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

崔中鹤


戚继光的“鸳鸯阵”里使用的这种大竹竿叫“狼筅”,被称为“倭刀克星”。的确狼筅是用大毛竹竿做的,但是大竹竿可不等于狼筅。

因为要选择至少5米长的保留副枝的大竹竿,晒干后浸入桐油反复炼晒。使其光滑坚硬又极富韧性。然后毛竹顶端要削尖,装上铁枪头;顶端旁的副枝要进行修整,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装上铁钩铁刺。其实用毛竹副枝做过大扫帚的人,应该都印象深刻,那扫帚枝刷到人身上就是一道血印,关键想折断它还真不容易,刀砍上去之后,直接就会滑到一边,根本不容易砍断,泡了桐油的更滑,更无法着力。

明朝人也很喜欢倭刀,因为倭刀真的厉害。

勘合贸易的时候,日本人动不动就喜欢夹带几千把倭刀来沿海走私。因为倭刀传承与唐横刀技术,唐横刀善破甲,而倭刀的劈砍更是锋利无比,一般明朝的雁翎刀硬扛倭刀多半会应为刀刃工艺会吃亏。

更何况其实到了嘉靖至万历年间,民间不经武已经很久了。而日本刚经历了战国时期,不要命的浪人多得一毛。对砍时,已经种地习惯了的明朝士兵连举刀的勇气都没有,所以经常发生几十个倭寇追着上百甚至上千个明朝士兵跑的场景。

但是倭刀遇到狼筅,那就非常无奈了。

因为狼筅五米多长,而且前面一坨钩钩刺刺的对着倭寇,又近不得持狼筅的人,砍又没有合适的着力点,一砍就滑到了一边;关键是被这玩意碰到了,身上不是少块皮就是多个洞。这种打法简直让倭寇崩溃。

更关键的是“鸳鸯阵”太变态了,没处下手也就罢了,关键是一旦遇上了,手持倭刀闯沿海的倭寇们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但是狼筅的发明原本跟抗倭打仗八竿子打不着。

其实当时在义乌,当时土著为了争夺水源,争夺矿产的时候,男女老少全民皆兵,几千人的械斗是非常正常的。毕竟盐铁在古代是国家专营,所以一般家庭可能操起菜刀锄头就去打仗了,但是一家男女老少都上的时候,很显然铁器就完全不够用了。

但是山里的竹子多呀,特别是动不动几米长的毛竹非常多,这次十一,炒米专门进山考察过这种毛竹,远远看去像棵树,粗的得有盘口粗。5米长的相对都算是比较细的。当然村民的这种“狼筅”,其实真的就是毛竹,基本上没装铁器和毒药,只是把头砍得尖尖的。打起仗来,吧对方戳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戚继光在研究对倭寇的战法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让士兵不怯战,才用到了“狼筅”。没想到改良后,运用在了“鸳鸯阵”里,竟然爆发了惊人的效果。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一开始戚继光用“狼筅”这个武器的时候,主要考虑的还不是实战意义,而是锻炼己方士兵敢于上战场的勇气。戚继光一开始训练士兵,发现平时士兵练习兵器实战非常精通,但真的上了战场,一看到自己的武器不如倭寇,顿时腿肚子都抽筋,个个仗还没打,就要跑,那就更别提列阵,等着倭寇砍上门了。

后来戚继光就考虑怎么让普通的士兵不怯战,于是就给他们配备了“狼筅”,士兵一看这玩意好,因为长,怼到敌人,至少还离自己有5米远,关键那些副枝繁密,能当着自己,倭寇的刀够不到自己。而且倭寇还砍不烂这玩意,被戳得吱哇鬼叫。士兵就开始慢慢胆子大了起来,让士兵站着不动,士兵就已经开始有了底气,等到运阵的时候,最后士兵逐步敢追着倭寇跑了。

