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诺门罕战役后苏联和日本和解互相划分势力范围?

平安中国742


在诺门罕战役前,苏日间早已确定了大致的势力范围,战役后的和解也仅仅是两国间因各自原因难以改变现有局面的一个暂时性假象而已。


苏联方面:集中精力应对欧洲方向

诺门罕战役后,苏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与日本展开谈判,主要原因是避免与日本全面开战,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strong>

苏联及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的重心都在欧洲地区。当面临东西方的威胁时,一定会优先保证欧洲方向的安全。在苏联建立初期的苏俄内战中,苏联红军的主力一直集中在欧洲地区和白俄和外国干涉军作战,直到内战基本结束,才将盘踞在远东地区的干涉军被逐出国土。

苏俄内战中,主要战斗都发生在欧洲地区

苏联建立后仍不断受到西方的威胁,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西线方向,投入重兵保卫红色政权。到二战爆发前,纳粹德国成为了苏联的主要防范对象,苏军调集了全国70%的兵力和装备,将130个师的兵力部署在当时的苏联西线。这一时期,苏联还组织了多次大型军事行动,以改善西部边境的防御态势,整体规模比诺门罕战役时的苏军要大得多。

为防止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苏联没有向远东地区派驻更多的军队,也不主动挑起争端,避免激起日本的军事行动。诺门罕战役后,苏军统帅部意识到日本有可能与德国夹击苏联,开始向远东集结兵力,防范入侵。

诺门罕战役后,苏联还积极发起军事行动以改变边境态势。

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苏联来说,保持了远东地区暂时性的和平,能让苏军抽出身来全力应对西线地区的战事。当然,维持和平的可不仅仅是条约本身。直到二战结束前,苏联在远东常驻兵力超过70个师,坦克2000辆,飞机2000架,火炮5000门,整体实力远超当面的日本关东军。

日本方面:损失过大,看清了国力间的差距

日本的原因简单很多,就是因为损失过大。

很多人看诺门罕战役时以为日军只出动了一个二流师团,因此认为关东军没有拿出全部的实力。实际上,当年关东军还动用了相当数量的坦克、火炮等技术装备配属给参战部队使用,其实际战斗力不逊于日军的一流师团。

根据资料,当年参战的日军有第23师团、第7师团26联队、第8边境守备队、战车团、野战重炮兵联队、汽车队、高炮队,参战日军总兵力25000人,拥有坦克和装甲车100多辆,火炮200门其中重炮82门,其他车辆200辆,另有飞行师团的数百架飞机参战。这种配置在当时日军中堪称豪华,当年侵华战争中,日军的重炮和坦克也只会加强给重点方向的日军部队使用,数量也没有那么多,由此可见日军对这次战役是有备而来。不过面对火力凶猛的苏军,提前做好准备的日军仍是一败涂地,参战部队几乎被全歼,火炮丢失超过七成,战车一半被摧毁,飞机和汽车也有相当数量损失。

对于人员伤亡的损失,日军并不是不可接受。关键的是,装备的损失日军承受不起。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工业生产能力不足,重型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很慢,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起来,比如日军装备的96式榴弹炮,这种大口径火炮总共也就生产了400多门,结果在诺门罕战役中一下就损失了11门。按照这种损失速度,和苏联开战用不了半年日军手中就只剩三八大盖能用了。

因此,日军大本营阻止了关东军继续调集兵力增援诺门罕战场的计划,并向苏联提出了停战的要求。


水井土城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诺门坎位于我国东北和外蒙交界地带,实际上在当时属于三不管。之所以会发生诺门坎战役,是因为日本为了下一步的战略进攻方向作出的试探!


一、诺门坎战役发生的诱因

日本和苏联在二战初期,为了争夺我国东北三省,曾发生了小规模战役,最终由日本战胜苏联,得到了东北三省实际的控制权,并随后建立了伪满洲国。

事实上,两个国家之所以争夺东三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建立防线和掠夺资源。但是随着日本的胜利,苏联为了遏制日本北上,就拉拢了当时的外蒙古,作为抵御日本北上的军事基地!

在当时的日本,为了确立下一步的进攻方向,是南下攻占东南亚抑或是北上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日本内阁和作战部已经吵翻了天,南下就要侵占美英利益,势必要对美英开战。北上进攻苏联,虽然在对苏作战中,日本一向是战胜国,但是对于苏联陆军的实力,日本尤其忌惮!

最终,日本作出的决定就是,在伪满洲国和外蒙古之间制造摩擦,试探外蒙的军事力量,转而获悉苏联的战斗决心!


于是,亚太地区的小蝴蝶“诺门坎战役”煽动了它的小翅膀,并且席卷了太平洋战争,甚至决定了轴心国的失败!

