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2019年上半年杭州新引進各類大學生125353人!

全國第一!!!2019年上半年杭州新引進各類大學生125353人!

近日,浙江省委人才辦發佈了2019年上半年《全省人才集聚情況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人才集聚繼續保持良好勢頭。據國內知名招聘機構的數據,上半年省內各設區市中高端人才均實現淨流入,其中杭州、寧波穩居全國第1、第2位。

❤️杭州新引進12.5萬名大學生,比去年上半年多一倍

在2011-2014年間,杭州常住人口僅分別增加了3.76萬人、6.4萬人、4.2萬人、4.8萬人,平均每年不到4.8萬人。直到2015年,這個數字才開始加速上升。那一年,杭州常住人口飆漲12.6萬人;接下來的一年,人數繼續上升,為17萬人;緊接著是2017年的28萬人以及2018年的33.8萬人。去年底,杭州的常住人口達到了980.6萬。若不出意外,今年杭州常住人口突破千萬,基本上是板上釘釘。

青年是發展的生力軍。翻看報告,浙江新引進大學生的增幅引人注意。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新引進各類大學生39.3萬人,同比增長52.02%。其中,杭州新引進12.5萬人,同比增長100.5%,一大批青年人才加速流入,為杭州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湖州、衢州、嘉興等地招引大學生的力度同樣不斷加大,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129%、75.7%、72.5%。

對大學生吸引力增強的同時,得益於博士後倍增行動,浙江博士後人數也有較大增長,上半年全省新進站博士後461名,同比增長19.7%;新引進博士學歷畢業生2708人,同比增長57.4%。

頂尖人才引進也是一大亮點。上半年浙江引進頂尖人才131人,其中柔性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7人、圖靈獎獲得者1人。全職引進的11人中,包含3名中國“兩院”院士。從地域來看,杭州、寧波、嘉興成為全省集聚頂尖人才的主陣地,三地共引進76人,佔全省的58%。

而在本土人才的培養上,上半年浙江省新晉升高級職稱人數1.85萬人,同比增長11.2%,新增高技能人才10.66萬人。

之江實驗室聚才效應凸顯,新增48家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浙江人才發展生態的不斷優化。

今年5月16日,浙江省人才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這一“網上人才之家”通過流程再造、數據共享、部門協同等舉措,初步實現人才政策網上看、個人事項網上辦、人才項目網上展、人才需求網上找、人才評審網上報,著力改善人才服務體驗。

為辦好人才關鍵小事,在杭州、寧波、嘉興建設服務全省人才發展的創新共同體,為落戶人才落實公共服務方面的同城待遇,服務全省各地引進人才。據統計,浙江上半年共為600餘名高層次人才落實相關待遇。

浙江各類重點平臺的聚才效應在今年上半年得到凸顯——之江實驗室新引進高層次科研人員120人,在職科研人才已達381人;省屬高校引才力度不斷加大,上半年新引進高層次人才219人,同比增長60%。

上半年,浙江還新簽約引進中法航空大學、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中科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科院大學杭州臨床醫學院等高校院所,新增48家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人才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今年新獲得獨立招收博士後資格。

以未來科技城為代表的產業園區平臺能級不斷提升。上半年,未來科技城新引進海外人才126名,累計引進3246名,新增海歸項目企業40家。9家省級“千人計劃”產業園新引進海外人才268名,實現稅收64.5億元,同比增長25.8%。

❤️下半年招引大學生力度不斷加大

日前,杭州正式出臺了“人才生態37條”,實施全球大學生招聘計劃,對來杭工作的全球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髮放一次性生活補貼,其中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5萬元。

而更早之前,今年4月3日,杭州發佈《關於貫徹落實穩企業穩增長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政策舉措的通知》,其中人才優惠新調整中表明: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相比此前的“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可先落戶後就業”,此舉意味著,一直矜持的杭州,也放下身段,大幅度降低了落戶門檻。

浙江新聞客戶端梳理11市的落戶新政發現,“先落戶後就業”已幾乎成為吸引人才的“標配”。湖州、金華兩地已全面放開落戶,台州更是給出了“可舉家在城鎮落戶”的優惠政策。

築巢引鳳,為讓人才留下來,除了送戶口,各地還“送房子”。來杭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學歷應屆畢業生可申請到最高30萬元、為期3年的基準利率貸款。寧波對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給予15-800萬元安家補助,按要求發放。到溫州就業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雙一流”大學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可分別獲得20萬元、10萬元的購房補貼。招攬青年人才,浙江各地都捧出了滿滿誠意。

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有夢想有才華有能力的年輕人就是它的未來。所以送錢送戶口,甚至送房,只為了招攬和留下他們。但在留住人才的同時,如何用好、培養好他們,也是每座城市需要長期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