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如何開歷史先河,干涉史官修史的?

草根一族的空間


干涉史官修史,可不是李世民開始的,也不是他的專利,只是他做的露骨,比較有名而已。

修史這件事,只能皇帝派專人修史,民間老百姓是不可能修的,修史犯法,著名的有班固修《漢書》還有清朝的“明史案”。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當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修國史”,漢明帝下詔扶風郡收捕,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書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國史”罪名很大, 同郡人蘇朗曾被人告發偽造圖讖,被捕入獄後,很快就被處死。

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班家上下十分緊張,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擔心班固被郡署考逼,無法表白,便騎上快馬趕赴京城洛陽,打算上書漢明帝,替班固申冤。

結果漢明帝看了書,對班固的才華感到驚異,稱讚他所寫的書稿確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釋放,並召進京都洛陽皇家校書部,拜為蘭臺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圖書。

真的是看了書不錯嗎?顯然不是,班固家族勢力龐大,可不是普通人。

再就是明史案,《鹿鼎記》看過?文字獄盛行,

清代由莊廷鑨編寫《明史》而引發的清初最大的文字獄案。雙目皆盲的浙江湖州富戶莊廷鑨出錢購買明末人朱國禎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後延攬名士,增潤刪節,補寫崇禎朝和南明史實,其父莊允誠於順治十七年冬(公元1660年)將書刻成,即行刊書《明史輯略》。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為歸安知縣吳之榮告發,這時廷鑨、允誠已死,被掘墓刨棺,梟首碎骨,屍體被懸吊在杭州城北關城牆上,示眾三個月,廷鑨弟廷鉞被殺。因此獲罪,重闢70餘人,凌遲18人。

所以,修史都是官方才能做的事,史官都是朝廷官員,是史官,比如司馬遷,世代都是漢朝的史官,官職是太史令,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他有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李世民看的,就是起居注,當朝歷史都是後面的朝代在前朝亡國之後才做的,修史代表亡國。

你認為,當朝史官怎麼記錄皇帝?皇帝說什麼做什麼都如實記載?那不是找死嗎?

你可千萬別跟我講什麼“董狐之筆”啊!

你知不知道什麼叫“春秋筆法”?

知不知道什麼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一句話,史官也是官員,是在皇帝或者更高級官僚圈定的範圍內修史,有一個綱領、範圍,不能越界了,皇帝看不看、幹不幹涉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懂事,你不懂事有人會教你懂事的,


中國通史視頻


李世民在公元629年繼位,因為他是馬上的皇帝,懂得隋朝滅亡原因,在他統治時期,選賢任能,進言納諫。在多方面都進行改進。所以出現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繁榮景象。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就這麼好的皇帝卻開了歷史的先河,偏偏干涉史官而修史?這究竟為什麼?

這個首先還得從李世民登基前的殺兄弒弟“玄武門之變”談起。公元626年,李世民和他手下,為奪太子之位,在玄武門殺死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為了斬草除根,又殺盡了他們的子孫。隨後,李世民在眾人擁護下,逼迫李淵讓位李世民。

李世民順利登基,但他對玄武門之變的殺戮,為做皇帝逼老爹讓位與他。始終是他的一塊心病。我說不殺兄弟,把他們流放或軟禁也是可以的,殺戮了兄弟,不殺他的子嗣,也是明智的,以至落的胸襟寬廣的好名聲。

隨著李世民的皇權不斷的堅強,他開始干涉史官們,史官是記錄當時歷史的,從皇帝到大臣,以及皇宮事宜都要記錄下來。但是史官記錄李世民的事的時候,都要按照李世民所說的去寫,不得按自己所見聞去寫歷史記錄,這樣就失去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就成了皇帝修改史官的歷史,歷史不在真實。在李世民之前,寫歷史是有制度做保證,史官的獨立性不受任何人(包括皇帝在內的)所幹涉的。

