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既然當年是“不得已”而降蜀,為什麼後來三十多年歲月裡,會誓死不回頭地效忠於季漢、攻打從前的母國?

_玖玖喵咪


姜維原本是魏國人,其父姜冏死於征討羌戎叛亂,所以賜姜維中郎參天水郡軍事。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有吏民叛魏響應諸葛亮。姜維投降蜀漢的原因。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在諸葛亮率軍攻祁山時,天水郡太守馬遵正在外面。得知各縣起事,懷疑姜維等人有疑心。馬遵連夜跑到上邽去。姜維和天水郡官吏看到太守突然跑了於是追上去,到達上邽縣時城門關閉。姜維他們就返回天水郡冀縣,也不能進冀城,於是投降諸葛亮。而據魏略馬遵害怕天水郡吏民造反而跟郭淮去了上邽城。姜維勸馬遵應當回冀縣,馬遵回道你們不可信任都是賊。因為家在冀縣,姜維等人就返回冀縣。冀縣的人於是讓姜維等去見諸葛亮。姜維等人覺得太守不信自己,於是投降諸葛亮。魏略:諸軍攻冀,皆得維母妻子,亦以維本無去意,故不沒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就是說魏國人也認為姜維是不得已投蜀漢的,所以並沒有問罪於其家人。



姜維來到蜀漢任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這時姜維才二十七歲,能封侯是多少人奮鬥一生才能得到的。蜀漢如此崇遇除了姜維投降外,還因為他是人才。諸葛亮回到漢中時給在成都丞相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永南就是是李卲,兄弟三人號稱李氏三龍。龍在這裡是指俊傑,就跟諸葛亮稱臥龍是一樣的。李卲和他哥李朝等人並稱蜀之蘭芳。季常就是馬良,兄弟五人並有才名,白眉最良。就是說馬良是兄弟五人才能最出眾的,馬謖是他弟弟。馬良跟習楨(名亞於龐統)、殷觀等並稱楚之蘭芳。馬良還跟劉巴、董和並稱令士。就是說姜維的才能在李卲馬良之上。諸葛亮在給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信中還提到姜維軍事才能出眾,而且要培養姜維。先讓他統帥精銳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後來姜維收到母親勸他回來的書信。姜維講:"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意思是說我在蜀漢找到屬於自己遠大的理想,所以不回去了。



民間則把姜維作為諸葛亮軍事的接班人。三國志也把把姜維和諸葛亮接班人蔣琬費禕併為一傳。諸葛亮在世時就已經培養蔣琬和費禕為接班人。我認為諸葛亮有培養姜維將來和蔣琬費禕共佐漢室。必競蔣琬費褘長處是治國。諸葛亮北伐帶的是姜維和費褘,蔣琬則處理丞相府政事。姜維不久後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公元231年已經升為行護軍徵南將軍。這時姜維才三十歲。趙雲陳到在公元223年才封為徵南、西將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重,臨終遺令讓魏延姜維斷後。魏延主,姜維次。也說明諸葛亮對姜維能力的信任。魏延不願意斷後。楊儀姜維率軍退回漢中,司馬懿率軍追擊。姜維反旗鳴鼓佯作進攻,司馬懿不敢進攻。姜維回到成都升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平襄侯是縣侯,這時姜維三十三歲。後漢書郡國志:涼州—漢陽郡(天水郡)—平襄縣。雖然涼州不在蜀漢控制範圍,這叫遙領。姜維是天水郡人。就像魏延領涼州刺史是一樣的意思。因為蜀漢以天下正統自居,整個天下都是蜀漢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統諸軍說明蜀漢的軍隊都歸姜維統帥,但還是得聽從蔣琬費禕。 諸葛亮也許是有意培養一位在他去世後統領蜀漢軍隊。蔣琬費禕才能雖然出眾,但其才能主要在修理內政上。諸葛亮北伐時就留蔣琬在蜀地修理內政,費禕隨軍北伐。



