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成博士生導師,當選“未來女科學家”

她17歲考入北大,26歲獲得博士學位,28歲成為北大成為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更為難得的是,她所主要研究地領域是國家急需要的技術——

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神經形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該領域屬於基礎學科領域,其一旦有所突破,就會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幾乎能夠開創一個新時代。

而這位厲害的女科學家,就是才華與美貌融於一身的黃芊芊。

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成博士生導師,當選“未來女科學家”

談及很多專業名詞,可能大眾很難明白這位女科學到底在研究什麼領域?但是談及中興通訊,乃至華為被制裁,大家會立刻想到一個讓人興奮又有些沮喪的兩個字“芯片”。中國在“芯片”上被他國掐了脖子,吃了很多虧,而這些虧不能白吃,可是研發芯片卻需要很多技術支持,需要很多的科學家去攻克關鍵技術,尤其是在很多基礎學科上。然而,在基礎學科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能夠在基礎學科上用心專注做事的人,其實並不多,但是黃芊芊是這為數不多之一。

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集成電路的相關技術地位會日益凸顯,而在物聯網發展的今天,集成電路發展的相關技術也遇到了瓶頸,尤其是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生物醫療和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需要更加低功耗,極低靜態功耗的芯片,然而,要突破這些技術問題,就需要從基礎器件層面著手。

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成博士生導師,當選“未來女科學家”

2019年10月,黃芊芊因其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獲得了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IEEE電子器件學會青年成就獎),今年獲得如此殊榮的僅有3人,而黃芊芊就是其中之一,她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2位來自中國科研單位的獲獎者。

然而,她的成功並非偶然,黃芊芊大三的時候就開始著手這方面的研究,直到現在依然聚焦在這個方向展開相關研究,其專注的程度可見不一般。

科學家對於搞科研就需要專注,而科學家能夠潛心地做基礎科學研究,並能持續在前沿創新,這對於國家的相關產業發展以及國際科技競爭力的提升卻意義重大。

黃芊芊17歲進北大,28歲成博士生導師,當選“未來女科學家”

正是因為黃芊芊十年如一日的專注研究,才取得了很多矚目的成績:2016年,年僅27歲的黃芊芊便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資助,還曾獲中國電子學會優秀博士論文、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等數十項獎勵與榮譽;28歲又入選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當年全國僅有4人入選;29歲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30歲當選中國電子學會青年女科學傢俱樂部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並且登上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榜單。

黃芊芊能夠得到這麼多榮譽,更加驗證了其研究的價值,而她與自己的團隊目前正繼續在“新型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方面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將會對我國芯片產業帶來極大的利好,據說,目前已經研製出世界上首個基於12英寸CMOS生產線上的互補隧穿器件集成技術,隨著進一步研究,其成果將會更加優秀,一旦成果轉化,中國“芯片”崛起指日可待。

女科學黃芊芊巾幗不讓鬚眉,這樣的科學家值得國民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