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大名42


清王朝在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小政權,這其中原因有大勢所趨,也有實際統治者不願冒險的因素,還有袁世凱開出的條件不僅規定了皇帝的待遇,也保留了皇族的爵位及八旗兵丁的俸祿,在這些條件下,大部分人也不願再鬧下去。



滿清的龍興之地是在東北,而清王朝退位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是鐵桿的保皇黨,武昌起義後趙爾巽在奉天成立保安會來阻止革命,到宣統帝宣佈退位後,趙爾巽和張作霖、袁金鎧等人仍然進行策劃,對奉天乃至東三省全境的革命黨人和無辜平民進行大規模屠殺,如果說當時清政府想回東北,不是不可能,只是清朝皇室卻是不敢冒這個險。

滿清政府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漢人,他們所依靠的主力是八旗兵,然而八旗兵在入關後過上安逸的生活,早已沒有什麼戰鬥力了,特別是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正是因為八旗兵的戰鬥力不行,才有了曾國藩的崛起,挽救了清王朝也讓兵權落入了漢族,從而改變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到後來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張之洞、袁世凱他們還搞了個東南互保,強勢的慈禧太后對此也無可奈何。


袁世凱在清末已經是北洋軍的領袖人物,清末實際統治者之一攝政王載灃執政期間想把袁世凱搞掉,結果是氣勢洶洶的載灃被袁世凱牽著鼻子走了一遭,等到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波及全國的時候,載灃又只好請袁世凱出山,載灃設立皇族內閣排擠漢人官員,也因此加速了人心渙散和大清的滅亡,在袁世凱出山後,載灃將軍政大權全部拱手讓給袁世凱,自己則卸掉攝政王一職,宣佈下野,一直被當作擺設的隆裕太后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留下孤兒寡母哪有能力抵禦袁世凱的操縱和欺詐。

載灃不是沒想過鞏固清室江山,他為了加強皇室地位,任用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還任命桂良、風山為江寧、廣州將軍,還有胞弟載洵、載濤分任海軍部大臣、軍諮府大臣,然而載灃所任用依靠的這群人,都是些無能但權欲極重的庸才,也正是載灃這一套親貴攬權的作法,讓漢族官員與清政府離心離德,更惡劣的是這些權貴把持政柄、各立門戶、結黨營私,讓清末政局更為混亂,而載灃被他兒子溥儀評價為“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看到清末亂局沒法控制,就卸任回家不幹了,卸任後一臉輕鬆,可見他追求的是一世無憂、恬靜安逸的普通人生活,象他這種人當然不會想到帶著人跑回東北搞小政府,他也沒有這個能力冒這個險。





而另一個滿清實際統治者就是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更是個性格軟弱的人,面對亂局,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和溥儀的性命,其次是清室優待條件,最後才是萬民憂樂和天下太平,隆裕太后在清帝退位這件事上是召集了王親貴族和國務大臣共商國事的,不過在她最後表態時所說就知道不止是她沒想過要退回東北,連那些王公貴族也沒想過,就算有也是極少數人,隆裕太后說道:

“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給你們辦,你們辦的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不必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

慶親王奕劻深得慈禧太后寵愛,是受封清王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在朝中權力很大,然而隆裕太后找他們商量大事,卻也只說沒主意,可見這些王公貴族都已經習慣了關內生活,早沒了雄心壯志,再說東北已經不是明末的東北,經過人口大遷徙,漢人在東北已經佔了大多數,而且不僅僅是漢人不一定支持清政府,連東北的八旗子弟因為滿清末期拼命加稅也跟清政府離心離德,在奉天革命黨裡就有滿族人,而且就算滿清統治者願意回關外,又有多少已經習慣關內生活的旗人回關外了?

滿清當時最主要的戰鬥力就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清政府在無兵、無權、無錢的情況下回東北,最後也只會淪為沙俄或日本的傀儡,所以隆裕太后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優待條件,與其去東北鎮壓隨時可能發生的民變,失敗的話還可能被滅族的情況下,還不如就在紫禁城裡繼續過自己的小日子!


