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歷史一書生


康熙何時說過放過永曆帝?作為大明朝最後的正統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是不可能安然活下去的。

清朝要想在中原統治穩固,就必須要將朱明王朝的後裔斬盡殺絕,所以就連諸侯王庶出了幾代的朱家子孫都被殺了,更何況做了十幾年南明皇帝的永曆帝呢?<strong>

01永曆政權是南明政權中最有實力的一個。

永曆皇帝是南明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南明最有實力的一個皇帝。因為他手裡有一支非常強大的大西軍。很多人不解了,大西軍不是張獻忠的人馬嗎?沒錯,張獻忠死的早,所以大西軍全部投靠了永曆皇帝。

  1. 永曆皇帝朱由榔是桂王朱常瀛的兒子,朱常瀛是萬曆皇帝的兒子,所以跟萬曆皇帝的這份血緣關係,註定朱由榔必須要承擔起重振大明的重任。
  2. 南明先後經歷了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包括短暫的紹武政權後,永曆政權逐漸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抗清的核心力量。
  3. 他手下的大將李定國擁有兩蹶名王的戰績,分別在桂林逼死了孔有德,在衡陽逼死了尼堪。這兩位都是清軍南下的主力王爵,由此可見李定國手裡的軍事實力是相當強悍的。

所以說永曆皇帝一度佔領了西南的半壁江山,是清朝最大的威脅。當時他巔峰時期,佔有雲南、貴州的全境,廣西的大部分地區,四川、湖南湖北一部分地區,幾乎西南半壁江山都是南明的天下。

而且福建的鄭成功也遙奉永曆帝為正統,可惜這兩股力量始終沒能走到一起,否則一定可以改變歷史,重振大明的聲威。

02吳三桂必須要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忠心。

其實入關以後,吳三桂的小日子並不好過。在西安擊敗了李自成以後,他躊躇滿志地打算南下徹底滅了李自成。但是這個時候多爾袞給他下達了一個命令,讓他出關到瀋陽去鎮守。

其實意思很明顯,就是把吳三桂給打入冷宮。吳三桂手裡有一支強大的關寧鐵騎,人馬在五萬人左右,是所有投降滿清的將領中,手握兵力最多的一位。

所以說多爾袞必須要吳三桂搞清楚一件事,才能讓他出來,那就是他到底要忠於誰。之前吳三桂被逼無奈投降滿清,放清軍入關,可能只是權宜之計。

但是現在多爾袞必須要吳三桂表態,才能決定要不要重用吳三桂。吳三桂明白了多爾袞的心思,立刻表態不再忠於大明王朝,而是要為大清朝賣命了。

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多爾袞要看吳三桂的表現才行。於是吳三桂立刻帶兵南下,衝殺到四川以後,到處追殺明朝軍隊,一時間所向披靡,完全沒有對手。

佔領四川以後,循著孫可望的老路,吳三桂又南下雲南,順利地佔領了南明永曆政權的老巢昆明。由於內訌的原因,南明的軍隊是越來越少,李定國也難以支撐,永曆帝此刻已經逃亡緬甸。

03緬甸王迫於壓力交出永曆帝,吳三桂在滇池將其絞殺。

永曆帝在黔寧王沐天波的幫助下,成功逃亡緬甸。當時緬甸屬於大明朝的附屬國,而且世代都受到黔寧王沐家的監視,所以緬甸王見到沐天波來了以後,大為震驚,立刻帶著百官出迎。

結果沒幾天功夫,緬甸王便識破了他們的來歷,原來他們是來逃難的,大明王朝也已經覆滅了,這幫人就是喪家之犬。

  1. 所以永曆帝和沐天波在緬甸過的並不好,尤其是後來緬甸國內部還發生了政變,換了個新緬甸王以後,永曆帝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遭到了緬甸王的各種勒索。
  2. 吳三桂的大軍終於抵達緬甸,緬甸王哪裡敢惹手握重兵的吳三桂,這可是下一個沐王爺,所以緬甸王立刻將永曆帝交給了吳三桂,而包括沐天波在內的所有南明大臣,全都被緬甸王殺害。
  3. 吳三桂將永曆皇帝帶回去以後,並沒有送到北京。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吳三桂必須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絞殺永曆帝。

吳三桂只有親手殺了永曆帝,才能夠證明自己對大清朝的絕對忠誠。所以吳三桂選擇了這麼做,這麼做了以後,他也就再也沒辦法回頭了。

總結:康熙剛剛登基,掌權的是四大輔政大臣。

這個時候順治皇帝駕崩了,8歲的康熙皇帝剛剛登基。他是絕對不會說出原諒永曆帝的話的。所以這個時候朝政大權幾乎都掌握在以索尼為首的四大輔政大臣手裡。

這四個人都是身經百戰,為大清朝奪取天下做了極大貢獻的人。所以他們當然不可能讓吳三桂留著永曆皇帝。

而逼迫吳三桂殺掉永曆皇帝,才能讓吳三桂徹底歸順大清朝,否則大清朝是絕對不會對吳三桂放心的。

我想這個命令應該是他們四大輔政大臣商量了一番以後,向吳三桂下達的命令。他們知道這麼做的好處,既然已經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掌管整個雲南地區,那就必須要讓吳三桂對大清朝徹底臣服。

殺掉永曆帝吳三桂就再也不可能為大明朝服務了,因為他是滅亡大明朝的罪魁禍首,這正是四大輔政大臣希望達到的效果。

吳三桂是怎麼想的呢?他覺得大清奪取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的事情,他沒什麼好反抗的。殺掉永曆皇帝,可以讓自己獲得整個雲南的控制權,何樂而不為呢?

