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三治融合”敲開善治大門

三門:“三治融合”敲開善治大門

建成村級示範綜治中心34個,35個村入選省首批善治示範村,創成“三治融合”示範村27個,打造社會化治理服務平臺“三門灣公益谷”,成功申報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鄉村治理方案編製成全國典型……近年來,三門探索走出一條黨建引領、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三治融合”基層善治新路子,善治大門徐徐打開。

自治為基,村規民約是法寶

在沙柳街道,曼岙村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老百姓成為村莊治理的主力軍,實現“村內無閒人,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村規民約功不可沒。”村黨支部書記葉亦本介紹,“我們村的村規民約是根據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實時調整更新,由村民自己制定、自覺遵守,目前涉及生態家園、婚宴習俗、平安創建等內容,獎懲分明。”

三门:“三治融合”敲开善治大门

記者來到村規民約張貼處,只見“違反垃圾分類處理規定的,給予打理村內公共庭院3天的處罰”等條約,既接地氣又走心。

該村還組建了由老黨員、退伍軍官、名望鄉賢等人組成的志願服務隊伍,下設扶貧幫困、平安巡邏、文明督導等三個工作組,參與低保評定、人民調解、夜巡夜查等村事村務,實現民事民管、民安民創。

無獨有偶,在海遊街道城西村,八任書記幾經修訂,城西村“村規民約”如今已增至30餘條、2000餘字,涵蓋婚喪嫁娶、環境衛生、文明禮儀等,逐步走出一條充分依靠群眾,“源頭管事、就地了事”的治理路子。

法治為本,村莊治理更有序

“全民中,普法律,人人學,莫忘記,不違規,不犯法……”如今,行走在蟹鄉大地,不少鄉村廣播都在播放朗朗上口的普法三字經。三門在推行法律進禮堂、進庭院、進村戶的同時,打造獨具特色的法治庭院,定時播放普法三字經,讓法治元素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

柯麗麗是浦壩港鎮山場村的黨支部書記、省人大代表,今年7月份起,她還多了一項工作:每週抽出一天到浦壩港人民法庭,領銜調解矛盾糾紛。

三门:“三治融合”敲开善治大门

因養豬設備款發生糾紛,黃岩某公司與浦壩港鎮一家養豬專業合作社打起了官司。柯麗麗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此案的調解工作。在她的努力下,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而曼岙村則實行村法律顧問坐班制,為給群眾提供“零距離”的法律服務。“我每週會固定一個時間去村裡辦公、走訪,及時為村民解答法律問題。”該村法律顧問、浙江持正律師事務所律師章日勇笑著說。

“村民代表”履職規範化機制、“三官一律師”機制、和合大調解機制……三門提出“三化十二制”,這些機制的落實切實為鄉村法治提供了遵循。

德治為先,鄉風民風更和美

“我們規範協商民主制度,推行名譽村主任制度,建立鄉賢工作室,邀請鄉賢廣泛參與社會管理,鄉賢們或經濟幫扶,或社會資本鏈接,或文化思想開導,有效化解個案。”亭旁鎮黨委書記奚捷介紹,該鎮凝聚了一批道德品行高尚、才華能力突出、熱心家鄉發展的鄉賢參與鄉村治理。

“看,這些都是我們村的優秀學子,有研究生、有博士……”在民風廊前,村民們正饒有興致地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是家庭的頭等大事,所以我家的家訓是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村民葉燕龍告訴記者。

三门:“三治融合”敲开善治大门

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德治教化,三門積極引導村民寫家訓、曬家訓。“與人為善,與鄰為友”“夫妻相敬、婆媳相讓”……如今,不少家庭門口都掛著“量身打造”的家訓牌。在沙柳街道船幫裡村,村民對於“船幫”“海防”“孝義”文化已耳熟能詳,寫家風、曬家訓蔚然成風,村民實現了“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的轉變。

而為了深入挖掘“孝義”文化,深化“紅榜頌道德”活動,不少村還成立了道德評判團,道德評判團則由“紅白理事會”“家風促進會”“文明評議會”構成,開展“立德”“評德”“頌德”,營造抑惡揚善氛圍,推進移風易俗,涵養和美文明的鄉風民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