后来被戚继光彻底改良了之后,就成了“鸳鸯阵”里的主要武器之一了。

其实戚继光的军队由于是家丁性质的部队,所以真的不是因为缺钱才选用竹子做武器。

虽然戚家军士兵的固定军饷是10两银子每年,这个价格的确不算高。但是戚家军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奖金的政策。而且是分绩效组考核奖惩。鸳鸯阵一个阵型小队是12人,只要这个小队杀一个倭寇,就奖励30两银子。正常一场仗下来,戚家军在零损的情况下,一个小组杀十几个倭寇是很正常的。也就意味着300两银子12个人分,一人分个25两,是一年工资的2.5倍。

有这些钱,换个铁制的武器是问题吗?显然不是,而是没有什么再比大毛竹做“狼筅”更好的材料了。

但是“狼筅”之所以厉害,那是因为针对倭寇的散兵游勇的有用战法。对付骑兵则泯然众人矣。

戚家军调到辽东以后,“狼筅”就失去意义了。因为远距离骑兵根本不需要近身,人家直接射箭,或者发射火药枪。


炒米视角


什么大竹竿?人家那叫狼筅,抗倭神器好不好?<strong>

狼筅的发明背景

大明嘉靖年间,生活在弹丸之地的卑微寇族,不断的骚扰我中华龙兴之地的东南沿海岸驻兵薄弱的乡镇。

倭寇以烧杀抢掠为主,得手后即刻转移,如同老鼠一般油滑灵活,让负责缴灭倭寇的大明军队颇为头痛。

根据《倭变事略》记载,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十分锋利,能够轻松砍断明军兵勇使用的“长枪”。

倭寇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具备娴熟的作战、格斗技术,单兵作战能力明显高于明军兵勇,明军在与倭寇的几次正面交锋中均大败而归。

狼筅的制作

戚继光将军针对“倭刀”攻击距离短、攻击形式少的弱点,发明了能够在最大成度上限制“倭刀”作战能力的武器狼筅。

狼筅以生长在南方的植物“毛竹”为设计蓝本,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竹竿上,固定若干个如同“树枝”般的铁质尖头,竹竿长5米,铁枝在25厘米至60厘米之间。

“狼筅”这个名字与武器本身的外形有关,“狼”指的是铁枝末端的“狼牙尖刺”,“筅”指的搅拌茶粉的工具,狼筅的外形与茶道工具“筅”有些相似,所以起名为狼筅。



(戚家军吃完饭后,用狼筅剔牙,顺便杀几个倭寇作饭后运动……)

制作狼筅的用料常见,工艺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装备大量部队。

可是“狼筅”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理想,竹竿上的铁质尖头甚至连猪肉都割不透,基本上没有任何杀伤力,但是戚继光将军制作狼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攻,而是防守。(戚家军—鸳鸯阵)


狼筅的作战能力

狼筅是一种“团战武器”,通俗一点说,狼筅有着“减速”、“沉默”、“格挡”、“缴械”三种技能。

上图是戚继光将军结合狼筅的作战能力,独创的“鸳鸯阵”。

明军的传统部队编制与南宋极为相似,枪兵单独为一队,刀兵和盾牌手为一队,这种编制是针对北方地区的“北元”蒙古军所设计的,并不适用于和倭寇对阵。


戚继光将军十分巧妙的将兵种进行混编,狼筅小组站在部队的最前方,作为最关键的屏障,五米长的狼筅会抵抗住倭寇的进攻,狼筅小组不断晃动狼筅,使铁枝上的铁尖,钩在倭寇的衣服上。

一旦被狼筅困住,倭寇必须用倭刀砍断纷繁复杂的铁枝才能前进,但倭刀无法实现在短时间内砍断所有铁枝,他们只会在狼筅中越陷越深。

趁倭寇手忙脚乱时,站在后侧的枪兵对倭寇展开突刺收割人头,火枪手会击毙逐渐靠近狼筅小组的各别倭寇。

当倭寇弃刀而逃时,刀兵会一拥而上完成最后的歼灭。

戚家军凭借着“神奇的狼筅”,数次歼灭侵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无耻倭寇,此后,倭寇只要看到狼筅便会恐惧的五脏俱裂!