摯潷畫畫紅塵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就在八國聯軍組團進攻天津的同時,沙俄帝國還派遣了17萬大軍席捲東三省,團滅了清政府留守在東北的9萬駐軍。這導致清朝在東北經營了近三百年的基業,瞬間崩塌了。

並且最糟糕的是,俄軍佔了東三省,任憑清政府如何抗議,始終都沒有撤走的意思。

腦門上頂了一把劍,清政府非常頭疼。為了收回東三省主權,清政府只得尋求外國的幫助。

不過英美日的抗議也沒有逼走俄軍,於是收回東北這件事就只能暫時擱置,清政府只能先解決內部問題。

當時內部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多了,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軍隊問題。由於八國聯軍的打擊,原本直屬中央的武衛五軍,除了袁世凱和宋慶的部隊以外,全都被打得土崩瓦解。因而慈禧迴鑾後,她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重建武裝,保護京城。

1901年11月7日。大清裱糊匠李鴻章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而同日,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接過了李鴻章的政治遺產,成為了未來十幾年裡,攪動中國風雲的那個人。

袁世凱是個聰明人,他上任之後馬上就意識到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如何不讓慈禧把他的部隊調出京津地區。

因為之前的武衛軍就是例子,一旦慈禧意識到京津防務有問題,就會從其他地區調集人馬先來充實京津地區的防衛力量。如果是這樣,袁世凱很可能會被調走。而那樣他就沒辦法掌控京津地區了。也就是不能掐住滿清朝廷的脖子了。

於是袁世凱就雙管齊下,他一方面大肆宣揚舊軍的不堪一擊,沒戰鬥力,懇請朝廷准許他訓練新軍;另一方面他又極力向朝廷推薦自己的部下,比如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等人,讓他們控制住新訓練出來的部隊。

由於舊軍確實沒戰鬥力,袁世凱推薦的心腹也確實有練兵之才,並且當時沙俄在東北賴著不走,威脅北京安全。因而慈禧也就批准了袁世凱的奏請,讓他全權負責練兵之事。

就這樣,清政府1902~1905年期間訓練出的五個鎮,加上袁世凱之前在小站練出的八千新建陸軍,總計七萬人,就都姓了袁。而朝廷對此無能為力。沒辦法,誰讓八旗子弟都是廢柴呢。

1904年,日俄矛盾激化。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高喊著“皇國興廢只此一戰”,賭贏了國運,打敗了沙俄。


沙俄被擠出東北後,東三省除了關東州和中東鐵路之外的所有地盤,在英美主持下,日本都還給了清政府。東北的主權又回到了清政府手上。

不過東三省主權雖然歸還了,但滿人在東北的基業並沒有恢復。此時的東北,已經是漢人的天下了,滿人在東北,無一兵一卒。

1906年,為了儘快恢復東北秩序,慈禧委任貝子載振、尚書徐世昌前往東北視察。第二年,慈禧在看完報告徐世昌的報告後,下旨將東三省改制。之前三省是將軍轄地,現在改成行省,設總督和巡撫。

前面說了,八旗子弟都是廢柴,滿洲八旗在東北也已經沒有武裝力量了。因而改制後的東三省督撫,就都交給了袁世凱的北洋系的人來充任。其中袁世凱的大軍師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袁世凱的一手提拔的三個小弟唐紹儀、朱家寶、段芝貴分別擔任奉天、吉林和黑龍江巡撫。

於是就這樣,東三省也姓了袁。

這裡順帶一說,徐世昌在東北當總督時,帶去了三個協(相當於旅),並以這三個協為擴軍基礎,組建了東北新軍。並且徐世昌還重用了很多土匪,在這些土匪中,就有張作霖、馮德麟等日後叱吒風雲的軍閥。這些人對清政府談不上忠誠,但對袁世凱,那是非常敬仰。袁大總統吼一嗓子,這些人都會嚇得汗流浹背。


袁世凱大權獨攬後,滿洲貴胄和一部分漢人官僚極為不滿。他們對袁世凱的攻擊是一波接著一波,有說袁世凱是年羹堯的,有說袁世凱是吳三桂的,反正大家罵袁世凱的調調都差不多,都罵他日後必然會圖謀不軌。

