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于无声处34


秦国晚期兵器的发展

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巅峰。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 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 回顾中原铜剑的发展历程,剑身一直在不断地加长。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特长,剑茎(柄)也相对很长。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双手剑在某些时候单手使用亦可);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秦朝的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这个问题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武器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非常精巧。一号俑坑已出土铜弩机158件,无郭,素面。出土时有的仍在弩的残臂上,大多数仅见弩机不见弩臂,铜弩机由望山、悬刀、牙、栓塞等部件组成。机件大小基本相同,只有悬刀的形制和大小略有差异。弩机作为安装于弩臂后端的机械装置,有瞄准与发射双重功用。

汉代兵器的发展

汉代的武器种类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军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种多样。长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剑;远射兵器有弩、弓;防护兵器有盔甲、盾牌;攻守的兵器有钩镶。此外还有锤、挝、杖、钺、斧等劈砍、锤砸兵器。在各种兵器之中,铁兵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汉初晁错所列的弓弯、短兵、长戟、剑盾、矛铤等多是质量精良的铁制兵器。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长安武器库所出兵器,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兵器,刀、剑、戟、矛、斧、骸、盔甲一应俱全,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

汉代军中的武器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远远优于匈奴的兵器。正如晃错所言,汉军的精兵良器用于战斗,“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当也”,“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逐渐被淘汰的原因

  1. 自从秦汉以后:由于锻造技术的提升,战场上已经不满足于青铜兵器的使用,以青铜器的兵器逐渐变成铁器为主的兵器,只有少量的青铜兵器仍然被使用。
  2. 兵种发生了变化:继承下来并进 行重大改进的戟没有逃过被淘汰的命运,长一丈八尺的槊(长矛的一种,枪头较宽)成为骑兵的主要 装备(南北朝),但是在唐中叶以后,标准的长枪又取代了槊的地位。根据《唐六典》记载, 当时枪分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头枪4种,每个士兵(包括步兵和骑兵)都装备1条,长枪运用很广, 除了战时格斗外,扎营时可以用作支撑营帐,防守时可以当拒马,渡河时可以用来捆扎木筏。而作 为另外一种士兵的必备武器刀,有2种主要用刀:一种是横刀(也就是佩刀),当时刀剑的佩戴 方法已经从毗式佩剑法,转化为从伊朗传入的双附耳佩系法,另外一种叫陌刀也称拍刀,是一种长 柄2刃刀,长1丈,步兵使用,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新唐书》记载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 将“陌刀五千列于阵后”时遭到唐军的耻笑。3.
  3. 兵器种类发生了变化:有长杆刀枪各七种,短柄刀剑三种,专用枪九种,兵器和工具合一的五种,斧和叉各一种,鞭锏等特种兵器十二种,防护装具四种,护体甲胄五种,马甲一种,弓四种,箭七种,弓箭装具五种,弩六种,复合式床子弩八种。它们实际上是集宋代以前发展的各种冷兵器的大成。人们常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来形容中国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兵器远远不止这十八种,说它多得数不清是不算夸大的。
  4. 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方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方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丈),弩二千五百张(配箭二十五万支),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伴,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传播正能量POWER


这个说法是错的!戈这种兵器到了隋唐时期才被淘汰(成为纯仪仗器械),并不是说秦朝过后就没有再使用了,比如三国时期,夏侯惇使用的武器就是戈。

戈这种武器还是挺有用的,交战的时候,往前一捅,没捅到就往后一拉或者左右一横扫,同样可以起到伤人的左右,在打仗的时候,戈戟兵就是专门用来对抗枪兵的。

但是到了隋唐后,这种兵器的适用性就不大了,因为唐代出现了明光铠跟陌刀。现在网上都有卖防刺服,这种防刺服拿菜刀砍根本就砍不进去,明光铠的防御能力比防刺服还高,这使得戈戟的回拉跟横扫很难伤到穿着盔甲的士兵了,只剩下一个直刺的功能可以用,所以呢,长枪便取代了戈戟,成了战场上唯一的长兵器。

其次,战斗对象在改变。在秦汉以前,军队交战的主要对手是步兵,侧重于近战厮杀,但是唐代以后,由于军事在改变这时候主要倾向于远程攻击,比如,弓箭,标枪。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避免了战国时期那种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唐代交战,打胜仗伤亡很低)。这个时候,刀盾兵就比戈戟兵好用得多,戈戟必须双手持戈戟,刀盾兵则可以用盾牌来防御标枪或者弓箭。


优己


戈是青铜时代的兵器,秦汉以后中国已经全面进入铁器时代,所以戈就被淘汰了。

青铜是一种很脆的金属,青铜武器一般只能直刺而不能劈砍,因为一旦大力劈砍就可能碎掉,所以有青铜剑、青铜矛,但没有可劈砍的青铜大刀,只有切肉用的小刀。唯一一种可劈砍的青铜武器是斧头,但青铜斧耗费的青铜太多,做为武器太贵,只能作为礼器使用而不能作为普通士兵的装备。所以青铜武器里缺少一种低价的可横向攻击的武器。于是古人干脆把青铜矛的矛头横过来装,这样就可以横着啄和钩了,这种矛头横过来的武器就是戈。

等到铁器时代,铁的韧性比青铜强多了,意味着铁质武器是可以劈砍的,也就是说大家可以造大刀了。既然可以用大刀横劈,谁还用戈这种别扭的武器呢。所以戈在秦汉前期由于历史的惯性依然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很快被淘汰了。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装备决定战争,又是什么东西决定了装备呢?

