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滯銷,為何總是中間商“背鍋”?

最近這一段時間,網絡上總是頻繁爆出農產品滯銷的事情,甘肅禮縣的花牛蘋果賣不掉,堆放在地裡成了小山,甚至還有腐爛的,果農心急如焚。福建的柚子也同樣出現了這種情況,8角錢一斤賣不掉,一些果農甚至直接放棄了這些柚子。每年出現水果滯銷的情況之後,總是中間商背鍋,認為他們肆意壓價,賺取高利潤,才會出現果農賣不掉,消費者吃不起的情況。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在水果的銷售過程中,商販肯定是要賺錢的,畢竟人家做的就是這份工作。但是水果的市場價格高真的是商販操縱的嗎?也不盡然。畢竟水果從產地到市場要經過很多的工序,其中人工成本和運費成本是最高的,中間商總不能自己賠錢,於是這些成本就加到了水果售價上,最終導致市場終端的水果賣價翻倍。既然中間商只是賺了一部分錢,為什麼每年這個鍋都要他們來背呢?

第一點原因就是一些網絡媒體的渲染。尤其是一些電商,為了讓自己的農產品銷售速度加快,就利用人們的同情心理開始賣慘,在網絡上大肆渲染農產品滯銷情況的嚴重性,並將原因嫁禍給中間商,說他們在產地觀望、壓價。這就是近幾年來出現的悲情營銷,雖然這種悲情營銷一時贏得了市場,加快了農產品的銷售速度,但是後果卻是很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口碑,對後期的銷路產生了影響。

第二點原因就是果農態度的轉變。果農本身就是弱勢群體,碰到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果農依靠豐收的水果能夠賺上一筆,這時就沒有中間商的事兒了。但是碰到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豐收的果子就成了大難題,大面積滯銷,就開始怪起了中間商,認為他們刻意壓低農產品的價格,在產地低價收購,在銷售終端高價售賣,賺取其中的巨大利潤。


水果滯銷,為何總是中間商“背鍋”?


農產品滯銷事件每年都會出現,中間商經常成為了人們責備的對象。但是滯銷已經出現了,再責怪誰也於事無補。農產品滯銷會給果農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出現,果農也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在種植時一定要選好優勢品種的水果,努力學習種植技術,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同時也要積極找好銷路,不能只依靠中間商,這些才是果農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抱怨。抱怨是無濟於事的,果農只有找對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滯銷的難題。

果農除了要在選種上做好判斷以外,對市場行情也要有一定的把握,切忌盲目跟風。很多農民今年看到了這種農作物價格高賺錢多,於是就開始擴大種植面積,到了第二年,因為產量太高,價格就只能降低,很可能就會賠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