<strong>


江湖小曉生



吳三桂處死南明永曆皇帝,加封平西親王。

順治元年(1644年)降清,吳三桂投降清朝,並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隨後引八旗鐵騎入關南下,橫掃長江以南半壁江山。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進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而南明朝廷的最後一位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永曆帝於昆明,南明滅亡。同年,吳三桂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吳三桂原為明朝遼東將領,自降清以來,屢次受到官職升遷與爵位封賞,但是每次封賞都幾乎是以對南明作戰的功勳而取得,而在手刃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之後,吳三桂也到達了權勢的最高峰,不僅自己封疆裂土,自己的兒子吳應熊也成為了額駙,吳家顯赫一時。


吳三桂殺死永曆皇帝的時候,康熙是根本表不了態的。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國王於康熙元年,即1662年1月22日,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

此時的康熙皇帝剛剛登基,並且僅僅只有八歲,朝中一切事務由四大輔政大臣——索尼、鰲拜、蘇克沙哈和遏必隆協同處理,所以此時的康熙對於殺不殺永曆皇帝的事情,根本不會表態。


吳三桂非常清楚,永曆皇帝必須死,而這也是他必須要向朝廷納的“投名狀”。

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亡國之君和前朝統治家族能得到善終的,是屈指可數,除了秦始皇留下了六國的貴族,也就只有曹丕稱帝后保全了漢獻帝了,但是在取代前朝統治者之前,還是要象徵性的效仿堯舜,做一下禪讓的。

但是清朝取代明朝的情況又是非常特殊的,正統的明朝並不是由滿清滅掉的,而是由李自成所滅,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兵入關攻打李自成的理由也就是為崇禎報仇,這個時候只有除掉了所有的明朝朱姓皇室,才能讓清朝對於明朝統治的繼承具備傳承性和正統性,所以永曆皇帝是必須要死的,不管是被吳三桂殺死也好,還是真的能被押解回京也罷,終究擺脫不了亡國之君既定的命運。

但是,對於吳三桂而言,由他親手處死永曆皇帝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這是吳三桂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同明朝斷絕關係的決心。

縱觀中國古代史,異姓的王爺一直就受到皇家統治者的忌憚,特別是手中握有兵權的異姓王,更是皇帝的心腹大患。不同於其他三位異姓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吳三桂是最晚的投降的,甚至可以說是“被迫”投降的,而吳三桂在投降前後也一再堅持,投降只是為了給崇禎報仇,並且也是打著給崇禎報仇的旗號引清兵入關,這樣不得不讓統治者懷疑吳三桂對於滿清朝廷的忠心。

而吳三桂誅殺永曆皇帝則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自己同明朝的斷絕了聯繫,對於大清是忠心耿耿,也讓朝廷看到自己的忠心,進而能讓朝廷放心,保住自己的爵位和榮華富貴,即便不考慮這些,自己的兒子都在北京當人質,也是要為自己的後代著想一下。


其次,吳三桂這麼做必然背上“叛徒”的罵名,而這也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

在傳統的忠孝觀念的影響下,漢族地區的百姓和士大夫階層雖然表面上屈服於吳三桂的影響力,但是在內心,對於吳三桂“背主求榮”的行為必然是非常鄙視,誅殺永曆皇帝,也讓吳三桂徹徹底底的背上了“叛徒”“漢奸”的罵名。這樣吳三桂將徹底失去南方民眾的人心,也將自己放在了傳統文化的對立面,即便吳三桂真的有二心,也不會得到支持,這一點也讓清朝對於吳三桂放心了很多。而這也成為了吳三桂想朝廷納的“投名狀”。


再次,吳三桂殺掉永曆皇帝,恰恰是朝廷所想要看到的,也算是朝廷“借刀殺人”。

如果是永曆皇帝被押解北京,且不說千里迢迢,路上恐遭到意外而功虧一簣,更為重要的是,即便用永曆皇帝到了北京,反而成為了清廷的一塊“燙手山芋”,在“華夷之辨”和“朱明血統”面前,不管怎麼處理,都會引起動盪。

而吳三桂率先動手,在昆明就將永曆皇帝處死,可以說是幫助朝廷解決了一個大的難題,不僅除掉了南明朝廷最後的皇帝,剷除了南明皇室血脈,更為重要的是,並不是由滿清朝廷自己動手,不會激發民族矛盾,也讓自己統治的傳承性和合法性不會受到影響,所以必將是對吳三桂非常的滿意。


