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是由多種表現形態和多重文化因素交匯而成的文化共同體

屬中華漢民族文化的一支的潮汕文化,作為潮人的民系文化,在海外流傳的歷史久遠,地域廣闊,積累深厚。自明代以來便成為潮人的“鄉音鄉戲”的潮劇,同樣是很早就沿著潮人外遷的足跡和他們在海外開闢的“移民走廊”,廣泛地流傳於潮人聚居的社區,並一直以其精妙、巧至、極其民間、極富人情的特異神韻,與潮俗、潮樂、潮菜、潮州工夫茶等文化事象,在異國他鄉交織成一道獨立不倚、絢麗多姿的文化風景線,深深地受到海外潮人的依戀和痴迷。潮劇這一特獨的文化現象,長期間流傳和存續於海外,這是海外潮人歷史文化傳承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與海外潮人歷史文化傳承的總體發展、嬗變趨勢有著共同的軌跡和特點。下面主要通過對潮劇在海外傳承存續、發展變化軌跡的簡單回顧和分析,來闡明海外潮人與傳統文化的相依相存關係。

潮汕文化是由多種表現形態和多重文化因素交匯而成的文化共同體

(一)

事實表明,潮劇這一潮人文化的重要生命載體,17世紀下半葉就隨潮汕移民開始向海外流播。當時它在暹羅(今泰國)大城的街頭及皇宮演出,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中國戲曲在海外傳播的最早記錄。進入19世紀中期以後,因潮汕連續出現大規模移民浪潮,出洋謀生拓殖的潮人迅速增多,在南洋一帶逐步形成以“五緣”宗法倫理關係為紐帶的海外潮人社會,潮劇更是對應著海外潮人傳承故鄉的民間習俗和“樂人為尚”的精神文化傳統的需要,不斷由職業戲班和民間藝人帶至南洋,經常於露天舞臺或戲園、遊藝場進行頻繁多樣的商業性表演和非功利性演出,使其在南洋各地操同一方言、傳承同一風俗的潮人群體中產生廣泛、持久的社會反響。到了20世紀30年代,南洋一帶還曾出現數十個潮劇班社同時保持在潮人社會的基層蕩瀾湧動,在各家戲院日夜鳴鑼競技的情況,而且長時間成為人心所向的極正常的文化現象,尤其是潮人相對集中的泰國、新加坡等地,這期間更是分別出現持續時間長約十年的“莫與倫比”的演出盛況,被稱為潮劇的“黃金世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儘管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但潮劇依然在海外保持煌煌生機,其唱聲樂韻除繼續在東南亞各地潮人中流衍弘響外,還隨越、柬、寮潮人的再移民,以民間非職業化趨勢蔓向歐、美、澳洲許多移民新地區,在更廣闊的區域空間發展成一種以民間化為特點和世俗娛樂為依歸的大傳播格局。潮劇長期間在潮人聚居的廣袤地區獲得全方位、多維度的傳承和存續,這正是潮人的傳統文化根脈在海外潮人中留傳的一個明顯標誌。