公元238年姜維跟大將軍蔣琬進駐漢中。這時王平已經接替吳壹督漢中。六年間姜維數次率偏軍騷擾魏國並接應叛魏的羌胡。公元243年蔣琬又提出蠶食雍涼的計劃。我認為這計劃應該是姜維向蔣琬提出來的。而姜維的計劃,正是當年諸葛亮的計劃。三國志: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蔣琬的計劃是讓熟悉雍涼的姜維率軍為先鋒,他親率主力。於是升姜維為徵西大將軍、涼州刺史。然後蔣琬突然生病,公元246年去世。蔣琬死後,大將軍費禕並不支持姜維的計劃。每次只給姜維萬人的偏師。公元247年姜維升為衛將軍,跟費禕共錄尚書事。這時尚書令是呂乂。就是說蜀漢軍國大事由費禕、呂乂、姜維三人負責。這時姜維四十六歲。



公元253年大將軍費褘遇刺身亡,姜維成為軍中頭號人物。這時蜀漢車騎將軍吳壹、鎮北大將軍王平、鎮南大將軍馬忠、左將軍句扶、車騎將軍鄧芝等皆去世,剩下的也六七十歲了。費褘死後,姜維開始北伐。從公元253年——公元262年六次北方,規模並不大,只有數萬人。

第一次:公元253年三月諸葛恪集結二十萬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維率數萬人北伐,包圍南安。魏國派郭淮陳泰率軍救援。五月姜維糧盡退還。這次北伐不克而返,前後不過兩個月。

第二次:公元254年隴西郡狄道長李簡寫密書向姜維請降,六月姜維率數萬人出隴西圍,張嶷所部跟魏軍徐質交戰。雖然張嶷戰死,所部全軍覆沒。但所斬殺的魏軍是蜀軍亡者兩倍。姜維率軍圍襄武,擊敗並斬殺徐質。姜維趁機攻下河間、臨洮。姜維把狄道、河間、臨洮三縣百姓遷回到蜀地。

第三次:

公元255年正月魏國鎮東將軍都督楊州毋丘儉和前將軍楊州刺史文欽舉七萬將士起事。姜維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經。王經率殘部萬人退守狄道。三國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魏國那邊是講王經死了千人而已,那隻不過是安慰人的說法。此次北伐是蜀漢自襄樊戰爭以來所取得的大勝。 姜維因此升為大將軍。 魏將陳泰進軍至天水郡上邽,魏國援軍徵西將軍鄧艾、司馬段灼、徐州刺史胡奮、將軍王秘率軍援救隴西,太尉司馬孚率軍為後援。所以姜維不能繼續進軍。

第四次:公元256年姜維北伐戰敗,據魏國的統計段谷之戰斬殺蜀軍萬人。姜維失敗在於鎮西將軍胡濟沒有按時趕到上邽跟他匯合。姜維自貶為後將軍。史書並沒有記載胡濟不到的原因。但我認為必有內幕,因為胡濟不僅沒有受處罰還升官。

第五次:

公元257年魏國諸葛誕舉十餘萬人反叛,東吳也派了十萬人響應。姜維也趁機北伐,鄧艾等堅守不出。姜維得知諸葛誕敗了,於是退軍。這次北伐後姜維復大將軍,說明打了勝仗,應該是小勝。

第六次:公元262年姜維北伐,讓鄧艾擊敗。

姜維的軍事才能是不差的,不能因為北伐得失而否定。魏將鄧艾曾對陳泰講:將軍您的軍隊是烏合之眾,而姜維的軍隊是精銳。而將軍以烏合之卒......姜維之兵,是所闢之鋒。鄧艾還在跟眾將的軍事會議上評價姜維的軍隊: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可見姜維的軍事才能遠在魏諸將之上。不然郭淮、陳泰、鄧艾等魏之名將,怎麼沒有打造出一支所闢之鋒的軍隊。 我認為姜維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有四個。

敵將皆人傑:魏國防守西線的將軍主要有郭淮、陳泰、鄧艾等。這些人都是魏之名將。

寡不敵眾:姜維很清楚魏國跟蜀漢的實力對比。姜維北伐的目的並不是打到中原去,而是奪取隴右。正是因為知道雙方實力差距。魏國駐守西線的軍隊就遠多於姜維北伐的人馬,而且後面還原源源不斷的援軍。