通过戚家军的不懈努力,明朝的东海南疆恢复了昔日的平静,狼筅这种兵器,也成为了人们永远铭记的戚家军军魂。


白话历史君


不是竹竿,是狼筅

狼筅是戚继光对付倭寇给戚家军所配备的武器之一,粗有二尺,长有一丈五六尺。明朝的军队在与倭寇交战时,因惧怕倭寇的倭刀而张皇失措,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上的枝端茂盛,可以掩护持有者,冲阵时既能自保,又非常具有杀伤力,可谓攻受兼备,被称为“刺倭利器”。

其实早在戚继光之前,就已经在军队使用了,戚继光只是把它发扬光大。再加上制作方便经济实惠,杀伤力大,所以能在抗倭战斗中大放光彩。





魅力平常心


没钱是真的,但是用大竹竿造武器,并不仅仅是因为没钱,最主要的还是方便快捷、简单实用!

第一,明军很缺钱。

我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基本不看明史,因为很讨厌这个朝代。总体来讲,明朝是一个扭曲变性到变态的朝代。其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各项制度,无不僵化保守。毫无可取之处。

由于其保守落后的经济制度,一方面导致百姓贫困潦倒,另一方面导致明朝财政始终十分困难。所以勇于养兵的钱就很少,平时众多的兵丁作为军户自食其力,尚能勉强维持温饱。一旦开兵见仗,国家财政就难以长期维持。不得不加重税负,临时征收新税。

同时,明朝腐败透顶。原本就不多的兵饷,还要遭受各级官,吏将领层层盘剥,真正到士兵手里的,基本连个渣都不剩了。这样的士兵,温饱都是问题,哪里会有战斗力呢?

明军的武器装备,由官营的兵工作坊生产制造。京师有大型兵工厂,其实也是手工作坊。各地方也有自己的兵工作坊。一旦明军在某地作战,就要由当地的官府组织生产武器,供应军需。这中间,难免又是一番贪污盘剥,其生产的武器质量可想而知。大半是滥竽充数,不堪使用!

殊不知委用非人,稽查无法,任是如何估减,愈减愈於器具上剥削,而自侵之数原不减也。谁肯又将已赀佃造,更不知器具造成无用,并将给造之赀尽数置於无用之地?——《纪效新书》戚继光

在这种大背景下,戚继光要练新兵,说不缺钱那是假的!

几千人、上万人,粮饷、军械那都是天文数字。没有雄厚的财力,练兵是绝无可能的。所以戚继光很缺钱。他要不断的向上争取资金支持,起初是争取胡宗宪的支持,后来直接与当朝首辅张居正挂上关系。戚继光不惜从军饷中抽出重金,不断给张居正送厚礼,这才得到了朝廷大量的资金。

戚继光的钱来的不容易!所以他对花钱制造武器格外上心。他有他的原则。第一是要实用。第二是要节约费用。第三是可以大量快速制造。而狼筅,正是符合以上三点标准的神兵利器。

第一,狼筅够长,非常实用。

狼筅长约4.5米到5米,比普通的长枪还要长不少。比倭寇的倭刀更是长出三倍多!一寸长一寸强,倭刀再强,遇到狼筅只能抓瞎。狼筅专门克制倭刀,是剿灭倭寇的第一利器。

第二,狼筅很便宜。

狼筅主要用毛竹制作,这玩意北方少见。但是南方到处都有,材料很好找,也非常便宜。

第三,可以快速大规模制造。

狼筅的制作非常简单,就是在一根大毛竹前面,装上一个一尺长的铁枪头。连枝枝叉叉都不用砍掉,省工省料,制造起来非常快捷。

所以说,狼筅是既便宜又好用的个神兵利器。


上将嗳福斯


先给题主一个“从现实角度出发思考”的赞。

确实,戚继光早期创建的戚家军中,真有一种用“大竹竿”制作而成的兵器,名叫“狼筅”,是用具有很多细枝末节的大竹竿制成。这是一种末端枝条非常柔韧的毛竹,用蛮力劈砍是砍不断的,在此基础上装上矛头和铁钩,就能对敌人造成阻碍甚至杀伤。

像上图中的长满枝叶的长竹竿,就是戚家军早期使用的“狼筅”。

这种武器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水网密布的浙江地区能够就地取材,茂密细长的毛竹只经简单加工便可成为有力的抗倭武器。

这里便会产生一个疑问:堂堂的朝廷正规军为何会使用这般“非主流”的武器?