自從李世民干涉史官寫史之後,有了許多皇帝效仿他去幹涉史官寫自己的歷史,所以說他開創干涉史官正常寫史的第一人。但是,他的玄武門之變以及逼父讓位等事情還是沒有隨著歷史而煙消雲滅,歷史就是歷史,不是那個人所能改變了的事實!(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如畫5965


現代所謂的李世民“改史”,在我看來沒有確鑿的證據。

一些人包括一些專家認為李世民“改史”,主要是由於以下兩點:

1、他們的論據多參考《大唐創業起居注》;

2、李世民感覺玄武門不道德,所以要看實錄,說要直書玄武門,然而李世民是在說反話,直書就是不直書。

那麼李世民真的是要改史來美化自己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讓我們一一分析下這兩個觀點。


關於《大唐創業起居注》

李世民一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後的人會依據這本書,說李世民干涉史官修史,正史中和這本書差異之處,都是因為被李世民改了。那麼這本書真的比正史要真實嗎?

《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於武德期間。《容齋隨筆》提到該書乃“大雅奉敕撰” ,是李淵讓溫大雅一個人寫的,這就存在吹捧李淵的曲筆。這本書充斥著大量神秘色彩,簡直就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這種過分的君權神授的宣揚,真的比正史更真實麼?

晉陽宮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屬天,若大燒火。
有紫雲見於天,當帝所坐處,移時不去。既而欲散,變為五色,皆若龍獸之象。

另外,根據武則天時期的史官劉知幾所說,這本書“迄乎三帝”,如果李世民想“改史”,為何不禁掉這本書,還讓其一直流傳?進一步說,唐朝沒有文禁,但是關於李淵、李建成功勞的筆記小說文史也沒有流傳。要知道明朝文人們編纂建文史,《千頃堂書目》中,建文史籍都多達五十九種。

劉知幾(唐)《史通》:惟大唐之受命也,義寧、武德間,工部尚書溫大雅首撰《創業起居注》三篇。自是司空房玄齡、給事中許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編年體,號為"實錄"。迄乎三帝,世有其書。

而且明朝也有人質疑《大唐創業起居注》,認為該書撰寫的時候,李建成還是太子,所以凡是提到各種功績,都是和李世民相提並論的。

胡震亨(明)《跋》謂大抵載筆之時,建成方為太子,故凡言結納賢豪,攻略城邑,必與太宗並稱。

另外,網上流傳李建成是個寬厚仁愛之人,有意思的是,這話恰恰來源於《高祖實錄》。據《高祖實錄》記載:“建成性頗仁厚,初止之;元吉數言不已,建成後亦許之。”

李世民干涉史官修史

李世民確實看了《高祖實錄》、《太宗實錄》,可是李世民看的是以直筆聞名的敬播所寫。看到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發現寫的很隱晦,於是要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魏徵甚至讚美說:“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辭,雅合至公之道”。這件事情被吳兢寫進了《貞觀政要》,當作正面典型。 《唐會要》還記載,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把《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並賜皇太子及諸王各一部。京官三品以上。欲寫者亦聽”,這是大家都能看見的東西,如何造假?而且正史中關於玄武門的描寫還不夠詳細?那可是明確寫著李世民親手殺兄,逼李淵禪讓,武則天尚且能立無字碑,李世民難道就沒有廣闊的胸襟任後世評說?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

有人說,李世民對房玄齡說的“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是暗示房玄齡“改史”。可這句話是武德九年房玄齡為了讓李世民下定決心殺李建成提出的。況且,讓房玄齡去“改史”也不對啊!史書可是明確寫了是房玄齡首謀殺李建成的,在古代道德體系中,這是要受到批判的。楊簡在《慈湖遺書》中批判房玄齡說“玄齡乃首發亂謀”,“玄齡首謀,借周公以文其奸”。房玄齡既然能“改史”,為何不順便美化自己?

