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為什麼在下令處死和珅十幾年後又追悔莫及?

文史鄒鄒


說起和珅,人們的第一反應必然是“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仰仗著乾隆對他寵幸有加,自己的兒子又娶了乾隆最疼愛的和孝公主為妻,他在朝廷愈發狂妄。和珅飛揚跋扈、獨斷專行、中飽私囊,對當時的大清朝廷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太上皇乾隆去世以後,嘉慶皇帝終於能夠親政掌權,他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將和珅凌遲處死,並將其家產全部抄沒。可是,在嘉慶帝處死這樣一位行為不端、貪得無厭的大貪官後的第十五年,竟然追悔莫及,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嘉慶帝畫像

嘉慶帝下令處死和珅,這可是他開啟廉政模範的第一件大案,這位新登基的清朝皇帝,想要樹立起反腐敗、勤節儉的好形象。所以嘉慶親政之後,頭兩件大事就是減少皇室開支和清除貪官黨員。在他親政的第2個月,皇帝就下了一道諭旨,此後皇家祭祀活動的隨行儀仗減半,皇后、妃嬪也不必跟隨,以此來減少出行費用。幾天之後他再次下令,不準文武百官向皇帝進貢古玩字畫,以此來遏制貪汙腐敗的風氣。嘉慶的這一系列做法,確實讓百姓看到了自己的節儉形象。

嘉慶帝劇照

可是大清的腐敗問題,遠比嘉慶帝想象的嚴重,其實早在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之間,這三年時間所彈出的貪汙腐敗大案,已經形成了“辦一案,帶一窩”的局面。尤其是當他下令查辦和珅之後,光是徹底清除和珅黨羽,全國各地有不少的大官由於和珅而受到牽連,掀起了大清朝懲貪除惡的高潮。據資料顯示,和珅被殺了之後,全國11位總督,竟然有六位總督遭到嘉慶帝撤換。大規模的更換個地方重要官員,雖說官場貪風在這樣的壓制打擊下有所收斂,可是各地的惡勢力四起,反而導致當地人心惶惶。

和珅劇照

這一陣懲貪高潮過後,官場貪汙受賄之風一如往常,各地從上至下。從大到小的官僚集團,仍然不問政事、昏庸無能,只給自己謀取利益,從不關心民間疾苦。嘉慶皇帝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廉政風氣,早已經毀於一旦。其中最為典型的貪官例子,就是曾經在嘉慶帝面前事先揭發和珅貪贓枉法的諫官廣興,此人由於揭發和珅有功,遂升職為兵部侍郎,然而僅一年時間,廣興所貪汙的音量達到了4萬兩之多。

年興劇照

和珅被處死以後,貪汙腐敗之風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朝廷每年下撥鉅額財政經費用於治理黃河決堤,可是被皇帝派去黃河治河的官員,公然拿著這一些財政收入整日喝酒唱戲,有些官員更是明目張膽地將這筆錢裝入了自己的腰包。導致治河之時只能偷工減料,所以嘉慶親政期間,黃河幾乎年年決口。

嘉慶帝見到原先的嚴打是反腐無效,又根據清朝祖宗舊制,制定了一套更加中規中矩的治理腐敗的方案。只可惜當嘉慶帝將和珅採用強硬手段處死以後,他的反腐敗之路註定難以長久,和珅此人在官場中屬“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貪官,嘉慶帝並沒有意識到此人對於保障“大清穩定”的重要性,這才讓他後悔莫及。


鳶飛九天2018


嘉慶皇帝在登基親政後,立即賜死乾隆的寵臣和珅,

據《清史稿》記載,和珅富可敵國,足以武裝起一支部隊,嘉慶並不是怕他貪汙,更多的是擔心他功高震主,成為歷史上的“權臣,謀朝篡位”之輩,所以在登基之後半月之內迅速處死和珅,

處死和珅對嘉慶帝也有著很深的意義,也算是他登基之後的立威之舉,除掉和珅也為大清解決了一時的財政困難,

然而,《清史稿》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賜死和珅後,嘉慶帝問大臣吳熊光,人人都說和珅有異志,可有否?

