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門”惹禍遭誅殺,細說禍從口出的隋朝悲劇名將賀若弼

引言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曾經說過:“

功成身退,天之道。”告誡人們要懂得“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凡事要有分寸,把握適當的“度”,不能不及,又不能太過,以免樂極生悲,走向反面,留下“亢龍有悔“的遺憾。隋朝開國名將賀若弼就是這麼一位充滿悲劇性色彩的人物。賀若弼,鮮卑族人,其在隋滅陳、“威加四海”、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成為一代名將。

事業的成功、地位的提升、屬下的恭維使賀若弼飄飄然起來,逐漸變得忘乎所以、驕橫跋扈、目中無人起來。作為一代名將,賀若弼在功成名就後忘記了父親臨終時惡苦口婆心,驕傲自滿、信口開河的行為是其取禍之道。從隋文帝時期名滿天下的大將軍,到被隋煬帝貶為階下囚進而身死族滅,本文將從名將賀若弼入手,細說其人生歷程及悲劇性結局,並試圖探尋出其禍從口出的歷史之鑑。

“飛門”惹禍遭誅殺,細說禍從口出的隋朝悲劇名將賀若弼

賀若弼畫像

  • 父親賀若敦的遺訓

賀若弼的祖父賀若統、父親賀若敦皆是北周驍將,其父賀若敦以武烈聞名。公元565年,賀若敦因“降功負氣”、口出怨言被北周權臣宇文護“嫉而害之”。賀若敦臨死前,囑咐賀若弼:“國分為南北,為將著,當報國求一統,吾揮戈南下平定江南之夙願遙不可期,兒當承吾遺志一統”。同時賀若敦再三告誡兒子,自己是因為嚼舌頭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你一定要三思,不要重蹈禍從口出的覆轍。

知子莫若父,為了讓賀若弼引以為戒,賀若敦用錐子把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告誡他務必謹言慎行。賀若弼將父親臨終遺訓牢記在心,胸懷大志,苦練弓馬,熟讀兵書,能文能武,博聞強識,“有重名於當世”。唐朝的魏徵評價他“儻英略,賀若居多

”。最終賀若弼被北周的齊王宇文憲器重,徵召為官,踏入仕途。北周武帝宇文邕望子成龍心切,要求太子宇文贇與眾大臣一樣朝見,隆寒盛暑也不得休息。

  • 賀若弼嶄露頭角

武帝宇文邕詔令東宮官屬記錄太子言行,每月奏聞,如若太子有過錯,動輒杖打。太子宇文贇畏懼父親的皇威,“矯情修飾”,不再出任何過錯。上柱國烏丸軌曾對賀若弼說:“太子一定不能身擔大任。”賀若弼對此很是贊同。烏丸軌便對武帝宇文邕說:“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嘗與賀若弼論之。”宇文邕問詢賀若弼,賀若弼謹記父親的叮囑,回答道:“太子一心向學日有所進,最近也沒有過錯啊。”

“飛門”惹禍遭誅殺,細說禍從口出的隋朝悲劇名將賀若弼

烏丸軌指責賀若弼前後不一

烏丸軌指責賀若弼所說前後不一,賀若弼回答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所以不敢輕議也。”太子宇文贇即位後,記恨烏丸軌說其“非帝王器”,殺害了烏丸軌,賀若弼因謹言而倖免於難。後來,賀若弼隨上柱國、行軍元帥韋孝寬攻克南陳淮南、壽陽等數十城,使長江以北的疆域都劃入北周。賀若弼在其間出謀劃策,臆則屢中,被拜為壽州刺史,改封襄邑縣公。

  • 整軍經武立功名

公元581年,隋王楊堅受禪登基,建立隋朝。楊堅心懷統一天下之志向,四處尋訪可以擔當這個重任的人。尚書左僕射高推薦說:“朝臣之內,文武才幹,無若賀若弼者。”隋文帝楊堅深以為然。賀若弼向隋文帝獻滅陳十策,獲隋文帝稱讚,並賜予寶刀。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將統一南方提上日程,大舉伐陳朝,隋文帝以晉王楊廣為行臺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任命賀若弼為行軍總管。

賀若弼眼光長遠,整軍經武極有章法。一是兵不厭詐,善用疑兵之計。籌備伐陳的幾年間,賀若弼大量購買船隻並藏匿起來,又買破舊船隻數十艘,停於岸邊,使陳軍以為隋軍缺少戰船無力南下。大軍換防也固定地點,聲勢很大,使陳國軍隊疑神疑鬼,動員軍隊開拔至長江前線防守,幾次三番疲於奔命卻發現隋軍只是換防而已,遂逐漸放鬆戒備。

“飛門”惹禍遭誅殺,細說禍從口出的隋朝悲劇名將賀若弼

賀若弼滅陳之戰示意圖

賀若弼還經常沿江組織隋軍訓練演習,人喧馬噪以掩蓋自己真實戰略意圖,使陳軍“不復設備”。二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賀若弼選在大年初一,乘陳軍歡度佳節之際,分路渡江,陳軍鬆懈不備,一觸即潰。賀若弼偷襲成功並攻佔了南徐州,活捉南徐州刺史黃恪。三是優待俘虜,軍紀嚴明。南徐州戰役中,賀若弼部俘虜的陳軍士兵,均予以優待。