思考历史,我们尽量不要用“烂漫色彩”来装饰,觉得这是戚继光的运兵得当,中国人的智慧结晶,而忽略了背后所隐藏的无奈事实。

不堪用的兵器

从当时的现实角度出发看: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确实没有像样的武器!

在戚继光所著的《练兵纪实》中记载:1562年戚家军规模已发展到一万余人,如此大规模的兵团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军需处和兵工署(当然,不仅是戚家军,整个大明的军队都如此),部队所需的兵器,主要来源于各州、府、县的分散供应。而且为了满足大部队换装,就追求批量快速制造。因此在材料、工艺、品质方面极其堪忧,换句话说,兵器的质量和规格是参差不齐的。这同刀匠技艺极高的倭刀相比,极难与之抗衡。

在《倭变事略》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贼出哨亭外,我兵攒枪刺之。贼斫一刀,十数枪齐折,兵皆徒手而奔。

一刀就能将数支枪矛砍断!可见当时明军的兵器质量有多么难堪。无奈戚继光会说:“面对倭寇,短兵器难接,长兵器又不灵活,遭之者身多两段。”

广西狼兵的“另类兵刃”

<strong>当时为支持抗倭大计,奉命朝廷征调的广西壮族狼兵来到了闽浙地区进行抗倭。当然也带来了他们本地人的另类兵器——狼筅。没错,狼筅是广西壮族人所创兵器。

雍正时期曾任广西巡抚的李绂,就曾撰修旧的《广西通志》,并在《练兵记文告附》中记载:狼筅者,狼人所制,明时征发狼兵咸用此器。

待这群举着“大毛竹”的广西狼兵同“嗷嗷鬼叫”的倭寇相遇时,战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狼筅往倭寇进攻的方向上一杵,倭寇立马被堵在了前面难以近身。愤怒的倭人横劈竖砍,愣是砍不断,并且抵消了其犀利的刀锋。眼前的枝蔓像一堵墙推过来,时不时还有长矛伸出来突刺,着实让倭寇吃惊不少。

戚继光被眼前的一幕所启发:狼筅恰好解决了明军近身作战的短板,但却不具有有效杀伤,需要长矛配合。狼筅为长矛撑开了使用空间,彻底释放长矛的攻击效果。为防止近身的敌人造成伤害,需要安排盾牌兵和短刀手为其掩护。

于是,一个综合作战的精悍单位组建而成——鸳鸯阵。相互依存,取长补短,互救协同的作战方式彻底让倭寇彻底傻了眼。

总结

可以说,戚家军所用的“狼筅”并不是大明军队的一种常规制式兵器,而是结合倭患的作战习性所巧妙生成的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偶然”利器。因为它的作用就是对善于近战的倭寇拉开作战距离,将敌人的长处加以抑制,进而发挥自身的作战优势。

敌人不同,所用不同兵器对敌,这才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实践和运用。就如同后期戚家军转战蓟州防务北方骑兵时,狼筅兵器已逐渐消失。

至于题中所提到的:用大毛竹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兵器,这样的想法虽然不切合实际,但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如果当时的明军兵器质量属于上乘,那抗倭的关键则在军队士气、纪律、战法上加以研究精进,而不会去“取巧性”的通过“偶然兵器”来解决当时的倭寇问题。

