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怎么就变成人人都在过呢?

这几天办公室人相互打招呼都变成,双十一你剁手多少?“双十一”这个强电商节,已经在十一月无处不在。从“双十一”诞生起,它就是最热的商业节点,商家在这个时间点的各种营销策略活动眼花缭乱,而且已经不仅仅是电商、实体商业卖家的狂欢节,社交、网红、明星等等涉及所有商业领域,在这个时间都在围绕这个节忙碌。而“双十一”这个品牌本身就是营销行业的神话。

所有人都知道“双十一”这个是一个纯粹是阿里在短短几年时间创造出的一个热门节日,变成全民节日。而且它在商业领域价值堪比传统热门节,如五一、十一、圣诞、元旦等等。从2009年淘宝刚刚推出开始,到现在2019年,整整10年时间,从09年的0.5亿日销售额到2018年的2135亿,再到今年2019年第十一个双十一,在2019年零点17分,天猫双十一成交额达到571亿,,2019年11.11的14小时21分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2019年创新高那是必然的。

“双十一”怎么就变成人人都在过呢?

各项指数都是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模型, 销售涉及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数多达200多个。其实国外也有类似“黑色星期五”这样狂欢购物的商业节,但是和”双十一”比较,无论是影响力还是量级都差远了。那么,为什么阿里能创造出这样的营销神话?

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本身我们的经济发展就是飞速增加的十年,各种生活质量提升更是明显,网络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的上升“电梯”是电商行业发展最主要因素,也就是俗话“站在风口的猪”。当日,电商节还有“双十二”,为什么是“双十一”特别强势,而不是别的什么节?

阿里在这个节创造过程中的确花了很多心思,营销策略更是到极致。分析下它的诞生创造史

首先:时间节点把握很好。

11月11日,这个时间点很好。中国人节多,也喜欢过节,特别下半年,本身就是商业旺季。但是十一月刚刚是旺季中节日不明显的时间点,九月有中秋,十月有国庆黄金周,十二月有圣诞、元旦,十一月只有西方的万圣节算是商业性节日外,基本没有什么热门点,且万圣节在国内基本不能算大节庆。这个节点出现很好填补时间空白点。还有是因为季节,11月的季节正好是秋冬换季,各种服装、饮食、护肤品、电器等等,消费需求因为天气变化被整体带动。节点的精准把握,是成功最关键点,也是京东后来推出双十二一直没办法像双十一来得这么热门的原因。

其次:消费者和商家的双方需要

所有商业的成功必要条件是消费者认同,商家有利润,双赢甚至多赢,才能被市场验证为成功营销。双十一各种打折、优惠券、抵用券、满减满送、0元够、清购物车等等,眼花缭乱到让人算不明白账,但是总基调“低价”,是消费者为双十一疯狂最主要原因,价格永远是最大卖点。让双十一=降价优惠=买买买,这个在消费者心理已经做好各种暗示。当然阿里在营销时还加上人群有意思的“光棍节”这个很抢眼球趣味性名称,带着调侃式称呼,讨好的互联网主流消费人群20岁-40岁的喜好。

对于商家更加,商家心理,最好天天过节,天天大卖。所以创造个商业销售的节,商家肯定积极跟进,乘这个时间消库存、走爆款。

“双十一”怎么就变成人人都在过呢?

再还有:阿里有钱,全方位立体的广告覆盖

从十一黄金周后开始, “双十一”的各种活动预热广告,商品优惠信息充斥在线上、线下各种流量聚集地,广告不差钱,阿里打造双十一就是没有套路的套路,用钱堆起来。天猫、淘宝、微博、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等互联网流量各各个聚焦点都被“双十一”包场,线下的公交站牌、地铁站、机场甚至农村的各种刷墙等等,传统媒体强强联合,影视广告、纸媒、新闻等等,各品牌的实体店更是线上线下循环导流。阿里把“双十一”广告渗入角角落落,人人都知道双十一为目标。再有阿里的实力打造“天猫双11狂欢夜”晚会,让“电商+电视+网络”的传播策略,各种明星站台,各种红包贴补等等,让双十一更互动起来,不断加强“双十一”品牌。

最值得赞扬:阿里服务体系增强,应对策略各种消费升级需求

阿里最近最注重的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阿里系原本常常被人诟病质量问题这几年逐渐好转,天猫店的门槛越来越高,守护了品牌的品质。“双十一”期间的虚假宣传也是这几年重点监督方向。

营销后端的系统优化这几年进步颇多。“双十一”在0点开始的集中爆发的购买支付、咨询等对后端系统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这几年各种硬件、软件的提升,以及提前预付定金等策略性活动都让用户体验提升很多。

“双十一”怎么就变成人人都在过呢?

提高物流配送系统的服务,淘宝一方面加强菜鸟仓等直系仓储物流服务,另一方面和快递公司的合作不断加深。阿里还将自身大数据技术应用进物流,实现数据共享,物流配送规模化。

“双十一”的成功最关键点远不是一家企业的营销案,它是整个互联网一起推进的结果,有着众人拾柴的火焰高的结果。双十一几乎是这代商业人共同的I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