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成功上市,微信公眾號第一股終於誕生

01

36氪成功上市,

加盟僅3年的CEO是最大受益人?

納斯達克的鐘聲在近幾年被中國人敲響的次數都快趕上美國佬了,國人對此是見怪不怪,甚至還會調侃一句:“現在什麼公司都可以上市”。但是,今天要講述的公司,卻有不得不講的理由。

36氪成功上市,微信公眾號第一股終於誕生

11月8日,定義經濟為“中國新服務”第一股的36氪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截止收盤報13.06美元,當前市值為4.9億美元,約合34.3億元人民幣。

不過,比起“中國新服務者”,國人對36氪更多的印象是微信公眾號頭部大號,粉絲數高達百萬,平均每天1.5篇10W+文章,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互聯網創業自媒體之一。

在此之前,一條視頻、鈦媒體、創業邦等頭部大號也都曾傳出要上市的消息,但最終被36氪拿下“第一”。

36氪成功上市,微信公眾號第一股終於誕生

隨著鐘聲響起,年僅30歲的劉成城踏入納斯達克最年輕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行列,也實現了身家過億的財富自由。

但是,作為創始人的他卻不是這場狂歡的最大受益人。

上市前,持股僅6.2%的劉成城排在了股東的第6位。在他之前,排在第二、三、四、五位的螞蟻金服、Tembusu Limited、國宏嘉信、北京九合雲起投資持股佔比分別為10.8%、7.6%、6.9%。

最讓人意外的,莫過於公司第一大股東——馮大剛,2016年7月加入36氪,佔股17.9%,是創始人的近3倍。

另外,IPO後,馮大剛擁有75.9%的投票權;劉成城擁有32.2%的投票權。也就是說,在氪媒體,馮大剛才是實質性的“主人”。

馮大剛是誰?

憑什麼加盟僅3年就趕超創始人?

劉成城又是誰?

他就不擔心“成功轉頭成空”嗎?

36氪成功上市,微信公眾號第一股終於誕生

左為劉成城,右為馮大剛


02

理想主義創業者的媒體夢

說起36氪的創始人劉成城,在新創領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10年,還在讀大四的劉成城創辦了36氪,這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的最前沿科技產品的自媒體。

彼時,新浪和搜狐等網站幾乎包攬了國內外的科技報道,但36氪憑藉著翻譯引進一手國外科技新聞硬是殺出一條血路來。

此外,"說產品,不廢話"的報道風格也使得36氪的文章簡潔明瞭,報道準確,不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與一眾老牌媒體,分外不同。

從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劉成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他的理想主義還不止於此,36氪還是行業第一個明確提出:"不發佈新聞稿和軟文。"

大家可能不知道,企業但凡有什麼重大事件(比如新產品發佈),一般都會邀請媒體到場,給記者紅包,幫忙說好話。但36氪的人是不收“車馬費”的。

甚至,就連“36氪”這個名字也充滿理想主義。氪是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第三十六號元素,化學符號為Kr,傳說中的氪星是超人的故鄉,能夠創業的人都是具備超能力的人。

劉成城認為,"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要多折騰,做比想更重要,機會在經歷的過程中才會獲得,能早邁出一步的人,永遠都比他的模仿者更具有市場和競爭優勢。"

劉成城尊敬每一個創業者,而作為媒體人,客觀公正的報道,幫助創業者提高曝光率,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致敬方式。

36氪也逐漸成為互聯網創業者、TMT投資人瞭解互聯網發展趨勢及科技前沿資訊信息的重要渠道,數據顯示,國內有90%早期項目的首次曝光都是在36氪平臺上完成的。

2013年3月,年僅25歲的劉成城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

2015年10月,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暨啟動儀式”上,他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接見,並同李克強總理一起啟動中關村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36氪成功上市,微信公眾號第一股終於誕生

右二為劉成城

但是,對於創業者來說,僅僅報道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缺資金,缺場地,不通法務稅務,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致創業失敗。

36氪逐漸轉型為創業項目孵化者,推出了氪空間、鯨準兩個項目,與氪媒體共同組成36氪集團三大核心業務。劉成城的重心也隨之轉向集團大方向。

作為其最核心、也是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媒體業務急需一個“能力者”執掌,這時,馮大剛出現了。


03

後來居上的高管

同為聯合創始人的馮大剛,身上的光環也不比劉成城少。

2008年,他曾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一手把《第一財經週刊》推向了“公司新聞第一刊”的高峰。不僅其客觀公正的報道廣受好評,在商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從2008年2月創刊到2009年10月營收平衡只用了20個月的時間,2011年上半年已經提前完成全年8000萬廣告額。

2012年,馮大剛暫別媒體行業,進入了經緯創投,主導和參與了數十起互聯網創業項目的投資,在1 0多家公司出任董事。

既與媒體經驗,又參與過創投,這樣的人不正是劉成城想要尋找的最佳合夥人嗎?

2016年7月11日,馮大剛加盟36氪,出任媒體業務總裁。

36氪成功上市,微信公眾號第一股終於誕生

招股書顯示,36氪2017年和2018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05億元和2.99億元,同比增長148.2%;淨利潤分別為792萬元和4051萬元,暴漲411.4%。2019年的前六個月,36氪的營收同期增長了178.9%。

可以說,這是一份十分亮眼的數據。

馮大剛對氪媒體的貢獻還不至於此。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非常地簡單粗暴,媒體向受眾提供信息,品牌根據媒體的影響力提供廣告曝光,媒體與受眾的連接浮於表面。

很明顯,在自媒體爆炸的今天,這種模式已經不適應了,很多媒體都在探討內容轉型,比如一條視頻轉型為電商,丁香媽媽轉型為線上課程。氪媒體也在轉型,而且頗見成效。

招股書顯示,2018年,36氪在線廣告服務營收1.738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58.1%,為第一大業務;企業增值服務營收1.002億元;訂閱服務營收2510萬元。

而在2019年上半年,企業增值服務營收增至1.01億元,是去年同期的6倍,一舉超過廣告收入(7947.7萬元),成為營收的主要來源。

可以說,氪媒體能成為今天“微信公眾號第一股”,馮大剛功勳卓絕,這也就不難理解劉成城為什麼可以幾乎完全放手氪媒體了。


04

創始人輸給CEO了嗎?

雖然這麼說,但很多人看到馮大剛是氪媒體最大的股東,且擁有最大投票權時,會忍不住感慨,這是創始人的失敗,公司都不是劉成城說了算。

殊不知,36氪不只是個科技媒體,劉成城也從來沒有想過只做媒體,他還可以為創業者提供不限於媒體報道,融資對接,聯合辦公空間,法務稅務諮詢公司對接等服務等。

36氪要做的是“中國新經濟服務者”,類似於美國硅谷、中關村,這是一個何其偉大的目標。

真正的成功者,或者說理想主義者,他從來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他著眼的永遠是未來,而這種格局,恰恰是他們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

事實上,劉成城的持股比例僅僅只是在氪媒體低於馮大剛,在集團裡,劉成城還是當家人。

36氪自成立之初便宣稱要“讓一部分人看見未來”,劉成城和馮大剛都已經看見,並一往無前,氪媒體的上市只是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