二、诺门坎战役中,日苏两国的损失对比

在诺门坎战役发起后,日苏双方并没有对彼此宣战,而是以满洲国和外蒙古之间的战争为借口,小心试探。由日本关东军率先进攻外蒙古边境,并且破坏和占领了诺门坎地区,随后苏联派出了由朱可夫率领的57特别军,进行收复和驱逐日军的战争!(具体战役的细节不表)

战后,虽然苏军获得胜利,但是对于日军来说,并没有特别重大的伤亡;而对于苏军来说,除了顶着一个战胜的名头之外,损失惨重!下面看一下两军的战后对比:




三、诺门坎战役后,两国互相划分范围不再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原因

诺门坎战役最后以日本关东军的退让,苏联的惨胜为代价,圆满结束!


日本不再扩大战争的原因是经此一战,已经看到了苏联抵抗和战斗的决心,并且其巨大的运输能力和强大的武器装备以及兵员的动员能力,都让日本人认识到北上策略的不可取!日本人已经达到了他的战争目的,遂日本作战部要求驻满洲国的关东军就地挖壕筑营,抵御苏联的南下!此时的日本已经决定南下东南亚,轰炸珍珠港了!

苏联不再扩大战争的原因是经此一战,发现日军的战斗力远在苏军之上,虽然苏联胜利,但是是惨胜,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参与这次战争的目的。既然保住了遏制日本北上的军事基地,随着日本关东军的退出,苏联担心日本和德国两线夹击,只能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咽!


总结:诺门坎战役被称作日本陆军最大的失败!


诗涵果果


诺门罕战役是1935年5月11日,由日本关东军动用师团级(第23师团)兵力进攻外蒙诺门坎地区、试探苏蒙军事实力的战争。

至9月16日,苏联朱可夫将军指挥的苏蒙联军利用重装备立体火力获得惨胜。双方以议和告终。

双方为何不愿意再恋战?因为争夺外蒙都不是苏日双方的重点。

日本;正在忙于进行全面侵华战争,还觊觎着占领东南亚,“北上”进攻蒙苏不是重点方向。诺门坎之战试探出苏军实力非常强,日本避其锋芒,不愿意在寂寞的蒙古高原上与苏联打资源消耗战。

苏联;重点关注着纳粹德国在欧洲威胁并积极备战,并签订苏德划分波兰秘约准备入侵波兰(无独有偶,在诺门坎战役结束的第二天,9月17日,苏军大规模入侵东波兰,)。苏联还在积极准备攻取芬兰。

苏联为避免在亚欧两线作战,不愿意激怒日本。于是,苏联虽在诺门坎战役获胜,但息事宁人,与日本搭成谅解,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


苏联在诺门坎战役后高姿态与日本议和意义深远,属于韬光养晦的重大胜利。

诺门罕议和导致了日苏在1941年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将朱可夫和他的远东苏军调往欧洲战场抵抗德军进攻。日本也拒绝德国之邀、拒绝“北上”夹击苏联,而是选择“南下”入侵东南亚并与美国开战。

后来苏联打赢了欧战,再回过头来与美国联手收拾了侵略成性的日本。


谌人


因为双方都为避免在亚欧两线作战,所以不愿意激怒对方。

早在之前,两国矛盾就已经埋下

苏联和蒙古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日本及其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同蒙古之间的纠纷极易演化为日蒙纠纷和日苏纠纷的并存局面。

日蒙各种冲突在1935年已有150余起,而苏日之间所谓的边界纠纷以杨木林子、金厂沟、长岭子、乌蛇沟子、观月台、张殿英等事件逐渐升级,加剧了苏日之间在远东地区关系的恶化。

这种局面直至爆发乾岔子岛事件及以后的张鼓峰事件,事态更为严重,双方调兵遣将,冲突开始升级,战争状态趋于明显。

1936年11月,日德缔结《日德防共协定》,形式上把对付第三国际的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苏联恰恰是第三国际活动的根据地和指挥者,实质上形成对于苏联的假想敌状态。

苏联对共同缔约国德国之外的日本强烈不满,也为以后两国之间的纠纷埋下了祸源之一。

但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直接威胁到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促使苏联不得不考虑对日侵华不干涉政策的调整。

苏联开始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物质上、军事上都给予支持,并试图把日本的军事实力拖滞在中国战场,而使日军无力北犯苏联,确保苏联在远东的安全与利益。

为何诺门罕战役划分势力范围

在诺门罕战争中日军遭到惨败,使日本认识到苏军力量的强大,如日本首相近卫文磨说:“日本通过诺门坎冲突了解到了苏军实力,日本要在技术、装备、机械化方面达到苏军水平至少还需要两年。”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就要改变原来强硬的态度处置对苏政策,转而以谈判的方式谋求调整与苏联的纠纷,尽力避免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以确保其既得的远东利益不因全力推行南进计划而受到威胁。日本的最高决策暂时放弃了与苏联继续争夺远东霸权的政策。

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南进计划,日军南进行径引起了与美英等国关系的恶化,为此,日本统治集团急于要求与苏联调整关系,使日本北边持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苏联能够采取中立立场。

苏联的动机在于在苏德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避免两面作战,也在于促使日本向南面扩张以缓解远东局势。

这时期苏联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西部前线,但加强远东战备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仍把大体和关东军同等数量的兵力部署在远东地区,保持军事上的均衡状态以迫使日本不敢犯苏北进,免于形成德日两面夹击的不利形势。

