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大学后,从来不主动往家里打电话,怎么办?

幽草Vic


没事打什么电话,让孩孑安心学习不好吗?为嘛让孩子老牵挂家里?应该让孩子全身心投到校园生活中,不要给他增加额外负担。你这样说,只能说明你心里放不下他,心里空虚,才盼望孩子给你打电话。孩子大了,不能老生活在你的空间里,他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模式了。找点儿事干,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就好了。我才不希望他老打电话,那就说明她在学校安不下心来。想他了就给他打,说会儿话就行了。


用户3784193527468


在大学,我几乎没主动给家里打过一通电话。

都是父母打来的电话,电话里都这样的话题,

你吃了吗?穿暖了吗?和同学相处怎么样?学习怎么样?

他们的话题围绕着表面进行,他们很少提到我的爱好、我新交的朋友、我的心事。

于是,我几乎不往家里打电话了。

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但此刻变得极其陌生。

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40岁前,孩子和父母都问题重重

从青春期开始,孩子和父母的冲突就不间断。一方面,我们具有最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又有着直接的对立。我们有金钱、物质情感上的沟通,也有生活、学习上的不满和压力。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在青春期开始激发,在20岁大学前后最为激烈,到了40岁,当我们当了几年父母了,我们才慢慢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孩子是这么想的

  • 父母在刻意的靠近我们,想培养情感

  • 我没提出困扰,父母就擅自提建议

  • 我童年时候被忽略的时候,现在才来弥补

父母是这么想的

  • 孩子一直以来都没有实现人们所认为的成功,孩子不成功,是父母的不成功

  • 孩子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熬夜,烧烤等

  • 孩子是否能够独立生活,保持怀疑

孩子和父母持续矛盾的原因

1.独立

青春期最大情感就是独立,我们开始通过书籍、信息有意识的探索世界、社会。

而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在思维上在生活上过多的干预孩子,就会产生冲突。

到了大学,孩子意识得到更加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上大学,变成了一次成就、发现自我的机会,变成了一次对家庭控制的逃离。

孩子觉得自己够资格了。父母觉得没有。这便造成了矛盾冲突。

2.自我暴露

经济学有个著名的实验叫“囚徒困境”。AB两个人被警方抓取审问,如果A或者B同时否认罪行,他们将无罪。如果A或者B一方承认,另一方不承认,则承认判1年,不承认判8年。如果都承认,那就都判5年。

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都承认了,于是都判了5年。

按道理,对于他们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都不承认,都不判刑,但最终他们都承认了。

这个结果对双方都不是最友好的,造成囚徒困境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等”。

心理学上叫“自我暴露”。

<strong>孩子和父母都在选择性的传递一些信息。孩子和父母对信息的把控是不透明不对等的。因为子女和父母信息不对等,所以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以及信任缺失。

比如说:

1.对家庭重大问题的隐瞒

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等的隐瞒。

2.对生活、学业、身体健康上的隐瞒

为了让对方不担心,因而隐瞒事实。父母都说最近过得好,却不会跟孩子说自己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孩子说自己学习还行,却不会说自己经济出了问题等等。

怎么解决孩子同父母之间的问题

在以往的文章里,都是在讲述父母如何修复亲子之间的关系。但事实是,父母越主动,关系就越僵持。


恋爱中,女追男隔层纱。亲子关系中,父母一旦处于主动方,父母就陷入了被动。所以,要解决亲子之间不信任等问题,由孩子采取主动,会在恢复亲子亲密关系上取得最好的效果。

1.明白我们并不是真正的独立

身为子女,要明白一点,以现在的年龄和资源阅历是无法真正独立于这个家庭的。独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是几个月一两年能够完成的。如果子女匆匆的想要与父母划清关系,藕断丝连的状态,最后也会让子女和父母的关系陷入不快与僵局。