從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嬗變角度觀察,任何民族、民系文化能在相應的人文群體中獲得維繫、流傳和養護,主要都是導源於共同的語言、風俗及與之相對應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生命習慣等等的神秘遺傳。潮劇能得長期不斷在海外潮人的生活樣式裡滲透和傳承,自然也是基於潮人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其民系文化特質、品位。潮劇於明代吸吮歷史文化長河的芬芳,融納潮州山川民俗的靈氣,自成一格,屹立於中國戲曲藝術之林,其形式定勢、審美構架雖也保存著與古南戲及其他地方戲曲相同的表現特徵,但因其文化底蘊、氣質、神韻都是直接對應潮汕特殊的歷史、地理、風尚,其具體表現形式又融匯潮汕本土戲劇、音樂、舞蹈而獨樹一幟,因此盡呈潮汕的鄉土氣味和潮人的民性風采,這些都使其長期與潮人保持著深層的依皈關係。潮劇以潮州方言演唱,聲腔、語言都以潮州方言語音作為標準,而潮州方言是潮州民系的共同語言,是潮人認同的基本標誌,各時期出洋謀生開拓的潮人,雖然身居異域,但一直都是使用潮州方言,以其作為聯繫交流的紐帶,感情融聚的橋樑,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久留不衰。因此以潮州方言演唱的潮劇,便始終成為海外潮人的“鄉坊之音”、“生命故園”的一種象徵符號,不管他們身居何處,是工是商,是俗眾是上流,“每次看潮劇,聽潮曲,就儼然如置身故鄉,倍感親切”。同時,潮劇還在其內容取向、表現形式上溶入了與以潮州方言為主要特徵的潮人文化直接相關的歷史、地理和民間風情,包括潮州的山川、景物、文博、古蹟、俗語、民謠、俚曲、歌冊等等,這些散發著濃濃“潮”味的物象事象,往往都被吸引入戲文,裝點於舞臺,成為特定的文化、文明精神的表徵,使海外遊子在審美過程不期而遇,真切地感受到這是故鄉的氣息和傳統文化的根脈,不僅沒有隔膜和陌生,而且常常成為一種發酵劑,引發起他們對“根”的思戀。潮劇最具特色的行當——醜和花旦也很有特殊風采,醜詼諧不羈,不受拘束,表演多從潮汕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吸取提煉,還擅用潮州方言中的土語、俚語、俗語直言世態人情,性狀事理;花旦天真、活潑、機趣、聰明,雖與中國戲曲其他劇種的小旦同源,而表演偏重嬌、俏、俐、巧,往往追求“醜味三分”,形成自己的特殊風格,這些都與潮汕的民風、世情密切關聯,集中反映了潮人的民間心態,潮人民系文化所造成的精明、靈巧的風神情性及其細膩、樸素、平易、輕鬆的審美情趣,都能從中找到寄託,因此對於海外的鄉親遊子來說,也一樣親切,一樣投入。由於這些獨特的語言、形象和大眾化的表現形式,在海外與潮人形成默契和交融,既溝通了心靈,又密切了感情,因此成為潮劇在海外潮人社會沒有隨同歲月而流逝,得以長期保持不斷層、不斷裂的煌煌生機的一個根本原因。

潮汕文化是由多種表現形態和多重文化因素交匯而成的文化共同體

長期以來,潮劇還以其與生俱來的世俗文化品位、特質,在海外成為潮汕民間傳統風俗習尚的傳承載體而獲得生命活力。潮汕民間風俗習尚,作為潮人民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明代以後便自成體系,而且一直保存著鮮明的保守性和延續性特徵。其中歲時節俗、酬神祭祀習俗、婚嫁禮俗等等,從潮汕較具規模向海外移民開始,就已衍傳於海外,並一直以極其民間的方式融入海外潮人社會的日常生活。特別是酬神祭祀習俗,更是在海外潮人中代代相承。潮人移居海外,初在陌蕪環境立命安生,敬崇神明、祈神保佑便成為他們慰藉心靈的重要精神支柱。後在自發的主觀意識支配下,由潮人信仰文化萌櫱生成的崇神求吉活動,尤在潮人聚居的地方相習成俗,而遊神賽會期間以潮劇酬神娛人也蔚然成風。祭祀祖先作為潮人傳統倫理宗法文化的一種傳承,在海外同樣奉行不渝。海外潮人無論身居何處,從事何種職業,都普遍基於本能的歸依感,按各自的姓氏族緣建立宗親組織,同時於祠堂乃至家庭設置祖先牌位,每到祖先誕辰和忌日均舉行祭拜,不少宗親組織也同樣於每年舉行春、秋二祭時聘請戲班演出潮劇,藉以緬懷祖先,敦睦宗誼,增進團結。潮人在海外傳承故鄉由來已久的酬神祭祀等民間風俗,也一直為潮劇在海外的生存延續提供了漫長遼闊的天然孔道和實實在在的源流活水。

以上這些,都清楚說明潮劇長期在海外存續,與海外潮人一貫對垂諸久遠的傳統文化的認同、依戀和繼承有著撕扯不開的關係,也可說是潮人文化傳承的一種具體的嬗遞和表現。

潮汕文化是由多種表現形態和多重文化因素交匯而成的文化共同體

潮汕文化是由多種表現形態和多重文化因素交匯而成的文化共同體

(二)

文化的血緣性和海外潮人剪不斷的傳統文化情結,使潮劇得以長期在海外成為潮人文化傳承的載體,而潮劇在海外流傳過程,又一直通過自身富有特色的語言、形象和獨特的敘事模式,以從眾隨俗的俗文化品格,在海外潮人社會大張其勢地傳遞著中華漢民族的文化傳統及其所體現的、源自中華漢族文化傳統的潮人精神,對海外潮人的生存、創業和發展不斷起著融情、溝通和聚力的重要作用。

