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是“安全島”多地整治“告黑狀”

原標題:退休不是“安全島” 多地整治“告黑狀”

據統計,今年10月,有4名中管幹部被查處: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副書記、總經理雲公民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原黨組副書記、理事會主任劉士餘,四川省政府原黨組成員、副省長彭宇行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李慶奎等3人受到黨紀政務處分。

同時,在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幹部中,有4人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5人受黨紀政務處分。

記者梳理統計,10月份前述兩類被查處幹部13人,月度查處案件數量,高居今年前10個月之首。

此外,10月份還查處了近80名省管幹部。

反腐不放長假,肅貪不挑時節。沉浸在國慶盛典喜悅之中的幹部群眾,深切感受到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的步伐沒變,力度不減。

“斷崖式降級”成常態

10月4日,經中央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並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決定給予劉士餘同志留黨察看二年處分,由國家監委給予其政務撤職處分,降為一級調研員。

6天后,經中央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並報中共中央批准,決定給予彭宇行開除黨籍處分;由國家監委給予其政務撤職處分,降為四級調研員。

10月22日,經中央紀委常委會會議研究並報中共中央批准,決定給予李慶奎同志留黨察看二年處分,按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部部門副職確定其退休待遇。

劉士餘從正部級降為一級調研員,彭宇行從副部級降為四級調研員,等於行政級別連降四五級。從央企一把手崗位退下來的李慶奎,退休待遇降至總部部門副職,同樣屬於“斷崖式降級”。

前述3名官員處分決定中,都有“收繳其違紀違法所得”的內容。當初怎麼“吃進去”的,現在怎麼“吐出來”。

李慶奎被“斷崖式降級”兩天後,曾與他一起在華電集團工作且已退休6年的“老搭檔”雲公民,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雖然外界多有猜測,但目前並無兩案關聯的確切消息,電力系統反腐任重道遠卻是不爭的事實。

十八大以來,領導幹部“斷崖式降級”並不鮮見。每添新案,都會引起輿論熱議,足以說明公眾對這種治吏方式的關注程度。

民間所謂的“斷崖式降級”,即“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屬於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第三種。

當然,“斷崖式降級”也有適用範圍,即針對被審查人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其違紀行為的性質和情節、造成的後果和影響、認錯悔錯態度,以及配合組織審查、退繳違紀所得等情況,依紀依規給予黨紀重處分,並作出重大職務調整。

例如對劉士餘的處分決定如此表述:“鑑於劉士餘同志能夠主動投案,如實交代違紀違法問題,認錯悔錯態度較好,按照‘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對其可予從輕處理。”

對李慶奎、彭宇行的處分決定中,還有如實交代“組織之前不掌握的問題”、積極主動“上交違法違紀所得”的內容。

退休不是“安全島”

除了李慶奎、雲公民等人均屬退休後落馬外,10月還有多位涉案人員,屬於“退休後被查處”。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政協原副主席霍建設,退休6年後被查;陝西省菸草專賣局原黨組書記李澤華,退休2年後被查;甘肅省公安廳治安管理局原局長張江武,退休1年後被查……

退休前忙著公權變現,曾經是這些“落馬者”的真實心態。

“等我退休,你再來報答我!”湖南省郴州市人防辦原黨組書記、主任白廣華,既想貪,又想躲,在任時就打起“放長線釣大魚”的“小算盤”。

他利用職務便利,在工程承攬等方面為他人提供幫助,一分錢不收,卻放話要對方在其退休後來“感謝”。

結果,機關算盡太聰明,終沒躲過高懸的反腐利劍。

浙江省紹興市政協原副主席陳建設,退休15年後主動投案,徹底“給了自己一個交代”。

原來,陳建設感覺自己貪腐問題已暴露,“當時想了兩條路,第一是逃往國外,但媒體報道很多‘百名紅通’人員都被追回,說明這條路已走不通;第二是主動投案,與其組織找上門,不如主動向組織交代,爭取從輕處理”。

反腐沒有“休止符”,離職退休更不是“避風港”。退休官員被查案件增多,不僅釋放出監督執紀問責無死角的信號,也向退休就等於“平安落地”的錯誤認識和僥倖心理亮紅燈。

“雅賄”都有“遮羞布”

10月28日,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分黨組書記、原副主席趙長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審查調查,引發人們對藝術領域腐敗的熱議。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卻也成為某些人沽名釣譽的工具。一些被查處的“官員書法家”,都擁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之類的頭銜,人一落馬,作品也跟著“掉價”,從炙手可熱變為無人問津。

一些領導幹部熱衷於收藏名家字畫、珍奇古玩,成為賄賂方式的新變種。這種不斷膨脹的“雅賄”需求,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甚至成為部分官員貪斂錢財的新手段。

貪腐不僅披著“藝術”的外衣,還會穿上“特產”的馬甲,成為行賄受賄的“遮羞布”。

10月19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委原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刀勇被“雙開”。他利用職權及職務影響力,“以茶謀私,為親屬謀利”,介紹、安排多名私企老闆,向其親屬購買總計800餘萬元人民幣的普洱茶,使其親屬從中獲利共計200餘萬。

顯然,“普洱茶”並非唯一的斂財工具。那些動輒幾萬、幾十萬一斤的“極品茶”,除了少數私營企業大老闆外,又有誰能喝得起?