袁世凱受到這些攻擊,汗流浹背,他當時又不敢造反。最後為了保命,便不得不頻頻向朝廷表忠心,辭掉所有兼職(袁世凱除了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還兼任吏戶兵工四部尚書)和所有的兵權。並在慈禧太后的刻意安排下,明升暗降,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升為軍機大臣——由權臣變成了光桿司令。

然而這都還不算完,更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了。順便也帶走了光緒。

這一下袁世凱徹底倒了黴:攝攝政載灃憤恨袁世凱曾出賣光緒,把他趕出了朝廷。並且袁世凱的一干心腹也都撤換,比如東三省總督換成了蒙古鑲藍旗的錫良,北洋新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載濤和載洵。

按滿洲貴胄當時的想法,把袁世凱擠走,然後把權力再奪回來。

然而,這些人想法太天真了。他們在奪權的時候忘了一件事——袁世凱能上位,是因為他有本事。這些八旗子弟想奪權,卻沒有能力把袁世凱走後造成的權力真空填補起來。這就很尷尬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時已經奪權成功的八旗子弟完全沒有鎮壓起義的能力。於是賦閒在家三年的袁世凱,就又被攝政王載灃請了回來。

袁世凱回朝後,很清楚當時的時局——以北洋新軍的實力剿滅革命黨是小事一樁,但清政府沒有信用,他必須要利用革命黨威脅清政府向他出讓更多的權力。他必須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當然,在奪權之前,袁世凱還要先幹一件事,那就是要先把載灃趕下臺。



1911年11月1日,載灃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將軍政大權全部拱讓給了被他罷斥回籍的袁世凱。然後,他就辭職回家了。

搞定載灃之後,袁世凱就開始哭窮。他威脅隆裕太后,不給錢就不開拔,逼得八旗子弟砸鍋賣鐵的給他湊軍費。這個時候,這幫八旗子弟還沒有明白袁世凱的真實想法。他們天真的認為,只要餵飽了袁世凱,讓北洋軍南下,天下就還是自己的。

可是他們哪裡能想到,這個時候袁世凱的心態已經變了。

1911年11月27日,漢口、漢陽失守,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一戰揚威。

不過袁世凱並不著急繼續推進,他敏銳的發現了當下的問題所在:獨立省份很多,但並沒有統一的指揮;東南財源被斷、關稅也被切,朝廷沒錢,而他自己剛剛從朝廷手裡勒索到了一大筆軍費跟軍權,這意味著他就是當時能左右整個中國未來走向的人,而且是左右能力最大的一個。

宣統皇帝只是個小屁孩,隆裕太后只是個女流之輩,革命黨大多是文人,此時沒有誰比他更適合統治這個國家。

所以對當時的袁世凱來說,大清朝他是鐵定不會保了。他要考慮的是如何體面的結束滿清統治,如何優雅的上位。

直接扯旗造反,然後調頭殺向北京,把大清上上下下各路王公貝勒全都砍頭,當然是可以的,但這麼幹太丟臉面。

而滅了革命黨,然後謀取實權,搞君主立憲制,這當然也可以,不過這麼搞,他就得罪人了,以後肯定會不得好死。

所以對於袁世凱來說,最好的辦法呢,就是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推他上位。而要讓大家心甘情願的推舉他,最好的動力就是恐懼和貪婪。於是袁世凱在打下漢陽後,他就回到了北京,一面宣揚革命黨的恐怖,一面賄賂慶王奕劻,操縱時局。

當時朝廷的八旗子弟哪知道時局,袁世凱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以至於朝廷把寶全押在了袁世凱身上,就連禁衛軍跟京師防務也交給了他,期待他能讓自己翻盤。

到最後,袁世凱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大,受到的制約也越來越小,徹底捏住了滿清王朝的命根子。八旗子弟全部當了甕中之鱉,被北洋軍控制在了京城。


1911年12月17日,在袁世凱的建議下,南北議和開始。所謂的南,是十七個已經宣佈獨立的省份所組成的臨時政府。而北,自然就是清政府了。

其實當時革命黨人也並非是鐵板一塊,其中一部分立憲派的牆頭草,早就表示要擁護袁大人了。所以繼續打,清政府有利。但是清政府高層並不知道這些事,一直到最後袁世凱偷摸著跟孫中山簽了協議,都不知道自己被賣了。

