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前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鳌拜,康熙皇帝为何要将其囚死于牢中?

用户68056351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年幼帝王登基,必定造就一个权势熏天的权贵。这是历史的必然,小皇帝要依靠他辅政,就会赋予他极高的权势,如果此人知进退明是非,就可以成为“周公辅成王”,“伊尹辅成汤”的双赢局面,否则,就会落得像清朝时顺治和多尔衮,康熙和鳌拜,雍正和年羹尧这样的下场。多尔衮死后被挫骨扬灰,鳌拜被囚禁而死,年羹尧被活活饿死。



鳌拜为什么被康熙囚死牢中呢?一言蔽之,功高盖世,不知进退,凌上欺下。简单说就是不把康熙当回事,他以为一个十几岁小皇帝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扯虎皮做大旗,穿着黄袍吓唬人罢了。可就是这个8岁登基,忍辱负重8年的康熙,16岁时,用了十几个同样十几岁的少年布库(摔跤手),一举拿下了气焰嚣张的鳌拜,仅用了十天就把鳌拜及党羽处理妥当,鳌拜被囚禁而死。追述鳌拜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中得出怎样的教训呢?

据史料记载,鳌拜是三朝元老。他最早是皇太极手下的将领,为清朝进关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死后,在选继承人问题上,他压制了多尔衮的权势,最后拥立6岁的福临称帝,这就是清朝进京称帝的顺治皇帝。也就是说,鳌拜当初站在了小皇帝顺治的一边。想想看,孤儿寡母的孝庄母子能不对他感恩戴德吗?



可惜顺治是个短命的皇帝,24岁就死了,临死前,遗命四大臣辅政,辅佐他8岁的儿子康熙。这四个人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在当初鳌拜位居末位。

说实话,康熙初年,这四个大臣还是齐心协力共同管理朝政的。但是随后情况就变了。资历最老的索尼由于看不起苏克萨哈,他之前是多尔衮一派的人,后来靠向了顺治帝。索尼就打压苏克萨哈,鳌拜见此和索尼结成联盟,最后鳌拜为了显示威风,居然不顾康熙的反对,赐死了苏克萨哈。这样以来,鳌拜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许多大臣附言趋势成了他的死党。

遏必隆本来权利在鳌拜之上,但此人胆小怕事,索尼年事已高,不愿意摊事,鳌拜由此从末位成了首辅。这个过程形成大约用了4年的时间。



没有监督和牵制的权利最容易走向极权,鳌拜此时几乎凌驾皇帝之上。当时康熙12岁,对鳌拜的做法越来越不满意,但是身边没有一个和自己敢站在一起的臣子。康熙曾经召见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痛斥了鳌拜凌上欺下的行为,这三个人害怕引火上身,都低着头默默无语。康熙无奈的叹气走了。

康熙没有外援,这时他的奶奶孝庄皇太后看出了端倪,她不愧为杰出的女政治家,他一边安抚专横跋扈的鳌拜,一边为孙子出主意。为了让索尼帮助孙子,她把索尼的孙女,也就是他长子的女儿作了康熙的皇后,意思是说,不为了康熙,就是为你孙女你也要为康熙出头吧?孝庄真的看透了人性,不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人冒险为皇帝出头。

这个政治联姻起了作用,索尼死后,他的次子索额图承袭了爵位,直接作了康熙的一等侍卫。成了康熙的得力助手。说实话,哪个皇帝也不能容忍鳌拜的专横跋扈,鳌拜随便任命官员,任命后形式上给康熙打个招呼,他任命的官员成了他的死党,皇权的威严被破坏殆尽。鳌拜不法行为太多了,比如换地风波,杀三位忠臣——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所有一切都说明鳌拜不把康熙放在眼中。

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隐忍了8年了,亲政已经两年多了,是时候解决鳌拜问题了。这时他奶奶孝庄又秘授他一条妙计,出其不意除掉鳌拜。




随后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了,康熙让索额图秘密训练了十几个布库少年。趁鳌拜上朝后,出其不意捆了他。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其实也就是走形式罢了,罪证早就拟好了,现在鳌拜倒了,大臣们个个落井下石,曾经的党羽反口咬鳌拜一口,无非是向康熙表示态度,有道是“破鼓万人捶,墙倒众人推”鳌拜到现在看明白了,可是为时已晚。

大臣们装模作样审讯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这时谁喊杀鳌拜最卖力气谁是忠臣,我有点奇怪,既然鳌拜犯了如此多的罪行,肯定不是一时之为。原来这些大臣干嘛吃呢?满朝文武只有三个忠臣死磕鳌拜,请记住这三位忠臣的名字——朱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

当时鳌拜也不想死,可是大臣们对他痛打落水狗,思来想去,只有向康熙求饶。他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身上的伤疤,走感情路线,康熙抚摸着累累伤痕,落泪了。可是他要向三位忠臣有个交代。康熙痛斥了鳌拜无法无天的行为,但是发现他并没有篡位弑君之迹,遂仁心大发,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中死去。



结束了,可是这样的人和事远远没有销声匿迹。也许在高位鳌拜被手下捧过了头,从没想到会有今天。我觉得鳌拜肯定不看历史,前朝这样的例子少吗?汉朝的韩信和霍光,明朝的袁崇焕和张居正。这些人都没有落得好下场。他为什么不学学张良呢?功高盖世却不贪恋权势,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后得以寿终正寝。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秉烛读春秋


影响到皇帝的威信了呗。皇帝想要做什么都做不成,当然不爽了,所以就要把鳌拜往死里整。任何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这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