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看京劇界“四大名爹”都是如何培養兒子的

京劇界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之說,但京劇界的“四大名爹”,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四大名爹”,指的是4位對兒子管教甚嚴、在藝術上嚴格要求、望子成龍的老人。他們是:李萬春的父親李永利;李少春的父親李桂春;四大鬚生之一、譚富英的父親譚小培;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父親荀鳳鳴。

望子成龍!看京劇界“四大名爹”都是如何培養兒子的

李萬春

李萬春:功夫是“打”出來的

李永利不是科班出身,完全靠自己的苦練、狠練才闖出了名。他主張兒子李萬春學戲要——“打戲”。

他對請來教兒子文戲的徐德增說:“您對孩子可別太善了,該打就打。打戲、打戲嘛。您善了,他們可學不出來。”他常親自監督兒子學戲。李萬春學戲、吊嗓子,父親手裡拿著刀坯子站在身後,只要唱得不對,立刻連罵帶拿刀坯子往身上打。《逍遙津》中漢獻帝的大段唱,氣口很不容易掌握,由於李萬春唱不好,記不清捱了父親多少刀坯子。徐先生講情說好話:“小孩兒,剛學,氣口上別太較真兒,慢慢地會好的。”父親還是不肯罷休。

李永利脾氣暴,兒子練功時,他總是在一旁看著,手裡還總拿著板子。只要看出兒子稍有偷懶,或者動作不準,立刻舉起板子沒頭沒腦地打。當時家裡買不起毯子,在院子裡練毯子功,只能鋪上麻袋,耗頂、踢腿、翻跟斗,或者練別的技巧,都在麻袋上進行。練飛腳、旋子、掃堂腿,以至烏龍絞柱,都是練正反兩種。正的容易練,反的可就難了。每練反的,捱打必多。捱打,都得趴在長凳子上,用板子打大腿根兒、打屁股。每次都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吃盡了苦頭,可功夫練出來了,苦最終換來了甜頭——李萬春成為文武雙全的京劇名家。

望子成龍!看京劇界“四大名爹”都是如何培養兒子的

李少春

李少春:父親遍請名師

李桂春有“南派包公”的美譽,女兒嫁給了李萬春,所以他和李永利是親家。親家公對女婿文武並重、督責甚嚴的教育方式使他深受影響,他對兒子李少春的教育自然不敢放鬆。

李桂春希望少春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為了專心閉門課子,培養兒子成才,李桂春1939年返回天津後,即息影舞臺,直至1954年才復出。

早年京劇界正統思想嚴重,認為北京的京劇是正統、正宗,把北京京劇演法叫作“京朝派”,把上海的演法叫作“海派”,或叫“外江派”。李桂春唱了多半輩子戲,結果落了個“海派”的名聲。對此,他一向感到有損榮譽,故而打算在少春身上挽回來。

“成為‘京朝派’文武老生”是李桂春給兒子設定的目標。為此,他在自己教兒子學戲的同時,請來陳秀華、丁永利兩位先生,分別給少春說文戲和武戲。這兩位是當時梨園界頂級的“教授級”老師。少春技藝日益精進,但仍不滿足。1938年李少春終於成為餘叔巖的入室弟子,表演藝術得到質的飛躍。

李桂春曾悉心教導兒子:“一要拜服,服人家之長,誰有專長向誰學習。二要不服,除虛心學習,還要敢於競爭。三要拔尖,非下苦功在競爭中超過不可。”李少春後來能成為戲路寬廣,勇於創新的藝術大師,同父親給他遍請名師與悉心教導分不開。

望子成龍!看京劇界“四大名爹”都是如何培養兒子的

譚富英

譚富英:父親是大功臣

譚小培出身梨園世家,其父是被譽為“伶界大王”的譚鑫培,其子就是“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

20世紀30年代,北京一家報紙上登的漫畫很能說明問題。畫面上老中青三人,上首是譚鑫培,中間是譚小培,下首是譚富英。譚小培表現出左顧右盼的神態,對著譚富英說,“你父不如我父”;對著譚鑫培說,“我子勝於你子”。這說明他是夾在兩代當中,上不如父,下不如子。

譚鑫培去世時,譚小培已經35歲,雖能演父親常演的各種戲,但名氣不夠響亮,兒子譚富英才12歲,剛入富連成科班學戲。此時,學習“老譚”的人,如言菊朋、餘叔巖,全都打出“譚派正宗”的旗號,爭當譚派的繼承人。譚小培作為譚鑫培的親生兒子,在這樣咄咄逼人的形勢下,毅然放棄了個人演出,專心致志地培養譚富英,把自己的滿腔熱血,全傾注在兒子身上。

譚富英連著坐科6年,打下了堅實的功底,走的也是祖父譚鑫培文武老生的路子。譚富英出科後,譚小培基本上謝絕舞臺演出,全力以赴地扶植兒子演出。他一方面讓兒子拜師餘叔巖,避免家學的侷限;一方面為兒子制定了長期規劃:以10年以上的時間搭班演出為主,提高表演藝術、擴大影響、積累資金、建立自己的觀眾群,為將來自己挑班做準備。

後來,譚富英在全國各地演出贏得了大量觀眾,連梅蘭芳都認為譚富英已經具備獨自挑班的能力,譚小培才決定由兒子譚富英自組“扶椿社”掛牌演出,並親為其充任管事。譚富英演出的事務,完全由父親操辦,自己只管唱戲,其他什麼事也不過問。在生活方面,尤其是待人接物,處處受到父親的管教。

譚小培把兒子的錢全管起來,每月只給富英有數的零花錢。譚富英也“逗”,嫌零花錢太少,但不明說,走到父親跟前,摔了個硬搶背。譚小培明白,譚富英的意思是說:你給我的錢太少,我就摔你兒子!富英這一搶背,份兒錢自然就漲了。

把譚門劇藝的規範繼承下來、譚富英的成功,無不浸透著譚小培的苦心孤詣與滿腔心血。

望子成龍!看京劇界“四大名爹”都是如何培養兒子的

荀慧生:外行父親造就大師

在“四大名爹”裡,只有荀慧生的父親荀鳳鳴是個外行。

荀鳳鳴是一位老實厚道的窮苦農民。因生活所迫,在荀慧生6歲那年,舉家流落到天津為生。為了養家,父親兩次把他賣進戲班。對於父親把他賣進戲班,荀慧生不但毫無怨言,反倒想:沒準我唱紅了,還可以養家呢。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荀慧生終於練出一身紮實的基本功,唱唸做打無一不精。生活中的荀慧生虛心好學,他曾師事胡佩衡,後又向齊白石、吳昌碩、王雪濤等名師問藝,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藝術素養。

荀慧生富有演劇天賦,愛聽戲、演戲,碰巧其父因生活所迫把他賣進戲班,這無意中倒把他送入了戲曲之門,使其得以大展其才。從這點兒來看,其父功不可沒,稱為“名爹”亦不為過。(據《名人傳記》劉振修,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