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科技如何重塑金融行業基礎設施?

區塊鏈技術:科技如何重塑金融行業基礎設施?

從年中Facebook宣佈推出天秤幣以來,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的討論就又掀起一輪高潮。

2009 年,比特幣的出現使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產生初步概念。隨後,在加密資產市場,以太幣、瑞波幣、EOS 等各種加密資產不斷湧現。

在種類繁多的加密資產中,穩定幣在保留了加密貨幣清結算流程簡單、匿名性強等優點的同時,避免了比特幣存在的價格相對法幣波動過大的問題,正逐漸成為加密資產行業主要的價值尺度和主流支付工具。

Facebook 看到了穩定幣巨大的潛力,其將穩定幣技術與其龐大用戶基礎結合而推出的 Libra,對各國的貨幣主權形成了挑戰。

對此,中金公司在2019年10月31日,發佈了《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科技如何重塑金融基礎設施》的行業報告,對Libra可能帶來的挑戰和機會、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及影響作出了詳細分析。

Libra 的挑戰和機會

2019年 6 月 17 日,Facebook 發佈 Libra,引起各國對其長期威脅國家貨幣主權的擔憂。報告認為 Facebook 發佈 Libra 白皮書是科技巨頭(Big Techs)進軍金融行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什麼是Libra ?

區塊鏈技術:科技如何重塑金融行業基礎設施?

根據白皮書,Libra 是一種法定資產抵押型穩定幣,與“一籃子貨幣”掛鉤,具有“穩定性、低通貨膨脹率、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換性”的特性。

與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加密貨幣不同,Libra 是有法定資產抵押支持的穩定幣。每當創建新的 Libra 貨幣時,會有相應價值的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債券等低波動性資產作為儲備支持。

據Facebook 於2019年9月21日寫給歐盟的內部信顯示,Libra 計劃以美元 50%、歐元 18%、日元 14%、英鎊 11%、新加坡元 7%的比例掛鉤五種主要貨幣。

Libra 也不同於 USDT 等錨定美元的穩定幣,它並不與單一貨幣掛鉤,其價值隨著儲備資產價值的波動而波動。Libra 的儲備資產在選擇時將會最大限度減少其波動性,並且其會被分散在全球各地的託管機構持有。

因此,報告認為,這充分保證了 Libra 的穩定性和資產安全性,使得其具備了價值尺度、貯藏手段等貨幣基本職能。Libra 目前面臨許多監管難題,短期內對實體經濟影響有限,但其長期影響不可低估。

目前主要政府對 Libra 仍持謹慎態度,而國際組織和主要國家則普遍持反對和消極態度。

法國財長勒梅爾、德國財長肖爾茨等各國財長公開表示,Libra 可能有危害國家主權、數據安全隱患等問題,其需要滿足“最高標準監管”。

G20認為 Libra 存在被用於洗錢、用戶保護方面的隱憂,明確表示在“對嚴重風險採取恰當處置”前不允許發行。

美國則關注 Libra 是否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對此,美國國會針對 Facebook 提出的數字貨幣 Libra 和數據隱私問題召開聽證會。聽證會上,Marcus指出虛擬貨幣是全球重要的發展趨勢,由 Facebook 牽頭推進更加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Libra 創造的是跨境自由流動的可兌換數字貨幣,離不開央行的支持和監管;清華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認為, Libra 對現有金融體系、貨幣體系,乃至未來儲備體系會造成很大沖擊。

但Libra 作為穩定幣的一種兼具加密貨幣和傳統貨幣的優勢,其作為交易媒介具有諸多優勢和機會。

降低交易和發行成本。由於免去了諸多交易中間環節,使得整體支付成本降低;同時,省去了貨幣制造和流通的成本。

提高安全性。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以及共識機制的設計,使得賬本信息很難丟失或被黑客攻擊篡改。

提高效率。交易確認即完成結算與清算,且智能合約的引入進一步提高效率。

匿名交易。加密貨幣的匿名特性,對匿名交易需求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並且報告認為,Libra為未來全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機會。

區塊鏈技術:科技如何重塑金融行業基礎設施?