攻守異體:蜀漢作為進攻的一方,負擔自然要重。而魏將採取的是高壁深壘防守策略。

獨木難支:

歷來成就功業的條件,我認為是明主加三傑缺一不可。明主就是賢明的君主,而三傑指的是韓信、張良、蕭何。三傑按其作用可分類為爪牙、謀主、股肱。蜀漢能稱為爪牙的有關羽、張飛、馬超、趙雲等,謀主有龐統、劉巴、法正等,股肱有諸葛亮、蔣琬等。但蜀漢的三傑皆早世,蜀漢已經無人能堪任三傑。姜維一個人要做爪牙、謀主、股肱,豈能成功?姜維北伐那段時間並沒有一人是三傑。那段時間掌管朝政的是尚書令陳祗、衛將軍諸葛瞻、輔國大將軍尚書令董厥、侍中尚書令樊建。他們皆平庸之人。根本不可能對姜維北伐有所幫助。光足兵足食這一項就不能對姜維有所相助。而且他們根本不支持姜維北伐。


姜維不斷的北伐,我認為是報諸葛亮之恩。諸葛亮在《將苑》寫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這也是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長年坐鎮漢中的原因之一。華陽國志: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

蜀漢大臣卻正曾寫過一篇文論述姜維。其文講:“姜維身居上將之位,群臣之首列。他住的地方非常簡陋,家裡也無餘財,也沒有侍妾,也沒有聲樂舞這樣的娛樂生活。衣服僅求夠用就行,車馬僅要求乘用,節儉飲食,不華不奢,國家所給費用,隨時用盡不留。分析他這樣做的原因,並非為了激勵貪濁者抑制情慾,限制自己,只是滿足於現有條件,而無過多要求。人們談論古今人物,常常讚揚成功者而貶低失敗者,讚譽高位者而貶抑在下者,都認為姜維錯投蜀國最後身死家滅,因此貶損他,而不進行具體分析,這與《春秋》褒貶人物的義旨極不相同。像姜維這樣好學不倦、清廉樸素,應為一代之楷模。”姜維跟諸葛亮很像,諸葛亮臨終前給劉禪上表中講: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公元263年八月魏國伐蜀,十一月劉禪投降。當劉禪派人向姜維傳達投降的指令,軍中將士皆怒而拔刀砍石。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後來姜維引誘鍾會殺掉魏國諸將造反,然後他再殺扯鍾會。這樣蜀漢就能光復。姜維寫了一封密信讓劉禪暫時忍耐下去。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因鍾會遲疑,給了魏將反應的時間。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我認為姜維這樣做是為了把諸葛亮知遇之恩,跟劉禪沒有任何關係。何況劉禪對姜維也並不好。正如霍弋一樣,他要率軍北上勤王,劉禪卻不許。當劉禪投降的消息傳到南中,部下勸霍弋投降。霍弋講:“現在消息不通,還不知道主上的安危,主上要是不在了,不會苟活。如果魏國以禮好好待主上,我們再投降也不晚。反之主上要是受到危險和屈辱,我將死戰不降,怎麼能談論早和晚投降。”及成都不守,弋(霍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諸將鹹勸宜速降,弋(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公元264年霍弋得知劉禪去了洛陽後的待遇,馬上率南中六郡上表稱臣。因為當年劉備對其父霍峻恩遇有加。



雖然很多人指責蜀漢因姜維北伐而亡。但以劉禪之昏庸,黃皓之亂政。即使姜維不北伐,蜀漢也是要亡。在公元262年冬天,魏國派鍾會在關中訓練軍隊。姜維認為魏國準備伐蜀。於是上書劉禪請求加強陰平跟陽安兩處防守。黃皓卻告訴劉禪魏軍不會來。於是劉禪並沒有派人加強防守並壓下姜維上書,蜀漢上下都不知道這事。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而群臣不知。公元263年八月魏國伐蜀,魏軍從陽安關陰平長驅直入。咎在劉禪和黃皓,不能怪在姜維身上。諸葛緒三萬人攻陰平斷姜維歸路,鄧艾率三萬攻打姜維。姜維擺脫諸葛緒和鄧艾後立馬去劍閣佈防。鍾會給姜維堵在劍閣,糧草將盡已準備退軍。三國志: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而鄧艾偷襲陰平直趨涪城,諸葛瞻不聽黃崇建議速進據險而守不要讓鄧艾進入平原。讓鄧艾深入,以致全軍覆沒。咎在諸葛瞻,姜維焉能兩濟?到涪縣,瞻(諸葛瞻)盤桓未進,崇(黃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諸葛瞻)猶與未納,崇(黃崇)至於流涕。