賀若弼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有士卒拿民間一物者,立斬不赦。四是能征善戰,善打硬仗。賀若弼率軍先後擊敗陳將田瑞、魯達、周智安、任蠻奴、樊毅、孔範、蕭摩訶等,被譽為常勝將軍。攻取陳朝都城之戰時,賀若弼在鐘山一帶牽制並擊潰了陳軍主力,再立大功。西路軍總管韓擒虎率五百騎兵穿插於陳軍縫隙中,先期攻入陳都城建康,獲入城首功並俘獲陳後主陳叔寶。唐朝詩人周曇有詩讚嘆賀若弼:破敵將軍意氣豪,請除傾國斬妖嬈。紅綃忍染嬌春雪,瞪目看行切玉刀

“飛門”惹禍遭誅殺,細說禍從口出的隋朝悲劇名將賀若弼

唐朝詩人周曇讚歎賀若弼的詩

  • 驕傲自滿懷憤怨

自己擊潰陳軍主力卻讓韓擒虎“撿漏”,賀若弼對此事憤恨不已。賀韓二人都“自矜其功”,爭功相罵,互相傾軋,引起隋文帝的反感。晉王楊廣偏袒韓擒虎,參奏賀若弼“先期決戰,違軍命”的失誤。隋文帝楊堅則認為賀若弼在結束自東漢末年以來三百多年的割據分裂局面中“克定三吳,公之功也”,於是“命登御坐”,以示殊榮。隋文帝進封賀若弼為上柱國,封爵宋國公,食襄邑三千戶,給予諸多賞賜。

隋文帝還把陳後主的妹妹賜給賀若弼做妾,拜其為右領軍大將軍,不久轉右武侯大將軍。“弼時貴盛,位望隆重”,一人得道,滿門沾光。“弼家珍玩不可勝計,婢妾曳綺羅者數百,時人榮之”。面對隋文帝的封賞,賀若弼不知感恩卻驕傲自滿,自以為功在群臣之上,行事高調,常以宰相自許。在隋文帝任命令楊素為右僕射,“

與高專掌朝政”時,賀若弼“甚不平,形於言色”,因此被罷官後還“怨望愈甚”。

公元595年,賀若弼又因言獲罪被隋文帝下獄,朝中公卿認為賀若弼怨憤過重,奏請處以死刑。隋文帝猶豫數日,考慮到他的功勞,終究免他一死但除名為民。次年,念舊的隋文帝又恢復了賀若弼的爵位,因為忌其為人,不再任用其為官,但每次宴請賞賜,都給予其很高的待遇。公元599年,隋文帝於仁壽宮賜宴文武百官,席間詔賀若弼作詩,賀若弼依然率性而為、居功自傲、詩意憤怨。隋文帝聽後,一忍再忍。

“飛門”惹禍遭誅殺,細說禍從口出的隋朝悲劇名將賀若弼

對賀若弼一忍再忍的隋文帝

  • “飛門”惹禍遭誅殺

清代學者金埴《不下帶編》裡說:“舌在口中,如鳥在籠中。鳥從此樹飛彼樹,言從此人飛彼人,故曰口為飛門。士君子不可不慎言也。”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賀若弼“尤被疏忌”,卻不審時度勢,依然信口開河,口無遮攔。隋文帝是開明之君,念及君臣一場以及伐陳功勞能容忍他,但隋煬帝是暴君,與他可沒有交情。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賀若弼隨隋煬帝北巡至榆林。隋煬帝命人制造了一個可容納數千人的大帳篷,用來接待突厥啟民可汗及其部眾。

花樣作死的賀若弼認為建帳篷沒有任何用處,與高熲、宇文弼等人私下議論、說長道短,被人報給隋煬帝。就隋煬帝楊廣這暴脾氣,豈能慣著賀若弼,當即下令將不知收斂的賀若弼與高熲、宇文弼一起下獄論罪處死。賀若弼之子賀若懷亮“慷慨有父風

”,以柱國世子拜儀同三司,在賀若弼被處死後,賀若懷亮不久也被賜死。徐鈞曾作詩感嘆:“乃翁永訣語堪悲,果定江南副所期。守口未能終死舌,如何忘卻刺錐時。”

“飛門”惹禍遭誅殺,細說禍從口出的隋朝悲劇名將賀若弼

隋煬帝楊廣將賀若弼處死

  • 後世評價

唐朝的魏徵也為之扼腕嘆息:“雖賀若弼倜儻英略,然賀若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顛殞於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臨終之言,必不及於斯禍矣。”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設廟享祭,這批人中就包括“右武侯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為古代七十二位名將設廟享祭,其中亦包括隋朝名將賀若弼。

結語

賀若弼文才武略,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可他的光榮卻如曇花一現,在消滅了隋國最大的對手南陳之後,他就從歷史舞臺上退出。他後半生雖然享盡了榮華富貴,卻始終鬱郁不得其志。他的命運如此坎坷,當然與皇帝的極端不信任和猜疑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源於他恃功傲人,狗眼看人,動輒狺狺而吠。這樣為人處世,必然四處樹敵,豈能不遭人排擠?最後死於非命,其實也是他所作所為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令狐德棻,《周書》,中華書局,2002年

魏徵,《隋書·賀若弼列傳》,中華書局,1996年

陳倩,《賀若弼的口舌之禍》,文史天地,20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