狼筅能在兵器史上留下光辉一幕,也能侧面反映当时制式武器存在缺陷和不足。


少荃经史屋


戚继光是一位不出世的军事天才,他能结合实际情况,花费很少的军费,制作出可以接受的武器与倭寇作战。比如根据倭刀改进的戚家刀(苗刀),还有专门克制倭刀的狼筅(大竹竿上装利刃),另外还增加了部队的火器装备。选择用狼筅作为兵器主要原因有三:其一、狼筅可以有效克制倭刀;其二、狼筅造价低廉,对于军费紧张的明朝可以接受;其三、江南地区竹子多,且这些竹子韧性好,不容易被砍断。

狼筅这种兵器制作容易,造价低廉,对付倭寇的倭刀十分有效,故这种兵器被大量装备于戚家军中。 狼筅,又名长枪,亦称做狼牙筅,狼筅原是明朝矿工起义军发明,后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头与杆均为铁制成,重约7斤,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

明朝推行军户卫所制,军户的百姓种地不纳税,但是需要服兵役,且国家不发军响与装备。朱元璋曾自豪的说“朕养兵百万,而不费国家一粟”,后来军户的土地兼并严重,逃亡军户越来越多,导致卫所兵战力低下。抗倭名将俞大猷曾上书皇帝,要求成立一支专业军队,这些军人不种地,只训练杀敌本领,同时这些军人领取高额兵响。俞大猷这一建军思想不符合明朝祖制,同时明朝政府财政节据,也养不起一支数十万的职业军人,最终俞大猷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戚继光根据明朝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军户制与募兵制的中间过程,也就是效仿京师三大营的建制,以募兵制的方式招兵,以卫所制的方式给薪,且军队规模仅仅五千余人。戚继光出身于京师三大营的神机营,对火器十分看重,因此戚家军装备的火器的比例十分高。明朝士兵用的刀枪质量十分差,跟倭刀一碰即断,最终戚继光采用制造倭刀的方法制出了戚家军刀!明军勇气差,与倭寇白刃战时往往心怯而逃,戚继光就创出了"鸳鸯阵",利用兵器的各自特点组合成攻守兼备的战阵,这样士兵跟倭寇相战时才不胆怯。狼筅这种兵器就是为克制倭刀而生的,到了蒙古草原对付骑兵却效果不佳


大秦铁鹰剑士


自然不只是因为没钱造武器!

需要说明的是,戚继光(戚家军)杀倭寇所用的武器并不是大竹竿,而是一种名为狼筅的神奇武器。但这种名为狼筅的武器,确实是使用毛竹制成的。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人类所使用的材料是越来越坚硬,可是到了明朝时期,戚继光在对抗倭寇时,为何会使用一种毛竹制成的武器呢?

说起来,这就叫一物降一物。话说,明嘉靖年间,倭寇侵袭之势愈演愈烈,东南沿海诸省深受其害,明政府采取军事行动来抗击倭寇。但在抗击倭寇时,明军因武备松弛,火器运用不娴熟,加之配备的刀、枪、甲等武器的质量不过关,所以明军屡屡败退。

而倭寇面对明军能屡战屡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锋利无比的倭刀。倭刀的材质好、重量轻,而且倭刀形状特殊,是用于劈砍的理想形状。日本的流浪武士使用倭刀,攻守兼备,且非常克制明军的武器。

这时候,如何克制倭刀在近身砍杀中的巨大优势,就成了明军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狼筅的出现,直接让该难题迎刃而解。

当时,戚继光在浙江一带训练新军,准备清除东南沿海的倭患,而狼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了戚家军对付倭寇的基本配置。

狼筅的材质是当地产的毛竹,但这种毛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的处理才能用。毛竹的处理主要有三道工序:第一步,先把毛竹烫成有勾有直的形状,最理想的形状是倒钩型;第二步,将处理好的毛竹放入热油中煮;最后一步则是往毛竹中灌入当地常见的桐油。

这样,狼筅就算是完成了一半。

再接下来,就要在毛竹的倒钩上涂毒药,还要在毛竹的顶端插上一些铁枪头,以此提高狼筅的杀伤力。这样处理后的毛竹,才是戚家军对付倭寇的武器,其名“狼筅”。

那么,狼筅是如何克制倭刀的呢?