當鄧艾進軍到廣漢時劉禪就投降了。當時姜維得知諸葛瞻敗,立馬棄劍閣回軍到成都東邊的郪縣。劉禪要是堅守成都,魏軍必然糧盡而退軍。這是魏人也承認的事實。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劉禪卻不聽兒子劉諶堅守的意見,反而聽從譙周投降。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意圖復國。雖然失敗了,但姜維也以死報答了諸葛亮。正如東吳丞相張悌率軍抗晉軍大敗,諸葛靚勸說張悌跑。張悌流淚道:“仲思(諸葛靚字),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而且我還是孩童時,便為你家的丞相(諸葛恪)所賞識,我常常擔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負了名賢眷佑。現在可以以身殉國,為什麼要逃走呢?不要再攔住我了。”

一死謝國,維(姜維)之報主,至矣盡矣!


小鴻哥


陰養死士的27歲姜維。

三國曆史上有兩位“陰養死士

”的名人,一個是姜維,另外一個是司馬懿,一個是蜀漢後期的軍隊統帥,一個最後為晉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來“陰養死士”的作用還挺大的,何謂“陰養死士”吶?就是一些勇猛敢死的人士被別有用心的人籠絡了,高薪培養著他們,但是又不在培養他們的主人身邊,散落在社會的各個地方,大致在同一地區。遇到緊急時刻,這些人會像軍隊一樣聚集起來,為主人效勞,類似於私人精銳武裝部隊。司馬懿養了3000死士,姜維當時在魏國的時候估計也就幾十至幾百人不等的範圍,他任職天水郡的參軍,也就等於天水郡軍隊的參謀長,各種收入擺在那兒,不可能養這麼多死士。

陰養死士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司馬懿是為了奪權,姜維則是為了將來功成名就,即便失敗也有後路可退。(陰養死士劇照,他們對主人絕對效忠,士為知己者死。況且這些死士接受了主人的高薪,可以養活全家)

姜維人生的BUG

年紀輕輕的姜維心思縝密,雄心勃勃,將來要幹一番大事業。很不幸,他就遇到了人生的BUG。

諸葛亮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出祁山之前就已經在既定目標區域安排了很多間諜,窺探曹魏的軍機、軍事將領、將領之間的關係、後勤準備等消息。228年,第一次出祁山之前,諸葛亮就做好了功課,天水郡、南安郡都是北伐的目標地區。諸葛亮早就命令間諜散佈虛假消息,天水郡守馬遵得到了姜維拉幫結派,陰養死士的消息,當時他沒敢發作,害怕姜維把他殺了。諸葛亮的間諜散佈的假消息一個接著一個,五花八門。天水郡郡守馬遵根據得到的消息判斷,姜維可能要投降蜀漢,但是沒有什麼真憑實據。而姜維卻一直矇在鼓裡,不知道自己那點小秘密早就被郡守知道了。

曹魏大將郭淮鎮守天水郡,諸葛亮北伐的消息紛至沓來,於是郭淮率領天水郡守馬遵、天水參軍姜維、天水功曹梁緒、天水主簿、天水主記梁虔等視察各地的軍備防守情況。

當時到了洛門視察,軍報蜀漢軍隊馬上就到了。天水郡守馬遵肯定向郭淮彙報了姜維陰養死士的問題,加之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郭淮、馬遵半夜裡拋下天水郡的一幫人自己跑到了上邽去了,力保上邽不丟失。姜維等人知道消息之後,趕緊追趕郭淮,緊趕慢趕沒有趕上,等到了上邽時,郭淮命令士兵不得放姜維等人進城。

