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三面環水的湘橋村掩映在波光水影間,

整齊劃一的古建築群沿水展布。

古厝內,

老人們走家串戶,

呷了一口茶,

聊起少年時期划船出海的故事……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湘橋村是龍文區活態保護古厝群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龍文區不僅將多處古建築群修舊如舊,還留住了村民,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保存下當地風俗、文化、生活習慣等“活態”的東西,讓古厝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九十九灣串起古厝群


九十九灣是漳州市流域最廣的內河,它貫穿整個龍文區,蜿蜒淌過幾十個村莊,從湘橋村一帶注入九龍江西溪,成為串聯城鄉的一條美麗的內河。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九十九灣自古是城郊水路交通運輸的要道,歷史上連接海絲起點的內河港口,帶來了航運與商賈繁華以及深厚的人文積澱。在九十九灣水鄉的村莊中,有可追溯到唐末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湘橋,也有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的登科、石井、橋頭等傳統古村落。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日前,記者走進湘橋村,觀賞這些獨具閩南特色的古建築,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進來坐,喝口茶!”85歲的黃水盛正在家裡和厝邊老人們聊天,見到記者進屋,老人拿出一把小竹椅,讓記者坐下聆聽他們的故事。


“我18歲就用帆船載著甘蔗到廈門賣。”黃水盛說,湘橋村地處九龍江支流西溪北岸,水系發達。這裡的土壤也很肥沃,所產的甘蔗特別甜。早期村裡的農民都是兩人作伴,一人揚帆,一人划槳,沿著九龍江開到廈門。賣完甘蔗後,還從廈門載肥料回來灌溉果園。


黃水盛沏了一壺新茶接著說:“如果在本社間走動,九十九灣就發揮了大作用。古時候人們駕著小舢板沿灣捕魚蝦、搬運貨物、走家串戶,在溪邊淘米洗菜,過著愜意的水鄉生活。”


“有湘橋富,亦無梧橋大厝”,這句地道的漳州話稱讚的正是龍文區梧橋村古風古韻的大厝群。年過六旬的鄭各雨是梧橋村老人協會的會長,他回憶說,村中老人常常講起梧橋先人“十三隻帆船走南洋”的故事。漳州月港興盛的年代,梧橋盛產甘蔗,村民便將其榨糖,然後通過水路,遠赴南洋貿易。回程時,他們以東南亞石料作壓艙石,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石頭,成了絕好的建材,被用於鋪設臺階、當作門檻石、建造石柱,並留存至今。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作為龍文區古建築存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村,梧橋古厝既承襲了閩南傳統建築“紅磚白牆燕尾脊”風格,又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然而,作為典型的城中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梧橋古厝一度陷入沉寂破敗,甚至險些傾覆於工業大潮中。為了更好地對梧橋村進行保護性開發,龍文區研究制定梧橋村古村落規劃方案,確定了“少動土、少拆遷、保根本”的原則。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如今,村中保留有小宗祠、自然村祖祠堂、青磚大厝、土地公廟等古建築20多座,總建築面積1.15萬平方米。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間,在漳州市區頗為罕見。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古厝承載傳統民俗文化


廍碾、篩鬥、獨輪車、紡織機……在梧橋村的祠堂內,一件件充滿年代感的老物件似乎在講述著一個個“老故事”。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梧橋村村委會主任鄭志祥告訴記者,2015年底,村裡開展城鄉垃圾大整治,在清理房前屋後的雜物時發現很多老物件。經過多番合計,村裡決定收集這些老物件,利用現有閒置的古厝進行擺放,興辦“鄉愁館”,讓年輕一代的村民可以通過“鄉愁館”,一探逝去的歲月。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老物件記錄著歷史故事,而民俗文化也藉助古厝得以傳承併發揚光大。湘橋村的黃氏宗祠經過修繕後,成為湘橋村青少年國學武術教育基地。村裡聘請了龍文區武術協會副會長鄭加坤為教練,利用寒暑假時間,在宗祠內免費為本村孩子開班授課。同時,武術班也學習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等國學經典,文武兼修。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據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會長林天海介紹,龍文區傳統武術歷史悠久,自明末清初南少林被毀滅,南少林功夫傳入漳州和天地會,龍文區就有民間習武健身習俗。上世紀30年代,全區有近半數村莊建立武館,所覆蓋的拳種有五祖拳、太祖拳、相公拳、白鶴拳、五獸拳等。


