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性"混養是養魚成功的關鍵:魚生活習性、食性和水體屬性

專注水產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根據

在漁業生產上,為了合理利用各個水層和各種天然餌料資源,就必須採取多種魚類混養的養殖方式,以期獲得儘可能高的魚產量。養殖水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體空間,在這個空間的上層、中層和底層中,各種物理、化學性質有很大差異,天然餌料種類和數量在各水層中也很不相同,因此,魚類的“混養”是最科學的養殖模式。

根據

“混養”魚類是一個立體生態環保工程,就常規魚而言,草魚清除池中雜草,鰱鱅是水質清潔工,鯉、青魚除食螺蚌,肉食性魚類消滅野雜魚。各類魚分居各自的水層,充分發揮池水的最大功效。

在同一池塘中、同一養殖週期內放養幾種不同魚種和不同規格的魚,稱為魚類的混養。多種魚類的混養,是我國池塘養魚的特色。採用池塘多魚種混養可以立體利用水體空間,充分利用不同魚種之間的互相促進作用,達到有效提高單位產量的目的。

實踐證明,根據魚類的生活習性、食性和水體屬性養魚是魚類混養取得成功的關鍵。

根據

一、從魚類的生活習性“混養”

各類魚分居各自的水層,充分發揮池水的最大功效。魚類大致可分為上層、中下層和底層三類。鰱魚、鱅魚為上層魚;草魚、鯿魚為中下層魚;青魚、鯉魚、鯽魚為底層魚。按這三種類型進行搭配,可以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空間,起到擴大水面的作用。

根據

(武昌魚、團頭魴、鯿魚)

二、從魚類的食性“混養”

混養要根據魚類的食性和習性,選擇彼此爭食較少,且相互有利的種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各種魚類有不同的食性。草魚、團頭魴以吃水生植物為主,鰱魚以浮游植物為食,鱅魚主要吃浮游動物,鯉魚和鯽魚以昆蟲幼蟲、水生高等植物碎片、雜物碎屑及藻類等雜食性食物為主,青魚吃食螺蚌為主。

草魚吃水生植物,其糞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植物莖葉碎片,混養鰱魚、鱅魚、鯝魚類,可吞食草魚的糞便和由糞便培養的浮游生物,而鰱魚、鱅魚的生長又能降低水的肥度,使之有利於草魚的生長。因草魚喜棲息於清水的環境,原來所謂的“一草養三鰱”正是這個道理。鯿魚(團頭魴)可以食草魚殘留的草屑,使青飼料得到充分的利用。

青魚的糞便能比草魚的糞便起更大的肥水作用。鯉魚則有清潔食物的作用,能翻動底泥,加速有機物的分解,對鰱魚、鱅魚、鯝魚等魚類的生長有利。

在池塘中混養羅非魚,可以充分利用其他魚類不能利用的藍藻和絲狀綠藻及水綿。鰱魚和鱅魚是濾食性魚類,鰱魚主食浮游植物,鱅魚主食浮游動物,只要掌握這兩種魚的混養比例,就能毫無影響地混養在一起。

按魚類食性搭配混養,就能合理地利用各種餌料,做到物盡其用,資源共享。

根據

(鱅魚、花鰱)

三、從池塘水體屬性“混養”

肥水性池塘應以養鰱魚和鱅魚為主,瘦水性池塘應以養草魚、團頭魴為主,如果是中間性池塘,則應界於二者之間。

無論水體什麼屬性、無論主養什麼魚,濾食性魚類比如鰱魚和鱅魚是必須混養的,因為有了鰱魚和鱅魚,才能保障水質的優良,才不會導致浮游動物的過量產生,對養魚百利而無一害。時下很多人嫌棄鰱魚價值低下就不願意投餵,其實是錯誤的,忽略了鰱魚瘦化水質肥度的功能,有了鰱魚的適度混養,就可以杜絕或減少藍藻的發生。

根據

(青魚、青棒、螺螄青)

四、魚種的放養量

合理的放養密度是提高魚產量的主要技術措施,池魚既不能過多,更不能少,掌握好放養密度既“合理”又“適度”,在當今漁業生產形勢整體效益不高的情況下,具有不可低估和至關重要的價值作用。

根據

(禾花烏鯉、禾花魚)

一般以吃食性魚類為主養的,

單一主養魚的畝放養量大概是:草魚500-600尾(或者600-1000尾)、鯽魚2000-3000尾(或者3000-5000尾)、鯉魚800-1200尾(或者1200-1500尾)、禾花烏鯉1000-1500尾(或者1500-2000尾);主養鰱鱅魚的,須投料或投肥,一般畝放養500-800尾(或者800-1000尾)。花白鰱作為配養魚的畝放養量大至是150-300尾。

根據

(鰱魚、白鰱)

鰱魚和鱅魚兩者之間的放養比例為:多以鰱魚為主的,鰱魚和鱅魚比例大致是3:1,時下興起的主養鱅魚的,鰱魚和鱅魚比例大致是2:8。

主養鯽魚的,不宜搭配草、鯉魚,主養禾花烏鯉的,只宜與鰱鱅混養,不宜與植物性食性相同的吃食性魚類(如草魚、鯉魚、鯽魚,但肉食性魚類和其它食性的魚類除外)混養。

具體放養密度視技術水平、資金豐欠、池塘條件等等多種因素確定和掌握。

至於池塘苗種的放養和放養量,要根據魚池的物質條件如魚種來源、飼養條件、肥料狀況及管理技術等情況靈活掌握。放養量可根據所養魚的成活率與實際養成的規格和當年條件的變化來確定。如果去年養成的規格很小,今年又沒有新的有效措施,則放養量應減少;如果去年的成活率正常而規格偏大,則放養量可適當調高;如果魚種質量好、規格大,或增加了一些新的防病或管理措施,而產量要求相同,則可減少放養量。

(劉文俊 2017.07.27)

根據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