姜維給天水郡守馬遵致信,請他回到冀縣(現在甘肅甘谷縣)防守。馬遵的回信亮了底牌,稱冀縣那個地方都是“賊”,暗指姜維私自收攏一批盜賊。不僅如此,馬遵早就傳信冀縣防守的官員,不得放姜維入城。姜維等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冀縣時,又吃了閉門羹。這一記載有不同之處,《魏略》稱走投無路的姜維等人沒有到達冀縣就歸順了諸葛亮,此時正值蜀軍街亭大敗,卻迎來了姜維等人的歸順。姜維等人來不及接出家眷就撤退了,魏軍攻下了冀縣,姜維的母親和妻子都被魏軍扣押。

姜維當時並不願意追隨諸葛亮,剛剛歸屬的姜維接到母親的書信,要他會老家冀縣。其實姜維的心思並不單純,街亭蜀軍大敗,跟隨諸葛亮恐怕沒有多少出路啊!姜維的母親、妻子都在冀縣,在曹魏的控制之下,如果投降蜀漢,可能自己的母親、妻子就要人頭落地了。曹魏的軍隊管理非常嚴格,投降家族連坐,而且作戰之前就已經被控制了,這也是曹操手下很少有叛變投敵的將領的原因。(馬遵劇照,天水郡太守,他就是姜維人生的BUG)

諸葛亮知道姜維母親的來信之後,下令姜維回家奉養母親,姜維卻說:

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孫盛雜記》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稍有差池人頭落地,姜維迫不得已跟隨諸葛亮回到蜀漢政權。

不過奇怪的是,魏軍將領並沒有按照曹魏的軍隊制度馬上處置姜維的母親和妻子,有保人保下了她們,延後處理。姜維母親寫信勸說他回去估計是曹魏方面的計謀,讓蜀漢不敢大膽放心的用姜維。而且,天水郡、南安郡的郡守都被曹魏當局處死了,一個郡守居然把手下的重要官吏逼上了絕路,算是替姜維等人出了一口惡氣。

姜維想著功成名就,陰養死士,沒想到被諸葛亮利用了,陰了一把!可見間諜的作用是相當大的。(諸葛亮和姜維劇照,諸葛亮培養姜維為未來自己的接班人之一)

姜維為何會誓死效忠蜀漢36年?

年紀輕輕的姜維就非常有特色的一個人,評價他是:

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三國志》)

姜維不情願的歸順蜀漢之後,諸葛亮也給他規劃了人生道路,重點提拔、培養他。歸順之後就讓他擔任倉曹掾,豐奉義將軍、當陽亭侯。這個倉曹掾實際上就是負責軍隊後勤倉儲穀物之類的官員,其實諸葛亮也是防備他逃跑,不讓他負責具體的軍隊指揮事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之後,諸葛亮決定任用姜維擔當大任: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三國志.姜維傳》)

這是諸葛亮考察之後對姜維的評價,第一個是忠,心存漢室;第二是深懂兵法;第三,勤於做事。已經考慮讓姜維率領虎步軍5000-6000人,這是蜀漢機動軍隊總數的二十分之一,可以想見諸葛亮是真正欣賞他、培養他。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前,他和長史楊儀、費禕、姜維密謀,讓魏延斷後,姜維排在倒數第二位,防備魏延。其實諸葛亮死後,魏延和長史楊儀早就不和了,魏延想擔當更重要的角色。魏延不肯擔當後衛,卻和楊儀率領的大軍互相爭鬥,大打出手,兩個人各自上表後主劉禪稱對方謀反。劉禪詢問了董允、蔣琬等人,他們都力保楊儀,蜀軍都十分清楚魏延的所作所為,將士們都不願意跟隨魏延,魏延只好帶領自己的兒子和幾個親信逃跑,被馬岱追上,並且斬首。

姜維軍由於魏延軍跑到了前面,成了真正的後衛軍,他擊退司馬懿的追兵,力保蜀漢軍隊主力安全撤退。(三國鼎立圖,都曾經是東漢帝國的疆域)

