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爆炸力学"带头人,师从"二钱",获国家最高奖

"我从旧时代走过来,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很简单的想法。"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最高科技奖……现年95岁的郑哲敏院士已有无数荣誉加身,但说起对将来的看法,却直言很惶恐,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为国家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像欠着什么,还不清了似的"。

大国脊梁 | 他是

郑哲敏院士

琅琅家风塑国器

1924年10月,郑哲敏出生在山东济南,父亲郑章斐是著名钟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这名出身贫寒的成功商人向来主张子女应当勤勉好学、修身养性,为郑哲敏和家中兄妹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开始,郑哲敏先随母亲避难于宁波乡下,后辗转南昌、九江、武汉入川,追随父亲落脚成都并开始独自生活,在战火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当时初中老师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我说想当飞行员和工程师。"

战争的惨烈激发了少年人的报国之心,郑哲敏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搏击长空,为国杀敌,或者从事工程,强国抗敌。

郑哲敏非但没有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荒废自己的学业,反而在父亲的引导下养成了让自己受益终生的自学习惯,成长为"学霸"。

1943年,郑哲敏追随哥哥郑维敏的脚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就读于工学院电机系,次年转入机械系。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迁回北京清华园,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1946年从美国回国任教的力学家钱伟长教授。在钱伟长的课上,郑哲敏第一次接触到了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近代力学的发展前沿,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大学教育让郑哲敏对自己的责任以及国家的前途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在一番思考和探索之后,郑哲敏决定投身科研,并选择了力学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方向。

虽然最终没能成为儿时梦想的"大英雄",但科学报国的选择,也没有辜负郑哲敏的拳拳报国之心。

赴美留学,求自强报国之计

1947年,郑哲敏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之后选择留校,成为了钱伟长教授的助教。1948年8月,在钱伟长等人的联名推荐之下,郑哲敏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旅程,一年多之后,开始跟随当时已经誉满全球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

大国脊梁 | 他是

郑哲敏(左一)留学期间暑期郊游

博士在读期间,郑哲敏的表现同样引人瞩目,在多个新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于1952年6月取得了加州理工学院应用力学与数学博士学位。

在郑哲敏看来,"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归国报效,从来没有过其他想法。"因此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立刻提出了回国申请。

但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郑哲敏被当地移民局羁押,获朋友保释之后立即起诉要求离境。虽然他赢了官司,却被美国政府以"不利于美国利益"为由禁止离境,且护照一直被扣押,归国计划迟迟不能实现。这一切都不能动摇郑哲敏科学报国的信念,他始终牢记老师钱学森对自己的叮嘱,"一切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大国脊梁 | 他是

大国脊梁 | 他是

郑哲敏家书,1954年写于瑞士,谈及自己在美国被移民局"找麻烦"的经过

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后,美国移民局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终于有所松动。郑哲敏抓住了这次机会,从纽约坐船,辗转法国、瑞士、苏伊士运河、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历时4个多月才回到了自己阔别6年半的祖国。

临患不忘国

回国后,郑哲敏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18位建所元老之一。1960年,郑哲敏和他的同事开始研究爆炸成形。"爆炸成形"就是通过控制爆炸时能量释放的方向和力度,将材料炸成预先设定的形状。当年春节后的一次小型爆炸实验中,一块手掌大小的钢板被雷管炸成一个规整的小碗。力学所所长钱学森举着这个貌不惊人的小碗说,这是新生事物,可能代替大型水压机成形。

当时,我国的"两弹一星"计划已经到了研制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国内没有大型水压机,有些零件的成形难以控制,应该如何制造导弹和火箭急需的喷管,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大难题。1961年5月,同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安排使用"爆炸成形"解决这个难题。

当时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片空白,而在1955年回国之前,郑哲敏甚至连炸药和雷管都不曾见过。"虽然是一个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面对这个伤脑筋的问题,郑哲敏拿出了自己小时候自学时的坚韧和毅力,日夜苦思冥想。

一番刻苦攻关,在同事们大量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考察未知现象,凭借坚实的学术功底,郑哲敏终于研究出了"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为我国高精度导弹部件生产铲除了一大障碍。

就在爆炸成形问题解决的同时,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由此诞生,钱学森在1963年前瞻性地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郑哲敏就此成了这门学科的带头人。

大国脊梁 | 他是

郑哲敏(右)与科学家郭永怀亲切交流。(图片来源:光明网)

之后的30多年里,郑哲敏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又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经典理论,并在核爆效应、穿破甲机理、爆炸安全、防护工程、爆炸复合、热塑失稳、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瓦斯突出机理等爆炸力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成为"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一位奠基人和开拓者。

大国脊梁 | 他是

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条件艰苦的年代,爆炸成形技术作为一项特种工艺,在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在,我国已经配备了先进的大型水压机,爆炸成形技术也逐步被更加先进的制造方法取代。但郑哲敏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在21世纪又将目光转向了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

荣誉加身

生性淡泊名利的郑哲敏,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当年科学报国的愿望,而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奖项,正是对他一路走来辛苦付出的肯定和见证:他不仅先后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继钱学森之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三任理事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的执行委员。

大国脊梁 | 他是

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图片来源:人民网)

2013年1月18日,郑哲敏院士因为对"爆炸"的精准掌控和他在力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而此时距离第一次"爆炸成形"实验成功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大国脊梁 | 他是

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封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之后,九十多岁高龄的郑哲敏院士心中依然牵挂着祖国的未来发展,不仅一直活跃在科研和教学一线,还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自然科学研究是比较苦、枯燥。但这些基础研究必须要走在前面,才能真正推进科技创造和发明,带动其他学科。现在各方步伐都很快,但我想还应有一批人,有志于稳下来,实实在在做一些事。"

大国脊梁 | 他是

郑哲敏

从抗日战争、出国留学,到改革开放前后,包括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郑哲敏一直矢志不渝地走在自己选定的报国道路上。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像郑哲敏这样的人,,将一生全部的身心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我们的富国强民的梦想才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哲敏的爆炸传奇》,人民网

[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拓荒爆炸力学》,光明网

[3]《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自学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光明网

[4]《郑哲敏:解开爆炸的力学密码》,人民网

[5]《郑哲敏:青年要看得远 文革时 "赶时髦的都吃亏了"》,人民网

[6]《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中新网

[7]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人民网、光明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