苏联对日本的政策直接影响到苏德战场,苏联能够全力对抗德国法西斯,确保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胜利。


大局大历


亚洲腹地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许几周后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场风暴。诺门坎(诺门罕)战争便是典型的一例蝴蝶效应,当初谁能料到亚洲腹地一场不起眼的边境冲突,会影响到整个二战的走向和结局,为轴心国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诺门坎战场



战前态势

诺门坎之战是在双方有所准备但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打响的。

苏联方面

在果粉们吹嘘的黄金十年期间,在苏联,以牺牲民生建设为代价,苏联将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和军工,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钢产量达到了1860万吨,而日本仅仅只有四百万吨的钢产量。

此时,苏联的大清洗已近尾声,80%的红军军官遭到了清洗。由于失去了大量有经验的优秀军官,虽然因为工业化使得红军拥有了很多重装备,但是士气低落。

在之前的张鼓峰事件中,苏联远东红军集结了比当面日军多得多的兵力兵器,虽然攻下了大部分张鼓峰阵地,但是伤亡数却大大高于日军。而且不久之后,指挥张鼓峰战役的远东红军总司令布留赫尔元帅(就是北伐时派到国军的军事总顾问加仑将军)也被清洗了。

日本方面

1936年6月,日本《帝国国防方针》把苏联列为了第一敌对国,并悄悄着手战争准备。8月,日本制定了或北进苏联、或南下南洋的《国策基准》,紧接着又与德国签订了《德日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极为亢奋的日本认为有纳粹德国在欧洲帮忙,可以放手在远东大干一场了。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经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几大会战,华北、华东沦陷,日军攻克武汉。虽然日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大量国军损失,然而令日军统帅部没想到的是,国民政府撤入四川,并未像日军原先设想的那样选择议和投降。在湖南、湖北部署重兵,利用山地阻绝日军向西南腹地进攻,同时,在敌后八路军及国军留下的部队展开了游击战。此时日本统帅部一时陷入战略迷茫,不知从何下手。

就好像两个人打架,一顿老拳过后,预想着对方怎么也该倒下求饶,但是对方不仅没倒下,而且还在还手。这时候如果上去给对方全力一击,结果如何不得而知,而且旁边还站着几个大汉等着自己打没劲了好偷袭自己。

于是日军一方面加紧向蒋介石国民党劝降,一方面攻占广州,切断中国海上补给最后一个口岸。看着日军很忙,其实其战略思路已经不清晰。


日本方面一直存在着一种政府(内阁)和军人之间,军人高级和中下级之间的矛盾和不协作(下克上),政府和军部高层对少壮军人的冒险冲动约束力量不大。如果以比较小的代价就可以取胜,上面也就默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九一八,侵占东北的成功助长了日本少壮派的冲动。

从日俄战争后,日军便轻视俄军,苏联“大清洗”后军队元气大伤,日本军阀更认为可以轻易打败苏军。张鼓峰事件后,日军觉得吃了亏丢了脸,想找回场子。同时,作为日军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关东军认为,在张鼓峰战败的是“朝鲜军”无能所致,如换成关东军必将战胜苏军。

关东军司令部研究了张鼓峰事件后,1939年4月25日关东军总司令植田谦吉大将签发了《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纲要指出下次再遇到类似国境纠纷就学习朝鲜军第19师团步兵38旅团坚决回击并借机占领争议地区坚决守住,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苏联承认关东军的领土要求。



战争进程

关于诺门坎之战的进程已经有很多文章,关于双方的战损和胜负在网上吵的一塌糊涂,简单的说一下。

此战双方都有点轻敌。

日军轻敌是因为“皇军不可战胜”的自我麻醉,因为和苏军交手前基本只和中国军队交手,中国军队完全不是对手,日军认为自己无敌天下。结果碰到苏军后,第一次遇到火力远远强于自己的军队;苏军的轻敌源自于对自己装甲部队的自信,装甲部队的确厉害,但苏军并没有形成成熟的装甲部队使用战法,步兵、炮兵、坦克、空军协同多次出现种种失误,如反击中竟然是坦克冲锋,步兵迂回,给弄反了。

苏军坦克部队



冲突起因是伪满洲国与蒙古对国境线看法不同。满洲国认为国境线是以哈拉哈河为界,蒙古则认为国境线是在哈拉哈河往东16公里处。

1939年5月初,外蒙军部分骑兵来到河东岸放牧,伪满洲“兴安军”前去驱赶,5月11日双方开始发生小规模冲突。

5月13日,驻防海拉尔的第23师团报告到达关东军司令部,司令部依据才下发不久的《满苏边境纠纷处理纲要》作出决定,要求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中将扩大战事。小松原派出了第23师团搜索队(骑兵中队、装甲汽车中队各一,指挥官东八百藏中佐)和1个步兵大队(缺2个中队),计划分两路包抄歼灭蒙军。

5月17日苏联根据《苏蒙互助协定》介入,苏军第11坦克旅、第36摩托化步兵师以及蒙军骑兵6师开往哈拉哈地区。

诺门坎战役第一阶段(5月21日---5月30日)

