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拋妻棄子遁空門,卻兩次管俗事,有違修行?金剛經四偈語即答案

他拋妻棄子遁空門,卻兩次管俗事,有違修行?金剛經四偈語即答案

《送別》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而這首流傳甚廣的的歌曲的作者,正是弘一法師。通過歌詞可以隱約猜出,當時的弘一法師已經有了出家為僧的想法,或許這也是他後來拋棄妻子,毅然為僧的前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弘一法師,竟在出家之後,兩次管理紅塵俗事。而且這兩次入世管理俗事的決然程度,絲毫不亞於當初他出家時的態度。也正是因為這樣,弘一法師一生是飽受爭議的一生。那麼,弘一法師究竟是否有違修行?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的第一次管紅塵事是在1933年,此時距離他遁入空門已經過去了15年。這次弘一法師的入世是為拯救一名絕色女子。

這名女子名叫楊念,她貌美如花、明眸皓齒,從各個角度來說,都稱得上是一名美人。可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沒有保護自己的實力,在那個時代,美麗未必是一件好事。在她20歲這年,她就因為自己傾國傾城的外貌引來了劫難。

他拋妻棄子遁空門,卻兩次管俗事,有違修行?金剛經四偈語即答案

楊唸的父親是楊老漢是英國牧師約翰家的傭人,因為有著這層關係,當時在金陵大學讀書的楊念有時候也會去約翰家。因為楊唸的外貌太過於出眾,牧師約翰的兒子小約翰盯上了她。小約翰自幼不學無術,既然得到楊念,卻又不想正大光明的追求,他將楊念騙到了自己房間,然後便開始對她動手動腳,還好楊念機智,找了個理由就跑了出去。

小約翰在楊念逃跑後,賊心不死,便追了出去。但是他因為太著急,腳下一滑就摔下了懸崖,直接摔成殘疾。之後小約翰就賴上了楊念。他的父親約翰也聲稱,楊念若不嫁給小約翰就得坐20年牢。他們當地洋人勢大,法院也要給他們面子,楊念父女又是無依無靠的普通人,法院的判決下來了:無辜的楊念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

見到無辜的愛女出事,楊念父親極度痛苦,他找到了當時弘一法師的住所廬山。見到弘一法師之後,

楊老漢便撲騰一聲跪下,邊哭邊乞求弘一法師的幫助。

弘一見狀趕忙扶起楊老漢,聽完他的陳訴後,弘一作揖,當即決定幫助楊老漢。就在弘一法師應允楊老漢後,楊念卻找到法師說,她已經決定嫁給小約翰了,已經不需要幫助了。說完後,楊念便心灰意冷地轉身離去了。

他拋妻棄子遁空門,卻兩次管俗事,有違修行?金剛經四偈語即答案

看著楊念決然離開的背影,弘一法師的內心被刺痛,感覺心裡被悲傷填滿。回房後,弘一法師用針刺破皮膚,給楊念寫了一封血書,他希望楊念能再次擁有勇氣,勇於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第二天一早,弘一法師推開門後便看到了立在他門口的楊念,見到弘一法師出門的楊念當即跪下,表示自己錯了,願意聽從弘一法師的安排。

隨後,弘一法師便開始入世干預楊唸的事情。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弘一法師處理紅塵事的方式,竟然充滿了“紅塵氣”。

弘一先是聯合好友陳三立和當地一些名流向法院施壓,要求法院公正判決。隨後,他得知要法院改判不是一件簡單事,需要找宋子文的岳父張謀之後,便決心“媚俗”地走一次關係。傳言,張謀之非常仰慕弘一法師,若是弘一法師肯前往拜訪並贈送字畫給他,這事一定能成。

縷清楚這一層關係後,弘一法師直接就去拜訪了“

權貴”張謀之。這樣的弘一法師,與昔日一心修佛,不去攀炎附勢的他簡直是判若兩人。

他拋妻棄子遁空門,卻兩次管俗事,有違修行?金剛經四偈語即答案

最後,在弘一法師的一系列運作下,法院終於改判了楊念一案。在這一事件中,弘一法師的處理方式與以往僧人幫助苦難世人的方式完全不同,沒有一點出家人的行事模樣。這樣的弘一法師在旁人眼裡也未免會落下“老與俗界扯不清關係、紅塵心過重

”的口實。

可弘一法師完全不把這些世俗看法放在心上,就像他當初決定出家時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一樣。同樣,這之後4年,弘一再次入世管理紅塵事時也飽受爭議。與第一次所不同的是,弘一法師這次入世是為了國家、民族大義。

1937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面對國家、民族的危機,他不覺得此事與自己無關,毅然站出來宣揚抗日。這一年58歲的弘一法師在宣揚救國思想的同時,寫下“殉教”兩字橫幅以表明自己的決心。這個橫幅左側的題記這樣寫道:

“為護佛門而捨身命,大義所在,何可辭耶? ”

在弘一法師的號召下,各地的僧人都團結起來,也投入了抗戰之中,救死扶傷,幫助了許多的傷員和難民。 有些人對弘一法師的做法有些不理解,認為他遁入空門後還管理紅塵事,不會影響修行嗎?其實不然。佛家有一本經書,名為《金剛經》,裡面有四句偈語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做如是觀。”

他拋妻棄子遁空門,卻兩次管俗事,有違修行?金剛經四偈語即答案

這四句偈語的大致意思是,世間的萬相皆是虛相。既萬物都是虛相,紅塵便不為紅塵,寺院便也不為寺院。而與此同時,因為諸相皆空相,所以,人也應不執著於不執著,亦不執著於執著。

這些話我們普通人可能不好理解,要想理解這段話,還要結合弘一法師平常的經歷來看。弘一從不執著於

“相”,即是在紅塵還是在佛堂。在弘一法師眼裡,“慈悲”“愛”等才是一切準繩,而慈悲之一便是“解眾生之苦”。

楊念雖是紅塵之人,但那“紅塵”從來只是虛相,但她的苦卻是實實在在需要解救的。同樣,當弘一法師見到眾生因日本欺凌而飽受苦難時,他亦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了。此種,是弘一不執著於他的“佛門中人”之“虛相”而解眾生苦罷了。

相反,若礙於自己是佛門中人,眼見眾生受苦卻緊閉佛門以一句“出家人不理凡塵”拒之,則恰是“執著於相”而失卻了根本的“大道”,此恰為未開悟。開悟除了不執著於執著外,還包括不執著於不執著,這點弘一法師自己曾在佛經中有過闡釋。

他拋妻棄子遁空門,卻兩次管俗事,有違修行?金剛經四偈語即答案

《金剛經》中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做如是觀。意思是世間的一切都有因果,世事像泡影虛無縹緲,像露水風吹即散,像閃電驚心動魄又了無痕跡,因而就這樣去看待它就好。究其根本,無非三個字——不執著。弘一法師想入世便入世,不想入世便不入,世人想看他便看,不想看便不看,一切行為、一切見聞,皆不執著。

弘一法師眼中的不執著於不執著,自然也包括出家人不執著於“空相”。凡塵和僧人都以為,只有看透一切都是空相方是開悟,也正因此,世人才對弘一留下的“悲欣交集”的絕筆充滿質疑。他們認為:出家人應該不喜不悲,弘一法師臨了卻還又“悲”又“欣”。

實際上,這恰也是弘一法師開悟的象徵,若弘一執著於那個“空性”,他定不會寫下這四個字傳世。弘一的不執著於“空性”,恰是他看穿一切的象徵。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悲”與“欣”交織在一起是什麼呢?細思量下,它是亦喜亦悲,卻也是不喜不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