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集团忻州窑矿:让员工群众心有所“感”

同煤集团忻州窑矿秉持服务员工群众的发展思想,在服务员工群众中寻找发展动力,在依靠员工群众中激发发展动能,在与员工群众共享中丰富发展成果,让员工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

重“顶层”,更重“基层”,保障安全感

“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就停产,把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作为矿井发展的头等大事。”这是该矿各级领导干部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是口号,更是行动。近年来,该矿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控机制。特别是在安全风险防控上,建立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和以矿长“六亲自”为首的管理责任体系、以总工程师“三亲自”为首的技术责任体系。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确立11大项、52个风险点,逐项逐条管控落实;在重点工程、项目上,建立了“每日关注”台账,下发责任清单;在隐患排查治理上,每周三召开隐患分析会,坚持开展井上下隐患自查和每旬各专业系统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跟踪落实。

该矿还从基础设施和基础管理入手,“顶层设计”与“基层建设”上下合力,筑牢安全堡垒。以“打硬仗”的魄力强基础、保供应,对各系统基础设施进行了更新,建立了监测监控、人员定位、供水施救、压风自救、通讯联络、紧急避险六大安全避险系统。以“严细实”的标准管控行为、规范作业,规范员工从班前会、入井乘罐、井下乘车、盘区行走,到作业前安全确认、作业过程中操作规范,再到收工时注意事项等各个环节的行为,促进员工作业行为规范。

搭“平台”,更搭“梯台”,给足获得感

枯树育新苗,老矿也青春。该矿搭“平台”让员工成长成才,更搭“梯台”助人才青云直上,让员工收获满满。

在该矿“罗少平工作室”, 9000多平米的实训功能基地,采煤机、掘进机、移动变电站……井下每一台设备及其功能都被清晰呈现,老工人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操作,让新入职的大学生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像这样的实训平台在该矿已屡见不鲜。该矿针对大学生有理论无实操、有学历无经历的情况,建立以理论+实践、培训+培育、考核+激励为内容的三个“1+1”青年人才培养、使用机制,采取上大课、座谈、实地操作等多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推行大学生“班组换岗”制度,新分配的大学生全部充实到采掘一线,第一年在生产班组历练,第二年去检修班学习。建立一人一册人才档案,让大学生井下轮岗,到各专业轮流挂职,得到多方历练。

培育人才,更重用人才。该矿广搭“梯台”选拔、任用人才,让优秀人才扶梯而上,大展作为。出台了《忻州窑矿大学生培养选拔使用实施办法》,从工作业绩、学习能力、创新成果、敬业精神四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考核,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该矿按照“立场坚定、能力突出、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的标准,选拔一批批优秀大学生走上了干部岗位,让“明珠”不蒙尘,在适当的位置发光发热。

给“物质”,更给“品质”,提升幸福感

昔日“黑矸山”,今日“花果山”。走进忻州窑矿矸石山,放眼望去,满眼苍翠、繁花似锦。栽种着20多个品种,53000多株植物,绿化面积达9.8万平方米,昔日满目疮痍、无人问津的工业区摇身变成了天朗气清、鸟语花香的风景区。

该矿矸石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初衷就是以“绿色”惠民,还群众一片青山蓝天,让员工群众过“品质”生活。围绕“品质”生活这一主题,该矿还从提升精神文化品质入手,以“职工之家”为阵地,设置了读书、棋牌、书法、刺绣、乒乓球、羽毛球等休闲活动区域,成立了读书协会、摄影协会、骑行协会等九大组织,组织了健排舞、广场舞、小乐团、合唱团等员工队伍,开展了员工诵读赛、骑行赛、健步走、文艺演出等一系列员工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

提升员工幸福指数,物质基础和精神享受缺一不可。该矿在满足员工群众“提升生活品质”普遍需求的基础上,还不忘那些依然奋战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家庭,通过完善“爱心基金”的发放,鼓励党员与困难员工结对子,开展“进百家门,帮百家难”、金秋助学活动等途径,为贫困员工送帮扶。在满足员工日常需求上,也做足功夫。坚持做好普惠物品发放和“四送”活动,完成了职工浴室、公寓的修缮和设施更新,改善了员工餐饮质量和环境,件件实事让员工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得到。(文/苏玉红 李洁 责编/温剑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