5月28日,东八百藏中佐指挥搜索队成功偷袭蒙古军第6师的师部,师长沙日布阵亡。同日,撤回的偷袭队伍抵达到汇合地点:733高地。然而,等来的却是苏军四门重炮和大量山炮、迫击炮轰击,之后是几十辆苏军坦克和数百蒙古骑兵冲击。日军的坦克装甲车也赶来助战,不仅数量少而且装甲薄,根本不是苏军对手。很快,这支偷袭部队几乎被全歼。夜里,日军的援军在草原上终于找到了失踪的友军。在手电的照射下,只见两百多具尸体被摆成一圈,最中间的是东中佐的尸体,一半以上的尸体被烧的漆黑。

第一次诺门坎小规模冲突,日军失败。

日本关东军参谋辻政信(就是那个喜欢找事的豺狼参谋)认为:日军不能吃哑巴亏,对于苏蒙军队的行动,一开始就要痛击。于是,日本陆军省默认了关东军的态度。关东军开始向诺门坎调派军队。



6月1日,朱可夫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苏军也继续向诺门坎增调部队。

诺门坎战役第二阶段(6月17日---7月10日)

6月17日、19日,苏军先后出动空军轰炸了甘珠尔等地的日伪军基地。6月19日,苏、蒙军向“伪满洲国军”(兴安军1个骑兵师另1个骑兵旅5000人)驻地发起了攻击。

6月20日,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向关东军下达了集结令:将第23师团和第7师团的26联队4个中队+28联队的一个大队调往诺门坎,同时调集坦克、飞机支援。

6月22日开始,日军飞机与苏联空军多次激战,并空袭了苏联远东的几个机场,空中日军取得了优势。有意思的是空袭执行命令上,所有的签字全部是辻政信。按照他的说法:空袭外国要有天皇批准。不过不必向天皇禀报,有问题我一人承担。

现在,不打也得打了。

远东军机场被袭后,苏联加速增援前线,苏炮兵司令沃罗诺夫、装甲兵司令巴甫洛夫、空军代理司令鲍尔吉金等都去了哈拉哈河前线视察。西伯利亚空军被调去支援,坦克,火炮也源源不断得补充前线。

朱可夫从国内调派来了在西班牙内战中的四十八名老飞行员增加作战实力。随着苏军空中力量的加强,逐步夺取了战场制空权。

1939年6月29日,日军各部到达集结地点。

7月2日,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日军第一坦克团(安冈部队)的两个联队配合一些步兵在正面进攻。第23师团主力渡过哈拉哈河,包抄诺门坎右侧背。

7月3日,朱可夫命令没有步兵掩护的装甲部队冒险反击,一度给23师团带来混乱,苏军炮火也给日军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日军也击毁苏军坦克120辆。

苏军曾经有一个坦克团进攻,竟然被端着刺刀的一个大队的日军击退的战例。

当日夜,正面的日军战车部队利用大雨成功夜袭苏军第36摩托化步兵师的炮兵阵地,击毁苏军122MM 榴弹炮18门,152MM榴弹炮6门,日军仅损失一辆坦克。

7月4日,安冈部队遇苏军炮火袭击,损失惨重。迂回的23师团由于遭受苏军顽强阻击,前进受阻,后勤堪忧。特别是日军调来的731细菌部队,向哈拉哈河中投放细菌。但是苏军向前线敷设了水管供应自来水,因而受感染的人不多。而日军因为没有自来水,不少士兵虽然被禁止饮用河水,还是会偷偷去饮水。整个作战期间,有1173名日军因不明病情死亡。

日本的战车部队

7月5日,23师团退回哈拉哈河东岸。 获得第8国境守备队等2000兵力增援。

7月7日,两路日军会合。当夜,第23师团组织夜袭分队,成功占领对岸苏军阵地,但次日凌晨遭到苏军坦克和装甲车群反扑,没有装甲战车和重炮支援的日本步兵很快被赶了回去。

7月8、9、10三日,日军猛攻,未能突破苏蒙军防御阵地。之后至7月23日, 日苏两军不断进行小部队的突击与反突击,形成犬牙交错的态势。而苏军的反击力也甚薄弱,连伪军兴安师的防线也未能突破。

诺门坎战役第三阶段(7月15日---8月30日)

在双方小冲突不断的情况下,7月15日,苏军已经秘密着手组织反攻。

苏军将第57特别军改编为第1集团军,辖3个步兵师,即第57师、第82师、第152师、摩托化第36师,机械化第5旅,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第11旅,空降第212旅、机枪第5旅、炮兵第185团,反坦克炮第37、85营,第63、66、150防空营等其他部队(另附外蒙骑兵第6师、骑兵第8师等部队),共计10万人左右(另外动用铁路昼夜不停的运送来18000吨炮弹,6500吨炸弹,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物资、3000辆载重汽车..... 苏军一共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