當然,後來一些八旗子弟明白了,知道自己被賣了,這些人還是爆發了一些戰鬥力。比如鐵良、載濤、載洵等貴胄就搞了一個宗社黨,要暗殺袁世凱。

不過當時整個京城的防務都被袁世凱捏在了手裡,就連北京的警察機構也是徐世昌一手建立起來的。八旗子弟手裡根本沒牌可打。

所以當袁世凱授意汪精衛,讓他聯絡革命黨炸死保皇黨的幾個頭目後,八旗子弟終於發現自己就是砧板上的肉。如果聽話,說不定還能活命,不聽話,立馬就得死。

到了這個時候,抵抗已經沒有意義了,回東北也不可能了。先不說東北還有沒有大清復國的根基。就算有,八旗子弟此時此刻也沒有跑路的可能性了。

所以在1912年1月,當袁世凱則帶起了最後一波節奏:國內外的各路電報如雪片般飛入北京城內,大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示之以威,誘之以利後,八旗子弟終於明白自己是沒有翻身的可能性了。

想活命,唯一的辦法就是施行共和。

終於。1912年2月12日。大清亡了。


Mer86


歷史上,很多朝代亡國之後,都要玩一招死而不僵/另起爐灶的把戲。

北宋滅了之後,南逃整出個南宋;元朝大都淪陷後,元順帝跑回大漠,有了北元;明朝崇禎死後,國都淪陷,照樣沒死透,整出個小南明。為何清朝不退出關外,建一個北清延續一下呢?

其實咱們想到的事,滿清入關時都想了好幾遍了,多爾袞揹著小順治,坐進紫禁城的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這皇位穩不穩,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原本留了後路

等到佔領了中原,逐漸把全國大部分收入囊中的時候。滿清八旗貴族還是擔心,江山是撿漏撿來的,總覺著不踏實,得留一條後路,這條後路就是關外龍興之地。

滿清統治者對這個大後方根據地很看重,康熙時期加強過禁令,乾隆時期再次加重處罰力度,在喜峰口等多處設關卡,杜絕邊民過關。

可是天算不如人算,清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清朝封禁了內地人去關外的路,人們想關外討生活,還得九死一生闖關東。

龍興之地算是毀了

但清朝打不過日本,也打不過沙俄。甲午戰爭以後,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清朝的龍興之地,成了日俄跑馬圈地的樂園。兩家外來強盜為了分贓不均,甚至在主人家的地盤上打了一架。1905年,日俄戰爭在清朝給自個兒準備的自留地上,打響了。作為主人的清朝,連拉架的勇氣也沒有,只能在旁邊吃瓜做觀眾。

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滿清皇族傻眼了。十七省先後通電宣佈獨立,響應革命。滿清的地盤,只剩下河南、河北、山東三省。東北的軍閥則是牆頭草,搖擺不定。唐玄宗逃四川,南明逃南京都不通,都被革命黨佔領了。往北面或者東北倒是,貌似可以試一試。不過,不管內蒙還是東北,再北邊都已經淪為沙俄勢力範圍,去了也就前途未卜。

讓袁世凱給拿捏了

於是,滿清貴族打算啟用袁世凱,看看能不能起死回生。沒想到啊,沒想到,啟用袁世凱就是引狼入室。一下子成了袁世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形,滿清原本的一些本錢(軍隊),都讓袁世凱誆走了。

得嘞,至此,滿清皇族已經成了袁世凱的籠中鳥,想走也走不了了。其實吧,非要冒死賭一把也有點機會,可惜八旗漢子們都已經得了軟骨病。良弼這個主心骨被炸彈刺殺後,八旗貴族,只要有點地位的,統統捲了錢財躲到外國租界,做了寓公。