第一,狼筅比倭刀更长。

明军原来使用的腰刀,其长度还不到倭刀的一半,而在冷兵器时期,一寸长一寸强,所以在面对更长的倭刀时,明军很容易处于劣势,而狼筅的出现,直接就让倭刀的这一优势荡然无存。狼筅长五米,长度是倭刀的两倍以上,这样一来,直接就拉开了敌我双方的距离,倭刀也就无法靠近明朝士兵。

第二,狼筅具有很好的防御效果。

狼筅身上有着一层层茂密的枒枝,这些枒枝构成了较大的防守面积。而倭刀的威力有很大一部分被这些枒枝吸收,更关键的是,倭寇灵活多变的刀法和跳跃的进攻位移,也很容易受制于狼筅的超强的防控能力。

第三,狼筅融于阵中,组成鸳鸯阵。

此阵以狼筅为中心,由一名挨牌手、一名藤牌手、两名狼筅手、四名长枪手以及两名刀手组成,牌、枪、刀均依狼筅而动。

其他兵种能很好地弥补狼筅的劣势,狼筅和盾牌手负责牵制倭寇,保护己方安全,给刀手和长枪手创造机会消灭倭寇。

当然,狼筅的造价确实是比较低的,也确实能为明朝节省一大笔军费,但这一切都建立在能击败倭寇的基础之上。


金兔历史


首先笔者说明一下,那个大竹竿的本名叫“狼筅”。那么,戚家军抗倭用“狼筅”为武器,是因为军费不足吗?关于这个回答,我们今天分3点做答。

1、狼筅”是什么?2、为什么要使用“狼筅”?3、“狼筅”的地位和价值!

一、“狼筅”是什么?


“狼筅”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头与杆均为铁制成,重约3500克(纪校新书称牙筅重7斤,旧制1斤16两约600克,所以应该是4200克),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其技击方法主要有:拦、拿、挑、据、架、叉、构、挂、缠、铲、镗等。

二、为什么要使用“狼筅”?



在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我我国沿海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和迫害。于是,朝廷组织人员抗日倭寇。但是,倭寇训练有素,倭刀十分锋利,明朝士兵的刀枪常被削短。

为此,戚继光为此专门组织并训练了狼筅兵。他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的有直有勾,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

三、“狼筅”的地位和价值!

在抗倭战争中,明朝军队军备废弛,不习兵革,整体战斗力低弱,再加上队火器运用不娴熟,配备的刀、枪、甲等攻防兵器质量不高,而倭寇这面儿呢,早已经运用多变的阵法,同时配合锋利无比的倭刀,屡屡得胜。早已经把给明军留下阴影。“狼筅”的运用,有效克制了倭刀近身砍杀的优势,减少明军将士伤亡,并在战斗中发挥了更大功用,扭转了明军在战场上的颓势。从而在整体的抗倭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些重要的军事地位。



趣历君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说起古人用的武器,我们都会想起来三国时候的青龙偃月刀,关羽挥舞着,可以万军之中直取敌军头颅。也知道吕布用的方天画戟,骑着赤兔宝马,战无不胜。

但是历史小说上的这些兵器,都是动不动上百斤,在现在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挥舞着上百斤的武器,还要上战场杀敌,古人真是人人都是举重高手啊!


实际上是这样的吗?

太远的记载不说了,就说说明代的记载吧。

根据后人对戚继光军队武器的记载,让我们得以了解平倭神军——戚家军的武器装备:

腰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线枪长九尺重三斤;长枪长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钩镰长八尺五寸重三斤;大棒长七尺重三斤八两;藤牌径过一尺五寸重五斤;狼筅长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

其他的武器我们就不说了,都是三五斤的样子。

而有一个叫狼筅的东西,是最重的的,六斤。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原来就长这样啊!