他回道,凡圖謀不軌者必先收買人心,而和珅得罪了很大一部分人,在朝中幾乎並無依附者,何談謀反,

此時回過神的嘉慶帝感慨道: 我殺和珅太急了,除掉和珅雖然能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朝中在無像和珅這樣的治世能臣,

先帝乾隆,重用和珅並不是不知道他貪腐,而是看中了他出類拔萃的卓越才華,

可惜嘉慶沒有看到這一點,

自此之後,大清朝再也沒有出現像和珅這樣,即懂理財,又懂外交 ,還可以制衡滿朝文武的傑出人才出現,

嘉慶朝出現了白蓮教,天理教的起義,甚至一度攻進,內憂外患不斷,

至此嘉慶才醒悟能臣之可貴,和珅也並非一無是處,終嘉慶一朝,都沒有做出任何有意義貢獻,反而大清日漸衰弱




縱橫歷史界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知道大清盛極必衰,放任和坤聚天下之財。閉關鎖國,也是防止家資外流吧!

自嘉慶登極後,國運衰退,現史學家這樣評說的。

和坤成了嘉慶的肥羊,無奈羊再肥,也吃不幾年,沒有和坤們的斂財高手摻和,沒了鉅貪存在,小貪更無節制,上貪下腐,盛世的那點積累,人口的膨脹,以及民風的衰退,嘉慶雖努力,也難把將傾大廈扶正。


索世銀6777599135


在《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宰相劉羅鍋》裡面,和珅和紀曉嵐、劉羅鍋都是處於對立面的,是一個討乾隆歡喜,老奸巨猾,幽默風趣又鉅貪無厭的人。他們互相鬥法又都在乾隆的把控之下。

歷史上真實的和珅其實非常有才,他不僅在“文”上了得,在經商、行政、外交方面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精通滿、蒙、漢、藏四語,文學經傳通讀,總領四庫全書的編撰。他可以不動用國庫從商人和江湖黑幫中聚斂錢財,是乾隆皇帝眼裡的抓錢能手。黑白同通吃。

和珅最初為官清廉,精明強幹,很辦了些讓乾隆滿意的案子,後來官場混得久了,就開始貪汙受賄了。乾隆下江南的鉅額花費都是和珅想辦法從官商、黑道弄來的,雖然最終都是百姓買單,但是在乾隆爺那兒是非常欣賞的。和珅雖討皇帝喜歡,但眾多大臣卻是明裡奉承,暗裡嫉妒。

到乾隆退位找人繼承江山的時候,已經沒有好兒子可選了,資質好的都過早去世了。只有嘉慶皇帝,雖然資質平庸卻也沒有辦法。嘉慶待乾隆去世後,受朝臣影響,覺得和珅權勢太大,又聚財過多,恐其有一天謀反,就將和珅給辦了。

和珅死後,嘉慶才發現,再難找到如此有才的聚財大臣,並且和珅並沒有拉攏各方大臣,結黨營私的跡象。乾隆重用和珅那麼多年,榮寵不衰是有原因的。而嘉慶時期國庫空虛,求財無力,嘉慶悔之晚矣。





鳳之綠咬鵑


第一,和珅的死,名義上利大於弊,實際上弊大於利。

第二,揚善除惡,推舉清廉不是靠殺貪官就能辦到的。

第三,和珅活著可以獨擋穩定大局,和珅死了出來太多個小和珅,更不好控制

第四,殺人沒用,改進制度才是王道


影視見人心


和坤做事有原則性,對鞏固皇權有大益處,另外,清談誤國,實幹興邦。清流在朝庭只會站在道德制高點喋喋不休,對社會實無益處


浪跡滇中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駕崩於養心殿,大清王朝自此進入嘉慶時代。

嘉慶親政後,立刻賜死了乾隆的寵臣和珅,並從和珅府中抄得白銀八億兩,以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傳說。



除掉和珅對嘉慶帝的意義深遠,因為這不僅是他親政後的立威之舉,更為早已捉襟見肘的大清財政帶來了一大筆財富,可謂名利雙收。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乾淨利落處理完和珅後,嘉慶卻又後悔了。那麼,殺和珅殺得很是決絕。

嘉慶帝為什麼會後悔處死了和珅呢?  

 一、誅殺原因

  和珅的貪腐舉世聞名,這不免讓人覺得,嘉慶之所以處死和珅,完全是在整頓吏治。  

然而,這一切不過是個美麗的誤會。嘉慶雖然不喜歡官員貪腐,但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貪官如過江之鯽,遠非和珅一人,若是嘉慶真為懲貪,絕不會僅僅只處死和珅。

  

那麼,既然和珅最終送命並不完全因為貪腐,導致他被賜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   這或許可以從和珅被定罪的官方文獻中找到答案。《清史稿》記載了和珅二十條大罪,但與貪腐有關只有六條,其餘很多都是在指責和珅僭越無禮。   無獨有偶,當時大臣們彈劾和珅的奏摺,也都是在說和珅富可敵國,足以武裝私人衛隊,只怕會是另一個王莽、曹操。