7月16日,大本营正式命令关东军撤兵。已多次拒绝大本营撤兵建议的关东军司令部还是决定搏一把,调了直属重炮部队等部上去以期扭转局势。

被苏军缴获的重炮



7月23日,得到休整和补充的日军将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733高地,集中了82门重炮发射炮弹一万发试图压制苏军火力,但得到的是猛烈的还击,苏联接近两百门大炮轰击了三万发炮弹。然而日军仍夺取了733高地。 此后,日军转入守势。 23日后,安冈部队解除作战任务。至此,前线日军已经没有坦克部队。

从8月1日开始,苏联不断用飞机,重炮,坦克对日军三十多个阵地进行攻击,造成日军重大伤亡。由于缺乏重武器和弹药补给,日军只有抵御,无力反攻。

8月4日,日本成立第6军,担任诺门坎地区守备。虽然有了一个军的番号,但是前线日军部队并没有增加。

8月20日,朱可夫谋划已久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



朱可夫建立了三个集群,即南部集群、北部集群和中 央集群,计划 主要为步兵的中央集群牵制正面的日军,南、北装甲机械化集群两翼包抄围歼。朱可夫学的很快,这次改为装甲兵迂回包抄了。

21日、22日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苏联红军遇到了异常顽强的抵抗,为此,朱可夫开始动用战略预备队,命令装甲第9旅投入战斗,并加强了炮火支援。

26日傍晚,苏军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完成了对日军整个第6军的远方合围。随后开始穿插分割,日军顽固抵抗,苏蒙军仗打得很艰苦。

8月26日,关东军决定将第7师团拨给第6军,还计划将第2、第4师团也调往前线。同时令第23师团死守待援。



8月29日,鉴于日军在诺门坎地区的不利情况,日军大本营决定在我国关内战场调集:第5师团(驻青岛),第14师团(驻河南开封、新乡),野战重炮兵第9、第10联队,速射炮9个中队,16个野战高炮队,1个飞行战队,22个汽车中队到达我国东北,以增强诺门坎地区。

但到了30日,日军大本营向关东军司令官下达了停止增派兵力的命令。这说明2、4师团根本未参战,第7师团主力也未参战。

8月30日第6军司令官萩洲立兵中将向第23师团小松原师团长下达了自行突围命令。

8月31日,第23师团残部2000余人冲破苏军坦克、装甲车的包围,苏蒙军并未追击,诺门坎大战结束。

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向苏联提出停战要求。

9月15日,日苏在莫斯科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结果

据九十年代俄罗斯公布的解密档案,苏军损失为:阵亡6472,伤死1152,病死51,失踪2028,合计9703人;负伤15251,疾病701,合计15952人。这方面没有太大争议。

至于日军方面,整个二战日军的伤亡数据就有很多造假,没有令人信服的数据,因而争议颇多。阵亡数字有六千多的,八千多的,还有一万八的。越是果粉日吹,越是某岛的囧蛙越把日军的伤亡数字往低了说。对于日军伤亡数字这里不予置评,省得起争执。

打扫战场得来的鬼子的钢盔



此战苏军的坦克并不是像网上说的直接碾压就能摧毁日军坦克,事实上双方的坦克彼此彼此,都是薄皮大馅,没有什么代差。苏军胜在数量7:1以上的绝对优势,甚至到战争第三阶段日军坦克为0。同样的,在飞机、大炮数量上苏军也实现了碾压。

苏军装甲车



只以75mm以上口径野战重炮为例:日军共计75mm野战榴弹炮24门;120mm野战榴弹炮12门;75mm野战加农炮8门;105mm野战加农炮16门;150mm野战榴弹炮16门;150mm野战加农炮6门; 合计:82门。而苏军同样具备7:1的数量优势,且苏军弹药充足。可以说终整个二战,日本都没能达到苏德那样的集结大兵团作战的后勤补给能力,更别说跟狗大户美军相比。

其实,跟果粉们纠结于双方实际投入兵力兵器多少、战损多少没什么意义,跟岛蛙们争论谁胜谁败会拉低智力,只看结果:

战后,苏军打扫了战场。如果是日军获胜就应该是日军打扫战场。

被苏军缴获的大炮



停战协定是在莫斯科签署的而不是在东京。

回到莫斯科后朱可夫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颇受斯大林垂青,更是在日后的二战大放异彩成为战神。

日本方面:

平沼内阁请辞(有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及参谋长矶谷廉介被解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打断,后来在海拉尔医院治疗时被伤兵杀死。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参谋本部作战部长与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

诺门坎战役结束后,日军对阵亡的高级军官进行了追赠,他们是:关东军第23师团参谋长大内孜陆军少将;步兵第64联队联队长山县武光陆军少将;步兵第71联队联队长冈本德三陆军少将,森田彻陆军少将;步兵第72联队联队长酒井美喜雄陆军少将(负伤突围后在医院被那个参谋辻政信逼迫自杀);关东军第1坦克旅团第3战车联队联队长吉凡清武陆军少将;关东军第2飞行集团第15飞行战队队长安部克己陆军航空兵少将。