2.主动和解

正视过去。

主动跟父母提起他们过去对我们的忽略、伤害。不管他们是否还记得,修复过去的这个仪式感要做到。

3.向展示一个不断更新的自己

告诉他们,自己的爱好哪里变了

告诉他们,自己的朋友圈子哪里变了

告诉他们,自己的穿着打扮哪里变了

告诉他们,自己的行动哪里变了

告诉他们,自己的思维哪里变了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确是不一样了。


上面这些做法,对于传统的不善爱表达“爱意”的中国人来说,是会有些矫情。

但,万事开头难。

我们终会发现,父母眼中惊喜、欣慰的眼神。


程少话心理


孩子上大学后从来不主动给家里打电话,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顺其自然呗。

我也曾经历过这种情感的折磨。我女儿上大学时不足16岁,从没离开过家。作为家长自然会担心,于是,每天晚上我都按时通电话,说什么?无非就是吃穿住行安全……后来,孩子说,“妈妈,晚上我要在自习室学习到11点,你一通电话打来,我需出去接电话,一出一进,耽误我很长时间……”从此,我便不再打电话,孩子有孩子的世界……

那种扯心扯肺的思念担心却因为不通电话在逐渐加剧,但,久了,也就习惯了……

细思付,孩子上大学了,父母还不算太老,真的不必苛求孩子常常与父母通电话。这是因为:

1、孩子的世界我们不懂,我们的世界孩子也没必要了解。

2、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孩子戏谑,后高三,还是让孩子心静些好。

3、孩子大了,作为家长,该放手时则放手。

不常常通电话并不是不通电话,当孩子与你通电话时,作为家长多倾听,当孩子因思想烦躁向家长发火时,要容忍孩子,引导孩子摆脱烦恼。当孩子恋爱了,这很正常,即使家长不看好也是宜疏不宜堵,孩子的事就让孩子做主吧,家长只是提出正确的建议……

虽不常常通电话,但如果孩子能够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愿意告诉你,那么家长就是合格的,孩子也是优秀的。

不主动打电话的孩子也不是不知道感恩,我也曾开玩笑的口气对孩子说,“多长时间不通一次电话,我与你爸爸有病死了,你也不知道……”“到你们年龄大了,哪还能让你们单住!”我一下子释然了……


布衣教师


孩子上大学后从来不给家里面打电话正常吗?我觉得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存在得很不正常,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就是尊老敬老,“孝”字当先。每个父母都会在孩子成年后希望孩子能关心自己,哪怕是简单的问候。而现在的孩子呢?到上大学已经成年的年龄了却毫不在意甚至根本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上大学之前这漫长的十几年中也许我们教会了孩子学习中争当强者,比赛中争当第一,玩耍中争当王者,却唯独忘了教孩子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拿我自己而言我就不敢想像如果儿女长大后飞黄腾达有出息了或是一无所成没有出息都对父母不闻不问的境像。我不觉得我们的孩子非得有大把的钞票身上有不一般的头衔才是优秀,能嘘寒问暖心里牵挂着父母才是最优秀的孩子。但别指望一个从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会突然懂得牵挂自己的父母,懂事孝顺的品质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也需要从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颗善良、孝顺、感恩的心!


忠实听众64527440


我是青鱼巴巴,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孩子上大学后从来不主动往家里打电话,青鱼巴巴认为可以用这几种方法试试。

方法1:孩子不主动打电话,家长主动打就行。

孩子有的性格天生就独立,不爱跟父母叨念琐碎的事。既然父母担心,就多打一些电话。

既然爱孩子担心孩子,不妨多打电话关心孩子。



方法2:了解孩子联系密切的同学、老师的联系方式,可以更快速了解孩子动向。

孩子到了大学不愿意跟父母打电话是因为有心事的时候,有朋友可以倾诉。

所以了解孩子联系密切的朋友,可以知道孩子在哪里在做什么心情怎么样。

父母打电话给孩子无非就是想要知道孩子是否平安,相信这点,孩子的朋友定然会言无不尽尽无不言的。



方法3:定期去找孩子,看看孩子的动向。

可以说,这是最费时间的了。因为家长多半是要上班,而孩子也不喜欢大学生活经常有爸妈跑来学校。

相比打电话,或者从孩子朋友那边了解的信息,都不如这个方法来得直接。

父母不仅可以真正看到孩子,感受到孩子是否开心,是否需要帮助等等。



方法4:既然孩子不喜欢打电话,就用他喜欢方式沟通。

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沟通的app代替了电话沟通,如果你真的想跟孩子沟通上,那就换一种方式。

孩子喜欢玩微信,你就去学微信。喜欢微博,你就去微博给他留言。喜欢玩游戏,就去游戏里跟他沟通。

总有一种方式能够对上孩子,最后让你们在一条线上。



最后,青鱼巴巴想说,孩子不主动打电话说明孩子想独立,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父母担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也不用太过于焦虑。大学是孩子迈向成年的一道坎,有些路还是得他们自己走一走。