一個個做縮頭烏龜,能成什麼事?隆裕太后後來召開皇族會議,都沒人敢來了。


爾朱少帥


這個問題非常好,蒙古覆滅以後可以返回蒙古,為何滿清不行?應該說,滿清的多爾袞和順治和康熙後世帝王應該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自滿清入關以後,就徹底封鎖關內和關外的聯繫,也就是把關外當成了自己的“自留地”所以才造成了後來沙俄入侵貝加爾湖。外興安嶺等一系列問題。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

滿清的“計劃”之所以失敗,關鍵在於外力的入侵造成了滿清的失敗。滿清可以封鎖自己,但無法封鎖自己,十九世紀以後,沙俄入侵,日本佔領朝鮮,使得整個東北關外地區已經徹底“暴露了”滿清的封鎖實際上封鎖了自己。如果滿清積極開通關內和關外的聯繫,反而會有機會把關外東北弄成自己的自留地。堵不如疏,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就在於此。而在武昌起義以後,如果攝政王但凡有點魄力,有些當年開國攝政王多爾袞的本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把關內留給袁世凱與革命黨去爭,自己帶著小皇帝返回關外,說不好真有機會的。當時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就是鐵桿的保皇黨,趙爾巽是願意滿清前往關外獨立的。總督趙爾巽以強硬手段壓制在東北的革命黨,可謂對滿清忠心耿耿。是有政治條件的。日本出於個人目的也是支持滿蒙獨立,但由於袁世凱的遠見,滿清接受共和自動退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完整。如其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從後來溥儀建立“偽滿”可以說是有一定政治基礎的。

再就是蒙古是主動退出,滿清是被迫退出,蒙古有資本滿清沒有。還有就是蒙古立國時間短沒有被漢化,依舊保持著遊牧的特性(這也是蒙古立國不長的原因),蒙古貴族始終把持著國家最高核心權力,而漢人也不願意去蒙古謀生,而滿清則不然,立國近三百年,已經徹底漢化,滿清末年漢族已經完全把持了國家的全部權力,所謂八旗子弟也完全成為了造糞機器,滿清末期,大量漢人闖關東,極大稀釋了關外的人口。1910年的時候東北人口已經是1800萬了,基本全是漢族人。缺乏統治基礎了。最關鍵的是,就算攝政王載灃願意帶領皇室前往關外,又有多少旗人願意前往關外,無人,無兵,無錢,無權,這樣四無政權就算到了關外又能如何?沙俄,日本在旁邊虎視眈眈,能否建立一個穩固的政權很成問題。已經徹底養廢的旗人根本不願意和有能力去開創基業了。他們的龍興之地也就徹底喪失了時機。


清朝宗室也不是沒有“明白人”滿清末代肅親王善耆辛在亥革命後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

主張清廷拒絕與民國和談。在東北的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但都被張作霖鎮壓和剿滅。曾作詩“幽燕非故國,長嘯返遼東。回馬看烽火,中原落照紅。"但由於最佳時機已經錯過,如果在退位之前,立即前往關外是有機會的(這是唯一的時機)。但喪失了也就失去了。因為一個已經徹底腐化的階層已經無法再次產生有能力的人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非常簡單,關外早就是漢人的地盤。

旗人本來就是少數民族,人口一共才200多萬。

這其中,真正的滿族人還不足這個數字。

滿清入關以後,絕大部分旗人都跟著去北京和各地享福了,關外人口更少。

根據《中國人口》東北三省分冊的記載,1893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人口分別為430萬、62.6萬、100萬,總人口約為600萬。

這600萬人口中除了少數旗人駐軍,旗人平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滿洲地方誌》草案卷,清民政部宣統元年(1909)對遼寧省的人口調查材料,滿族48萬5959人。此後闖關東還會持續。當時該省總人口1023萬8309人。

這就是當時東北的滿族人口數量。因為人口太少,滿族還保持著少數民族,起不了什麼風浪。

同時,滿族腐敗的非常快,就算把東北三省全部送給他們,很快也會被沙俄或者日本吃掉。

軍隊不談,在清末為了解決旗人吃閒飯太多的問題。清政府給與旗人極其優惠的政策,讓他們去東北種地,國家送給他大量土地、不要收稅、還提供資金和農具。

結果根本沒有人報名,哪怕是在北京吃不上飯的滿族人。

最終好不容易忽悠了一部分人去。

不到3年,全部跑了回來。

為啥?