雍親王府


試用戲說加正說的辦法來回答這個問題。

戲說一 如果讓康熙皇帝回答這個問題,他一定會說:朕幾時說過“算了”?朕在聽政之前,所有朝政大事輔政大臣通通地都沒有向朕請示彙報。要是朕知道,朕會下旨速滅偽帝。

戲說二 順治皇帝主動出來說明,詔命平西王鎮守雲南後,吳三桂請旨進緬,朕兩次下旨,一則曰:若勢不可行,慎勿強行。再則曰:務必籌畫斟酌而行。議政大臣此意見深得朕心,實乃老成謀國之言。解釋完,順治皇帝不耐煩說道:“何為此等小事煩朕,朕回宮陪朕愛妃董鄂氏去也。”

戲說三 吳三桂激動地說:你知道大清西南局勢嗎?“三患二難!”“三患二難!”“三患二難!”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你說本王為何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吳三桂確認悟空之問。

“永曆帝自己找死跑去緬甸,能怪本王嗎?既入我大清之手,永曆帝還能活得成嗎?殘忍?不,比起斬首而身首兩處、磔刑而千刀萬剮,絞刑已經是最體面的死法了。”

“你說本王是否後悔殺死永曆帝?”吳三桂再次確認悟空之問。

“後悔?不後悔?”吳三桂陷入死循環。

“起先當然不後悔。大清西南‘三患二難’之局如何破解?進緬擒拿永曆帝,此乃救時之方,計在於此。”

“說後悔吧,起兵反清之後再回首當然後悔。本王怎麼都沒有想到順治帝年紀輕輕會下崗了呀。也不曾想,少年天子康熙居然要削藩,害我白首之時還要披掛上陣去反清。”

“世鎮雲南!本王要的僅僅是世鎮雲南!”吳三桂發出最後的怒吼。

正說一 簡要回顧永曆帝從入滇到入湎及最後被殺的歷史

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 李定國護送永曆帝朱由榔入滇。

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 李定國於曲靖交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自此西南軍情、虛實盡為清軍所知。

1658年(永曆十二年、順治十五年) 十二月,清軍三路大軍入攻雲南。

1659年(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 正月初三,清軍進佔雲南昆明。二月,永曆帝入湎。此後,清軍初步平定雲貴,清廷詔吳三桂鎮雲南,命總管軍民事。諭吏、兵二部,雲南將吏聽三桂黜陟。

1660年(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 清戶部疏言云南俸餉歲九百餘萬,議檄滿洲兵還京,裁綠旗兵五之二。三桂謂邊疆不寧,不宜減兵力。四月,吳三桂上“三患二難疏”,擬八月間大舉出邊,直進緬國,次年二月旋師還境。清廷命議政王大臣會戶、兵二部議,令學士麻勒吉、侍郎石圖如雲南諮三桂機宜。最終決策進兵,命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禁旅南征。

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 正月,順治帝逝於養心殿。九月,清廷命吳三桂與定西將軍愛星阿統十萬大軍,入緬擒拿永曆帝(迫使緬甸國王送出永曆帝)。

1662年(康熙元年) 一月,幾個月前殺兄自立的緬王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三月,入緬清軍回到雲南。吳三桂與愛星阿等計議,若押解永曆帝進京獻捷,路途遙遠,道路難行,為防李定國等沿途解救,建議就地絞死永曆帝。清廷下令後,四月初八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

正說二 永曆帝入緬後,鎮守雲南的吳三桂與清廷曾就西南局勢和應對方略進行過反覆討論。順治十七年四月,吳三桂經深思熟慮後上奏著名的“三患二難疏”,清廷經諮議後批准此平定西南的“救時之方”。

對永曆帝逃入緬甸,清廷並非不重視,也不是要“算了”。吳三桂請旨進緬擒殺永曆帝,順治先後下旨要吳三桂“若勢不可行,慎勿強行”,“務必籌畫斟酌而行。” 此旨確實是老成謀國之言。此時,正值順治十六年上半年,雲南貴州方才初步平定,李定國等南明將領佔踞邊境,多年的戰事所費糧餉繁巨,投誠的降將、土司眾多,地方不靖,若著急進緬,恐生變故。而且,進入緬境,畢竟涉及到藩國,也不得不慎重。因此,清廷要求的“慎勿強行”“斟酌而行”不是不行此議,也不是對吳三桂的試探,而是要求判斷形勢、多作籌畫、慎重而行。

順治十七年四月,吳三桂經深思熟慮後上奏著名的“三患二難疏”。“三患”指的是永曆在緬,李定國、白文選等窺我邊防,患在門戶;土司反覆無定,患在肘腋(借用肘腋之變的成語,提示要防備身邊的禍患);投誠官兵,患在腠理(借用《扁鵲見蔡桓公》中的“腠理之疾”成語,提示“腠理之疾”不可“拖”,避免演變成“骨髓之痛”)。“二難”指的是籌措糧餉之難和耕農培養之難。吳三桂在疏中總結說,“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紓。一舉而數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於此。”

