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鄂州的地域變遷

歷史上鄂州的地域變遷

歷史上鄂州的地域變遷

鄂州(國)歷史上的地域到底有多大?變遷又是怎樣的?至今仍然是個謎。這就需要我們認真探究,根據有關文史資料的記載,應該是這樣的: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分鄂縣南為陽新縣。(距今1800年) (《鄂州歷史銘文》)

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南唐國保大十三年,南唐分陽新、武昌E鄉置大冶縣。(《武昌縣誌.沿革》)

還有一種說法,即是宋乾德五年(967 年)南唐保泰十五年,武昌縣仍屬南唐國,南唐國分陽新、武昌三鄉置大冶縣。此說見於今大冶人,鄒天福的《鄂王城初探》。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並不影響鄂州歷史上的地域變遷。

明洪武元年(1368年) ,分西塞山(今黃石),屬大冶縣。此外,清代(1885年)光緒《武昌縣誌》記載的二十三個古鎮之-的新店街、 東街嶺劃歸了武漢:金牛鎮、保安鎮、徐家鋪市、高橋街、盤槎市劃歸了大冶:

1983年11月4日,鄂州市所屬左嶺鎮移交武漢市管轄,劃出人口3萬2千人(《鄂州市志●大事記》。可見鄂縣在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前的地域包括陽新、大冶、黃石、左嶺鎮及新店鎮、東街嶺等。

鄂州(國)歷史上地域到底有多大?從以上史料看,但是還不僅如此,最近我從有關歷史文獻中又有新發現:據邑人趙德科的《武昌記輯考》中載文:蕪菁山、峻山、千仞山、九宮山均在通山縣境內;鍾台山,在咸寧縣境內。原來聞名中外李自成“闖王陵”的九宮山, 是鄂州的地域。

鄂州歷史上的《武昌記》十分重要,是記載鄂州歷史的地方誌乘,有晉代史筌《武昌記》、隋代佚名《武昌記》、五代雷氏《武昌記》。但是,這承前啟後的《武昌記》,到了南宋時都已遺失。當時的武昌縣令葡季宜為了搶救前史,蒐集了部份《武昌記》中的史載及其以後的歷史,主編了《武昌土俗編》。但是,這承前啟後的志乘也已不存,所幸今天昊都又一位文史學者萬齊文,從其它有關歷史文獻中輯錄了《武昌土俗編》的部份條載,也摜寫了《武昌土俗編輯考》。它和《武昌記輯考》樣, 有著承繼前史的作用。

今天,我們從趙德科的《輯考》中看到通山縣、咸寧縣境內有關哪州的地城。但是,《輯考》只是從其它文獻史料中,蒐集的部份有關《武昌記》山川的條載。這就是說,《武昌記》的原文還有一一些已經失落了。歷史上哪縣的地域實際上不止這大。

據南宋人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秦代對前鄂國、鄂渚、哪邑楚國地域置為鄂縣,約今江夏、咸寧、蒲圻、崇陽、通山、通城、陽新、大冶、黃石、鄂州這麼大的地域範圍。這黃石、咸寧、鄂州今已是湖北的三個省轄市,外加一個江夏。這鄂的地域,符合羅泌《路史.國名紀》載文:所謂大夏有鄂氏...今哪,是大夏,即今江夏也。

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為“鄂”州冶所,是有歷史依據的。由此可見歷史上鄂州的“鄂”之源,應是源於我們鄂縣(國)。歷史上”鄂”的載體,今已縮水為鄂州、鄂城。

從八百里“鄂渚”來看,當時鄂縣(因)的地域可能還要大,鄂縣的地域在漢代四百年間,可能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變遷。 因此,我們要對鄂楚秦漢文化,進一步深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