参战的各联队联队长几乎全灭,这要说是日军胜了那真是没脑子。



影响

对于苏联以至于沙俄来说,欧洲一直是重点,就算在六七十年代中苏分裂后苏联的重心也一直是在欧洲方向。斯大林此时的战略是稳住东方,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对付希特勒,为此又要以武力教训一下日军,使其不敢来犯,同时又避免引发苏日大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日本方面,战争期间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犹如一记闷棍打在日本头上,这也是关东军和大本营在战争后期调兵遣将准备扩大战争时,终于在8月30日被日本上层紧急叫停的一个主要原因,并因此导致了日本内阁倒台。

那边摆平了日本,这边跟德国达成了瓜分欧洲协议,那个乐啊。

经过这次战役,日军从日俄战场日军大胜所造就的对俄军的轻视一扫而光,日军高层得以从客观上评价苏军战斗力并得出结论,苏联红军的实力非常强大,北进不可取。

看一下各年份关东军兵力构成:

1941年底:1、8、9、10、11、12、14、23、24、25、28、29、57师团; 1942年底:1、8、9、10、11、12、14、23、24、25、28、29、57、71师团;

1943年底:1,8,9,10,11,12,14,23,24,25,27,28,29,57,71师团。

其中1,8,9,10,11,12,14都是日军的主力常设师团,一共7个,这证明诺门坎战役对于日军的压力是很大的,否则为什么中国战局僵持,南方战局吃紧,一直到44年才开始抽调,而且抽调之后,新组建的师团尽管装备差,训练差,但是却提高了数量,就是为了尽量保持东北的防御力量。

战争期间,希特勒把日本卖了一次。然而,到了苏德战争时,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迫切需要日军在东方发起进攻牵制苏联时,被苏军打出了心理障碍的日军却不动如山,摆了元首一道。斯大林得以从远东抽调二十多个精锐师驰援莫斯科(也有佐尔格等功劳)并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后,日本的南下派占了上风并最终在两年后偷袭珍珠港,把强大的美国拉入了同盟国。从而轴心国的失败不可避免了。

和平的环境是打出来的,不是妥协退让得到的,能战方能和!只有打赢战争,才能避免战争!只有在军事上取得优势,才能在和谈时握有决定性的王牌!“九一八”不抵抗的事实证明越是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就越会造成更大被动!诺门坎战役则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以战止战!

1940年7月18日,东乡大使和莫洛托夫在莫斯科达成了划定国境线的协定,蒙古人民共和国原来主张的诺门坎地区的边界线被日方接受。8月边境立标工作全部完成。

我们又一次成了受害者!


我淡如菊


诺门罕战役是苏联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在东北亚进行的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战斗。战斗之后,双方相互划分势力范围随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一战也直接给二战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虽然这场战争不为人所知,但事实上确实举足轻重。其实日本强大起来以后,日本和俄国就在东北亚地区进行长期的争夺。日俄战争俄国国力不济被迫把库页岛的南部割让给日本,双方才暂时达成了战略平衡。



然而,在1921年外蒙古在苏俄的支持之下宣布独立,而十年之后,日本发动918事变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与当时的蒙古国相邻。苏联和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争夺,更趋激烈。但是双方同样都面临着其他的国际事件,所以这一争端没有爆发。但是双方也不断在边境相互挑衅,相互试探。当时苏联为了自己的稳定,而在1938年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但是由于双方在一些地区之间存在领土争议,所以爆发了这场战役。这场战役是由日本人率先挑起的,进攻的是蒙古共和国,并且占领了部分地区。这一地区虽然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但在政治战略上却可以成为进攻苏联后背的跳板,这也是日本陆军部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



如果日本未来实施北进前后夹击苏联,那么日本一定会以此作为基础向西进攻。但苏联随即进行反击,双方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战斗,先后投入20万人当然战场并不惨烈,而且苏联也获得胜利。双方不得不继续坐在谈判桌前宣布停火,并最终日本退让维持现存边界双方战斗结束。这场战役打了四个月投入20万人对于日本来说确实没有占到便宜,毕竟日本夺得东北三省也没有用到20万人。对于日本来说如果倾其所有能不能打败当时并没有重兵的远东地区呢?答案应该是可以的,但是日本要的是称霸,而并非同归于尽所以日本最终放弃了北进计划,选择将战略重心放到了东南亚地区。



这一地区没有苏联顽强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都是一些弱国小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而且英美国家在这一地区的殖民也比较薄弱,同时这些地方还有硬通货,石油和大量的战备物资。可以保证日本一战养战的基础策略。而且占领整个西太平洋也是日本称霸的目标之一,也正因此而发生了珍珠港事件。这场边境战争虽然苏联获得了胜利,但苏联依然愿意与日本和谈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场战争仅仅是惨胜,苏联其实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唯一占到的便宜也就是维持现状而已。而且与苏联交战四个月的日本军队也并非日军精锐。毕竟对于日本来说占领整个东亚和中国才是首要目的。而且就战场结果而言,苏联的损失要大于日本,而且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这场战役之所以被人们所忽略,并不是因为这场战役重要性不够,而是在这场战役爆发的同时世界各地在整个二战硝烟的弥漫之下。有太多的事情发生。欧洲和亚洲的局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说慕尼黑会议,比如说苏台德的瓜分,比如说日本与当时的国民政府进行大规模的集团会战。基本没有人会去关注当时苏联所扶持的傀儡政府与日本所扶持的傀儡政府边境之间的一场军事战争。而且双方也都想结束这一场战争,苏联忙着应付德国以及内部清洗,日本也要迅速抢占东亚的战略高点,而且双方对完全战胜对方都没有信心,所以进行谈判就此息战。


