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建築,是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就像高樓林立的都市是現代社會的註腳一樣,任何一個時代的建築,必然是當時科技水平與文化觀念的最集中的體現。因此,通過觀察不同民族歷史上的建築,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文化與價值觀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的


關於中西方建築的對比,有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是:

為什麼中國蓋房子都用木頭,而不像西方那樣,用更堅固、更持久的石頭?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五臺山南禪寺,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這個問題十分有名,對它的回答也有很多。而在我看來,一種文化對於建築材料的選擇,思想觀念佔據著主導作用。

不過在從這個角度進行論述之前,我想首先反駁兩個常見的錯誤觀點

  1. “中國石建築少是因為缺石頭
  2. “中國在石建築方面的技術不行

先看第一個:

反駁1:因為“中國缺石頭”?

建築學家劉致平曾在其著作《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中提到過此說法:

“我國最早發祥的地區——中原等黃土地區,多木材而少佳石

所以石建築甚少。”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劉致平,曾為中國營造學社成員

但這個說法真的可以解釋得通嗎?

我們知道,建築用材並不一定是就地取材——尤其是對於中國古代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來說,大興土木從外地往京城彙集物資的事可以說是司空見慣。杜牧《阿房宮賦》說“蜀山兀,阿房出”——秦朝在陝西咸陽建造阿房宮,而木材卻是千里迢迢從四川運過去。《史記》中也有:“

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的記載。

因此,自然環境等地理因素,或許會對建築材料的選擇有一點影響,但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再看第二個:

反駁2:“中國在石質建築方面的技術不過關?”

據筆者瞭解,磚石建築的技術關鍵在於“拱券”結構

我們知道,石頭在韌性方面其實並不好,所以拿它做橫樑的話,跨度就會受到限制,甚至要小於木材(據研究,超過4.6米的石橫樑都很罕見)。這樣一來,建築的室內空間就受到極大的侷限,也就難以有大的發展。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巴特農神廟

為什麼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神廟都會呈現這種“巨柱林立”的效果?

其實很簡單——不是為了看著壯觀,而是柱子少的話,撐不住啊

而拱券就不一樣了。

有了它,石頭所受的壓力就被推向了兩邊。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古羅馬的建築技術如此發達,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發明了高度成熟的“拱券技術”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成熟的拱券技術,再加上混凝土的發明,古羅馬建築的室內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甚至能夠建造起擁有43.2米跨度穹頂的

萬神殿——這一紀錄甚至超過了一千多年後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直到1912年才被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打破。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羅馬萬神殿

但其實,在拱券技術方面,中國也不遑多讓——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趙州橋,隋代

並且《史記》中曾記載:

鄒子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往親師之。

再加上無數磚石佛塔、帝王陵寢······可見,中國在石質建築的技術方面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被髮揚光大

那麼,會是什麼原因呢?

這就牽扯到不同民族文化觀念的差異了。大體說來,有以下兩點:

  1. 社會環境
  2. 思想觀念

1、社會環境——世俗壓過宗教

有人說,“西方建築史,其實就是神廟

教堂的歷史”。

的確,我們縱觀西方最經典的建築:從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從古羅馬的萬神殿,到中世紀的哥特大教堂,這些存留至今的雄偉建築無一例外都有很強的宗教屬性,即:獻給“神”的。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神”是永恆的,所以神的居所也應該是永恆的

那什麼建築材料能夠“永恆”呢?

自然就是石頭了。

並且,宗教性建築主要用來實施祈禱、聚會等宗教功能,並非用來居住,所以建造過程往往會很漫長——石頭蓋房本身就麻煩,再加上需要籌措資金、或商討設計方案,因此常常是建建停停。君不見,歐洲的很多教堂都是用了幾百年才蓋好(德國科隆大教堂前前後後建了超過600年)。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科隆大教堂

而中國不一樣。

在中國歷史上,向來是世俗政權壓過一切神權的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秦始皇

因此,中國的建築,哪怕是最雄偉的皇宮,也都是實實在在

給人住的,等不起——急著住的房子,你讓我建個幾十上百年?花都謝了。

這樣一來,中國人蓋房子自然就要求快、求節約材料、節省勞動力——而這些正是木結構建築的優點。在相同的效果要求下,木結構建築是最優的解決方案——中國古代最大的木構建築武則天明堂,建造時間只用了不到一年(687年二月開建,688年正月落成)。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而非要說宗教方面的話,中國倒是也有很多保存至今的建築——石窟佛塔。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龍門石窟

漢代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大概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宗教了。而伴隨著佛教傳來的,就是塔和石窟兩種建築。並且,在

宗教熱情的驅動下,塔成為了中國古建築中的“高度擔當”,而石窟更是會連續鑿上幾百年——在這一點上,與西方的教堂也可以說是相映成趣了。

2、思想觀念——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我們知道,中國人自古的哲學觀念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不是像西方那樣總想著征服、“人定勝天”。這一點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對於居住場所的觀念。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史》中曾寫到:

······但更深究其故,實源於不著意於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燬亦視為災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梁思成

按照梁先生的意思:在中國人眼中,建築就和衣服、車子差不多,持的都是“用的時間長了,大不了換一個唄”的心理,壓根沒想讓它能存在多長久。萬事萬物的生滅,都是自然規律,建築也是一樣。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取材最方便、施工成本最低的木頭,同樣脫穎而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活人住的”和“死人住的”是不一樣的——活人的生活順應自然規律,但死後還是希望能永恆。所以,為求“死後長存”,陵墓就用更容易保存的石頭,這種心理跟西方人建教堂、神廟倒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了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明定陵

長此以往,人們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磚石冰冷,適用於陰宅;而“木”象徵著生,適合活人居住。這種觀念又反過來助長了這種行為本身。


結語

其實“中國建築用木頭,西方建築用石頭”這個觀點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或許是因為西方保存至今的建築多為石質教堂,而他們的木房子都沒有保存下來,才給我們造成了這種錯覺;而在同樣的宗教熱情的驅動下,中國也可以開鑿出規模宏大、過程漫長的石窟。但無論如何,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無數的專家和學者都曾就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筆者自問也沒有能力將它解釋清楚,因此這篇文章權當拋磚引玉,期待與各位讀者交流、碰撞,也期待以後的研究人員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木石之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對建築材質的選擇?


參考書籍:

《華夏意匠》,李允鉌

《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萬神殿堂》,王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