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清江從利川城西門入城,由南至東北迂迴曲折大半圈,然後出城鑽進了落水洞。在城區約10公里清江河上共有15座大中型橋樑,平均不到1公里有一座橋。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西門古橋

這些橋最長的515米,最短的65.6米,年代最遠的有133年,最近的2019年建成通車。因此可以說,利川是涼城,也是清江源頭的一座橋城。

一座古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在利川城西門清江河上,佇立著一座古代石拱橋,這是城區唯一存在的古代石拱橋。從古橋斑駁滄桑的身影中,依稀感受到這座橋城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西門古橋(東面)

據1992年版《利川市交通志》記載,西門石拱橋始建於清嘉慶8年(1803年),光緒12年(1886年)邑人牟仲山等人集資重建了這座3孔連跨石拱橋,橋長67.7米,橋面寬5米,橋兩頭還建有涼亭。

考證西門古橋還發現,光緒初年團堡野貓水紳士冉香山集資在東門修建了一座低水位石墩人行漫水橋,又名“跳墩子”。隨後東門一位姓蔣的鄉紳捐資修建了一座70多米長的石墩木樑風雨橋。古人積德行善修橋補路的風尚也隨著古橋載入了史冊,成了一座城市的記憶。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西門古橋(西面)

古代建造石拱橋稍有不慎就會“打沖天炮”(坍塌)。因此建橋選址要避開“活龍”之地,開工必敬魯班菩薩,封拱合龍在半夜子時,拆卸拱架時,承建方要為建橋師準備衣衾棺槨。有的拱橋上還要要雕塑一條石龍,拱圈裡懸掛一把劍,祈願龍能伏水吞江,劍可鎮妖驅邪保平安。
在老區革命鬥爭歲月裡,古橋也經歷了戰火的洗禮。1929年6月21日和1934年1月2日,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突破敵軍設在東門橋和西門橋上的防禦工事,先後兩次攻克了利川縣城。1949年1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攻克利川城,解放了利川。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橋裡有景

作為城市文明的延續與見證,西門古橋歷經歲月的風霜和洪水考驗。資料顯示,1982年7月,清江特大洪峰兩次進城,西門古橋欄杆被摧毀,橋面淹水深度達1.5米以上。

帶著133年厚重歷史的古橋如今依舊安然靜臥在西門清江河上,成為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西門古橋西面已經雜樹雜草藤蔓叢生,拱圈及橋臺邊牆出現裂縫變形,如不加強保護,也許某一天,利川城裡這座唯一的古建築會轟然倒塌在歷史長河中。

三座古橋演變為一座橋城

西門石拱橋和東門跳墩子、涼橋,是利川城區清江河上的3座古橋。3座古橋是怎樣演變為一座橋城的呢?

新中國成立之初,隨著恩施至利川、利川至萬縣公路建設,東門跳墩子和東門涼橋被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橋樑。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川漢天然氣管道公路和318國道建設,東門兩座公路橋分別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大橋和鋼筋混凝土梁式橋。西門古橋邊新建了一座主跨40米的3孔連拱大橋。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跳墩子變身東門大橋

二十一世紀,鐵路、高速公路建設拉動利川城區向南擴展,在南門濱江段先後新建了4座公路大橋和1座風雨橋,共有7座橋樑聯通老城區與新城區,城區面積擴大到20平方公里。為了提高騰龍洞風景區的可進入性,在城區東門新建了3座騰龍大橋。

隨著鄂渝邊城利川交通樞紐日漸形成,318、350國道和249、248省道在城區通過,鐵路、高速公路車流人流在城區集散,高峰期日車流量達10萬臺左右,城門難進難出,城內一堵再堵。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318國道繞城線清江大橋

建設繞城線環線公路,實現城區交通突圍勢在必行。在建的318國道和350國道(利魚)繞城環線一級公路設計全長29.05公里,全線建成後,城區將新增5座橋樑。繞城環線對優化升級城區道路、改善城區交通環境,促進涼城旅遊發展、提升城市品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清江是城市的血液,那麼橋樑就是城市的筋骨。是橋樑拉動了城市長大,清江由“繞”城而過變為“穿”城而過。

柳橋煙雨秀出十里畫廊

“垂楊幾樹佔橋邊,一望迷離翠接天。綠染山眉朝看雨,青遮渡口晚含煙。”據清同治版《利川縣誌》記載,清嘉慶年間,湖北當陽歲貢張定模在利川擔任訓導(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18年,不僅在利川“賢聲最著”,還留下不少詩篇,《柳橋煙雨》是其中之一。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柳橋煙雨秀濱江

有水就有靈性,有橋就有風景。城區清江兩岸垂柳、麻柳、水杉成行成廊,一座座橋樑掩映在柳林裡,隨處可以感受到富有情思的柳橋煙雨意境。

酷暑季節,清江兩岸柳綠成蔭,逐水而生的麻柳形成了天然的綠色長廊。市民和外地遊客在堤上漫步,有的在江邊垂釣,有的在柳蔭下吹拉彈唱。一對對白鷺飛來飛去,在江邊自由覓食,偶爾有豌豆角打漁船劃過江面,船頭上的魚鷹被老漁翁用長竹竿趕下水去,不一會就叼起一條魚兒跳上船來。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景中有橋

入夜,濱江橋上華燈齊放,江中回光倒影,為柳橋煙雨融入了時代元素,詮釋了橋城的靈動之美。

在城區清江兩岸,長藤結瓜串起了一批橋頭公園。沿江公園遊步道和一些大橋欄板上都雕刻著大水井、魚木寨等景點和土家習俗風情畫面,好似一個濃縮的民族大觀園。江源大橋頭的么妹公園像一艘停靠清江邊的大船,船中央佇立一座巨型石雕,兩個村姑站立船上,向岸邊招手對歌。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加寬後的西門大橋

西門大橋上游有座古樸的大跨度引水石拱橋,在柳林裡猶抱琵琶半遮面,此橋被稱為情人橋。早上,晨曦把橋的影子倒映在江面,好似城門洞開;傍晚,夕陽輝映柳林,霧靄飄蕩江面,疑是人間仙境。這裡遠離車馬喧鬧,常有遊人或情侶在此漫步休憩。西門古橋、西門大橋和情人橋組合成了“西門三橋”詩情畫意景觀,無論你在上游或下游,都會看到橋裡有景,景中有橋。現在,這裡被納入城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禁止遊人進入。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龍船調風雨橋

西門古橋是夜間納涼的好去處。頭頂天上明月,俯看江中倒影,陣陣江風從旁邊大橋拱圈裡吹過來,憑欄臨風,渾身涼爽愜意,久久不願離去。

2019年建成通車的清江大橋長515米,是目前利川境內跨清江最長的一座公路大橋,也是利川繞城環線建成的第一橋。清江大橋緊連陳家壩大橋,像一條巨龍橫空出世,凌駕於城區至騰龍洞風景區邊緣的青山綠水間。

清江大橋也是一座城市觀景臺。雲霧縹緲的清晨,站在大橋遠望,金色的朝陽給鱗次櫛比的城市建築鍍上了一層金,靜止的建築物有了層次感、靈動感。遠處的金子山、鍾靈山、甘溪山逶迤相連,時而像長虹臥波,時而像巨龍騰飛。俯視清江大橋下,人車分流的騰龍洞旅遊公路風景如畫,來往的觀光車輛和晨練的遊人川流不息。

“橋城”美景在利川,一江碧水穿畫廊……

江源大橋頭么妹公園(局部)

古人眼裡的柳橋煙雨,如今成了“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橋城入畫來”的橋城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