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後這兩個好女人(四)




10

梁啟超在袁世凱去世後,他在給南方各都督司令的電文中說:

段祺瑞“宅心公正,持躬清直,維持危局,非彼莫屬”,否則“大局將不可問”,要他們協力予以援助。

梁啟超很快成為段祺瑞北洋政府的支持者,並且還掛上了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的頭銜。

這一次,梁啟超又錯估了形勢。

讓他沒想到的是北洋政府的腐敗和人民對北洋政府的痛恨。

梁啟超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後這兩個好女人(四)

1917年,由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把段祺瑞趕下臺了,隨之梁啟超也結束了他36年的政治生涯。

這對於梁啟超和國家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梁啟超主要的精力已由原本的政治轉為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

11

梁啟超的學術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政治,學術,文章;而且皆有大成就;他是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是20世紀前期創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

梁啟超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後這兩個好女人(四)

教育方面,他的學生遍佈天下,如蔡鍔,徐志摩,蔣百里等;晚年還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

陳寅恪能位列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也靠梁啟超力排眾議說:“我也沒有學位,可也算著作等身。但我所有著作總和都比不上陳先生幾百字。”

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新文化運動批孔反儒,但是梁啟超並沒有全盤否定儒家教育,在南京講學時他提出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梁啟超最牛的就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這可是在中國近代最牛父親排行榜上的首屈一指,第一不敢說,但是前三名,準沒跑。

梁啟超的教子之道在於4個字——言傳身教!

這四個字,說的容易,能做到的,卻是寥寥無幾。

自孩子們幼童時期就開始了教育之路,梁啟超曾在《變法通義》中強調:“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他常常對孩子們說:要忠厚為本、不可損傷人格!

“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

“人生在世,常常思報社會之恩”

“但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內的事。”

當孩子面對人生的選擇時,他不曾離開。比如說女兒梁思莊在選大學專業的時候,梁啟超鼓勵她可以和哥哥們一樣出國深造,並且告訴她生物學是國家真正需要的。

在聽說女兒並不喜歡後,便馬上寫信勸說女兒根據自己興趣喜好選擇專業即可:“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最終梁思莊在父親的鼓勵下改學圖書館專業,成為中國圖書事業的先行者。

梁啟超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後這兩個好女人(四)

梁思莊

孩子的成績,是當下父母心頭之重,可啟超卻不在乎孩子的成績。梁思莊在一次考試中得了十六名,她非常難過。

梁啟超得知後寫信給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我對於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對於孩子學業傾盡全力,但並不是為了得到那個驕傲的分數。

梁啟超只希望孩子能““知者不惑”,遇事有相當的常識,有果斷的智慧。

梁啟超生平最敬佩曾國藩的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是一位父親最大的寬心。

中國的父愛往往都是含蓄的。

但梁啟超卻告訴我們:高級的父愛,就是學會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以一種同理心,包容他們的情感和思維。

在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不幸去世,梁思成第一時間安慰並轉達:

“今後你就是我女兒,你在外留學的學費我會負擔,不必擔心。”

林徽因和梁思成剛結婚不久,就面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婆媳問題和姑嫂問題!

作為父親的梁啟超,自然是知道兒子梁啟超正在受“夾板罪”,但也只能揣著明白裝糊塗,不好明說。

於是多次寫信給梁思順,讓她從中協調。

梁啟超傳: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只因背後這兩個好女人(四)

▲ 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合影。

心懷感激的林徽因,為了紀念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給女兒取名梁再冰。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愕然長逝,終年56歲。

縱觀梁家,梁啟超對孩子的愛,是全方位的。

生活上,他愛他們,也愛他們的伴侶;

學業上,他有要求,但更多的是寬容;

事業上,他有籌劃,但更多的是引導。

這樣一位開明、智慧、仁愛的爸爸,培育出來的孩子,毫無疑問會擁有高遠的視野、寬廣的格局、光明的前途。

人們常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但遺憾的是,在很多中國家庭中,長期與孩子相處的,是母親,“父親”這一角色,基本都處於“隱身”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