為什麼說是“著名”的奏疏?原本這種事關軍機的奏疏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後來康熙恩將仇報、逼反三藩的時候,清廷打出的一張王牌正是把吳三桂這件奏疏內容公之於眾,使吳三桂難以擁立一位朱明宗室為傀儡號召天下,在政治上處於被動地位。這倒是吳三桂始料未及的,也說明他當初本意不過是想在清廷統治下保有其“世鎮雲南”的地位而已。就當時的形勢分析,吳三桂主張的“救時之方”“一勞永逸之計”確實符合清廷利益,因為只要永曆帝及其太子尚存,西南邊境、東南沿海、夔東山區的抗清武裝以及清統治區內的復明勢力在心理上就有所歸依,還存在一線復興希望。

正說三 進緬功成,清廷聞捷,詔進吳三桂親王,並命兼轄貴州,吳三桂得償所願。

有資料說,當時在討論如何處死永曆帝時,吳三桂為表忠心主張斬首示眾,而滿洲將領卻一致反對。安南將軍卓羅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定西將軍愛星阿說:“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應當賜以自盡”。吳三桂本就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有了眾將領的勸誡,他自然也就借坡下驢。因此,議定以就地絞首的方案上奏。

需要說明的是,確實是吳三桂堅持要出邊進緬,迫使緬甸國王送出永曆帝,也導致永曆帝被絞死,南明正統至此覆滅。但是,說到底這是清廷的決策和旨意,吳三桂只是一個提議者和執行者,沒有吳三桂,也會有其他人去做這件事。還有,許多小說故事都說是吳三桂親手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等人,這是不對的,下手的只是吳三桂的手下。史料沒有吳三桂親自下手的記載,何況吳三桂不會去揹負這種罵名,也會擔心這樣做他的滿清主子會有什麼想法。

歷史總是在某種時候展現出奇異的偶然性和詭秘性。康熙元年,隨著永曆帝的死亡,五月,鄭成功急病而亡;六月,李定國悲憤病逝;十一月,魯王朱以海病逝。崇禎十七年,崇禎帝亡而明未亡;康熙元年,永曆帝亡而明統終。

參考書目:《清史稿·吳三桂傳》《明清戰爭史略》(孫文良、李治亭著)

作者:花開時節思春秋。堅持原創,獨立思考;反思歷史,啟示未來。喜歡的,請點贊、關注、轉發;有感想、有異議的,請寫下你的評論,參與討論和交流。


花開時節思春秋



朱由榔是南明最後一任皇帝,他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在南京弘光政權、福建隆武政權相繼倒臺後,朱由榔成了南明遺老遺少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1646年,朱由榔登基的時候,形勢已經相當危急,清軍已經攻佔廣東,朱由榔已經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後來,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和南明合作,一起抗清,但是軍權並不在朱由榔手裡、說到底,朱由榔本身就是個傀儡皇帝。

1661年,朱由榔已經被追的逃到緬甸避難,除了黔國公沐天波等少數親信跟隨外,朱由榔已經沒有能力和已經佔領雲南的清軍做任何大的軍事反抗。吳三桂此時坐鎮雲南,統籌負責西南地區的軍事行動。吳三桂當年鎮守山海關,靠的是祖上的世襲,吳三桂不是文官。李自成快進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下令吳三桂進京勤王,但是吳三桂一路拖拖拉拉,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吳三桂有負崇禎皇帝的重託。後來,吳三桂原本想投降李自成,但是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被李自成的手下侵擾,吳三桂又決定聯合滿清對付李自成。李自成討伐吳三桂,但是被多爾袞和吳三桂聯合擊敗,清軍入關,吳三桂成了清朝的平西王。從此一路向西,從東北打到雲南。

到1662年,除了臺灣,大陸已經差不多被清軍全面征服,這個時候,朱由榔連傀儡皇帝都算不上,只是個光桿司令。1662年1月22日(農曆十二月),緬甸方面將朱由榔獻給吳三桂,吳三桂將其押到昆明。6月1日(農曆四月),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全家在昆明篦子坡被處死,時年39歲。

在全國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留下朱由榔一家的命會怎麼樣?還能再掀起波瀾?不大可能。但是為什麼要殺?誰說要殺朱由榔的?康熙皇帝嗎?不是。康熙皇帝當時才9歲,不能親政,而是由輔政的四大臣做決定,康熙皇帝還只是個小傀儡。

這件事其實在歷史上,包括《明史》《康熙朝實錄》都沒有記載處死永曆帝的過程,《明史》只是說朱由榔死在雲南,《康熙朝實錄》根本就沒有說永曆帝死的事情。吳三桂抓到永曆帝朱由榔後,馬上向滿清朝廷做了彙報,朝廷如何批示?也找不到資料。接到吳三桂的奏報後,朝廷當然很高興,從此疆土定鼎,人民可以休息了。

