息的不斷擴充等等,都是不斷完善其智能程度。2013年,有一個數百位人工智能專家參與的調查 “你預測人類級別的強人工智能什麼時候會實現?”

結果如下:

2030年:42%的回答者認為強人工智能會實現

2050年:25%的回答者

2070年:20%

2070年以後:10%

永遠不會實現:2%

也就是說,超過2/3的科學家的科學家認為2050年前強人工智能就會實現,而只有2%的人認為它永遠不會實現。

所以,我們暫且可以相信“未來會出現與人類智能相當的機器”是一個必然結果。但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像電影當中“天網”那樣的超人工智能時代,各方面都超越人類。到時候,人類一定是處於被動的,因為其智能上限很可能會突破人類提前製作好的“牢籠”。

永遠回不來的經典—終結者

“天網”

看到這裡,也漸漸能理解了整個《終結者》電影所表達的思想:“嘿,那些忙著搞科研的朋友,我知道一個小小的商業片,無論是社會貢獻或者是理論嚴謹度,我們都遠遠比不上科技的進步,但存在即合理,也請你們在百忙之中學會休息,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同樣重要的問題——文明的盡頭,到底是人類在推著科技前進,還是科技在拽著人類不得不前進?

蝴蝶效應,筆者願意相信,《終結者》系列的內涵對於整個社會的啟迪,也同樣影響到了科技的進展。我也很慶幸,“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給它加上一些終極的底層程序,例如保障人類生命安全,或者是永遠不能傷害人類等等”此類思想漸漸成為主流。

總有一天,人類會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在如今這個突飛猛進、不斷刷新認知的科技爆炸時代,比“怎麼跑得更快”還重要的,一定是“如何走得更遠”。

再次致敬永遠回不來的經典——電影《終結者》,也引用其臺詞作為結尾。

“未來尚未確定,一切仍是未知之數,命運的種子依舊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最前延觀點

|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作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