这是个武器吗,看着倒是像个大扫帚。

其实这个武器,就是大毛竹做的,前面头部故意保留了竹子的刺枝丫,前段保留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这些枝杈还要经火熨烫,搞得有直有钩,还要灌进去桐油,敷上毒药。

别看这个奇怪的武器,可是戚家军的神器。

因为日本浪人用的倭刀,很是锋利,一开始杀得大明军队没办法,几个倭寇人互为依靠,挥舞着闪闪发光的倭刀,竟然让全副武装的大明士兵毫无办法,不能靠近啊,再一看锋利的刀,就有点胆怯。

而戚继光让戚家军推广使用的这个狼筅,正好可以利用其长度,把倭寇远远隔开,一个个分离,然后再各个击破,将其攻破。

这就是戚家军的队形。

可以看出,这个狼筅的特殊作用。

狼筅六斤重,已经算是比较重的武器了,需要找臂力比较好的人去操作。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古人说的动不动上百斤的武器,纯粹是忽悠人的,不说马受不受得了了,关羽要是真的拿那么个铁东西,能不能杀人不说,估计早被打趴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题中所提到的戚家军武器“大竹竿”,学名叫“狼筅”!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联合海盗势力,大举进犯明朝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此时,入侵的倭寇们已经历了日本战国时代此起彼伏战争的打磨,个个武艺精熟,勇猛善战,远非普通明朝守军能敌(倭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落魄武士出身,从小习武,熟悉剑道,且配有精工制造而成的武士刀,因此战斗力非常强悍)。一时间,东南沿海城市被倭寇祸害得鸡犬不宁!



为抗击倭寇,明朝政府曾数次任免、查办当地官员,却收效甚微,权力几度辗转,最终落入胡宗宪的手中:

胡宗宪本来在宣府、大同巡视北方防务,后调任浙江。张经、李天宠二人失势后,处事圆滑的胡宗宪被举荐做了直浙总督(总督浙江、福建等地的军务),一飞冲天。

胡宗宪并没令众人失望,担任总督后不久,他就聚集了俞大猷、徐渭、戚继光等人才在麾下。胡宗宪、徐渭善谋,俞大猷、戚继光善武,四人强强联合,最终平定倭患——戚继光的戚家军,在平定倭患的战争中,尤其劳苦功高:

戚家军是一支由义乌百姓组成的部队,他们武器配置全面、战斗力惊人,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



嘉靖四十年,戚家军与倭寇在浙江台州展开大战,戚家军以四千兵力,对阵两万倭寇,并五战五捷,歼敌五千余人,自身伤亡人数不到二十人;

嘉靖四十一年,福建横屿之战,戚家军经过艰难跋涉,登上横屿岛,以牺牲13人的代价,全歼岛上倭寇一千多人,整个福建之战(后来又爆发牛田、林墩两战),戚家军共斩杀倭寇五千多人;

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之战,戚家军以牺牲71人的代价,大破倭寇两万余人,斩杀倭寇数千人!


为祸一方的倭寇最终被剿灭,戚家军能获得如此逆天的战绩,离不开平时的严酷训练、战法灵活和装备精良。



戚家军的选拔、训练,全由戚继光一人完成,在武器装备方面,戚继光不拘一格,积极改良武器,题中所述的“狼筅”,就是以南方盛产的大毛竹为原料,在顶端装上枪头,侧枝用以勾刺。阵战时,狼筅兵位于前列扰敌,身后长枪兵伺机杀敌,大刀兵在后方接应。在戚家军的奋勇出击下,倭寇每次被杀得手忙脚乱,尸横遍野!


除狼筅之外,戚家刀、火器的运用,也为戚家军的斩将夺旗立下汗马功劳——当时的戚家军,拥有着世界上最高的火器配比。火器的大规模列装,证明戚家军的军费是比较充足的,而非题中所质疑的“没钱造武器”。

不得不说,戚继光将军是位全才,其在排兵布阵、士兵训练以及战争总结、军械制造等各方面的超高造诣,令人望尘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