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哪些消费陷阱你知道几个?

今年“双11”,众多的商家、平台都推出了全新的“玩法”,让消费者目不暇接。但我们有必要提醒消费者的是,“玩法”或许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但“猫腻”却很难根除。

日前,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发布的《2019年Q3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中就有30家零售电商上榜,而此前频繁登上大小“黑榜”的聚美优品、小红书等平台,尤其是时隔两个月又悄悄上架的“小红书”更加值得消费者们引起注意。

今年“双11”,当您面对拼购、满减、秒杀、打折、红包、购物津贴、游戏瓜分红包、积分兑换金额、优惠券、预付定金直减等眼花缭乱的促销信息时,还得绷紧了神经,切莫掉进不良商家的消费“陷阱”。

双11的哪些消费陷阱你知道几个?

■消费“陷阱”之价格“套路”

“双11”期间,价格优惠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家电商也因此打出促销牌,秒杀、打折、红包、优惠券、预付定金直减等不停歇,铆足了劲刺激消费者下单。然而,部分商品已经偷偷换了“身价”,商家依旧玩起“先涨后降”的套路。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蒙慧欣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理性购物,对于“先涨后降”的消费套路,消费者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反馈;同时,也建议电商平台建立相应的价格保护机制,避免平台商家虚抬价格。

双11的哪些消费陷阱你知道几个?

■消费“陷阱”之社交“拼购”

随着社交模式的发展,低价拼购的模式早已不再陌生。拼团的价格往往低于一般销售价,消费者容易冲动消费。传统拼购模式的顽疾之一就是低价低质,消费者容易买到质量不符合预期的商品。而拼团是出于某一特定目的而临时组织的松散团体,拼团交易成功后,售后一旦出现纠纷往往就难以再组织起来维权。

在这一点上,蒙慧欣认为低于市场价多倍的商品要谨慎购买、仔细甄别,消费者也应尽量选择大型、靠谱的平台进行拼购。此外,消费者还要谨防“虚假拼团”链接,对朋友圈等社交软件分享的各类拼团链接,有些可能带有木马病毒,当点击后就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直接造成个人经济损失。

双11的哪些消费陷阱你知道几个?

■消费“陷阱”之“电商专供”

“电商专供”的话题在此前“618”电商大促期间早已被大家热议和警醒。一箱同品牌的纸巾网店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装,网店价是实体店价的三分之一?

据国内资深电商维权专家姚建芳研究表明,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应当区别予以认定。“电商专供”商品虽为同一品牌方生产,但也面临服务短缺问题。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这里的“货”不仅仅指商品质量,也包括商品售价中包括的服务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