姜維之所以能在蜀漢呆了36年,頻頻征討曹魏無怪乎一下幾點:

第一,清晰可見的成長空間。

諸葛亮非常瞭解姜維的性格為人,沒過幾年就把他提拔到重要崗位。蜀漢的名將中後期時已經不多,有魏延、姜維、廖化、王平等。姜維的地位日趨鞏固,更是成為諸葛亮衣缽的傳人,每逢大事必有姜維參與。而諸葛亮死後,蜀漢的第一大將魏延卻死於內鬥,姜維的身價更加高漲。

姜維可以想見到自己的未來,必定會掌握蜀漢的軍事大權,諸葛亮曾經的位置在不遠處等著他。253年,51歲的姜維開始主持北伐,走向了自己人生的頂峰,這也符合了別人對他他年輕時的評價。

第二,士為知己者死。

姜維是一員投降的將領,按照道理應該不予以重任。不過諸葛亮欣賞他、信任他、培養他、重用他,不計前嫌。

俗話說,知遇之恩當湧泉相報,姜維忠心不二,士為知己者死。他一直想著恢復漢室,統一華夏,繼承諸葛亮的衣缽。

第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姜維在曹魏之時,不被信任,幾段流言蜚語就讓郡守馬遵拋棄了。設想一下,假如姜維回到魏國會是怎麼樣一種狀況。我想應該是猜忌多,一定不被重用,而且要調離軍隊指揮的崗位。

假如有人欣賞他,充其量也就是曹魏地方上的軍隊首腦,最大做到郡守這一級別就是已經燒高香了,況且還有人生的“汙點”。


姜維在蜀漢有著清晰的未來,已經進入蜀漢政權的核心決策層。而如果在曹魏,進入中央決策層那就是天方夜譚了。

第四,是否有母國這一說。

三國鼎立,都是在漢朝的疆域上分裂出來的三股勢力,都是竊取漢室的江山。民眾心中還沒有形成什麼“祖國”、“母國”的概念,只有主公和自己個人的成長空間。劉備打著恢復漢室的幌子,確實忽悠了一大批人,不然也成就不了蜀漢政權。

當時,三國鼎立,誰都有可能統一,姜維希望自己成為三國統一的那個人,在蜀漢政權是最有可能實現這一願望的,人生在世能夠得到這樣機會的人少之又少,為何不忠心一輩子,為了理想而奮鬥終生吶!


穿越再現彼岸


姜維雖然是西涼人,屬於曹魏統治區,但魏國絕對稱不上是姜維的母國,姜維出生時可還沒有魏國,他的官職也是漢朝封的。



即便要說母國,那他的母國也該是漢朝,然而曹魏篡漢,漢朝已經不復存在了,如果姜維是漢室忠臣的話,篡權的曹魏應該是他的敵人呀。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姜維不是更應該投靠蜀漢討伐曹魏嗎?

不過,姜維對蜀漢死心塌地倒不會主要因為這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蜀漢有諸葛亮這位良師益友慧眼識英才,而且悉心栽培他,給他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而這一切,在曹魏他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一個邊疆小參軍,猴年馬月才能進入人才濟濟的曹魏的中樞?

前有諸夏侯曹,後有司馬父子,文帝四友,姜維若在曹魏怕是老死都不能出頭噢?


歷史痴


良禽擇木而棲。姜維在魏國時只是天水郡參軍,職務不高,隨意被太守給扔城外不管了,可見根本不受重視。他到了蜀漢以後以後是什麼樣的身份呢?就算是為了自己,也會玩命吧。

另外,從魏叛蜀,嚴格來說不能算是叛國。東漢末年開始的大動亂,雖然到了姜維的年代已經確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勢,蜀畢竟是還打著漢的旗幟,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可以說自己棄暗投明。而且他的老師是鄭玄,最初接受的教育應該也是復興漢室,他打魏有很充分的理由。

不過他也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就是膽大。


齊物論逍遙


士為知己者死,沒有諸葛的賞識,姜維可能永遠是一無名小卒,現實社會中這樣的情況很多,好多人都認為自己很優秀,沒有伯樂,那他能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