由此可見,嘉慶擔心的並不是和珅貪腐,而是和珅偌大的權勢對嘉慶君權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威脅。 嘉慶初登大寶,本就擔心和珅功高震主,而和珅有異心的說法則完美擊中了嘉慶心中的隱痛,成為壓死和珅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臣們彈劾和珅的內容雖然真偽難辨,但嘉慶驚懼之下不得不搶先處死和珅。等到和珅死後,回過神來的嘉慶才逐漸開始思考和珅到底冤不冤。   據《清史稿》記載,賜死和珅後,嘉慶曾問大臣吳熊光:“人言和珅有異志,有諸?”  吳熊光想了想說:“凡懷不軌者,必收人心,和珅則滿、漢幾無歸附者,即使中懷不軌,誰肯從之”,這話說的有理有據,如果和珅真想謀反,一定會收買人心的,可和珅為官多年,把滿朝文武得罪了個遍,就算他有謀反的心,又有誰肯與他共事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直到此時嘉慶才感道:“我殺和珅殺得太急了啊!”  一句感慨,包含了多少辛酸血淚。嘉慶本以為,除掉和珅有利於鞏固自己的統治,卻不料反而親手給大清挖下了一個大坑。

 二、能力卓著  

 這個大坑還得從和珅的理財能力說起。當初乾隆六下江南,揮霍無度,本已空虛的國庫根本支撐不起乾隆的消費,全靠和珅一番操持,才能另闢蹊徑,為大清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比如和珅首創的“議罪銀製度”,就是一條開源創收的絕佳途徑。犯了錯的官員們只需要交納一定數額的罰款就可以免罪,這門獨家生意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官員的好評,同時也為乾隆開闢了一條新的生財之道。

和珅理財的本事令乾隆大為欣賞,但和珅的本事遠遠不止這些,他還是一名優秀的翻譯官和外交官。
公元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為乾隆賀壽,然而在覲見乾隆時,中英雙方卻為覲見乾隆的禮儀產生了矛盾。 清廷要求英國人採用三跪九叩的大禮,但馬戛爾尼堅決不肯,於是清廷派出和珅與英方進行磋商。  



會談伊始,和珅先借口自己膝蓋受傷無法走路,逼英國人主動來拜見,給馬戛爾尼使團一個下馬威。 正式磋商開始後,和珅一方面軟硬兼施,試圖說服英國使團行三跪九叩大禮,另一方面卻不動神色地詳細打聽英國的國情,以及喬治三世的情況,以便摸清對手的底牌。

和珅的心思沒有白費,通過與馬戛爾尼的談話,和珅發現英國使團名義上是來給乾隆祝壽,實際上卻是想與大清通商開展貿易,遂採取靈活的手段,同意英國使團使用單膝跪地的禮節。  



和珅遊刃有餘處理問題的風采,給英國使團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此馬戛爾尼曾評價說:“(和珅)白皙而英俊,舉止瀟灑,談笑風生,真具有大國宰相風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馬戛爾尼使團及英國的情況也讓和珅留上了心,等到英國使團走後,和珅特地向乾隆進言說:“此夷不可不防”。不料一語成讖,此後正是英國人用船艦利炮,打開了東方古國的大門。  

 三、風雨飄搖的江山需要能臣

  誰能料到,最先發現列強野心併發出示警的,正是以貪汙聞名的和珅。

貪腐與才華,成為了和珅身上最明顯的標籤,它們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時刻彰示著“人無完人”的深刻哲理。

水至清則無魚,乾隆重用和珅,並非不知和珅的貪,而是看重在貪的背後,和珅那出類拔萃的卓越才華。  

可惜嘉慶不懂這個道理,衝動之下賜死了和珅。自此後,大清王朝再也沒有出現像和珅這樣既懂外交,又能理財,還可以制衡滿朝文武的傑出人才了。 失去能臣後,嘉慶朝先後經歷了白蓮教起義、川楚教亂、東南匪亂、天理教起義等等磨難,外患不斷之際,官場也是貪腐成風,弄得嘉慶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恭親王府 原和珅府邸

和珅死後十五年,有史官將編纂的《和珅列傳》呈給嘉慶過目,嘉慶看著這本寫滿和珅黑材料的官方文獻後,久久的沉默了。



過了一會,嘉慶緩緩地開口說:“和珅並非一無是處,他精明敏捷,為官三十載還是做了許多事情的”。

或許直到此時,大清王朝在風雨飄搖的節點,嘉慶才知道能臣的可貴吧,可惜昨日之事如水飄零,往昔的繁華,終究不會再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