享福慣了,吃不了這個苦。當時皇帝自己都氣的不行,說:怎麼變成這樣一群窩囊廢。

另外,民國時期東北其實是操縱在軍閥手中,不會隨便聽從溥儀他老爸的命令。

況且,既然決定下臺,就乾脆一些,這樣還留個體面。

你留著東北不鬆手,到時候又是被武力打垮被迫屈服的下場。


薩沙


如果覆盤清末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情況,那就是清朝對局勢判斷失誤。其實清末別看有什麼革命,還有各省響應,而實際上各省都是一堆地方軍頭乘勢而上,奪取本省控制權,實際上這個革命是一盤散沙。
只要清政府撲滅了湖北的革命黨,再對其他各省進行必要的政治妥協,這個革命就可以用基本平定來形容。

而且,在清室退位之前,清朝手裡還是有相當的本錢的。當時清朝手裡還有一支有三萬多八旗子弟組成的新式陸軍,還有差不多三萬人加入了裝備略遜於新式陸軍的巡防營,這些八旗子弟是效忠清政府最主要的力量。其次清政府手裡還有二十萬人左右的巡防營,雖然武器裝備略遜於新軍,但是他們對清政府的效忠是不可低估,這是出於對新軍的厭惡。典型的代表是張勳。

再者,各省的新軍大多數也可以用花架子來形容。由於各省財政不如中央充裕,再者其對兵員素質上並不上心,所以其部隊戰鬥力很難能和北洋新軍對比,甚至未必能和巡防營相比。以江蘇新軍第九鎮為例,主要兵員蘇南人向來體質較弱,而且還好吸食鴉片,也不服從新式操典,所以江蘇第九鎮戰鬥力最弱。其他各省的新軍也並沒有比江蘇第九鎮好哪去。

如果不考慮五個鎮的北洋新軍,清政府只要把八旗子弟組成的新軍以及巡防營,叛亂仍然能得到有效壓制。即便是袁世凱,到了這幅局面的時候也要考慮考慮如何應對,逼宮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更何況,袁世凱訓練新軍的時候講究的更多是忠君愛國這套傳統理論,而非向袁世凱個人效忠。

但是由於叛亂的快速性和連續性,使得清政府對此產生了誤判,認為這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的全國性叛亂,不再是亂黨小打小鬧,搞什麼恐怖襲擊。

同樣的道理,如果清政府想要退回關外也不是不可以,畢竟還可以利用八旗子弟以及東北地方勢力對於清政府的效忠,繼續在關外玩忠君愛國這一套思路。這也是革命黨想要的,革命黨說白了就是一百多年前民族分裂分子,和大佛爺、熱大姐以及姓蔡的那個女省長沒什麼兩樣,所以漢人在十八省滿人在關外各過各的也是這群“革命志士”想要的。但是由於清政府誤判局勢,以及清政府對於中國和大一統的重新定義,再加上維護中國國家利益以及皇室的利益,清政府和袁世凱達成了過渡協議,將內地十八省以及邊疆區全部交給了袁世凱。

再者,對於愛新覺羅家族來說,如果推到關外早晚淪為日俄兩國的傀儡,很可能就會和印度的莫臥兒王朝一個結局。所以,在清政府誤判局勢的情況下,和袁世凱達成過渡協議是最可行的方案,不僅維護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同時也維護了國家利益。

總結,還好清帝雖然誤判了局勢卻沒有被一家一姓的利益矇蔽,向袁世凱的民國政府完全移交了中國的主權和法統。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的遺產,當然蛋白質不長腦子是理解不了的。
最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皇帝之所以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回他們的龍興之地——東北,主要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

1、清軍入關後,嚴禁漢民到東北地區進行開發,據說是怕破壞了滿清的龍脈。因此,到了清末,東北的開發程度仍然比較低,也就是所謂的“北大荒”!物質生活條件上,根本無法跟關內相比,所以滿清貴族不會再想回去。