潮劇的發祥地潮汕,雖偏處粵東一隅,但晉唐時期開始接受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宋明期間便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潮州民系,並且隨著中原漢族文化源源進入,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很快發展成一個以“海濱鄒魯”美名馳譽遐邇的文明禮義之邦。潮劇正是在潮汕文明、富饒的土地上,由承載中原漢族文化傳統精神的宋元南戲及明清傳奇與潮汕本土戲劇、音樂、歌舞交揉融匯而生成,因此除了根基深厚、傳統紮實、風格別緻等特點外,其內涵、意蘊都深深植入中華漢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脈和潮人的人文氣質、品格。這些自其隨著出洋謀生開拓的潮人流傳到海外,便一直通過自身上演的劇目,集中體現於舞臺之上,流播於潮人之間。潮劇在海外上演的劇目,數量宏豐,異彩紛呈,但無論它是長是短,是莊是諧,也無論它是來自古南戲和明清傳奇,還是取自今古奇觀、歷史演義、通俗小說和潮州歌冊的故事,主要都是體現著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正氣和人文精神,以及中華漢族文化傳統中以人為本、厚人倫、倡德行、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心理素質和生命習慣。舞臺上常見的“公案戲”,儘管選材各異,故事不同,有的反映平民百姓受欺凌、受壓迫的事實,有的表現勞苦大眾對貪官汙吏、皇親國戚憑藉特權、橫徵暴斂、製造冤獄、欺壓無辜的不滿,有的稱頌為官清正、剛直不阿、秉公執法、大義滅親的氣質和精神,或彰顯為官者深察民情、為民做主的風範和美德,但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捲入對古代人的高風亮節、清正廉明、勇於犧牲的精神的褒揚,對強豪勢要的為官不仁、窮兇狡詐、荒淫無度的憤慨和鞭韃,因此往往使人感悟到扶正匡邪、棄惡從善的道理。數量最多的“愛情戲”,不管它是描寫愛情為封建制度、禮教所吞噬扼殺的命運,還是敘述青春男女專情愛慕,好事多磨,而後得以成為眷屬的故事,或者表現被玩弄、被蹂躪的風塵女子為追求純真愛情而掙扎抗爭的經歷,又基本上都是體現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和把情義看得高於一切的行為準則。不少從武俠小說、故事演繹過來,在海外備受青睞的“俠客戲”,則通常表現扶危濟困、捨生取義、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仗義勇為,彰揚誅無道、頌相助的傳統美德。有些正面描寫帝王將相的戲,還多數保留著內聖外王、尊卑有別的傳統宗法人倫的印記。其他如稱道鄰邦和睦、民族團結的戲,揭露恃寵挾權、構陷售奸的戲,也常常是通過各自的人物、故事,傳遞“仁義”、“兼愛”的傳統文化觀念、民族氣質和為人處事的某些規範。近現代,隨著潮劇通過革新之路,在海外擴展傳播渠道,還再與當時內憂外患的國運、民運緊相聯繫,積極上演反映清末民初和二戰前後的社會現實,灌輸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的“文明戲”、“時裝戲”。所有這些劇目,都不同程度體現著民族文化的傳統精神和人文理想,使人在情與趣中不斷獲得對人情世態、人生態度、人生追求的啟發和感悟。