第一,降低支付成本,促進移動支付發展(美國版微信錢包)。Facebook Messenger現有的轉賬功能,僅能從一方的借記卡,轉入另一方的借記卡,且需要 1~3 個工作日,考慮到北美歐洲及部分亞太地區移動支付普及率較低,報告指出如果政策和法律允許,基於 Libra 的移動支付會快速普及。

第二,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提升效率。據埃森哲統計,全球每年通過銀行進行的跨境支付規模達 25 萬億-30 萬億美元,全年總交易次數 100 億-150 億筆,每筆交易需繳納費用30-40 美元;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2018 年我國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以人民幣計價)收入和支出分別達 230,186億元、235,986 億元。

根據麥肯錫 2016 年和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的研究,跨境支付的主要成本來自代理銀行賬戶的流動性成本(34%,這些資金可以用於收益更高的地方)、司庫造作(27%)、 外匯操作(15%)和合規(13%)。通過區塊鏈技術,理論上可以大幅壓縮90-95%的成本。

第三,成為虛擬資產交易的結算工具。目前,穩定幣的交易已成為加密貨幣市場最活躍的交易。據 CoinMarketCap 數據,近三個月平均日交易量 189.2 億美元,超過比特幣的 169.3 億美元,是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貨幣。

第四,成為新的儲值手段(對匯率不穩定國家民眾)。近年來,土耳其、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遭遇危機,進而引發了更嚴重的金融風險。

報告認為,對於匯率不穩定國家的民眾,Libra 有可能成為良好的儲值手段。因為相比美元,掛鉤一籃子貨幣的 Libra 價值穩定性更高;相比黃金,Libra 更方便獲取、存儲與使用。

中國推進央行數字貨幣

區塊鏈技術:科技如何重塑金融行業基礎設施?

央行數字貨幣(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過去幾年一直是各國央行和國際清算銀行(BIS)等國際金融監管當局討論的一個重要議題。Facebook 計劃發佈 Libra,引發了其是否會對國家的貨幣主權造成挑戰的討論。

和傳統現金相比,CBDC 更適應無現金社會的發展,打破支付壁壘,並有助於央行加強金融監管,打擊經濟犯罪。發展央行數字貨幣可以用較低成本提高銀行與金融體系普及率,實現對每單位貨幣的精準追蹤,創新貨幣政策。

我國央行在 2018 年 3 月的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貨幣金銀部門要紮實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

2019 年 8 月,央行在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中再次提出要加快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DC/EP)研發步伐。報告認為,隨著 Libra 在 2019 年 6 月的提出,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推出節奏加快。

報告認為,未來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可能的發展路徑為部分 M0 替代、雙層體系、技術中立。

從運營體系來看,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採用和人民幣相同的運營體系,即“央行-商業銀行/其他運營機構-貨幣使用者”的雙層體系。商業銀行及其他運營機構向央行繳納 100%準備金兌換數字貨幣,再兌換給貨幣使用者。

從技術路線來看,可能考慮區塊鏈技術,同時加載智能合約。央行數字貨幣目前暫未預設技術路線,報告認為其可能考慮現在大部分加密資產的區塊鏈技術,採用現在電子支付技術基礎上演變的新技術。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對社會各行業的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央行數字貨幣對金融市場及貨幣政策影響。央行數字貨幣現階段注重對 M0 的替代,並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和雙層運營體系,因此其發行與回籠機制與紙幣較為相似。

也未改變現有的流通貨幣的債權債務關係、貨幣投放體系以及二元賬戶結構,保持央行中心管理的地位、不影響現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與紙幣相類似,數字貨幣作為央行負債並擁有央行的信用擔保、具備無限法償性。此外,央行數字貨幣不計息的機制下,不會對銀行存款產生擠出效應、不會影響貨幣創造功能。

因此,報告認為短期 DC/EP 對現行金融市場運行及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較小,中長期若能利用數字貨幣的可追蹤性和可編程性等特質,能夠加大政策調控的顆粒度,有望實現貨幣政策實時傳導、貨幣精準定向投放、逆週期調控等創新功能。

央行數字貨幣對支付行業影響。為提升央行數字貨幣的便捷性和服務可得性、增強公眾使用意願、結合移動支付成熟的基礎設施,未來進行數字貨幣代理投放的運營主體除了商業 銀行之外,亦可能包括頭部第三方支付機構(如支付寶、財付通)和銀行卡清算組織 (如銀聯)。

目前監管的普遍共識是基於央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單位賬戶—個人賬戶的推廣路徑,逐步擴大使用範圍、最終完全取代實物現金。

早在 2016 年央行和試點商業銀行搭建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即運營成功,顯示數字貨幣在數字票據場景應用的落地,未來發展空間更大的領域為小額零售業務場景。

報告預計DC/EP 主要針對紙幣現金替代、對電子貨幣影響較小。獲得 DC/EP 運營資質的機構的直接貨幣化空間可能有限,更多作用體現為場景應用的增加帶來的客戶活躍度和粘性的增加,帶來機構之間進一步的分化。

此外,金融 IT 服務商有望收穫銀行機構改造升級核心交易系統帶來的商業機會。

結語

儘管倍受爭議,過去一年美國、英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等相繼明確了加密資產監管政策,帶動比特幣期貨、加密貨幣基金等新興加密資產市場發展。從各國的態度來看,Libra帶來的不僅僅只有威脅也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各國紛紛制定相關政策,以適應發展需求,誰都不願在這場貨幣革命中吃別人剩下的殘羹冷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