世界史图鉴


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战事于1939年在当时的满洲与

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

日苏的诺门坎战役最后争夺的地区归谁了

二战后,哈拉哈河以东、诺门罕附近的地区最后的归属是谁,如果以纯粹领土纠纷来说,满洲国和蒙古,他们当时谁有理,既然最终的争议地区现在归中国,是否可以认为满蒙当时争议时是外蒙古理亏



知百事


诺门罕战役又称哈拉哈河战役、诺门坎事件,是二战初期日本和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相较于二战中的那些著名战役,这场战役并不被人所熟知,但事实上却对太平洋战场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苏联在取胜之后,为何又会与日本进行和解,并互相划分势力范围呢?

诺门罕战役虽然不是太过著名,但却对二战走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日俄双方便曾因地缘冲突而多次开战,直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被迫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了日本,双方的冲突这才短暂告一段落。

1921年,外蒙古在苏俄的支持下独立,而日本则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并在1932年建立了伪满洲国。伪满洲国与蒙古国相邻,又分别是苏俄和日本的势力范围,再加上双方在不少地段的边境纠纷,这导致双方的冲突再起。

1935年,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部队和兴安骑兵部队,以历史遗留下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边界地带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数月之内,双方多次发生军事冲突,且规模开始不断升级。虽然双方最终于1938年10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但由于双方在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归属上的争议,最终引发了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

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决定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共和国,占领其东部哈拉哈地区,并以此作为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诺门罕战役就此爆发。从5月至9月,在持续数月的冲突之中,双方先后投入20余万人。

1939年9月,苏联虽然在远东取得了胜利,却也无疑扩大战果,经过苏、日双方的外交谈判,双方最终于9月16日停火,此战最终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

此战虽然不是太过出名,但对二战的战争走势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一战,日本最终放弃了“北进计划”,战略重心开始转向太平洋以南,最终与欧美各国产生冲突,并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就此被卷入二战,太平洋战场局势就此改变。

苏联既然取得了战争胜利,为何最终却选择了与日本互相划分边界?

苏联既然已经击败了日军,为何却最终选择了与日本进行外交谈判,且承认现存边界,并未进一步呢?

虽然在诺门罕战役后,苏联一直宣称对日军取得了完全胜利,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根据俄罗斯公开的档案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取得的不过是场惨胜罢了,且对全面击败日军并没有信心。苏联一直宣称打败了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日军当时的参战部队只是乙种师团,并非最为精锐的甲种师团。

而且,苏军无论是在兵力还是火力方面,都占据着绝对优势。整个战役苏军拥有高达7: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的伤亡仍然比日军还要大。

整个诺门罕战役,苏军坦克被击毁280多辆,装甲车损失90辆,日军只损失了30多辆战车装甲车,安岗坦克支队也没有被歼灭,只是在7月弹药耗尽后,自行撤退了。苏军前后消耗作战物资达80000吨,仅炮弹炸弹就消耗了31000吨,而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人员伤亡方面,苏军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日军则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

更为重要的是,就在苏日双方交战之际,欧洲的局势也在急剧变化。当时,德国的野心越来越昭然若揭,而英法方面却依然坚持绥靖政策,就在同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便是著名的“慕尼黑阴谋”。

在欧洲局势急剧动荡的情况下,苏联的精力受到了极大牵制,使得他们想要迅速结束这场战争。而另一方面,战败后的日本并不死心,日军关东司令部又紧急调遣第2师团、第4师团、第7师团和高炮部队、国境守备队等主力向诺门罕进军。由于日苏双方均对战胜对方没有信心,经过外交谈判,就此罢手只能是唯一的结果。


香茗史馆


针对此战役,本人发表一下愚见。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日本称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称为第1次ノモンハン事件‎,即第1次诺门罕事件;此后至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2次ノモンハン事件‎,即第2次诺门罕事件。

长久以来,关于苏日之间的这场“诺门坎战役”,传达这样的信息“中国军队往往几个师都干不过日军的一个师团,而苏联军队仿佛轻轻一挥手,就全歼日本一个师团。”

然而真相并不是这样。这场发生在当时中国满蒙边境的苏日之战,被称为“日本陆军的首次惨败”。从战略上来说,日本确实是输了,不仅退出满蒙所有争议地区,而且从此打消了“北进”战略,倒向了“南进”。

但从战役角度,日本远没有原来说得那么惨。

当时的实情是,苏联的核心利益在欧洲,日本的核心利益在中国。日苏争斗的目的,都是想震慑对方,稳住对方,不让对方影响自己核心利益的实现。苏联担心日本抄了自己的后路,日本担心苏联抄了自己的侧翼;所以双方都要亮肌肉,不能示弱。同时双方又不能彻底闹崩,所以展示一番肌肉后,又马上开始眉来眼去,勾勾搭搭。从1939年到1941年,这中间有两年的时间供双方的政客们“纵横捭阖”。