在海外,潮劇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因其主要是通過具體內容、人物、情節和唱、做、念、打等大眾化、娛樂化手段來反映歷史和社會,表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傳遞傳統的價值觀、人格範式、處世方法和情感願望,融匯深厚豐富的歷史氛圍、意境和傳統人文因素,因此較之其他一些潮人文化的傳承載體,如潮樂、潮菜、潮州工夫茶等等,還往往更具形象性、審美性、深刻性和感染力。潮人在海外通過不斷接受潮劇的薰陶感染,潮劇藉助人物、故事所張揚的中華漢民族文化傳統、精神和理念,便漸漸與他們的歷史體驗和意識產生契合,引起他們的共鳴,同時還溶入他們的情感寄託和追求、審美情趣和理想,對他們不斷起著融匯和凝聚的作用。潮人長期在海外胼手胝足,守望相助,為生存和發展所養護生成的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隨遇而安、不怕挫折、敢於面對現實、勇於接受挑戰、堅持在奮鬥中尋找機會、在忍讓中積聚力量、耐勞刻苦、自強不息的辛勤創業精神,皈依“五緣”關係、厚人倫、重情義、尊重屬地世情風俗、提倡“有田同耕,出入相友”、相依相助、同舟共濟、凝聚奮搏的團結合作精神,尚和平、講信譽、守法紀、護權益、友好相待、誠信不欺、賞罰分明的治業精神和關心祖國命運及家鄉變化、樹立以本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自豪的戀祖愛鄉精神,一定程度上正是從潮劇所維繫和張揚的傳統文化根脈及其生命因子中感悟、生化而後逐漸形成,因此這方面更可以說是潮劇得以藉助從古到今相融一體的文化因緣,在海外成為潮人一條凝聚並形成文化合力,同時維繫與故土血脈相牽的紐帶而長久留傳的深層誘因和根源。

(三)

潮劇長期在海外流傳和延續,由於時序興廢,世情變遷,潮人代與代之間的銜接更替,也曾出現時高潮時低谷的不穩定狀態。特別是二戰結束以後,在東南亞各地,潮人絕大多數先後加入屬地國國籍,進一步融入當地社會,觀念形態上逐步由“葉落歸根”向“落地生根”轉變。而且潮人的人口構成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早年抱著僑居、客寓思想出洋謀生的潮人,即所謂“正唐”的一代,戰後隨著時光的流逝,人數已大大減少,年齡也趨於老化,而他們在海外繁衍的後代卻越來越多,目前已發展成為潮人社會的主體,並且屬地化特徵愈來愈突出。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海外潮人社會引發出一系列實質性變化。從文化方面看,目前海外潮人社會文化,顯然已不是過去的漢族文化、潮人文化為主導並居中心的地位的文化,而是逐步轉化為以屬地文化為主,同時保留自身的傳統文化成分的綜合型文化。這種情形,在歐、美、澳洲潮人移民新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由於潮人歸屬地位和觀念出現實質性轉變,便直接影響了潮劇在海外的生存延續。潮劇演出活動曾一度呈輝煌局面的東南亞各地,戰後隨著潮人所處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和屬籍關係的變化,各種新興藝術形態和大眾傳媒文化相繼勃興,直接造成審美趣味和審美風尚的多樣化,潮劇已經不是潮人娛樂生活專一的“寵物”,目前主要只能依託潮人社會基層的民間信仰習俗和社團組織的會慶聯歡,在當地繼續發揮宗教和聯誼功能,維繫其生存和延續。在歐、美、澳洲的移民新地區,潮劇更明顯處於弱勢地位,除了一些地方的宗鄉社團分別建立業餘劇團來維繫其存在外,普遍都是靠當地潮人自發的自唱自娛活動來加以傳遞和保留。這種情況的產生,固然有其錯綜複雜的原因,但都是大勢所趨,歷史、社會發展所使然。