“念永曆既獲。疆圉底定。從此大兵得以休息。糧餉不致糜費。宜詔告中外、鹹使聞知”(清《康熙朝實錄》第六卷)

這個時候,朝廷會主張在昆明處死永曆帝一家嗎?根據先朝慣例,完全可以給永曆帝封個侯爵養著,以示朝廷厚恩。從1月22日擒獲永曆帝朱由榔,到6月1日處死他全家,中間隔了4個多月。昆明到北京隔了千山萬水,就算六百里加急,信息傳遞一個來回也要個把月時間,關於永曆帝的處置問題,吳三桂和朝廷最多可以有三四個來回的討論。

吳三桂第一次告訴朝廷這個消息的時候,肯定附帶請求過如何處理朱由榔?也有可能提出過處理建議。但是,這種大事,本來應該將永曆帝押到北京處置比較好。舉行個獻俘禮也好,軟禁在北京也好。不管怎麼說,永曆帝從被抓到被處死有4個多月,說明這事不是草率決定的。

在處死永曆帝朱由榔之前,也就是朝廷接到永曆帝被擒拿的消息不久,也就是農曆三月,9歲的康熙帝就下詔加封吳三桂為親王,這時,吳三桂49歲。

 ○癸未。諭禮部: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秦蜀、綏輯滇黔、撫順剿逆,茂著勳勞。偽永曆朱由榔,以明室遺孽、煽集黨羽、妄稱尊號、竊據一隅。歷年以來、屢煩王師征剿,疆圉弗寧。今王奉命統領滿漢大兵,出邊進討,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內,直抵緬甸,擒偽永曆及其眷屬。又降偽鞏昌王白文選並偽官全軍。此皆王殫忠奮力、運籌謀略、調度有方,遂使國威遠播,逆孽蕩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禮,以示眷酬。著進封為親王。(清《康熙朝實錄》第六卷)


吳三桂不是在處死永曆帝后獲加封親王的,吳三桂能加封親王是因為他擒獲了永曆帝。被封為親王后,吳三桂對清朝更是效忠了,他那時候應該恨不得把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挖了。這時候,他完全有可能向朝廷建議將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就地處死,這符合吳三桂的做派:

1.向滿清朝廷進一步表忠心。

在吳三桂的地盤上由吳三桂來處死永曆帝朱由榔,這等於是向世人宣告吳某人和漢人徹底決裂,吳三桂是滿清徹頭徹尾的走狗。

2.雲南到北京崇山峻嶺,要護送永曆帝去北京,危險很大。

路上要是被反清復明的組織半途劫走,吳三桂到手的功勞將不保,所以乾脆請滿清朝廷同意在昆明處決,免得夜長夢多。

3.吳三桂不怕沾上處死永曆帝的血債。

吳三桂的種種跡象表明,這個人大惡似忠,他當初能置崇禎帝於不顧,這次處死永曆帝也不怕。吳三桂連起碼的做人底線都沒有,這個不必懷疑。當年,吳三桂一家34口被李自成處死,沒有讓吳三桂對天命引起注意。

滿清朝廷能同意吳三桂的意見,說明吳三桂也是替朝廷考慮,吳三桂就地處決的意見也有合理之處,關鍵就是路太遠,天下初定,西南等地不安定的因素很多,怕出漏子。

其實,吳三桂抓住永曆帝,已經大功一件。如果吳三桂真聰明,就應該重兵護送永曆帝去北京,交給朝廷處理,自己也不至於背上弒君的千古罵名。吳三桂為何要在昆明處死永曆帝?我覺得吳三桂還是過於想表功,想今後撈取更大的籌碼,比如向朝廷要求世世代代鎮守雲南。可惜啊,壞人總會遭報應的。


坐看東南了


在1644年的一片石大戰之際,吳三桂先降李自成背叛大明,後又降清背叛李自成,從此踏上了剿滅李自成、剿滅南明殘餘勢力的征程。吳三桂與洪承疇、祖大壽一起攻打南明,對曾經誓死孝忠的主子趕盡殺絕,斬草除根,怎一個“狠”字了得!


對於永曆帝來說,怎麼著也是曾經的主子和同朝故人,吳三桂殺死永曆帝的決心為何如此之大?而且,康熙帝為了照顧吳三桂曾經是前朝重臣的特殊身份,也在詔書中說:“若勢有不可,慎勿強,務斟酌而行。”

那康熙帝希望不希望永曆帝死?雖然明朝已亡,但是朱氏子孫一直沒有放棄光復的努力,民間仍有百姓懷念前朝時代,所以,明朝殘餘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政權。只可惜這個勢單力薄的小朝廷在危機之下也改變不了窩裡斗的老毛病。整天忙於窩裡鬥,被清軍追的東躲西藏,不得已逃到荒蠻的緬甸才算保住一條命。


雖然永曆帝這個人微不足道,但是他皇族正統的身份,使得各地反清復明的民間組織有了可以奉為正統的對象。只有永曆帝徹底消失,才標誌著朱明王朝徹底滅亡,滿清的統治才有正統性和合法性。

吳三桂為何處死永曆帝?