2、東北已經被沙俄和日本覬覦和蠶食,即便是滿清貴族現在回去,東北也不是他們入關之前的樣子了。

3、滿清皇帝退位,是有條件的。皇帝可以繼續在紫禁城內生活,享受與原來並無二致的物質生活,因此,即便沒有了權力,他們的生活依然是很優越的。有了民國政府的保障,滿清貴族也沒別要回去。

二、主觀原因: 1、滿清入關以後,積極實行了漢化政策,他們已經與中原王朝的皇帝,沒有什麼區別。這跟曾經入主中原,又狼狽逃走的蒙元皇帝大相徑庭。蒙元是始終沒有融入漢文 明,而滿清則是完全融入,並有了繼承和發展。



2、滿清重用漢臣,晚清四大名臣,都是漢臣,而像袁世凱、段祺瑞等手握重權之人,也算曾蒙受清廷厚恩。所以,也不至於有太多的民族仇恨。這樣促使雙方可以在和平的條件下,談有條件的退位的事情。

3、滿清經過近300年的發展,已經是病入膏肓,隆裕也好,溥儀也好,都已回天乏術,即便到東北另起爐灶,也是無濟於事,這一點他們也心知肚明。


深夜聊齋


其實,在清朝建立之初,滿清貴族早就有了這個打算,就是打算將來萬一在中原呆不下去了之後,就退回關外龍興之地,延續自己的政權。

清朝以前,中國已經出現了多個另起爐灶的事例:北宋滅了之後,南逃整出個南宋;元朝大都被朱元璋攻陷後,元順帝跑回大漠建立了北元;明朝崇禎皇帝死後,北京淪陷,在南方的餘部整出個南明。那麼滿清貴族也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哪一天守不住江山了,就謀求退回東北關外。


所以,滿清統治者對關外這個大後方根據地很看重。康熙時對關外加強過禁令,乾隆時期再次加重處罰力度,在喜峰口多處設關卡,嚴厲禁止漢人流向關外。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鎮壓內亂倒是挺內行,而對外之戰幾乎都是敗仗,頻頻遭受列強欺壓。

清朝打不過日本,也打不過沙俄。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以後,清朝龍興之地成了日本和俄國跑馬圈地的樂園。1905年,兩家外來強盜因分贓不均,在清朝自個準備的自留地上打了一架,作為主人的清政府,連拉架的勇氣也沒有,只得在旁當觀眾。從此,大量漢人就算九死一生也要“闖關東”,東北不再是滿清的“自留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十七省先後通電宣佈獨立,響應革命,滿清皇族傻了眼。屬於清廷管轄的地盤只剩下直隸、河南及山東,東北張作霖則是牆頭草,搖擺不定。像南明一樣逃往南京定都,已是行不通,那裡已經被革命黨佔領了,反正就是無處可走。這時,滿清皇族打算啟用袁世凱,試圖起死回生,可沒想到,啟用袁世凱卻是引狼入室。


袁世凱掌握著滿清的主要軍隊,像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良弼死後,八旗子弟們沒人敢出來跟袁世凱冒死賭一把,滿清皇族完全成了袁世凱的籠中之鳥,想走也走不了。隆裕太后後來召集皇族會議,都沒人敢來。就這樣,一個個都是縮頭烏龜,成不了什麼事!

滿清退出關外延續政權的計劃,基本上是被沙俄和日本搞砸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後來再也沒有像祖輩努爾哈赤和康熙這樣的能人。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關外的東北大地,實際上早已不在大清的實際控制之下。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他們達到目的後陸續撤軍了。但是,唯獨沙俄例外,他們不但不撤,反而向東北增兵十餘萬。東北眼看著很快就要全部被沙俄控制了。

但是,這讓一直覬覦東北的日本人怒了。日本人於是慢慢積蓄力量,計劃著奪取中國東北。沙俄與日本這種情勢,列強、大清、以及俄日雙方都很清楚。雙方都在積極備戰。

終於在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爭中,國際上的局勢是有利於日本的,英國人一直就在歐亞各地打擊俄國人,因此暗中支持日本。俄國遠東艦隊吃緊,就派波羅的海艦隊去增援。但是,全球關鍵地點的港口和戰略位置都在英國控制之下,英國人嚴格按照不幫助交戰國的國際條約,沙俄軍艦全程沒有補給,最終沙俄經過3萬公里220天的航行,勉強到達對馬海峽時,已經嚴重地非戰鬥減員,士氣極度低落。結果可想而知,幾乎全軍覆沒。