與此同時,也還清楚看到,潮劇戰後雖然在海外不斷受到新的形勢變化和時代風雨的洗刷,生存狀態大大不同於戰前,但還不致於像一些人所預測,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走向衰敗消失”。從目前各地呈現的情形看,潮人雖然大多數先後入籍於外國,進一步融入屬地社會,處在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並存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氛圍之中,但他們迄今依然還是以一個具有自己民族上、文化上鮮明特色的社會群體存在於海外,民族淵源、文化淵源仍與祖籍地相通,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理念和感情,都仍明顯繫於漢闕,保留著濃濃的“根”意識。文化方面,他們雖然不斷通過採藉手段,吸收和融入其他民族、源流文化的生命因素,促進自身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但總的都仍保持以弘揚自身的傳統文化為宗旨,在既“採借”又“留根”的情況下凸觀自身文化的優良傳統。正因這樣,潮劇作為潮人文化的傳承載體,就還繼續在海外潮人社會保存著生命延續的根基和土壤。這種狀況,近二三十年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增強和國際威望不斷提升,海外潮人保存自身傳統文化的客觀環境不斷改善,主觀願望日趨強烈,就更是有著明顯的表現。潮人聚居歷史最長、人數最多的泰國、新加坡等地,目前潮劇不僅繼續深深植根於潮人的社會文化生活之中,受到他們貫以始終的認同和依戀,而且還成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得到當地社會的重視和扶持,繼續在政府及社會發動組織的募捐籌款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和舉行的各種聯歡節、文化藝術節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歐、美、澳洲許多潮人移民新地區,潮劇雖只作為一種邊緣文化而存在,但也有其一定地位和不息的生命力,目前除了不斷通過民間渠道和業餘演唱方式,在潮人中廣為流播並對他們起著認同和融合的作用,有的地方還被經常推向社會,參與當地各種大型遊藝活動,乃至區域性、國際性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演出和交流。還有海外許多潮人宗鄉社團和民間娛樂組織,更是一直把保存延續自己的民族文化根系,作為增強潮人社會內部凝聚力和集體生存力的重要舉措,戰後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尤不斷加深、增強自己的民族認同意識和文化自覺意識,以建設性、前瞻性的眼光和視野,主動積極承擔起繼承弘揚民族文化藝術和傳統價值觀的任務,支持和資助對民族文化傳統的研究,同時通過舉辦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活動,經常組織排練和演出潮劇節目,在滿足潮人對鄉土藝術的審美要求的同時,幫助年輕一代瞭解、接受華族的傳統文化理念,從尋根溯源的角度提高他們對民族文化、鄉土藝術的熱愛和感情,並且在他們中不斷護養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實行者和維護者,這些都有力地保證了包括潮劇等在內的傳統文化,得以在繼續不斷髮揮其功能的同時,獲得充實和延續。如此情況,都集中表明只要海外還有潮人存在,潮劇就不會在他們中消失,也不會被當地主流社會文化所湮沒,這同樣是當前潮劇在海外存續所呈現的一種不可違悖的客觀趨勢。

(四)

被認為最能體現潮人民系文化特色的潮劇,能長期在海外被保留下來,不被潮人的屬地化進程所噬沒,其中的原因及其嬗變態勢,與習稱潮汕文化的潮人民系文化在海外傳承存續的總體發展軌跡存在相同的印痕和特徵,體現著共同的生態特點,主要是:

一、潮汕文化作為潮人的民系文化,隨外遷的潮人流傳於海外,這是客觀的歷史文化現象,是海外潮人社會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儘管潮人在海外世代更迭,經歷滄桑變遷,不斷髮生變化,但只要他們還在海外存在,民族特徵還沒有改變,“根”的意識還沒有泯滅,潮汕文化就會一直被他們所認同,成為他們共同的精神紐帶和民族人文傳統根脈,在海外不間斷地得到延續,這是由其特殊的涵化力和內聚力所決定,是一條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二、潮汕文化是一個由多種表現形態和多重文化因素交匯而成的文化共同體,在海外潮人社會長期存續,並不只是形式上的保留,主要是作為一種完整的根系,通過其具體表現形態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在海外與潮人形成同根同氣、共存共榮的文化合力,因此始終成為支撐潮人在異國他鄉凝合奮鬥的精神支柱和維繫與故土血脈相牽的紐帶,在他們中不斷起著融情、聚力作用,這是潮人文化傳承的內層性、實質性特徵。

三、潮汕文化在海外傳承和存續,會因時、因地、因情、因勢的變化,造成自身生態上的一些困頓和嬗變,同時還會隨著潮人的屬地認同,不斷通過文化採借,吸收和融納當地民族文化和其他源流的文化要素,以充實和提高自身的適應力和生命力,但這些都是在不失自我的情況下進行,“萬變不離其宗”,其民族淵源、文化淵源依然一脈相承,其傳統價值體現、核心功能依然保留,即使是在異國他鄉主流文化佔絕對優勢的環境中存續,也會一直保持著蒂固性、連續性、持久性的特點和“獨家風姿”,其特色、特點永遠不會被當地的主流文化或其他的民族、民系文化所同化。

四、潮汕文化在海外存續,關鍵是依靠為數眾多忠實的守望者、維護者和實行者的自覺意識、保護意識和身體力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些目前在海外還大有人在,而且會在今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代代相傳,因此潮汕文化有了在海外保存煌煌生機的人緣因素和繼續延存發展的內在條件,不會很容易就出現斷裂和斷層。

這些都是從潮劇在海外的存續、演變狀況中,認識和體會到的一些帶有共同性、規律性的特點,相信對於觀察、研究海外潮人社會文化的生成、發展會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