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終結者》:一部典型的反科學影片

1984年,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合作的《終結者》上映,從此留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銀幕系列。至今已經出了五集,其中由卡梅隆本人導演的前兩集裡,他用電影手法將對機器的恐懼發揮到了極致。

《終結者》:一部典型的反科學影片

即使在當年,機器人造反也不是什麼新題材。好萊塢早就有《福賓計劃》、《未來世界》之類的電影,還有大批同題材科幻小說。甚至中國作家鄭淵潔那時就寫過《震驚世界的紫薇島暴動》。《終結者》只是這波機器人反叛故事中的一個,情節也不算多麼離奇然而在第一部裡,卡梅隆於敘事之外,多次通過畫面來宣示對機器的恐懼,這使得它超過了一般的人工智能造反,或者街頭追殺的驚險故事。

比如,一輛兒童玩具車出現在特寫裡,突然被汽車輪胎輾壓,那個鏡頭、凌厲、粗暴而冷酷。又比如,卡爾雷斯回到80年代,在街頭睡去,夢到自己正與機器人大戰。醒來後,視野裡出現一部正在工作的挖掘機。導演故意通過光影效果製造混淆感,讓這臺挖掘機形似未來的機器人坦克。

這些鏡頭出現在影片裡,並沒有敘事意義,更多是為了製造對機器的厭惡。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該去怕的不僅是機器人,而且是全部機器!

作為人類的對手,那些骷髏般的機器人除了不怕死,很難說有什麼動作上的優勢。真要送這樣的機器人上戰場,估計大疆的升級版無人機就能打贏他們。影片中它們之所以取那樣的外形,完全是為了襯托機器人的邪惡、恐怖、無人性。對比當時同類題材中機器人的形象,這一點尤其突出。相反,像《未來世界》這樣的同題材電影,只是講了個簡單的陰謀故事。

拍攝第一集時,卡梅隆還在為職業生涯而戰,不能將更多精力用於宣示理念。到了《終結者》第二集,他已經掌握到頂級資源,可以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想法。這次,卡梅隆用了雙視角手法。一個是薩納·康拉的視角,既然她從卡爾雷斯那裡知道了人類的悲慘未來,當然要不顧一切阻止它到來。從科幻電影的角度來看,她的行為邏輯順理成章。

另一個則是正常社會的視角,通過警察和精神科醫生來體現。在他們的描述下,薩納·康拉是一個針對高科技公司的恐怖分子。她秘密囤積軍火,襲擊計算機公司,以至被逮捕入獄,剝奪了孩子的撫養權。如果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最後被鑑定為精神病患者,相信我們都不會感覺奇怪。

如果從正常社會視角來看,薩納·康拉完全是西方反科技恐怖分子的化身。當年,諸如卡欽斯基這樣的人就對科研院所進行無差別攻擊,理由是科技過於發展必將毀滅人類。

當終結者T800從精神病院救出薩納·康拉之後,她試圖刺殺計算機專家戴維斯,因為此人即將研製成功的“天網”會導致人類毀滅。面對戴維斯的苦苦哀求,薩納·康拉最後心軟,沒有開槍,轉而用怒斥來發洩憤怒:正是你們這些自以為有創意的人發明了核武器。

從娛樂角度講,《終結者》第二集的精彩之處就是看兩個機器人打架,然而薩納·康拉才是影片主題的宣示者。在這集裡,如果不考慮她已經獲知真相這一點,單從正常社會的角度去看,她正是反科學思潮的代言人。

終結者系列後面又拍攝了三集,但都不是由卡梅隆導演,人物和故事背景雖然沒變,主題卻改成了自我認知,甚至父女親情,早已遠離卡梅隆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