吳三桂連年征戰,早就想如何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安度晚年。穩住康熙帝,對自己不起殺心才是最主要的目標。吳三桂做為降臣、做為外臣,雖然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並沒有得到年輕有為的康熙帝的信任,只有做出更加讓康熙帝欽佩的事情來,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永曆帝就成了吳三桂翻身的絕好機會,所以吳三桂寧可頂著遺臭萬年的罵名也要殺死永曆帝。



1662年6月1日,永曆父子及其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終年40歲。


品讀春秋001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永曆帝被吳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於雲南昆明,享年40歲。而那一年康熙才剛即位,還不過是個八九歲的孩子。當時,滿清政權實際上是掌握在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四位輔政大臣的手中。因此,所謂的“康熙說放過永曆帝”一說,完全是不成立的。

其實,我們只需要稍加分析都能知道,作為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可是反清復明勢力最重要的一面政治旗幟。對於滿清來說,永曆帝的威脅可是比朱三太子的威脅要大得多。所以,清朝統治者說要放過永曆帝,這是不可能的。

但問題是,當初李自成滅亡明朝後,滿清可是打著為大明報仇的旗號入關的。只不過入主中原後,就轉而要消滅南明勢力,統一天下。而順治在位時期,實際上清朝對關內的統治還不怎麼牢固。一方面,南明勢力還沒完全被消滅;另一方面,由於清初的一系列暴政,滿漢之間的矛盾很尖銳。

於是,如何處置永曆帝,實際上就是擺在滿清統治者面前的一項大難題了。如果不殺永曆帝,而是厚待他,那麼有利的是能彰顯清廷當局的仁德,有利於爭取漢人的民心;但不利的一面也很大,因為永曆帝畢竟是反清復明的政治旗幟,如果不殺他,那麼反清復明運動是難以消停的。而如果直接降旨處死永曆帝及其家眷,那麼又可能激起漢人更大的不滿。

所以,清朝當局最理想的解決方式,其實應該是自己不出面幹掉永曆帝,而是暗示漢奸去做這件事。如此一來,既能除掉禍害,又能將漢人的憤怒轉向別處。於是,最理想的人,當然就是吳三桂了。

而吳三桂出身官宦世家,他的政治素養,自然是在線的。因此,對於永曆帝的處置,他自然也是心領神會。再說,如果吳三桂在滿清降旨前就處死永曆帝,這樣就能向滿清主子們表忠心,進而打消朝廷對自己的疑心和顧慮,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是不需要經過清朝同意的,更不應該等清朝同意,而是應該主動的幹這件事......



這些歷史要讀


清軍入關後,南明政權偏安於一隅。永曆皇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後一位皇帝,適逢亂世,他的帝王生涯可以說十分悽慘。

順治十三年,除雲貴的永曆政權和鄭成功仍舊抗清之外,清朝基本已經完成了對大陸的統一。因此,清朝若想實現全國統一,必須對盤踞在雲南的永曆政權進行征伐。順治十四年清廷派遣吳三桂進軍雲貴地區。歷經兩年的戰爭,至順治十六年,吳三桂攻克雲南,並對永曆帝窮追不捨。永曆帝攜文武百官逃亡南下。二月,在土司沐天波的幫助下,永曆帝進入緬甸,開始了流亡緬甸的生涯。

清廷為斬草除根,於是命吳三桂鎮守雲南,並密令其剿除永曆帝。吳三桂在平定雲南局勢之後,開始進攻緬甸,擒拿永曆皇帝。因吳三桂與緬甸國王勾結,所以緬甸國王對永曆政權進行威逼和屠殺。當時的永曆皇帝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最終被吳三桂擒拿。

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擒拿之後,便成為了清朝的魚肉,任其宰殺。而事實是,永曆皇帝死於吳三桂之手,那麼清朝當時是否有赦免永曆帝的史實?吳三桂是否痛下決心殺死永曆皇帝呢?這些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首先,處死永曆帝並非康熙的命令。

永曆帝死於1662年,也就是康熙皇帝登基不久,還是幼孩,所以一切政令主要是由四大輔臣和文武百官協商所做出的決定,實質是代表的整個清廷的意見。

然而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清廷要求吳三桂賜死永曆皇帝的命令。一種可能是清廷意欲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所以曾下令將永曆帝殺死,但為青史留名,史書多將這一命令隱諱不錄;第二種可能便是當時全國大局已定,清廷為籠絡人心,打算放過永曆皇帝一條性命。

其次,吳三桂極力處死永曆皇帝。

不管清廷是何種態度,最終的結果是吳三桂否決了愛星阿將永曆皇帝獻俘北京的建議,而是奏請朝廷直接在雲南當地處死永曆皇帝。吳三桂主張處死永曆帝原因如下:

