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大家知道,陝西這片土地,分為陝南、陝北、關中。為什麼中間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叫關中呢?

所謂“關中”,其實就是坐臥在熊關當中,是一個很典型的軍事術語。我一直認為:理解關中四關,是理解陝西,準確說是陝西的關中地區,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作為政治中心的關鍵。中國歷史上有幾個非常輝煌的時代,是以關中地區為根據地的。遠古時代,炎帝的活動範圍是關中地區,後來黃帝向南發展,逐漸融合,形成了炎黃和華夏族的概念;西周時期,周人從岐山發源,而後定都灃鎬,開啟了800年的兩週時代;秦人在關中地區的雍城、櫟陽、咸陽,穩紮穩打,終於統一中國,成就霸業;西漢定都長安,最終成長為媲美羅馬的東方帝國;唐代佔據關中,最終擊破各路諸侯,拉開了大唐盛世的序幕。

這一切不是偶然,“得關中者得天下”,在古代是有地理科學依據的。我們先看看地形圖。可以清楚看到:關中地區的南部是秦嶺,青藏高原以東最高的海拔,中國南北分界線;北部,是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坡;東面是黃河天險,西部是隴東高原。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在幾大高原中間的這塊土地,是一個長400公里,寬不足100公里的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秦川的土壤質量非常好,適宜開展農業生產。因此關中地區從地圖上看,只佔陝西面積的不到五分之一,但是生活的人口卻是陝西的一半以上。

對於古代生活在關中平原上的政權來說,主要守住平原四周的重要關隘,就能保證自身部族安全。

在周人崛起的過程中,主要的軍事對手是位於殷地(今河南安陽)的商朝,其他幾個方向沒有形成太重要的防禦關隘。到春秋戰國時期,軍事戰爭成為幾百年的主題詞,在長期軍事戰爭洗禮中的秦人,對關中平原的防禦有了系統的認識。逐漸形成了一個針對東南西北幾個方向主要軍事對手的防禦體系,這就是“秦之四塞”。包括函谷關、大散關、武關、蕭關。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函谷關之所以重要,是由這一帶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黃河從北往南,在潼關、風陵渡附近遇到秦嶺,轉彎向東流。在黃河東西走向到達洛陽的這一段,南有秦嶺,北有中條山。中間的黃河峽谷,是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唯一通道。大約6000年前,已經有了道路的雛形,這條道路是溝通古長安與洛陽的必經之地,今天我們稱之為“崤函古道”。《讀史方輿紀要》中有“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陝州、靈寶、閿鄉而至潼關,凡四百八十里”的記載。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崤函古道上有一處重要的關隘,叫做函谷關。守住函谷關,也就守住了東方國家進入關中的唯一通道。因為函谷關是秦人東邊最重要的關隘。

秦人的西關稱作“大散關”,在今天的寶雞以南的秦嶺山上。那麼,秦人西邊最重要的關隘為什麼是大散關呢?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這是因為,關中南部的秦嶺山脈,正南方向海拔較高,道路開通較晚,例如子午古道等。聰明的古人發現了從今天的寶雞,沿著嘉陵江直通巴蜀地區通道,開通了著名的陳倉古道,成為通往南方巴蜀地區的通道。由此,大散關也就成為溝通關中和巴蜀地區的咽喉,守住大散關,也就守住了秦嶺南坡的軍事力量威脅。因此大散關被秦人視為“西關”。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秦人的南關,不在正南方向,而是在東南方向。從今天西安的藍田,經藍關、牧戶關,翻過秦嶺的最高海拔不過1500米,能到達今天的商洛盆地,而後沿著丹江河進入南陽和荊襄地區,是秦國和楚國的通道。這一帶也就成為秦楚征戰的前線,戰國時期,秦楚在這一帶反覆爭奪,建立了眾多的關隘進行防禦,例如竹林關、漫川關等。其中被視為秦人南關的,叫做“武關”,位於今天的丹鳳縣武關鎮。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秦人的北關是蕭關。在今天寧夏固原地界。距離關中很遠,並且不在正北方向。所以很多人有疑惑,秦人為什麼把幾百公里之外的蕭關定為關中的北關?

蕭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候,秦人的西北方向是眾多遊牧部族,簡稱西戎,他們的軍事力量比較強大,經常進犯關中,這些少數民族進攻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沿著涇河河谷。西周的滅亡,就是被犬戎從涇河河谷攻進來的。由此,秦人為了保障安全,把關中的北關,定在了涇河的發源地六盤山,建立了蕭關。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四大雄關,禦敵於國門之外。只要四關不失,則關中地區高枕無憂。秦人也因為這樣的地理優勢,對關東國家保持著軍事優勢。關中一詞,逐漸成為秦國核心區的代名詞。到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和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可見當時已經明確有了關中的概念。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秦之四塞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函谷關天險地位喪失,關中東大門改為潼關。漢代以後,由於自然地理方面的變動,函谷關天險地位不再,新的關中東大門,往長安方向收縮了七十多公里,到了黃河大轉彎處,建立了關隘,稱作潼關。潼關從東漢末年開始建於文獻,在此後的兩千年,成為關中新的東大門。

為什麼陝西中間的這片土地不叫陝中,而被稱作“關中”?

今天,我們說關中的東關到底是函谷關還是潼關,我覺得都沒錯。因為他們事實上是一個一體的防禦體系,就是扼守著關中通往中原的通道。東漢以前是函谷關重要,東漢以後潼關重要。因為首都在長安,潼關自然是“天下第一關”。

西關大散關倒是一直髮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新的秦嶺通道開通,如儻駱道、子午道等,大散關的重要性也有所下降。

秦人的北關,當時主要防禦西北戎狄。在後來大一統王朝建立以後,必要性也大大下降了。在很多人看來,位於今天銅川地區,通往黃土高原的一個關隘-金鎖關,可以認為是關中的北關。

在長安作為國都的時間,函谷關、潼關由於對於首都防禦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天下第一關”,隨著長安失去國都地位,新首都周圍的關隘,自然成為最重要的,如山海關、八達嶺、居庸關。尤其是山海關,由於扼守著通往東北地區的通道,自然是最重要的關隘。至此,“天下第一關”的帽子,落到了山海關頭上。

那麼,關中四關目前都是什麼樣子呢?實地探訪還能看到什麼?歡迎關注我的平臺。近期連載給您呈現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