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而告終。

但是,日本也是慘勝,無力全面佔領東北,最終只得攫取了一部分特權,然後把地盤還給了大清。

接下來,要說到張作霖。

張作霖是奉天人。張作霖投軍參加了甲午戰爭,戰爭結束後自己回老家辦地方團練了,以實現自保。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張作霖先為俄軍效力,後來一看勢頭不對,轉而為日軍效力。到了1907年,大清把東三省改建省制,張作霖因功升為奉天巡訪營前路統領。1908年,奉徐世昌之命駐防鄭家屯、洮南,追剿叛匪。1909年,奉錫良總督之命追繳蒙匪牙什、白音大賚等;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時,帶兵入奉天省城鎮壓革命黨人。

當時的軍人,有了一定勢力和地盤,就要找個外國列強做為靠山。張作霖的靠山當然就是日本人。因此,日本人間接控制著東北。

當時的東北,無論是日本人,還是東北的中國人,均無法接納“北清”

如果清帝退位的時候,計劃到滿洲建立“北清”,那就要看東北的中國人,以及外來勢力日本人有沒有這個意願了。

當時的中國,除了北直隸及周邊幾個省在清廷的控制之下外,其他各省都支持共和。而且經過晚晴70年的歷程,國人已經看透了滿清的無能。此時南方各省均已宣佈共和,斷沒有東三省人們還愛大清的。北清,缺乏民意基礎。

當時的日本,也不敢公開和全中國人們為敵,公然把中國人推翻的滿清收留在東北,建立北清。這將集中了全中國人公開與私下的恨意,這不符合日本的利益。

除此之外,滿清可能用武力打下東北嗎?它已經沒有這個力量了。

這更不可能,新式軍隊都在袁世凱等人手裡,滿清那點殘餘的力量,平叛都搞不定,更何談打下日本人和張作霖控制的東北地盤呢?

結語:世界已經進入了現代,專制王朝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了

滿清作為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王朝,一直嚴密控制民間思想。在科技與知識傳播方面,嚴加防範;在人權反面,禁止人民集會結社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再加上文字獄,禁錮人民的思想,用愚民政策實施專制統治。

而經過晚晴70年的發展,民智已開,人民的認知已經全面認同民主共和制,而不是君主制。人民曾經給過清廷機會,讓它搞君主立憲,但是清廷搞了個皇族內閣假立憲,終於激怒了全國人民。

人民有了民主共和的意識之後,就不可能有專制王朝的生存空間了。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它倒是老想了,但是實力不允許啊。

言歸正傳,清末時期,滿清統治者不是沒有想過回到東北老家,偏安一隅繼續過自己的皇帝癮,但是已經沒有給他們東山再起的條件了。

原因如下:

1.沒有軍隊

俗話說的好:槍桿子理出政權,但是那個時候的槍桿子在誰手裡呢?在人家袁世凱手裡。當時清廷能倚重的最後一支力量就是北洋新軍,可是這支部隊牢牢的被袁世凱控制在手裡,而袁世凱又不想當曹操,清帝就是袁世凱手裡的砝碼,還能讓他跑了不成?



因為滿清貴族手裡沒有軍隊,所以才對袁世凱無計可施,直到清帝退位,也沒有哪一支八旗軍和綠營軍領兵勤王(都徹底腐敗了)。

2.東北漢化

東北地區經過多年開禁,從人口結構上來說已經基本漢化,而且諷刺的是,吉林、奉天等地響應辛亥革命的革命領袖竟然多為滿人。



孫中山組織六路北伐後,一支革命軍在藍天蔚的率領下登陸遼東,連戰連捷,直抵莊復,清軍亦無可奈何。可見東北當局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和全國的革命洪流對抗。

3.決策者的原因

攝政王載灃倒臺後,最高決策者隆裕太后沒有遷都拒戰的魄力,被袁世凱玩弄於股掌之中,在退守東北和優待條件之間選擇了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