我是青鱼巴巴,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青鱼巴巴


孩子外出上大学,作为父母常常会思念和牵肠挂肚,希望能够听到孩子的声音,看到孩子的面孔,哪怕只是能够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这种情感是每个父母都会有的,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为人父母牵挂子女的情感。



有人说:什么是孩子,孩子就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然后一辈子放在心尖上的人。

不管孩子多大,永远都是父母心头的牵挂。

但作为孩子,却完全不同。小的时候可能对父母还比较依恋和依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慢慢的就开始疏远父母。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进入一个和小学中学完全不同的繁华环境。这个时候,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情感分散到方方面面,在内心的深处,很难给父母留出空隙和地位。

常不给父母主动打电话的孩子绝非是别个。很多很多的孩子都不主动的给父母打电话,更不会主动的关心父母的生活和身体情况。



他们什么时候才会给父母打电话呢?

第1种情况:受到挫折,或委屈的时候向父母倾诉;

第2种情况:得到某种成就,或成功的时候,向父母分享;

第3种情况:生活中有某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向父母求助;

第4种情况:没有钱花的时候,向父母伸手要钱。

在这4种情况里边,最后一种情况最多。

他们除了没钱的时候向父母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要钱以外,日常生活中则很少给父母打电话,或者发信息。

其实这里边,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父母如何去关爱呵护孩子,而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孩子的意识里边,只有父母对他百般的呵护,没有自己对父母的关爱和关心。




作为大学生,一是受过高等教育,二是都已经成人。父母年龄一天天的增长,心力和精力一天天的衰退。他们不在乎儿女能给家庭分担多少责任,最在乎儿女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能够经常和他们通话互动。

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抽出来更多的时间,给父母打打电话,聊聊天,汇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了解父母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多给父母一些安慰和宽慰,让年迈辛劳的父母也能够过得舒心一些。


教育探微


孩子上大学了,年龄已经在19岁以上了,是个成年人了,有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主见,不会再和以前一样,是个离不开父母的孩子。这一点儿,是很正常的变化。

不主动往家里打电话,说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粘性不够高。否则,即使打得不勤快也应该会一个学期打个两三个,而不是一个都不打。为什么会这样,做为父母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我是木林,一名心理学爱好者,优质心理领域创作者。以下,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01 孩子的成长经历是“压迫式”的

什么是压迫式的成长经历?就是孩子从小到大,没有自由权,什么事情都得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去做。

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不愿意的,虽然反抗过,但是没什么用,所以只能服从。

这并不证明孩子就愿意过这样的日子,只要环境合适,就立刻会释放内心的压力。而对于压力来源的父母自然是话题更少。

02 孩子的成长经历是“孤独式”的

什么是压迫式的成长经历?就是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是一个人的世界,没有人和他分享成长的快乐和烦恼,父母也不过问他。

比如很多独生子女就是这样的成长,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孩子对于父母没有依赖性,你说也行,不说也行,孩子习惯了。当然,你也不要指望孩子主动给你电话,因为彼此之间没有情感黏连。

03 孩子的成长经历是“娇惯式”的

什么是压迫式的成长经历?就是孩子从小到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无限制的满足他,在他的世界里,自己是最重要的,父母是最不重要的。

娇惯的孩子,我们都知道,最容易出现的性格就是自私。再出去读书,父母基本就是“提款机”的概念了。

父母应该如何面对这件事?

首先

孩子长大了,父母就要学会放飞孩子,而不是期望着孩子时时刻刻主动打电话给自己。没办法,这是成长中一个必经之路,毕竟外面的精彩世界,不是一个刚成年的人能够抵挡得住的。

其次

孩子并不是不爱我们了,只是他们现在的情感与内心填满了更多的元素,所以重点不在我们身上了,所以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再次

