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國 逐步衰落後被四川代替

提起天府之國,我們知道,這指的是四川。在古代,四川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氣候適宜,是西南地區難得的繁華富庶之地,被譽為“天府之國”。

然而,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國並非四川,而是關中。

所謂“關中”,指的是“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這四道雄關,猶如一圈天然的屏障,將關中圍住。渭河從關中穿越而過,孵化出燦爛的先秦文明。


關中: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國 逐步衰落後被四川代替


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建議“連橫”之計時,說了這樣一番話:“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這是最早將關中稱為“天府之國”的說法。

關中是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自秦、漢、隋、唐以來的歷朝歷代,都將關中視為“龍興之地”,不約而同地將都城建立在關中的長安。


關中: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國 逐步衰落後被四川代替


秦朝,是以關中為根據地,得以吞併六國,建立大一統政權。

秦漢爭霸時,楚霸王項羽曾經說過一句話:“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和劉備在關中爭奪廝殺,最終劉備笑到了最後,建立了漢朝。

隋朝依然在關中苦心經營,將都城設置在長安。

唐朝自不用說,李淵、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後,第一個攻佔的大城市就是長安。李淵以長安為都城,自北南下,統一了中原。


關中: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國 逐步衰落後被四川代替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生產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國力的盛衰。關中自鄭國渠修好以後,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農作物。這些都是戰爭必備物資。因此,誰擁有了這塊地盤,誰就擁有了稱王稱霸的本錢。

然而,關中地區連續1000餘年的不斷開發,人口劇增,使得土地的承載力達到了飽和狀態。人類過度開發,使得森林急劇消失、水土嚴重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繁出現,關中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被嚴重削弱。到了後來,關中地區已經不太適合定都了。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雖然最初選擇了以長安為都城,但關中的弊端逐步顯露出來。因此,隋煬帝登基後,“嫌棄”了關中,將都城遷移到大運河的中心和絲綢之路的起點洛陽。隋煬帝此舉是出於戰略考慮,並非要去南方“尋歡作樂”。


關中: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國 逐步衰落後被四川代替


唐朝末年,關中更是受到連年戰亂的摧殘,人口大幅度下降。與關中的衰退形成鮮明的對比,黃河下游、長江下游地帶得到了有效地開發,經濟日益發達,人口逐漸稠密,大有取代關中地位的趨勢。所以,隋唐以後的朝代,如五代十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沒有將都城設立在關中,而是更願意將都城往東、往南遷移。

後來,四川成都平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響,風調雨順,再加上位於西南邊陲,較少被戰亂波及,因此代替了關中,成為了新的“天府之國”。


關中: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國 逐步衰落後被四川代替


【參考資料:《天府之國》《關中》《戰國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