第一,害怕獻俘北京途中永曆帝脫逃。

吳三桂擒獲永曆帝可以說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而當時清朝的局勢尚不穩定,反清勢力尚未完全平息。雲南距京城遙遠,獻俘北京不能確保萬無一失。

第二,吳三桂將擒獲永曆帝視為不世之功。

此次擒獲永曆帝,雖然從軍事上而言,意義不大,但卻具有著清朝獲得正統地位的這一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所以清廷十分重視,在得知永曆被擒後,清廷進行了祭天活動,可以說清廷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吳三桂早在清軍入關之時,便投降了清朝,並在清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清廷也是對其大加恩賞。如果此次將永曆帝處死,吳三桂則將獲得不世之功,所以吳三桂十分重視永曆帝的生死問題。

第三,吳三桂內心已經脫離了明朝。

吳三桂最初投降清朝,可能是迫於不敵李自成的農民軍,尚有借清軍之力,打敗對手的想法。而且當時還曾與多爾袞談判劃江而治。而在十幾年的清朝指揮下南征北伐的過程中,清廷對其恩賞有加,在吳三桂的內心裡,自己利益已經往往超過了明朝江山。所以明朝的情結在他的心裡也一點點瓦解。

在吳三桂計擒永曆帝之時,永曆帝曾發文聲討吳三桂,罵他背叛。儘管如此,在永曆帝被擒獲以後,吳三桂仍然厚待永曆帝。在面見永曆帝時,也行的是君臣之禮,而且永曆帝斥責他之後,他也曾汗流浹背,面如死灰。可以說在吳三桂的內心裡,還保留著對於明朝君主的禮遇。

但此後並未再面見過永曆帝,實際上也是自己與明朝君主做了一個了斷。明朝滅亡乃是大勢所趨,況且自己不可能放棄榮華富貴去嘗試一次不可能的賭博。所以他選擇了將永曆帝殺死,以杜絕後患,實際上也是斬斷了自己的後路。

第四,消除清朝猜疑。

吳三桂的前半生曾是明朝的大將,雖然投靠清朝,因其出身特殊,難免受到清朝猜疑。因此為獲得清朝的信任,吳三桂主動上疏請朝廷賜死永曆帝,以表忠心。不僅如此,在得到清朝就地正法的諭旨之後,吳三桂直接奏請將永曆帝斬首。實際上,在對待前朝君主之時,為博取名聲,收攏人心,統治者大多將其軟禁,或者賜死之時全其身首,但吳三桂卻出乎意料,選擇了將永曆帝斬首的刑罰。實際上也就是為了向清朝表示自己與明朝恩斷義絕,向清朝表忠心罷了。最終在其他滿洲將領的勸說下,還是免去了永曆帝身首異處的刑罰。永曆帝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永曆帝的生死問題上,吳三桂通過全面考慮還是決定將其除掉,不僅是為絕後患,更是斷了自己的後路,給自己的選擇做更好的心理建設和準備。


歷史系大師姐


吳三桂殺死舊主人永曆帝,為了證明自己對清朝的忠心,

歷史證明:漢奸比他的主子更壞。康熙說算了,是為了收買人心,是假的,作給世人看的;吳三桂殺了永曆帝,是為了向康熙表忠心,真心體現,為獲取信任。

吳三桂逼迫緬甸王交出永曆帝,並殘忍的用弓弦勒死,是為了向清朝表忠心,通過殺死自己曾經效忠的主子,表示自己與明朝徹底決裂,斬斷了退路。也許通過這件事,讓康熙看到了吳三桂翻臉無情的狼性,堅定了康熙撤藩的決心,為吳三桂滅亡埋下了伏筆。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可以說明朝對待吳三桂不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顧民族大義引清兵入關,當時崇禎以死,也情有可原。吳三桂進入雲南以後,永曆帝逃入緬甸,這時,做為明朝重臣的吳三桂停止追殺永曆帝,也是人之常情。康熙雖然內心希望殺死永曆帝以永絕後患,但也無可奈何,同時,會對吳三桂有所忌憚,只要永曆帝在,吳三桂隨時可以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攻,畢竟滿清政府是外族入侵,人員稀少。

吳三桂殺死永曆帝,讓康熙感到了危險,使康熙覺得吳三桂翻臉無情,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必須尋找機會除之而後快。殺死永曆帝,讓吳三桂失去了南方明朝的遺老遺少的支持,決定了吳三桂反清必敗的結局。


南極冰火


聽話聽音,吳三桂還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滿清當時可不是僅僅追殺永曆帝,而是全方位剿滅朱明皇族。追殺朱明皇族一直持續到康熙朝。崇禎皇帝的三兒子,歷史上有名的朱三太子,被康熙在山東抓到時已經七十多歲了,說他是冒充皇族判了凌遲處死,以震懾反清復明勢力。

全國範圍之內規模較大的反清勢力被消滅後,滿清找了投降的幾個朱明皇族遠枝,養了起來以顯示寬厚。吳三桂如果當時傻乎乎的不殺永曆帝,不等到後來三藩起兵反清,就被早早收拾了。

那麼把永曆帝送到京城交給順治處理好不好?那樣等於給皇帝出難題,你吳三桂什麼意思?做臣子的不替皇帝被黑鍋,讓聖主明君殺人?你是真不明白還是裝糊塗?