而且實錄與其他史料並無明顯矛盾之處。

就以現在網上流傳的李建成的軍功為例,義寧元年參與平定西河、霍邑、長安,武德元年征討洛陽,武德二年討伐關中盜賊,武德四年討伐稽胡,武德五年討伐劉黑闥,以及歷次備禦突厥。

所有的這些,在兩唐書以及《資治通鑑》中都能查到,只不過同一件事情,《舊唐書》可能記載的比較簡略,《大唐創業起居注》等可能記載的詳細,但沒有本質的不同。

總之,個人認為李世民本身具有廣闊的胸襟,確實看了實錄(其實看的是《高祖實錄》和自貞觀十五年(641)至貞觀二十三年(649)這段時間的《今上實錄》),但不至於去篡改歷史。

以上是我的一點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滿月已霜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正是他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繁榮的頂峰,由於他的文治武功,歷朝歷代都視之為聖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對於他取得皇位的過程,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在野史和民間傳說中,李世民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長兄李建成,逼迫父親唐太祖李淵退位,才登上了皇位的,可謂心狠手辣、殘忍暴虐。但在正史記載中,李世民在開創大唐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劃和組織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麼正史中的記載是否屬實?李世民繼位後有沒有為維護自身地位而篡改國史呢?這就要從大唐的創立過程說起。

據史料記載,李淵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家世顯赫,威望頗高,隋煬帝對他十分猜忌,而李淵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雖然早有異心,卻一直按兵不動。此間由於朝廷橫徵暴斂,連年戰亂,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到處都是農民起義,李淵趁機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覬覦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監視李淵,在朝廷耳目眾多的情況下,李淵急需一個可靠的助手來幫助他。

溫大雅所撰《大唐創業起居注》是關於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記載,而且他親自參與了起兵反隋的晉陽起兵,其記載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據此書所述,當時李淵身邊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為其他幾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所以他就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輕勇武、血氣方剛,自然是李淵最為得力的助手。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淵受命南下鎮壓起義軍,北方突厥趁機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煬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淵。李淵非常惱火,便想起兵,但由於身邊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河東,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於突厥的猖狂,隋煬帝下令赦免李淵,讓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機會,李淵便不會輕易放過,他馬上通知建成、元吉,讓他們立即準備起兵,於是李建成在河東召集英傑之士,李世民在晉陽拉攏強兵能將,下大力氣招攬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淵的女婿柴紹陸續到達太原。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淵在晉陽命令劉文靜偽作了一份隋煬帝的敕書,在太原、雁門、馬邑等郡徵兵。二月,李淵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劉武周南下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之機,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募兵。與此同時,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擊的後顧之憂。在做好這種種準備之後,李淵終於起兵反隋。由於他準備充分,謀劃精密,加上兵多將廣,又個個驍勇善戰,所以一路上勢如破竹、威不可擋。他們很快攻破了西河城,進城後秋毫無犯,慰撫民眾,恢復舊業,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負責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淵親領三萬人,誓師動兵,改易旗幟,開向關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推翻了隋朝的統治。

由此可見,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包括此前數年的苦心經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而一直以來“陰結豪傑”、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李淵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事實卻發生了歪曲。

《舊唐書》記載,隋煬帝南巡江淮的時候,瓦崗寨農民起義正如火如荼,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李世民見有機可乘,便與劉文靜密謀起兵,並做好一切策劃和安排,待欲起事時才告訴父親李淵。李淵聞之大驚,只是迫於當時緊急的形勢,已經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不得不勉強聽從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書》、《資治通鑑》都沿用了這種說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勞劃到李世民身上,李淵則成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從而使李世民成為起兵反隋、開創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矛盾,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後重修史書有關。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殺死了親生哥哥李建成,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為自己的登基確立合法性,李世民決定設置史官,撰修國史,於是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併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是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淵是在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反的,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於李世民維護統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將起兵反叛事蹟加到自己身上,乃是為了強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這與他要求史官們在撰寫《太宗實錄》時,極力渲染他出生時“二龍戲於館門之外,前後三日才離去”的異象是一致的。他也要求史官們在記述太原起兵的過程中,竭力描寫他的謀略過人和勇武善戰,更進一步印證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八千里路雲和月色