沟通不一定非得是打电话啊。现在微信作为主流的沟通软件,完全可以起到日常沟通的功能,还能避免像打电话那样,说两句就没话题的尴尬。


木林谈心理


孩子上了大学离家到了外地,开始了独立的生活。首先生活圈子变大了,再不是从前只和父母亲人在一起的生活状态了。



第二学习紧张,大学的学习除了听课主要是上图书馆阅览室查资料自学,独立完成实验和习作,与中学相比学习的方式变了,思想的追求在不断升华,思考的空间与层次日新月异。



第三现在学校的环境与生活的条件优越,加之学生已步入成年故很少有困难诉求。所以没有没有必要无事经常给父母打电话。 但父母不放心,总想和过去一样了解孩子每日的安全及生活状况。鉴于此,一方面要求孩子定时打电话,另一方面父母也应适应此情况,毕竟孩子已成年,往后还要成家立业,不可能总在父母的周围。记得我们那会儿上大学,无电话,只是写信,一年写不了几封信,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大家都相安无事。现在有电话有微信,父母也可象傅雷家书那样,把自己的想法解见寄托通过微信与孩子交流。我觉的这样很好,当然电话直截了当,但不便长时间唠叨。



为什么有的同学就往家里打电话多,且有话说,主要和原来的习惯有关。有的家庭过去上下交流多,家庭亲腻温润感强,再加上个人的性格因素,故这些同学就爱打电话且有话说。所以不主动打电话的同学应向这些同学学习。一定要体量父母的殷殷之心,要牢记弟子规的开篇语:弟子规,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下面不妨再重温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衣裳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远山的呼唤


你这属于空巢期,孩子上学去,一下子少了一个人。内心的不舍肯定是有的。儿行千里母担忧。什么时候也是为孩子牵肠挂肚的。心情可以理解的。

但儿大不中留,孩子总要单飞的。孩子需要成长成才,那么离开父母的怀抱也有更大空间去飞翔。去施展才华。他们也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圈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钱给够了那孩子终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如同脱缰野马。自由自在,对你们的牵挂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咯!



没事可以给孩子打打电话,发发微信,多鼓励孩子。别让自己成了孩子的负担!最起码精神上的负担呢。爱她也要学会放手。记得我们上大学时手机还不普及,就是固话,后来有了手机就是短信联系呢。


幸福生活需要奋斗知足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12岁之后,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而对同龄人的依赖加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而上大学的孩子,一般都已经成年了,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而父母常常是放不下,各种惦念,各种牵挂。既然孩子不主动往家里打电话,那我们就主动的多给孩子打几个电话吧,尽量也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打扰,知道孩子安好就可以了。

给孩子更多的理解

我们经常说儿大不由娘,就是孩子大了之后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我们很多都是从大学时代走过来的,大学阶段一般都会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目标。

那时感觉一天都很忙,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目不暇接的计划和安排把我们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就像一只解放了的小鸟,每天忙着飞东飞西,自然而然的就忘记了家里的老父亲和老母亲。

等到手里的生活费用光了,这时才想起赶紧给自己的父母打个电话。有时也会心怀愧疚,但很快又投身到热烈的大学生活中了。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理解孩子。孩子大了,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和我们形影不离,紧紧拉着我们的手。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安排,也有自己的朋友和同学,感情上有了新的寄托,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定期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现状,可以如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些孩子感情不是那么细腻,而是粗枝大叶的那种,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定期给孩子打个电话,或者晚上和孩子微信视频通话一会儿,在不打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了解一下孩子近期的生活状态,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困难。孩子安好就是晴天!

也可以把自己真实想法告诉孩子:“我和你爸爸都很惦记你,怎么也不知道给家里打个电话呢?”或者说:“即使再忙也要记得和爸爸妈妈联系,我们都很关心你。”这种直接的表达远比自己在心里抱怨好的多。把自己的感情需求告诉孩子,孩子才知道怎样反馈我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孩子多大年龄。



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年我去张家口上大学,正好赶上了张家口坝上地震。那时电话还不是很方便,只有宿管科有一个固定电话,每天宿管门口的小黑板上都写着谁几点钟去接电话。

地震之后,很多同学都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宿管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不知道父母是否知道了这个消息,跑到学校门口的电话亭,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是打到我们隔壁家的,当时家里还没有装电话。

父母接到电话以后非常激动,说一晚上都没有睡好,一直想办法给我打电话都打不通。得知我没事之后,父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一刻我才知道,作为孩子,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年龄多大,都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无论我们多么忙,都记得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不要让他们担忧。



子女就像那天上飞的风筝,无论飞的多么高多么远,那长长的线都牵在父母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时间和我们联系,我们主动一点儿又何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