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生:反思普惠金融 簡單強調秒貸並不科學

楊凱生:反思普惠金融 簡單強調秒貸並不科學

“普惠金融的內涵雖然包括提升金融服務的便捷性,但提升效率(即提升業務流程的速度)是不是解決普惠金融的主要痛點所在,這是需要思考的。過分強調縮短某項業務的時間和流程有失偏頗,在信貸投放中,一味追求快速的審批快投放是有問題的,簡單強調秒貸並不科學,還是要對不同的信貸業務設置不同的標準和閾值。”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11月9日在財新峰會上如是說。

楊凱生表示,認識和科技的進步,讓普惠金融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從去年年末到今年6月底,按照銀保監會的口徑,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新增1.336萬億元,其中,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佔比接近50%,遠高於大行其它貸款佔全行業的比重,說明大行將完成普惠金融目標和自身發展很好的結合。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謝平也表示,國有大行享有主權信用、廣泛的網絡佈局、利潤規模高內部有交叉補貼的餘地,以及需要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特點,讓大行在普惠金融領域發揮“頭雁”作用的政策考量是對的,在經濟學上也是成立的。

不過,楊凱生表示,我國在普惠金融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釐清。例如,從更廣的角度看,普惠金融業務還應包括開戶、結算、保險等其它業務;普惠金融還應該引入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概念,金融業能否可持續發展,是金融能否惠及更廣大群體的基礎和前提。

毫無疑問,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給普惠金融的發展創造了很多條件。但楊凱生強調,普惠金融應用金融科技時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包括開展業務時,線上是否可以完全代替線下,這是需要思考的。

“現在不少銀行搭建了線上小微客戶服務平臺,但也應該認識到,普惠金融是多維度的問題,有些問題是僅靠互聯網、金融科技難以解決的。”楊凱生稱,如果僅通過行為數據、社交數據的蒐集整理就完成對客戶的信用評估,這顯然是把信貸業務多年來面臨的三個問題高度簡單化。

楊凱生補充道,所謂的信貸業務需要考慮的三個問題,通俗講,就是借錢幹什麼、準備如何還錢、如果還不上該怎麼辦。這是開展信貸業務要堅持的原則,也就是了解你的客戶(KYC)。完全依靠行為數據而取代結構性數據的因果關係,其可靠性需要依靠更大的樣本接受更長時間的檢驗。

“銀行需要在改進金融服務方面不斷努力,但發展普惠金融還是應該落在擴大服務人群的覆蓋面等方面紮紮實實下功夫。所謂的普惠金融,就是要把原先具有神秘感、顯得高大上的金融業變得更加接地氣,服務更廣大的社會群體。”楊凱生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