追逃最短兩個月

10月24日,外逃僅兩個月的職務犯罪嫌疑人、安徽省蚌埠市民政局原局長凌建東,主動回國投案,並積極退贓。

這次,追逃工作打了一個漂亮的“短平快”。向外界釋放黨中央“有逃必追、一追到底”的強烈信號。外逃沒有出路,主動投案才是唯一正確出路。

10月10日,在逃17年之久的上海追逃對象王文會主動投案;8天之後,潛逃20年且涉案金額巨大的犯罪嫌疑人吳新平,在廣西北海市被抓獲。逃犯落網歸案,再次證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主動投案值得肯定,但並不意味著“一投了之”,就可以逃脫制裁。

“100萬元我已經退回了,問題也說清楚了,我可以走了嗎?”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紀委監委,前來投案的金陽縣教體科局原局長阿約呂布以為,將賄款退還之後,還能回去繼續當局長。

面對“天真”的阿約呂布,調查人員果斷採取留置措施,因為其交代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正在成為追逃追贓工作的鮮明特色。不久前,中央紀委辦公廳、國家監委辦公廳印發《紀檢監察機關辦理反腐敗追逃追贓等涉外案件規定(試行)》,明確辦理追逃追贓案件中涉外工作的原則、途徑、方法和程序,為紀檢監察機關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追逃追贓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供銷社成“重災區”

供銷合作社,這個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機構,近期被反腐刷新了“存在感”。

除了前述被查處的劉士餘,近日,安徽省供銷社原黨組書記、理事會原主任錢斌,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並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安徽省供銷社原黨組成員、理事會原副主任唐慶明、崔繼華,也在錢斌案發後相繼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難脫“窩案”之嫌。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與公安機關行程萬里,將涉嫌職務犯罪人、內蒙古供銷社系統幹部王康玲抓獲歸案。

王康玲的丈夫劉金水,即內蒙古供銷社原黨組書記、理事會原主任,此前已被開除黨籍、取消退休待遇。與其同時落馬的,還有原黨組成員、理事會原副主任唐利民。

無論是供銷社還是村委會,主業在農,服務在民,是推進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更要管好扶貧涉農這本賬。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揪住“老問題”,深挖“新動向”,開展深化農村低保專項治理。今年以來,湖北省查處了一批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諸如為不符合條件人員辦低保、買商品房享受“危房改造”補助、人員已死亡護理補貼仍在發放……

10月24日,民政部發布消息稱,今年第三季度,全國清退不符合條件低保對象92.8萬戶、185萬人。

數據資料弄虛作假,既是責任缺失,也是利益作祟。

針對“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扭曲政績觀,國家統計局於近日就統計法(修正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涉及對統計工作中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的責任追究與處罰力等內容。

2018年初,曾號稱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天津濱海新區,公開統計數據失真問題,年度GDP“注水量”曾高達數千億元。

10月28日,天津市統計局原黨組書記、局長武軍定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審查調查。這位從事統計工作30年的官員被查,是否與“擠水分”有關?

“深挖根治”力度大

除了前述西雙版納州委原副書記、政法委原書記刀勇外,10月還有湖南省發改委原黨組成員歐陽旭被立案審查調查,被指“在擔任湘西自治州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等職務期間,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違規為他人辦理暫予監外執行”。

10月28日,上海市楊浦區委原常委、區委政法委原書記盧焱,因“與黑社會性質組織成員沆瀣一氣,為其打聽案情、通風報信,甘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等違紀違法問題,被開除黨籍和政務開除。

一邊是多位政法委書記被查處,一邊是多位公檢法官員落馬。

10月10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佈消息稱,黑龍江省公安廳原巡視員閆子忠被開除黨籍。他曾參與雲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等數起大案要案偵破,從刑偵專家到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閆子忠的落馬讓人唏噓不已。

10月上旬,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公開曝光6起涉黑腐敗和“保護傘”典型案例。其中,浙江省公安廳治安總隊原總隊長阮文廣,杭州市公安局黨委原副書記朱偉靜和江蘇省沛縣原副縣長、公安局長曹為民等政法幹部,均為涉黑組織充當“保護傘”。

此外,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李勇,上海楊浦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任湧飛,吉林省四平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作範,黑龍江佳木斯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呂偉東,四川省資陽市人民檢察院原黨組書記、檢察長羅枝元等人,接受審查調查。

據統計,10月份江西、黑龍江兩省紀委監委的案件中,政法系統分別佔到36%和47%。安徽省查處的縣處級及以下幹部違紀違法案件中,政法系統佔到46%。

有專家分析,政法幹部頻繁落馬,與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處於“深挖根治”關鍵階段有關。

多地整治“告黑狀”

日前被開除黨籍和公職的雲南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原主任和正興,被指“政治品行惡劣,誣告陷害他人,汙染政治生態”。

打匿名電話“告黑狀”,幹部任用程序就可能暫停;捏造虛假信息發佈上網,就可能謠言滿天飛……為了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多地紀委監委出臺辦法,打擊不良政治風氣,為主動擔當敢作敢為的幹部澄清正名。

廣西日前印發誣告陷害處理規定,對“冒用他人名義進行誣告陷害、重複多頭檢舉控告、嚴重擾亂他人工作生活”等九種情形,將從重或加重處理。

山東省青島市也通報澄清了6起不實舉報問題。今年5月,有群眾反映青島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王鋒,接受公款宴請、虛列支出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經查,王鋒參加的商務餐敘洽談符合有關規定,也未發現“小金庫”問題。

“我們不能讓積極肯幹、主動作為的幹部流汗又流淚。要及時公開澄清,為他們撐腰鼓勁。”湖北建始縣一位紀委監委幹部,在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澄清正名之後,說出了這麼一段真心話。

大興安嶺地區呼中林業局幹部史寶林,為發洩個人不滿情緒,捏造林業局森林調查設計隊隊長貪汙1000畝補植補造款的虛假事實,同時誣陷呼中區紀委監委有案不查,袒護森林調查設計隊隊長,並指使他人惡意舉報,在當地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

日前,呼中區紀委對史寶林惡意舉報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依據有關規定,給予史寶林黨內警告處分。(記者劉荒、黃海波、劉婧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