李世民及史上開創盛世貞觀之治著名的唐太宗,歷史上李世民干涉史官有很多記載,根據史書《唐會要》記載,唐太宗在貞觀九年十月(公元636年十月),那時李淵(李世民的父親,唐朝建國皇帝)剛剛死了五個月,李世民第一次要求看《起居注》(古代帝王的言行的記錄),沒有成功。

公元640年,唐太宗再度要求看《起居注》,宰相房玄齡等人就刪減整理國史,撰寫成《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各二十卷。

初,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聖德在躬,舉無過事,史官所述,義歸盡善。陛下獨覽《起居》,於事無失,若以此法傳示子孫,竊恐曾、玄之後或非上智,飾非護短,史官必不免刑誅。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觀,蓋為此也。」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癸巳,書成,上之。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謂玄齡曰:「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即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大家都知道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年號貞觀。我們現在看來這只不過是李世民擺脫李建成的殘害,不得已發動政變自保,但是這對於古代封建社會,講究天地君親師的時候,李世民的做法無疑是背棄禮法,不受世人認可的,所以李世民在修改歷史時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有意的醜化李建成,對李建成在建唐初期的戰功不過寥寥幾筆;二是努力的包裝自己,對於一些小的毛病瑕疵,都不太願意被記錄進史書,雖然沒有記錄他干涉要求史官修改什麼,但是從史書記載可以看出,他在明的暗的提示史官、房玄齡等大臣,努力為自己營造聖君的形象。


歷史風物誌


許多人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難道在唐太宗以前就沒有帝王干涉史官修史的麼?他怎麼就開創了歷史的先河呢?

之前的帝王對於記載自己言行事蹟的史官也有不滿之處,不過他們採取的辦法很是簡單粗暴,要麼貶殺,要麼焚燬,這樣雖然能達到消除對自己不利的一面,但同時也有一個弊病那就是自己的功績也因自己的焚書等行為,不被後人所瞭解。二者怎麼兼有呢?


這就不得不提李世民開創的先河了,他以自己帝王之威干涉史官修史,讓史官以自己的要求和標準來修史,這時的史官早已喪失春秋時期那種為了修史而奉獻自己的信念,從此後世帝王有樣學樣也開始干預史官修史。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要干預修史呢?這就與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有著密切的聯繫,李世民作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繼承人原本是他的大哥李建成,因為權力的矛盾李世民並不想讓他大哥繼位,故先發制人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自己得以登基為帝。



李世民的登基為帝是以自己哥哥慘死為代價,這種不合道統和倫理的行為自然會影響李世民繼位的合法性,為了掩蓋這種行為李世民開始干預修史,他創立了讓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所以我們在史書中可以看到,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為了安社稷,利萬民這種大義行為。

李世民雖然干預了唐初的修史,但真相併不會因為他的干預而消失,在後世評價李世民時他的這個人生汙點一直被人詬病。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北斗星3557


唐太宗李世民為高祖李淵次子,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李淵立他為皇太子,同年李淵退位,李世民坐上皇位,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三年後,下旨讓專門記載國史的史館歸為門下省的一個機構,這樣他就可以隨意控制國史的記載,從而篡改他弒兄逼父,奪取皇位的這一汙點。

貞觀時期的史館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竭力貶低太子李建成,高祖李淵的作用,將主要功勞歸咎於太宗李世民。將建立唐朝的首功之人變為李世民,而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他的即位名正言順。

由於李世民費盡心思的改寫歷史,使得五代修的《舊唐書》以及北宋的《新唐書》,都以此作為依據流傳下來。《資治通鑑》同樣也延續了兩書的主要結論。

幸運的是《大唐創業起居注》得以保存,才讓我們找回了部分的歷史真相。





奔跑的蝸牛灬


李世民雖然做皇帝之後開啟了貞觀之治,但是他的奪權繼位確實極度不光彩的,這也成為他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他非常在乎史官們如何寫這段歷史,他會時不時的詢問史官們,並且去利用皇帝的權力去翻閱史官寫的文案,而中國古代的史官秉承祖制天生的實話實說,據說李世民曾經因此殺過史官。