除了武術文化,龍文區的龍舟文化也有著深厚的底蘊。每年端午節,周邊十幾個村莊的龍舟都會齊聚到湘橋村的華佗廟,在這裡舉行祭拜儀式,並展開一場民間的龍舟競渡。


“接下來,我們計劃在湘橋村建設龍舟博物館、龍舟碼頭、龍舟航道等,讓龍舟體驗成為重要的常規活動。”湘橋村村委會主任黃志松說,目前,龍文區共有龍舟70多艘,基本上每個村莊都有龍舟,參與、參觀者達萬人。他們希望通過建設龍舟賽事相關配套,努力把龍舟文化打造成龍文區地方特色文化之一。


古厝活態保護的進與退


漳州市政協海峽文史資料館館長江煥明認為,人才是文化的核心,古建聚落的保護不僅是為了留下建築本身,而且是要將當地百姓與當地風俗、生活習慣等“活態”文化全方位地保護起來,留住文化的靈魂。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江煥明說,如果遷走所有村民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活態保護,至多是文化仿生社區。當然要留住原有居民,也要維護好他們的利益,啟發他們更好地保護家園。“九十九灣是一條美麗的遊覽線,又是水上交通線,是活生生的文化形態。若能打通區域界限,恢復其整體形態,使之成為水上游覽的品牌產品,就是最好的活態保護。”


然而,在湘橋村村委會主任黃志松看來,留住原有村民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問題。“目前湘橋村保留較為完好的古厝有11座,其中,有村民居住的有7座。”黃志松表示,如今,年輕人大多不願居住在條件簡陋的古厝,基本上都搬出去外面居住了,只剩老人家願意留下來。但老人們行動不便,用火用電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古厝內的衛生保潔也是個大問題。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黃志松認為,古厝群如果沒有融入一些文創產業,與遊客形成良性互動,也難以吸引人氣,產生價值,實現可持續性保護。“我們希望通過租用或者徵用的方式,將古厝承包給第三方運營,打造成茶藝培訓基地、綜合教育基地、龍舟博物館等。”黃志松說,他們計劃通過租用的方式,將翰林第主厝打造成茶藝培訓基地,目前正在向上級申請報備。


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會長林天海告訴記者,古厝的修舊如舊也至關重要。古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其獨特的建造風格以及結構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科學價值以及藝術性更是不可估量。新時代的保護形式就是要讓古建築保持原有風貌,保留住鄉鎮的文化命脈,通過改善內部設施,進一步發揮商業價值。古厝開發也應堅持保留和開發並重,不能一味地推倒重建,而是應該注重本土文化、生活習俗和鄉愁的傳承。


“古厝要做到修舊如舊,還需要優秀的古厝營造匠人。”林天海坦言,目前,全能型的古厝營造匠師越來越少,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近幾年通過為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申請非遺保護項目,為匠人們申報非遺傳承人,為技藝的傳承打造平臺,給匠師們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據瞭解,未來研究會還將進行立面提升改造、設立福建省古厝構件博物館,並通過開展定期培訓、舉辦沙龍及講座等方式來推廣古建築保護知識,培養古厝營造傳承人。


古厝保護 需留住“文化靈魂”


依山傍水的古厝群,厝內人家沏了一壺茶,用地道的閩南語聊著家常。遇到遊客走進,也不覺驚擾,倒是熱情地請你進來喝杯茶,為你講述古厝的“前世今生”。近日,記者在採訪中就邂逅了這樣一段美好的體驗。



龍文區這兩個古村落韻味悠長!你去看了嗎?



記者也曾跋山涉水去過國內多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景點,然而不少景點都太過商業化,甚至淪為購物區,不免讓遊客覺得乏味,失去了旅行的意義。


由此可見,全方位地保護好古厝群的文化生態環境十分重要,而這其中,原有居民的去或留就成了關鍵。留住他們,當地的風俗習慣、民俗文化等“活態”的東西才更有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那麼在規劃保護和開發的過程中,如何確保原有居民的利益不受損害,同時又能盤活古厝群的文化資源,讓古厝的保護和開發利用,走上一條可持續性的道路?這就成了當地政府部門需要深入調研考察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