還記得儒家文人為了辯解自己的無能,編造的建文怕背上殺叔之名,告誡將領不讓殺朱棣的謊話嗎?就算建文帝這麼說過,意思也是把我四叔在兩軍陣前殺了,千萬不要活捉送到南京讓我處理,這樣我就得揹負殺叔惡名。

靖難之役朱棣奇蹟般的勝利了,假如建文的官軍勝利兵活捉朱棣,按照建文帝的旨意把人送到南京,大家猜,建文是封賞他呢,還是賞完了找機會收拾他呢?

話說回來了,順治只說不殺永曆帝,卻不說如何安置永曆帝,這是什麼意思?如果順治真的不讓殺永曆帝,就該明確指令吳三桂如何安置永曆帝。否則讓吳三桂把永曆帝往哪裡安置?吳三桂只有一個選項,把永曆帝安置到墳墓裡,自己替皇帝背弒君惡名。

其實吳三桂活捉永曆帝,沒有在亂軍之中把永曆帝殺死,就已經犯了滿清的大忌了。雖然他最終彌補了過失,殺了永曆帝表明態度,但也為三藩與朝廷的互相猜忌埋下禍根了。順治肯定認為,吳三桂活捉永曆帝而不是趁亂殺死,就是耍滑頭趁機向朝廷要價,僅僅是要價還好說,無非功名利祿。如果你想要江南半壁江山,與滿清分庭抗禮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裁撤三藩,這不,兩下互相猜忌最終打起來了,禍根就在於吳三桂永活捉歷帝。


雯臣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在吳三桂抓到永曆皇帝的時候,那個時候康熙剛剛登基,可以說那個時候康熙未親政,真正掌權的是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可以說那個時候康熙沒有自主權也就不太可能對處理永曆帝事情上有什麼決定。

但是,有人提出不需要康熙親自動手啊,因為,那個時候四大輔臣和孝莊都是有可能下令處死永曆皇帝的,因為,畢竟擁立皇帝是前朝之君有很大影響力,如果留著永曆皇帝必然會影響清廷的政權穩固。

因為,處死永曆皇帝對清廷好處確實太多,第一天下反清勢力缺少了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因為,他在怎麼說他也大明王朝的正統繼承人,可以說他的存在對於清廷絕對是個大威脅,因此他一旦死了那麼這些人就很難對清廷有很大的危害。

處死永曆帝事情上我們不得不說到吳三桂,因為吳三桂是前明大將,會表忠心他也會殺死永曆皇帝,因為,那個時候清廷是全方位的絞殺朱明皇族,因此,吳三桂作為一個已經投降清廷十數年的原明大將他處死永曆皇帝是他給清廷表忠心最好的辦法。

我們知道全國大規模的反清勢力給消滅後,清廷為了安穩人心就把原來朱明皇族的遠枝養了起來,證明自己至少在處理前朝皇族上自己的寬厚,而如果吳三桂留下永曆皇帝,那基本上立馬就會引起清廷的懷疑,可以說他的情況是很危險的。

清廷並沒有個吳三桂明確指示到底殺還是不殺永曆皇帝,因此謹慎小心的吳三桂左思右想後為了保證自己的勢力他選擇為清廷背下這個弒君惡名。

還有一方面就是吳三桂抓到永曆帝,並沒有在亂軍中處死他,而是把他留下了下來,聽候清廷發落,雖然,他想把處理永曆皇帝事情推給清廷,但是清廷並沒有接下這個事情,看出來這個事情上面吳三桂已經觸犯清廷大忌,因為,這個事情足夠要清廷認為吳三桂是在跟他們要價 ,他到底要什麼是高官厚祿還是半壁江山,前者畢竟好說,後者清廷肯定不會答應的,因此,吳三桂和清廷的猜忌因為在處理永曆皇帝事情上產生了。

其實,還有個問題就是吳三桂想學習前明沐英一樣可以世代掌管雲貴地區,而這個時候沐家在雲貴地區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初來雲貴的他必須立威那就是殺死永曆皇帝向雲貴地區官民示威,因為, 這樣至少可以保證他立足雲貴地區。

我們知道吳三桂從山海關開始投降清廷後,一直不余余力的絞殺朱明皇族,因此,他怕大明王朝會東山再起那個時候他肯定第一個會給他們算賬,因此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出現,吳三桂決定殺了永曆皇帝,保證自己心安。

可以看出來吳三桂一方面對大局,還有一方面他有一定的私心,所以說綜上所述永曆皇帝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