  

  在诺门坎事件中,后人往往只看到了苏联有效制止日本军事冒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日本虽然受到了挫败,但也达到了敲打、警告苏联的目的的一面。此后,虽然苏联仍然担心日本独霸中国以后会对它形成巨大威胁,但显然更顾忌日本的反应甚至反弹了。日本要吞下中国,必先稳住同样贪欲很强的苏联,以战求和,实际上也是日本的目的。

基与以上原因,双方和解划分势力范围




叶落梧桐


首先,诺门罕战役以后,苏联和日本并没有和解,只不是暂时控制了分歧,管控了矛盾,双方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苏联和日本签订的那个条约只不是双方各自找了一个台阶下,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诺门罕对于苏联方面来说,远离自己的铁路,在后勤补给方面居于劣势。


日本人在诺门罕其实打的不错,在巴音查岗山偷袭得手,打的苏蒙联军十分狼狈。

日本的大陆政策由来已久,日本试图在东亚大陆上找一块立锥之地从中国的唐朝就开始了,直到近代日本率先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这才有能力染指东亚大陆,首先是朝鲜半岛,然后就是中国的东北。
诺门罕或者叫哈拉哈河战役是苏联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和日本签订了一个用来下台阶的条约,使苏联远东的局势降温,好集中力量对付德国。

而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大部分领土,在远东地区的这块地方在苏俄内战时期还曾经一度被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干涉军占领,但是苏联的远东地区对于苏联来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第一远东地区是通向太平洋的通道,对于一直希望有一个出海口的俄国来说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苏联包括现在的俄国在欧洲部分的几个出海口,出去的首先是几个乡,波罗的海,黑海这种澡盆海,这些海要进入大洋还要通过几个狭窄的通道才行,而远东地区面对的太平洋,虽说从日本海进入太平洋也要经过几个海峡,但是这里的水道可比欧洲那几个澡盆宽阔多了。

这里的出海口好是好,但是一个是纬度问题,尤其是到了堪察加半岛那边,纬度太高不利于人定居。还有就是发展问题了。苏联俄国是欧洲国家,主要的核心地区是欧洲部分,在远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业的发展都是远远落后于欧洲地区,而且这里和欧洲核心地区距离遥远,中间只有一条西伯利亚铁路联系,非常容易就被切断。这也就决定了,苏俄在远东地区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守势,只是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已。

当时的中国由于羸弱,只能是充当棋盘而已,自己根本说不上话。

关东军发动918占领整个东北以后,随着实力的增强,同时由于苏联当时陷入大清洗的内乱,所以关东军的信心爆棚,开始对于苏联的远东地区有了想法,于是开始不断的在当时满苏边境制造事变,在诺门罕之前还有张鼓峰等一系列事变。诺门罕不过是这一系列事变中规模最大的一起。
在张鼓峰日本人也是挑衅苏军,而且苏军也是打得十分艰苦,而且十分被动。

通过诺门罕一战,日本关东军的头脑被打的清醒了一点,不再狂的认为一个日军师团可以打三个苏联步兵师,只能是一个师团打一个苏联步兵师,而且在坦克等技术装备上必须要和苏联的数量接近才行,苏联的坦克群在蒙古草原上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到了80年代,日本人在写战争空想小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时,还提到了步兵对坦克就是诺门罕的下场。

仗是不能打了,而苏联方面也是希望远东地区能够保持稳定,当时欧洲地区已经是到了战争爆发的前夕,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斯大林明白这个条约就是用来撕毁的,所以当时苏联的主要目标还是要准备和德国的战争,在远东是不能在开辟新的战场。于是就有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双方说了一大堆日苏友好的废话,然后说了一些划分中国的空话,比如苏联承认满州国,日本承认蒙古国一类的话,但是日本和苏联都明白这个就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两边都现在不想开打而已。

日本是当时在中国大陆深陷泥潭,中国利用自己巨大的战略纵深和日本周旋,同时用苏联的武器弹药打日本人,虽然是当时中国败多胜少,但是日本人已经是拖不起了,再和苏联打就更打不动了,况且苏联和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在前,日本认为苏联可以从欧洲调更多的坦克军队来对付自己,所以各自都不希望再打下去,于是相互找个台阶下。

到了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彻底解决了日本对于远东地区的威胁,当然这个是美国用中国东北的巨大利益作为条件换的,而这些美国人给的利益到了1955年,除了蒙古国以外,中国通过抗美援朝的巨大胜利又拿了回来。

下了台阶不等于相安无事,苏联是继续支援中国抗战直到苏联和德国开战,而在远东苏军始终保持百万大军,而日本在东北始终保持近百万大军,在1941年的关特演期间加上担任后勤的满州国伪军更是达到了120万人,双方的近200万人沿着中苏中蒙边界对峙,直到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这种僵局才被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