材质,工艺生产力等等一系列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决定你这个国家军队所拥有的主流装备究竟是什么?

战国时期毫无疑问是青铜器主宰的时代,这个时候虽然出现铁器,但是人们使用铁器更多的来源就是来自于天上的陨石。看这东西小有点求老天爷下雨的意思,等又等不到,数量还特别少,根本不够用,所以更多的还是使用青铜器。

青铜器有什么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质地问题,青铜器其中的青铜剑特别的短,相比较与我们现在长达一米以上的那种铁建,其实青铜镜的长度一般都维持在一米以下,能够超过60cm的那都算常见,而且青铜剑并不适合于直接的碰撞,铁剑如果碰撞起来的话,可能就是钝了,或者是直接砍的缺刃了,青铜剑一旦进行批卡的话,那很有可能就直接碎了。

所以使用青铜剑的话长度比较短,因此只适合于晋升的搏杀,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古罗马步兵方阵的话,使用那种宽大的那种盾牌,而且士兵的排列十分紧凑,这就是他们使用的那个近身武器特别的短。

这和我们说的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

这里我们就必须得说到中国的战国时代一种特殊的兵种叫做战车,(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就是两匹马拉着一辆车,然后车上载着两三个人这样实施的一个战斗的团队在战场上面纵横肆虐。

这样换成现代人来讲又反制这样的作战策略,那太简单了,并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拿着几把长毛,然后对准冲过来的战车直接捅下去,那车毁人亡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偏偏在战国时代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少,战车仍然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象征,直到到后来汉武帝时期面对匈奴人的骑兵作战策略的时候,才开始慢慢转型成为骑兵。

战国时代的战车部队是王牌部队,所以为了配合战车部队就需要配备相应的武器,而当时的铁器并不能大量的应用于战场之中,所以她后来进化出来配合使用骑兵作战的各种各样的装备是不用去想了,只能够去使用现有的一些资源,打造出一款适合战车部队使用的武器,这个就是戈。

这把武器能够发挥多种的效果,比如说刺,扎,勾,武器长度长十分适合战车部队上面,武装人员用来攻击打算接近战车的那些士兵所专门配出的武器。

至于为什么设计成这种形状,首先第一点青铜武器不适合正面硬碰,如果横截面积太大跟其他的武器对撞的话,很容易出现武器的折损和损耗,战车一旦冲杀起来的话,本身就写的的一定的初速度,再加上碰撞上去很有可能碰撞到对方的兵器,那一旦这个武器的横截面积太大,而且它的体积太大的话,就很有可能出现碰撞到对方的武器,最后出现破损的情况,战车部队虽然并不说缺这点武器消耗,但是在战场上面一旦你的武器没了,那确实你只是一只挨宰的羔羊。

而且武器设计上更加符合多用途化,面对敌人的话也可以使用多种的手段进行反击,而敌人能够反制其兵部队的,一般来讲要么是弓箭,但是一旦战车部队冲杀至翟任军政内部的话,那弓箭是派不上用场,贴身作战就只剩下那些手持短剑的近战士兵,而这个时候这些长歌就可以极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来收割战车马蹄之下的那些亡魂。

在这之后铁器的大规模的应用,使得这些战车部队或者是骑兵部队,他的武器更加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而且武器与士兵之间的契合度越来越好,由此诞生了很多经典的骑兵的武器,比如说马槊或者是墨刀,唐刀等等一系列的武器,这些武器长度有保障,攻击范围很广,劈砍起来有力度,足够的锋利,可以说是骑兵最好的选择,那么这种专门为了配合青铜这种金属而设计出来的戈也慢慢的被淘汰了。


漩涡鸣人yy


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很自然的就会接触到一个词“乘”,它是计量古代诸侯国军事力量的重要指标,相当于现在的航母,谁拥有的越多,就代表谁越厉害。

在古人看来“千乘之国”,可是超级大国。那什么叫一乘,说白了。就是四匹马拉一辆马车,马车上,起码有仨人。左边的拿弓箭,右手边的拿戈,中间是御车的司机。他们组合起来,就是先秦时期的超级杀器!

春秋战国,作战地点主要集中在华北及东北平原,放眼看去,是一望无际。马车可以纵横驰骋。车上的士兵,可以肆意挥洒手上的戈,尽情收割敌军的人头。实际戈外形,就如同一把加长型镰刀。

自然这样的日子并不长。到了秦始皇一扫六合,将帝国的势力扩展到了西南、以及南方等地,发现戈根本不合时宜。因为戈的黄金搭档,便是马车。马车只有在一马平川的平原,才能发挥威力。若到了南方,河网密布,道路崎岖不堪。简直就是受罪。碰上这种情况:不是马车拉人,而是马车骑人。

没有马车作依靠,戈逐渐退出沙场,取而代之的则是“冷兵器之王——枪”,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古希腊,枪无疑是战士们最爱的长兵器。


冲刺无敌,又制造简单,这无疑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

而戈呢,还活着。只是作为礼器出现在王宫贵族的游行队伍中,另外它还与枪生死不离,组合出了新武器—戟!

老兵不死,只是渐凋落。戈没死,江湖依旧有它的传说,它的身影。


猫爪草历史


戈是车战兵器,可啄可钩,但并不适合骑兵和步战,所以单纯的戈随着车战的消失而被淘汰。但戈与矛组成的戟被保存继承,在汉代广泛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