誰是我知心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正是他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動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繁榮的頂峰,由於他的文治武功,歷朝歷代都視之為聖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對於他取得皇位的過程,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在野史和民間傳說中,李世民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長兄李建成,逼迫父親唐太祖李淵退位,才登上了皇位的,可謂心狠手辣、殘忍暴虐。但在正史記載中,李世民在開創大唐的過程中勞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劃和組織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麼正史中的記載是否屬實?李世民繼位後有沒有為維護自身地位而篡改國史呢?這就要從大唐的創立過程說起。

據史料記載,李淵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淵家世顯赫,威望頗高,隋煬帝對他十分猜忌,而李淵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韜光養晦、深藏不露,雖然早有異心,卻一直按兵不動。此間由於朝廷橫徵暴斂,連年戰亂,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到處都是農民起義,李淵趁機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覬覦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即便如此,隋煬帝還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監視李淵,在朝廷耳目眾多的情況下,李淵急需一個可靠的助手來幫助他。

溫大雅所撰《大唐創業起居注》是關於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記載,而且他親自參與了起兵反隋的晉陽起兵,其記載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據此書所述,當時李淵身邊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為其他幾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所以他就將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輕勇武、血氣方剛,自然是李淵最為得力的助手。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淵受命南下鎮壓起義軍,北方突厥趁機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煬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淵。李淵非常惱火,便想起兵,但由於身邊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河東,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於突厥的猖狂,隋煬帝下令赦免李淵,讓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機會,李淵便不會輕易放過,他馬上通知建成、元吉,讓他們立即準備起兵,於是李建成在河東召集英傑之士,李世民在晉陽拉攏強兵能將,下大力氣招攬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淵的女婿柴紹陸續到達太原。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淵在晉陽命令劉文靜偽作了一份隋煬帝的敕書,在太原、雁門、馬邑等郡徵兵。二月,李淵又趁叛隋而起兵的劉武周南下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之機,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募兵。與此同時,李淵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擊的後顧之憂。在做好這種種準備之後,李淵終於起兵反隋。由於他準備充分,謀劃精密,加上兵多將廣,又個個驍勇善戰,所以一路上勢如破竹、威不可擋。他們很快攻破了西河城,進城後秋毫無犯,慰撫民眾,恢復舊業,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淵以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負責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淵親領三萬人,誓師動兵,改易旗幟,開向關中,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推翻了隋朝的統治。

由此可見,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包括此前數年的苦心經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而一直以來“陰結豪傑”、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李淵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正史中,事實卻發生了歪曲。

《舊唐書》記載,隋煬帝南巡江淮的時候,瓦崗寨農民起義正如火如荼,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李世民見有機可乘,便與劉文靜密謀起兵,並做好一切策劃和安排,待欲起事時才告訴父親李淵。李淵聞之大驚,只是迫於當時緊急的形勢,已經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不得不勉強聽從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書》、《資治通鑑》都沿用了這種說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勞劃到李世民身上,李淵則成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從而使李世民成為起兵反隋、開創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矛盾,與李世民奪取帝位後重修史書有關。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殺死了親生哥哥李建成,這無論如何是不合乎道統和倫理的。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為自己的登基確立合法性,李世民決定設置史官,撰修國史,於是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李世民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併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齡等遂刪略國史為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按照李世民的意圖,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是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淵是在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反的,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於李世民維護統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將起兵反叛事蹟加到自己身上,乃是為了強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這與他要求史官們在撰寫《太宗實錄》時,極力渲染他出生時“二龍戲於館門之外,前後三日才離去”的異象是一致的。他也要求史官們在記述太原起兵的過程中,竭力描寫他的謀略過人和勇武善戰,更進一步印證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